
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儿童识字是从认识独体字开始起步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成长心理学》中曾指出:学生本具有内发的成长潜力,不需要教师的刻意指导。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识字的天地,真正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积极的识字,我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索。
ヒ弧⑽抟獾氖蹲
ザ杂诘湍昙兜暮⒆永此担有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已经认识很多字了,这种识字的渠道,就是无意识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周围的环境,认识了许多独体字,如“人”,“口”,“手”,“刀”,“水”等,因为这些字结构简单容易记住,而且字义也好理解。这时作为孩子的父母及幼教老师要多鼓励孩子,让他们自己去
识字,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逐渐养成无意识认字的习惯,这对将来阅读、写作帮助颇大。
ザ、创设情境识字
ジ据汉字造字的原理,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汉字符号形象化,把字形和字义的感知结合起来。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汉字“日”,“月”,“水”,“火”时,老师在课堂上不用教,只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根据字形,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学生就能一目了然。老师可形象地讲故事,画图画。画一轮弯月,问学生:这是什么样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像香蕉……)你们猜猜看,月亮上面有什么呢?这样学生展开想象,老师根据大家的兴趣,讲一下“月”字的演变,然后再教“月”的笔顺。通过上述过程,儿童识字的难度在创设情境中大大减少。
ト、在生活环境中识字
ズ⒆釉诘湍昙妒保好奇心特别浓,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认识的字都要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总会问别人或自己去猜想,这样认识字的渠道来源于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路牌、站名、商品、广告、节目名称等等,只要大家一提起这些,孩子就会自发的回忆,并在日后会更积极的到生活中去识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字,经常引导他们联系生活记忆生字。比如在认识“商”字时,我会问学生:“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字?”学生会积极举手发言,答案是:我在街上的万客隆商厦见过;我在小区的商店见过等等。这样孩子们把难记的子也认清了。还有些字不但难认,而且难书写。老师让学生回家看一看自家的门牌号上都写着什么,大家通过自己的观察,争先恐后地说:我家在新桥大街三街坊;我家在五街坊……这样孩子们就知道“坊”是街坊的“坊”。再根据“坊”的字形来分析字义。大家发现了什么规律?“坊”是形声字。这样既认识了“坊”字,而且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还可认识“防”,“访”等形近字,同时把学生的视线拉回到老师的身边,引导学生无穷的探索热情,顺便学习“街”字。老师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见过“街”字?学生说:新华大“街”、“街”道办事处等等;能不能用“街”扩词呢,学生:上街、街道、街边……这样通过自我回忆——老师点拨——自我积累——新发现——探索,孩子们从中尝到了识字的快乐。
ニ摹⒎⑾止媛墒蹲
ビ捎诤鹤志哂小捌赐肌焙汀氨硪狻钡奶氐恪Q生进入中年级后,识字量会加大,在识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汉字的同音、形近的特点。如音近形近字“青”“清”“情”“请”;“巴”“爬”;“鸟”“鸡”“鸭”“鹅”等,通过由义的讲解,学生很容易由旧字与新字联系起来,掌握字的读音和字义。
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其形旁表义,声旁表音,让孩子们从形声字中找规律,形、音、义三者统一上,培养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如以“马”字为例,在学生掌握了“马”字的基础上,再教“妈”,“吗”,“骂”等字就容易了。学生知道都是由“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的(即换一换),然后让大家说换了偏旁后字的意思是什么。
如“妈”是一位女子,所以加了女子旁;“骂”是两个人张大口在吵架等等。
ノ濉⒂镅曰肪持惺蹲
サゴ咳鲜赌掣鲎郑学生容易写错或记错,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情况就不一样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充分尊重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符合人类的语言认知规律。特别是一字多音或同音字等,在语言环境中教学会有更大的收获。如学习生字“手”,“首”时,学生会混淆不清,常常写错,这时先让孩子们认清字形,再扩词、造句,然后示范举“手”,看谁是第一个会写“首”,这样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的字,就不容易写错。再以“培养”一词为例,让孩子们口头造句:老师辛勤的培养我们;妈妈决心要把我培养成为大学生……通过这样的语言环境,学生基本上能理解“培养”一词的意思,而且不容易写错。
汉字都出现在语言环境中,所以教师要求学生识字不要固定在课文中,要让他们在别人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生字。如课外书中的儿歌、童话、寓言、故事等,也能认识很多生字。
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深入,识字量也逐步加大,要探索出字的结构规律,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并培养学生识字的好习惯,从而培养无意识认字,有意识识字的方法,将会大大提高识字效率,把孩子们从识字中得到的乐趣转化为习惯,获得极大的成功,将终身受益。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