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黄袍”是皇帝的专利吗?是不是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的衣服呢?皇帝的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
【黄袍加身的典故】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这就是宋太祖因为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典故。从此之后,皇帝穿黄袍得以广为人知。
【黄袍与皇帝】
那么,“黄袍”是皇帝的专利吗?是不是只有皇帝才能穿黄色的衣服呢?
黄色服饰在中国古代一直比较流行,一开始谁都能穿。
发展到隋唐时期,因为以黄为贵,“黄袍”才成为帝王的专用衣着。尤其是在唐朝,皇帝不愿意自己和一般人同着黄袍,就颁布了“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的命令。
《野客丛书·禁用黄》中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唐高宗时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但这时的规定并不严格,一般百姓着黄衣仍然较多见。
到了北宋,赵匡胤登基后,“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仁宗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
其实,在唐宋之前,君王、皇帝对穿什么颜色的袍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西周、东周时期,据《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着“青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国君的袍服更是五花八门。到了秦朝,由于盛行的“五行”之说,秦王朝尚水德,以黑色为贵,所以,秦始皇就穿黑色的袍服。而晋代,因为尚金德,以赤色为贵,所以,晋代的皇袍就采用了红色。
【龙袍之龙】
皇帝的龙袍上到底绣有几条龙?
在抚顺市博物馆,珍藏着一件清代光绪皇帝的御用龙袍。据介绍,这件龙袍长125厘米,两袖通长172厘米,下摆长110厘米。龙袍为圆领,右衽,具有满族风格的马蹄形袖。龙袍上的前胸、后背及两肩各绣有正龙,前后襟和底襟绣有升龙、降龙和行龙。
据史籍记载,皇帝的龙跑上都绣有9条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肩膀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被绣织在衣襟里面。
为什么龙袍要绣9条龙呢?
因为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为这个缘故,皇室建筑、家具陈设和生活器具等多用九、五两个数字。
为什么要将一条龙绣在里襟呢?

因为9是奇数,很难在布局上做到均衡对称,于是,将一条龙绣在里襟。这样,龙袍的实际龙纹不少于9条,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5条(两肩之龙前后都能看到),正好与九五之数吻合。
不过,也有例外的,明朝万历皇帝龙袍的龙纹数就有12条。
1958年出土的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有十二条龙,被绣在一个圆形的中间,俗称“团龙”。十二条龙因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位于衮服前胸和后背的龙,是正身的龙,也就是面向外的龙,被称为“正龙”或者是“坐龙”;侧身的龙叫做“行龙”,行龙也按照朝向上下的不同分为“升龙”和“降龙”。
此外,万历皇帝龙袍上龙的数目比起明世宗嘉靖七年创制的“燕弁服”上的又不能算多了。
由弁帽、袍服、玉带、袜子和丝履构成的“燕弁服”上的龙纹呈九九之数:前身一个盘龙团纹,后身两个盘龙方纹,领子和袖子上的龙纹加在一起是45条,衣襟上的龙纹是36条。另外,在腰间的玉带上还装饰着九件刻有龙纹的玉片。
每天学习一点点,内修于心,外修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