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作为人数较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强大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苗族人由中国移民到东南亚国家,越南战争后又由东南亚国家移民到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法属圭亚那、英国等国家。这样,苗族人的足迹遍布了亚洲、欧洲、美洲、澳洲,成为一个典型的世界性民族。美国是越南战争后接收苗族难民较多的国家,据美国2000年的人口统计,当时美国的苗族人口是18.6万人。苗族人为何移民到美国?在东南亚是一个山地民族的苗族如何适应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的生活?苗族人移入美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如何?本文就苗族人移民到美国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苗族人在美国的人口分布、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做一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生活在中国境外的苗族人的情况。 (选自《百度》)
一、苗族人移民到美国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一)苗族人移民到美国的历史背景
1954年,根据《日内瓦条约》,法国从越南、老挝、柬埔寨撤军,美国立即取代了法国的位置。为了阻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蔓延,美国发动了越南战争,随后又在老挝发动了秘密战争以对抗由老挝共产党领导的巴特寮军队和北越军队。美国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对共产党政权的不满,在少数民族中招募人员组成特种部队。美国政府选择以王宝为首的苗族军队为特种部队的主要成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苗族军队英勇善战,并且当时的苗族军队中以王宝为首的军队实力较强,与其他派别的矛盾较深,有利于和美国的合作;其次,苗族人居住的地方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而当时老挝的政府军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最后,在奠边府战役等战役中,王宝多次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王宝受美国委托,着手对特种部队进行训练。从1962年中旬开始,这支部队采取闪电式的战术和老挝共产党军队作战,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里,王宝便几乎控制了整个老挝东北地区,他在这里建立了200处飞机场,同时在帕蒂山上建起了一座监视雷达。在美国的支持下,这支军队与老挝政府的巴特寮军队和北越军队在空中和地面战场上进行了多次交火。从1962年到1973年,这支部队阻止了越南军队成千上万次的进攻。在战争中,苗族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中苗族死亡的人数达35000人。为了躲避敌军,整个村寨被迫逃入高地荒野中,几乎有1/3的苗族人死于疾病和饥饿,而这些人绝大部分不是士兵。
1973年,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国不得不从越南、老挝撤军。美国撤军后,苗族人失去了美国的支持,老挝新政权对继续反抗的苗族军队进行了清剿,据估计,大约有10万苗族人丧失了生命。越南战争后,许多参加过秘密战争的苗族人害怕遭到老挝新政府的迫害,大量外逃。老挝新政权建立后的10年里,大约有一半的苗族人逃离了老挝,也有大量难民死于途中。在老挝新政权建立的头几个月中,就有5万苗族人逃离老挝。到1988年,有13万多苗族人进入泰国境内,多数人最终移民到美国。
(二)苗族人移民到美国的原因
1、政治原因是苗族人以难民身份进入美国的主要原因。
首先,由于秘密战争中苗族人对美国的支持,并拯救了坠落在老挝境内的美国飞行员,在泰国政府和联合国高级难民署的推动下,美国同意接受部分苗族难民。1975年底,以王宝为首的部分军人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以美国中央情报局雇佣军的身份进入美国,同这些军人一起迁入的还有他们的家属,这是第一批移民到美国的苗族人。在此后的几年中,又不断有苗族难民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或者是在已经移民到美国的亲戚的帮助下迁往美国。
其次,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在建立后前几年中实行了较激进的民族政策,对继续反抗的苗族军队进行了清剿。1975年底,老挝政府对王宝部队的基地龙镇发起猛烈攻击,拔除了这个据点。之后,老挝当局积极动员苗族人从山区迁往平原,苗族人不满,拒绝搬迁。于是,政府部队对居住在山区的苗族人发动了多次进攻,许多无辜的生命被断送。估计仅富比亚山区就有5万苗族人被杀。许多苗族人害怕留在老挝会遭到迫害,就大量外逃,最终移民到美国。
2、经济原因也是苗族人选择离开老挝移民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重要原因。
据联合国高级难民署官员库帕的研究,1980年到1983年,只有190名苗族难民从泰国难民营中返回了老挝,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1983年已有超过6000万名苗族人选择定居第三国。库帕于1980年12月到1983年5月在老挝川圹(Xieng Khouang)省调查发现,该省大量苗族人逃入了泰国的难民营中,在此期间从泰国难民营自愿返回老挝的苗族难民中,只有1人回到了该省,原因是在该省很难找到足够的土地耕种。由此可见,因为战争而导致苗族人居住区生存环境的恶化、可耕种的土地减少,是许多苗族人逃离老挝而移民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原因。
此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已在美国定居下来的苗族人充分利用美国移民政策中有关家庭团聚移民的条款,以经济担保人的形式不断帮助还生活在老挝的亲戚移民到美国。后来,美国虽然调整了移民政策,但也没能阻止这股不断迁徙的潮流,其中就有经济方面的动因。一方面是为了和家人团聚,另一方面是在寻找更美好的生活等经济动因的驱使下,苗族人不断地迁往美国。
二、美国苗族的人口及分布
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建立后,那些参加了秘密战争的苗族人大量外逃,大部分人先逃入泰国难民营中,然后从泰国迁往其他西方国家。1975年底,在泰国政府和联合国高级难民署的推动下,苗族人开始以难民的身份迁往美国,在80年代达到高潮。从1975年到1983年,从泰国迁往美国的山地部落的人数达到53950人,具体人数参见下表。
在安置苗族难民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实行了分散政策,规定每个难民的家庭成员不能超过8人。因而,许多苗族大家庭分散成核心家庭后才被准许迁入。最初到达美国的苗族人在政府的安排下,分散居住在美国的40多个州中。然而1981年到1983年间,大量苗族人向加利福尼亚州移民。当时美国的苗族人总数约61000-65000人,其中有一半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即加利福尼亚州的苗族人约有32000-34000人。加利福尼亚州的苗族人中,又有1/3的人生活在加州的中心峡谷(Center Valley),即中心峡谷的苗族人达20000-22000人。苗族人向加州的移民改变了美国政府安排的分散居住的格局,集中生活在一起,能相互帮助,共渡难关。 #p#分页标题#e#
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迁入美国的苗族人与80年代相比有所减少。但是美国的苗族人口增长很快,截至1989年,已达10万人。根据199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占美国总人口2.9%的亚裔人中,苗族人占1.3%。
据200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美国的苗族人为18.6万人,苗族人口最多的9个州依次是加利福尼亚州(65095人)、明尼苏达州(41800人)、威斯康星州(33791人)、卡罗莱纳州(7093人)、密歇根州(5383人)、科罗拉多州(3000人)、俄勒冈州(2101人)、乔治亚州(1468人)、华盛顿州(1294人)。但据华盛顿州苗族国家发展委员会估计,美国苗族人实际上有27.5万人。也有许多苗族社团的领导人认为,200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美国的苗族人口。
从苗族在美国各州的人口分布可以看出,苗族人在美国呈小聚居、大散居的居住格局,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和威斯康星州,如果按照2000年的统计数据,这三个州的苗族人口总数超过了14万人,占美国苗族总人口的75%。苗族人的这种居住格局有利于他们互相帮助,也进一步加强了苗族人之间的联系和认同。
美国苗族时报
三、融入美国社会
(一)适应美国生活
最初从东南亚迁入美国的苗族人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生存环境,如何找到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在美国生存下来是许多苗族人所面临的难题。迁入美国后,苗族有过一段适应西方生活的著名困难时期,因为苗族难民中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如缺乏工作经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英语水平较低。据美国学者20世纪80年代初在明尼苏达州对苗族人进行的调查,针对你英语讲得如何?这样的问题,有31.2%的人回答根本不会讲英语,42.6%的人回答讲得非常少,25%的人回答讲得好,只有1.2%的人回答讲得非常好。这反映了苗族人存在的语言问题,许多苗族人把英语看作就业和其他社会适应的主要障碍。此外,就业的压力、美国政府的分散政策所造成的苗族家庭成员的分离以及苗族人的文化价值观与西方的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所带来的困惑等一系列问题,都给他们适应美国的生活带来了障碍。
但是,他们一方面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适应了美国的生活。1991年,居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佛莱斯诺的苗族人已经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商业企业,从小的杂货店到较大规模的商业企业都已相继出现。此外,苗族妇女也积极参与工作,如从事缝纫或传统手工业品的制作,然后将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为家庭增加了收入。现在美国的苗族人除了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出售外,还成立了肉类加工公司,开办了杂货店、饭店和大型购物中心等。
经过不断努力,苗族人成功地适应了美国的生活。苗族人在适应美国生活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政治状况
在参政方面,美国的苗族人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逐渐步入了一些州的领导机构中。20世纪90年代,苗族人李楚瓦(Choua Lee)和陶尼尔(Neal Thao)当选为圣彼得堡公立学校董事会的成员;罗老蒙(Laomong Lo)当选为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市一个城市理事会的成员;熊乔必(Joe Bee Xiong)当选为威斯康星州奥克莱尔市一个城市理事会的成员等。2002年12月,一位名叫密摩瓦(Mee Moua)的苗族女律师当选为明尼苏达州参议员,这是第一位成为美国州参议员的苗族妇女,她的成功对于美国的苗族人,特别是美国的苗族妇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美国的苗族人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政治权力的同时,也积极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力。例如,在苗族人和美国老挝人老兵协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游说的方式,使美国国会通过了《苗族公民权法案》(2000年)。此法案允许苗族老兵及他们的配偶不参加获得公民权的英语测试。
(三)经济状况
经过多年的努力,美国的苗族人逐渐放弃了传统的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改善了自身的经济状况,收入不断提高。
一方面,苗族人对公共援助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和威斯康星州这3个州中,至少有60%到80%的苗族人接受了某种形式的公共援助。如在明尼苏达州,有81.1%的苗族人完全依靠公共援助。但是从那时以后,苗族人对公共、援助的依赖程度就开始逐渐下降了。据200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从1989年到1999年,接受公共援助的苗族人的比例下降到了30%。现在,美国的苗族人大都能自给自足,很少有苗族人完全依靠公共援助过日子了。
另一方面,苗族人的家庭收入不断提高,住房条件不断改善,苗族家庭的贫困率不断下降。据我国学者伍新福于1995-1996年在美国的调查,苗族人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基本上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一般而言,美国苗族家庭都有一栋单家独户的小洋楼和两部以上的汽车,每月工资收入为3000到6000美元。据2000年的美国人口统计,从1989年到1999年,苗族家庭的贫困率从70%下降到35%。1999年,苗族家庭的平均收入达到32076美元。2000年,在大部分州中,超过一半的苗族人拥有自己的房子。
在就业方面,苗族人的就业结构不断改善,就业率不断提高。初到美国的苗族人由于语言、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多数人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活,有一些人甚至找不到工作。但是经过不断努力,美国的苗族人已遍及各行各业。那些英语技能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苗族人当上了装配工人或包装工人,而那些精通英语、受过职业教育或大学教育的苗族人则成了电脑程序员、教师、警察、军队官员、医生、律师、药剂师、工程师、银行家、房地产经纪人等,或当上了杂货店、时装店和饭店的老板等。
经过多年努力,大部分苗族人已成功地适应了美国的生活。美国的苗族人虽然在社会经济方面距离美国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在这几十年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四)文化状况
美国的苗族人很重视提高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例如,在加州的佛雷斯诺,虽然90%的苗族人从事农业生产,但是他们意识到要想在美国过上好的生活,就必须接受教育,因此,苗族青年非常努力地学习。截至1991年,在佛雷斯诺,获得博士学位的苗族人有21人,获得硕士学位的苗族人有100人,获得学士学位的苗族人有3000人。对美国苗族人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美国苗族学生非常上进,他们继续追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苗族人已经把在教育上的投资作为一种获得社会流动的方法。
同时,美国苗族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早期对苗族人的研究表明,苗族人早婚的传统导致苗族女孩的辍学率相当高。但在今天,虽然不少苗族女孩还是很早结婚,但是越来越多的苗族父母认识到,让孩子(女儿或儿子)接受教育是家庭经济安全的必要保障。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许多因为结婚而中断学习的苗族妇女又返回学校学习。有研究表明,苗族妇女在接受教育方面比男性更成功,苗族妇女比苗族男性在大学学习和获得更高学位上更加成功,这是苗族人普遍接受的事情。
在苗族人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重视下,美国苗族人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到2000年,约有110位苗族人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26人是女性。在美国的苗族律师中,大约有3/4的人是女性。从1990年到2000年,美国苗族人中拥有高中学历和学士学历的人数翻了一番。到2002年,估计有7000位苗族人获得了学士学位,7001000位苗族人获得了硕士学位,而获得博士学位的苗族人估计有160人左右。从中可以看出,美国苗族人的受教育程度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美国苗族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但同时,苗族青年的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贫困、早婚、英语水平的限制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的局限等各方面的原因,苗族青年中学的辍学率相当高,这无疑会对美国苗族人整体的受教育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
总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方式,在美国苗族人中已经引起了重视,并且他们的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这几十年中苗族人在受教育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
四、结语
30多年前,一批苗族人以难民的身份从东南亚国家迁入美国,此后又有苗族人不断从东南亚迁往美国,如何适应美国的生活是他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经过30多年的努力,大多数苗族人依靠自身的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成功地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但是苗族人在融入美国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青少年犯罪、年轻人的教育、健康、医疗及苗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等。这说明美国的苗族人,特别是那些迁入美国不久的苗族人要想完全适应美国生活、融入美国社会还需要一段时间。笔者希望美国的苗族人继续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同时保存自身的传统文化,以便获得更好的发展。

(编辑: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