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刘邦之战

刘邦和项羽在灭秦之战中均有政绩,根据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定关者王者”,刘邦率先以灵活的作战方式进入关中,则占领关中为王,而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取得胜利,加上项羽家族世代为诸侯将领,兵力雄厚,自立为楚王。
电影《鸿门宴》中刘邦和项羽海报
刘邦深知自己相较于项羽势力薄弱,遂主动请赴以表诚意和解,遂双方战争暂时没有爆发,但项羽步步布置势力范围,企图控制观众,而刘邦前往汉中途中焚烧途中栈道,以此麻痹项羽,向其表明无东向争天下之意。
此时项羽则安心发兵攻齐,不顾还未稳定的时局,一心要争霸天下,而刘邦则发挥其领导能力细心部署等待时机。这时的项羽腹背受敌,但是去一心伐齐,将作战主力集中于伐齐,遂刘邦得以能一方面巩固关中,一方面能扩张势力,迅速占领优势地位。
于是刘邦趁项羽陷入与齐之战陷入胶着状态使,起兵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之名发起征讨,于是刘邦率56万兵力攻打楚兵,获得了彭城之战的胜利,但又被项羽夺回彭城,于是汉军元气大伤。
因此众多将士纷纷投靠楚,刘邦没有因此气馁,而是重用韩信等人,屡败屡战,但最终将项羽逼至垓下,切断楚军粮食,大挫楚军军心,项羽逃至乌江自刎而亡,刘邦获得了楚汉之争的胜利。
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经历了长达三年多的时间,规模巨大,不仅在中华古代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且也显示出刘邦知人善用的领导力。
项羽为什么不称帝
按照古时的政治习惯,皇帝并不是想封就能封的。皇帝乃是天子,天子是上天赐予的身份,因此至少形式上,得是由众多极有影响的人物,代表天下人,歌功颂德,共同拥戴以最终确立出皇帝的位子给谁坐。
项羽剧照
说道项羽为什么不称帝,在当时,项羽的上面还有楚王,是包括刘邦在内的军队都拥戴的皇帝,是当时的众诸侯共同默认的伐秦的代表。就算有人带头想要推选出新的皇帝人选。那也只能在程序上选择楚怀王,项羽是没有办法当选的。所以,后来项羽就设法害了楚王,也算是为自己能够称帝扫了障碍。
其次,虽然项羽实力最强,各处征战节节胜利,威望也是甚高。但是并没有得到其他各路诸侯的认可。他的政治能力也没有多少人认可。况且项羽的祖上,只是楚国将领,王族优越的血脉并没有被其拥有。所以,项羽在各路诸侯的眼里并没有多么金贵,将领的后代,就应该打仗。项羽把楚怀王给害了之后,各路诸侯反而都项羽视为弑主犯上,大逆不道之徒。一群人更是没人愿意拥戴他了,这也是项羽为什么不称帝的一个阻碍因素。
在古代,传统思想里,众望所归的英雄人物最终才会成为皇帝,项羽除了政治能力上的欠缺,更是违逆人愿,害了楚怀王,致使天下纷争不停,永无宁日。因而项羽为什么不称帝,或者说项羽为什么无法称帝的原因也就显而易见。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一代英雄豪杰,拥有天生神力,志向远大,最终却在与刘邦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中,以自刎于乌江边而告终,直到最后,项羽依然坚信自己的失败是天意。难道项羽失败的原因真的是天意吗?
鸿门宴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项羽灭了秦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这个事实。虽然他一生仅仅几个春秋,却也为后世之人所歌颂。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人们定会想到一句话“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也就是优柔寡断,就比如人尽皆知的鸿门宴,本来项羽以与亚夫范增计划好一切,宴会途中趁机杀了刘邦。最终却听信项伯的话,就犹豫不决不知到底该如何,最后就放走了刘邦,就等同于放虎归山,必引来杀身之祸。鸿门宴后,也使刘邦意识到项羽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项羽有迷信心理,项羽战败后,逃至乌江,有史书记载,项羽本想逃走,却在乌江边看见蚂蚁围成的一圈字“项王亡于此”,这才使项羽斗志全无,天意难违,留下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后,自刎于乌江边。难道这些字真的是天意吗。其实这是刘邦设下的一个套,他知道项羽的性格,便命手下用糖水写下了这几个字,蚂蚁见糖水一定会围在一起,而项羽聪明反被聪明误,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进了圈套。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