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德道經》修真版譯注
道篇
第四十五章 觀眇(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①。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②。
无,名萬物之始也③。
有,名萬物之母也④。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⑤。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⑥。
①道:甲骨文象意爲人首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四達無礙,金文小篆象意爲頭頂與天相連“天人合一”而行動。 可:甲骨文會意,從口,從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案前開口誦唱。“可”似爲“歌”字的古文。神案前誦唱而感格神靈。《說文》:“可,肯也”,肯許。《詩?小雅?何人斯》:“去不我可”。《左傳??莊公十年》:“可以一戰”。能夠之意。
恆:長久,常也。古文恆从月,由心由舟在天之間上下往返而會其意。心以舟施。漢代因避皇諱而將經中“恆”字改爲“常”。非:相背,不合。非恆道:要用无爲思識才能感格致知,與後天的意識理念恰恰相反。不是普通的道理及所遵行的常規法則。
也:《說文》:“也,女陰也”。古體“也”形似女陰,生生不息之義也。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
句義:道的象意爲“○”爲“无”,即數的“0”。古文道字,由首寸會意。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狀的物質、能量和環境。道雖虛无,卻生萬有。她生成並長養著宇宙萬物(包括人),貫穿於萬事萬物,萬物亦皆含有道性的物質。道雖是強名之,但以道路之道名之,義在人當遵行,並能通過詠唱誦讀等實踐體悟方法,而體道合道;道雖不能直接用語言表述清楚,但能夠心感體悟及部分性地闡釋,並且可以傳播於他人。可,古意爲在神龕前詠誦真言,就可以感悟道境,後演變爲誦讀經典可以明德知道。
②名:對道的命名、定義,是用後天意識能夠掌握的理念,強名稱其爲道。通行本作“名可名,非常名”。
句義:道之名,超越後天意識認知的範疇,需要用无爲思識進行觀察體悟。道的命名,是強名,而不是常道的命名,應當逆向思維體悟。名,指萬物皆能有名,名定其性。修真學之中,可道和可名都是修真的方法,名可名即呼喚自己的名,主要是指體內“君臣”、“六親”之名,所以這種呼喚稱之為“非恆名也”。可,在修真學中是依照方法恭敬、肅穆地開口或者不出聲誦讀之意。
③句義:无,即是天地萬物尚未誕生出現前的先天的、不可名狀的、無法用意識充分表述的“无”和“○”狀態。“无”與“○”即道的象喻。“无”是萬物初始的道性物質能量形態。參見第四章註③。 萬物:通行本作“天地”。“天地”亦萬物之一。
④句義:有,指道動化生德“一”,虛无生萬有,母於德“一”。道誕生宇宙萬物,最初是進入有名的德“1”狀態,道用德“一”生萬有,成爲萬物生化長養的根源,生成之慈母。在有名狀態中,道形成“無形”和“有形”,“炁”與“器”兩種形態共存。
⑤恆:通行本作“常”。 欲:泛指後天有爲意識心念。
眇:通妙,一目小也。美好,年少、幼小;神妙,精微,奧妙,巧妙。通“渺”,遼遠,遙遠,高遠;高,高於。《管子?水地》:“察於微眇”。通行本作“妙”。眇,在此有隱喻“垂簾”而“觀”,所見之“象” 爲妙之意。
噭:《禮記?曲禮》:毋噭應。噭應,高聲呼應。在此則指微妙如呼喊聲,一現即逝,應及時把握它的稍縱即逝。通行本作“徼”。
段義:明德體道,應當常在沒有後天有爲意識活動和幹預的狀態下,運用无爲思識仔細體悟和觀察其中的妙象。當處於後天有爲意識活動爲主時,注意隨時捕捉和發現稍縱即逝的微妙現象,及時進入无爲思識狀態進行體悟和實踐。
⑥玄:《說文》:“玄,幽遠也。象幽而入覆之也。”隱蔽而深遠。黑而帶有赤色叫玄。象幽暗而有物覆蓋著。甲骨文“玄”似“8”字形,表述“天左旋,地右旋”之象,玄,指高維空間的現象,突破太極雙重弦線才能觀察到的現象統稱之爲玄象。 有:與“又”古相通。 此段甲乙本同。通行本作“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段義:道與名,无與有,眇與噭都源出於道“〇”和德“一”。名稱雖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實質都是道和德。把握太極陽魚弦線和太極陰魚弦線,知白守黑地突破這兩重玄,從太極中央突破,使太極復歸於德的“⊙”態和道的“○”態。這個突破點,就是淳德歸道之門。
〖註音〗
眇:miào音妙;噭:jiào音叫;毋:wú音吾。
【繁簡對照】
觀(观),恆(恒),萬(万),兩(两),異(异),謂(谓),眾(众),門(门);陰(阴),體(体),復(复),並(并),諱(讳),書(书),義(义),遠(远),聲(声),響(响),應(应),縱(纵),禮(礼),鳴(鸣),與(与)。
----------------------------------------------------------------------------
第四十六章 觀噭(2)
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①。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②。
是以聖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③。
萬物作而弗始也④,爲而弗志也⑤,成功而弗居也⑥。
夫惟弗居⑦,是以弗去。
①美:味道甜美。“美”字與“善”字構形同義。與醜相對。 惡:《說文》:“過也”。段註:“人有過曰惡(音厄),有過而人憎之則曰惡(音物)。 善:《說文》:“吉也”。與“美”同義。 訾:《說文》:“不思稱意也”。《玉篇》:“訾,量也。《禮記》不訾器重。鄭玄曰:訾,思也。”有衡量、計量等義。乙本作“斯”,劈開,另有離開、盡、此、這、乃等義。後句楚簡本作“此其弗善已”。本句通行本作:“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段義:離道之“无”失德之“一”以後,就陷入了“二”的陰陽因果變數之中。當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時候,那麽惡已經嚴重了;都知道善是衡量不善的尺度時,不善就已經非常普遍了。修真明德者當知,煉己修心應達到無善亦無惡之境,也就是復歸於德“一”,抱一不散爲二的修爲境界中。
②盈:滿也。意聲相和,楚簡本作“音聖之相和也”。 意:心上之音也。 聖:聲也,表述修真不同層次境界。參見下。 本段通行本作“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修意被淡化,常意更突出。
句義:道生一(即○生⊙),一生二,自此陰陽分判,善惡同生,利害並存。 把握德“一”之“有”與道“无”相生之理,居无用一而不二。勿陷陰陽內的難易、長短、高下、意聲、先後之中,因爲這些都是陰陽“二”的一體二面,陷入就因果難解。
③聖:甲本作“聲”。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四五六至四五七行)有“聖者,聲也”。甲本《道經》中“聖”均寫作“聲”,而《德經》中則用“聖”。這種用法屬修真學中“智通用聖,慧達用聲”。也有“與聖人居用聖,與聖人謀用聲”之說。請修真學研究者自行掌握“聲”中的修意。乙本“聖”字用“ ”。《說文》:“聖,通也”。耳順之謂聖。參證: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契文‘聖’象人上著大耳,从口會意。聖之初宜爲聽覺官能之敏銳,故引申訓通;賢聖之義又其引申也。聽、聖、聲三字同源,其始當本一字,修真學各因內境不同而用。”
句義:由上可見,落於後天陰陽之中,利害互爲因果,就憂苦心身。聖人居於道“无”“○”而用德“一”“⊙”,處无爲之事,不落於陰陽之二;以一應萬事,用德行不言之教,不落於後天陰陽之內,以保持先天至道無虧。
④本句甲本殘缺,據乙本補,空位數比乙本多一至兩字,疑有脫漏。但最後一字爲“也”較明顯。通行本作“萬物作焉而不辭”,其後尚有“生而不有”一句。 弗始:指不“生有”,避免落入後天陰陽中。
⑤志:《道藏》甲本辨爲“志”,《馬王》甲本辨爲“之”。楚簡本作“志”。乙本作“侍”,通行本作“恃”。《玉篇》:志,意也,慕也。古文中含貶義。《鬼穀子?陰符》:“志者,欲之使也。”
⑥成功:通行本作“功成”。 居:參第一章《論德》註⑦。
句義:抱一無離而弗始、弗志、弗居,就是不墮陰陽的“无爲”之道。
⑦甲本無“弗”字,其他本均有,與前句相應則應有,疑甲本有疏誤。
句義:正是因爲始終居道之无而用德“一”之有,運化於陰陽之二,不居於有爲。所以,永遠也不會消失。不得不失,無增無減。
〖註音〗
訾:zǐ音子;盈:yíng音迎;弗:fú音服;穀:gǔ音古;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觀(观),爲(为),惡(恶),難(难),長(长),聲(声),後(后),隨(随),恆(恒),聖(圣),萬(万);譭(毁),謗(谤),應(应),從(从),結(结),構(构),書(书),經(经),寫(写),殘(残),據(据),數(数),顯(显),辭(辞),貶(贬),義(义),穀(谷),陰(阴)。
----------------------------------------------------------------------------
第四十七章 安民(3)
不上賢,使民不爭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②。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③。
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④。
①上:通行本作“尚”,“上”與“尚” 古相通。《說文》:“尚,曾也”。有尚且、超過、尊崇、崇尚等義。 賢:《說文》:“多才也”。从貝,比喻其才如貝之可寶。
句義:修真明德實踐者應知,身與國這兩重內環境和外環境,都處於陰陽的二數之中。要想使二不再出現兩極分化,重歸於一,就必須首先保持住陰陽的動態平衡,使其容易復歸於德“一”和道“○”。刻意貢高賢才,將使人私欲熾盛而不擇手段地爭名。煉己修心,熄滅對隱顯名位的追求,身境中自然神定魂魄安,各司其職而相安無事。
②見:《說文》:“視也”。古同“現”,出現、顯露。 可欲:見第九章註④。通行本後句作“使民心不亂”,甲乙本均無“心”字。
句義:可欲之事,禍亂身國,故善治者避免其堂然於世,而亂身心、民心。 不羨玄中道寶、法技之能,則身中之民不爲盜;不尋不看生欲起念之物事,則身中之民不會亂爲而落入後天。
③聖:甲本用“聲”。參見上一章。古“聲”與“聖”通用。
句義:聖人是以引領眾生復歸德和道爲宗旨,所以治世和治身的方**是:虛其心。以德“一”治心,抱元守一則虛懷若谷,心空則明。實其腹:以道光德能之炁充實和再造性命。弱其志:淡薄私心欲望,轉化稟性習性。強其骨:腎主骨,當心志淡泊,心火必下降,腎水則上升。及至水火既濟,則身康體健,骨節皆氣,即所謂傲骨者也。命體的修證達到了“塊塊骨骼皆金丹”才是真正“強其骨”的實現。
④甲本殘缺,據乙本補。通行本作“使夫知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知:通“智”。人有私智,則易鬼計謀私,所以智字常有貶義。 无知:即无智巧之心。 知不敢:知有所畏,不敢造次。
段義:常使民無智巧之心,淳樸無欲,使巧智者知有所畏,不造次胡爲,那麽沒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身國道德的治理,要堅持長期使身國眾生唯存道慧而無後天意識之用,唯存德欲而無私欲之生。其民雖然同時承擔著後天肉體的工作,卻不敢深陷於後天意識之中。制約他們不落入後天有爲意識活動之中,就沒有德治道治不能實現的可能性了。
〖註音〗
恆:héng音橫;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賢(贤),爭(争),貴(贵),難(难),貨(货),爲(为),盜(盗),見(见),亂(乱),聖(圣),實(实),強(强),恆(恒),則(则);處(处),無(无),聲(声),參(参),殘(残),補(补)。
----------------------------------------------------------------------------
第四十八章 道用(4)
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①;潚呵!始萬物之宗②。
銼其兌③,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④。
湛呵!似或存⑤。
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⑥。
①沖:《說文》:“動搖也”。兩山之間的空地爲“沖”,即有空虛之義。 後句通行本作“或不盈”。
句義:道治身國,居道“○”而用德“一”,高度重視用虛、用空、用中內的德性能量和品格,使後天的有爲不超過極限而複雜化。道治身國,貴在无中生有而不過亦無不及,恰到好處。
②潚:水深而清澈。形容祖源的清純幽遠。乙本作“淵”,水之深潭。 呵:歎詞,多音,此處應讀爲科,對應心臟。此字通行本皆改用“兮”,但失其發聲時其音內部震動之韻,故仍取古歎詞“呵”爲用。另此字僅見於《道經》中,《德經》中無,更見啟迪心道爲用。本句通行本作“淵兮似萬物之宗”。始:初也。
句義:道,空虛卻妙用無窮,不會有盈滿啊;她清純的源流,開創了萬物的宗根。道治身國,澄心定意,心身清靜是尋根探祖的基礎。
③乙本作“銼其兌”。通行本作“挫其銳”。甲本作“銼其”,此脫一字。
④本段在十九章出現過,但銼爲坐,修意不同。“銼其兌,解其紛”提在句首,強調了從後天返歸先天。
段義:道治身國,貴在抱道元守德“一”,抱一無離地對待二之象。方法上注意挫其鋒芒,掃除妄識;解其紛擾,去除雜念,復返淳樸本性;混溶先天本性之光與後天凡塵之形軀歸於德“一”,從而實現了徹通陰陽,洞曉天地一切真理的境地。
⑤湛:本義清澈透明。《說文》:“湛,沒也。”沉沒。另有濃重、深、暗黑等義。 存:生存,存在。《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傑亡。”
句義:達到先後天混溶合一的狀態,即實現了虛實相通,陰陽兩界均可照見,光明透徹,恍兮惚兮,似存不存,似无卻有。
⑥子:代表十一月,這時陽氣發動,萬物滋生,人假借“子”作爲稱呼,象嬰兒的樣子。乙本“子”前多一“之”字。 象:《說文》:“長鼻牙”。南越一帶的大野獸。每三年産子一次,象耳朵、牙齒四只腳的樣子。另有法、法式,仿效、摹擬,似、象徵,想象等義。 帝:《說文》:“審諦”;又是統治天下的稱號。《字彙》:帝,上帝,天之神也。古人又稱之爲造物主。
句義:我不知達到這種道“无”狀態的根源,道在造物主出現之前就有了。
〖註音〗
潚:sù音速;呵:kē音科;湛:zhàn音戰;銼:cuò音錯;兌:duì音對。盈:yíng音迎;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沖(冲),萬(万),銼(锉),兌(兑),紛(纷),塵(尘),誰(谁);淵(渊),書(书),歎(叹),發(发),聲(声),動(动),韻(韵),詞(词),爲(为),僅(仅),於(于),經(经),無(无),脫(脱)。
----------------------------------------------------------------------------
第四十九章 用中(5)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②。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③!虛而不淈④,蹱而俞出⑤。
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⑥。
①芻:簡體爲“刍”,本義爲割草或割下的草。芻狗,古時用草紮的祭祀之物。
句義:天地以德“一”扶生長養萬物,唯德而無仁。萬物皆有“炁”和“器”兩種屬性,“炁”是不生不滅的虛態物質,而“器”卻是有其生成壞滅的實體物質。芻狗作爲祭祀品,亦僅取其“炁”而已,對其肉眼可觀的“器”態狀實體,則在完成使命後失去存在的價值。萬物與芻狗一樣,在天地看來,其“器”性實體實際上也是虛妄不實的,是難以維持久長的,故同樣取其“炁”而用之。而對其實體的“器”性同樣任其自然生滅而已。
②聖:甲本作“聲”。參見前章。
句義:人同樣是“炁”、“器”兩種物質成分所組成。名爲性命,聖人洞察陰陽,掌握陰陽,知道其本質屬性的德“一”之“炁”,是其真實的本來面目,故雖可去其器性的軀體,但他的“炁”態本質不會發生任何改變,因而可以永生。聖人效法天地,知道用虛的可貴,教化百姓也就注重對其靈魂進行教化,以德養神,改造人們的心靈。而對於其凡軀,在完成其使命後也會象芻狗一樣遺棄。所以天地聖人的不仁,正是其不離上德的大仁表現,是真正掌握了萬事萬物的根本所在而用之。
③與:歎詞。通行本作“乎”。 猶:《說文》:“玃属”。獼猴一類。另有同、相同、猶如、如同、好像、尚、還、仍、尚且,通猷等義。 橐:《說文》:“橐(音駝),囊也(袋子)”。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小而有底曰橐,大而無底曰囊。” 籥:內之管,亦爲兒童習字所用而編成的竹簡,又爲一種古樂器。此處橐籥指外囊內管,冶铸所用嘘风炽火之器,似今之風箱。古代用以鼓風助火。
④淈:攪濁,擾亂,或水流出的樣子。另有竭、枯竭之義。《荀子?宥坐》“夫水……其洸洸乎不淈盡。”楚簡本和通行本作“屈”。
句義:天地之間的虛空如同吹火筒、風箱一樣,中間也是虛和空,用之卻不盡。
⑤蹱:修真學異構漢字,指內天地氣機運行的狀態與深度。故甲本作“蹱”,並與“踵”義相通,如“躘蹱”與“躘踵”、“龍鍾”同義。追也,接踵而來。《馬王》甲本與《道藏》甲本均用“踵”。乙本及通行本均作“動”,楚簡本作“ ”(“動”之異體)。皆失修真之義。 俞:修真學取用之字,與“腧”字有近義,與愈字通假。愈:越、更加等義。
段義:天地像一個大風箱一樣辟闔、張弛,踵接而出入;愈動愈有,愈有愈出。鼓蕩著道“无”德“一”的精華能量物質,輸送到天地空間,滲透於萬物之中,養育天地萬物。
⑥通行本作“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段義:離開道“○”和德“一”這個宗根之數,去研究道和德化生的萬物,就是捨本求末。虛无生萬有,用德“一”就足夠了。眼耳見聞再多,哪怕窮盡其數,也不如守住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道虛和德“一”之中,這才是造化的根本。
〖註音〗
芻:chú音除;橐:tuó音陀;籥:yuè音月;淈:gǔ音鼓;踵:zhǒng音腫;蹱:zhōng音中。
【繁簡對照】
萬(万),爲(为),芻(刍),聖(圣),間(间),猶(犹),與(与),聞(闻),數(数),窮(穷),於(于);體(体),義(义),紮(扎),聲(声),參(参),歎(叹),攪(搅),濁(浊),亂(乱),腫(肿),應(应),龍(龙),鍾(钟),動(动),書(书)。
----------------------------------------------------------------------------
第五十章 浴神(6)
浴神不死,是謂玄牝①。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②。
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③。
①浴:《說文》::“洒身也”。沐浴,洗澡。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注水於般(盤)而人在其中,浴之象也。”通行本“浴”均作“谷”。兩山之間的空地爲“沖”,有水流出爲“谷”。“浴”含水,比“谷”更能說明虛空之神(浴神)的內涵。 浴(谷)承接前兩章的“道沖”和“橐籥”而來,皆是指虛空。有形生於無形,浴的虛空充滿德“一”能量物質,不僅生育著其中的天地萬物,而且時時使其得到沐浴長養,故曰“浴神”;浴神永遠不會枯竭,故謂不死。 牝:音聘,雌性的獸類。也指女性。另有鎖孔之義。《禮記?月令》“修鍵閉”。鄭玄註:“鍵,牡;閉,牝也。”另指溪谷。《大戴禮記?易本命》:“丘陵爲牡,溪谷爲牝。”玄牝:能生萬物玄妙無比之母,即造化之機。
②段義:進入无爲思識慧觀中的玄牝門戶,那就是造化之樞機,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根源。人體以腹爲坤水,神入炁穴充滿德“一”能量於其內外,亦稱爲浴神。
③綿:連續不斷;延續,綿延。 堇: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爲獻祭之人牲。”象焚,以祭之形。據劉熙《釋名》語音通假,通“殣”,爲死。又通僅(仅),才能夠、只、才、勉強、少、劣等義。此處義爲死亡、損耗、減少。參見第十五章註④。通行本作“勤”。
段義:浴神充滿能量與活力,綿綿不絕地永存著,其用不會損失、減少,更不會因爲饑饉而枯竭死亡。在天地之根中細均綿長地呼吸、靜觀,如蚌含珠。用此之道即浴神不死之法。
〖註音〗
牝:pìn音聘;綿:mián音棉;呵:kē音科;堇:jǐn音僅。
【繁簡對照】
謂(谓),門(门),綿(绵);緊(紧),僅(仅),簡(简),體(体),數(数)。
----------------------------------------------------------------------------
第五十一章 无私(7)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①。
是以聖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②。
不以其无私與?故能成其私③。
①不自生:不自我繁衍,所以能无私。這是天地所以能長久的根本原因。
②聖:甲本用“聲”。參見第四十六章註③。 芮:乙本作“退”。通行本作“後”。甲本中“退”常作“芮”,如第三十四章(69)“吾不進寸而芮尺”。芮,草初生時柔嫩細小的樣子。
段義:芮其身,芮含退義,但主要是復返初生之義。聖人無私,逆用陰陽。修身能返歸嬰孩之生理狀態,所謂返老還童,而得長生;修心能如小草初生柔弱而卑賤。由於其不爭,而無與其爭,天下樂推而不厭。故能身先。心存私欲者,爲了貴其身而反辱其身,爲了厚其身反而敗其身,欲長生反而喪生,這正是常人不能與天地共長存的根本原因。 外其身,聖人無私無欲將心和身都置身物外,視幻身爲芻狗,不求名利榮華,不貪欲色富貴,捨身與眾生,可稱之爲“外其身”。聖人不貴其身,是因樂於奉獻,如此才合於大道。得道必多助,文烹武煉,方能造就“道身”,此即“身外有身”,從而獲得真正的永生,故曰身存。身,亦解爲外生殖器,芮其身即煉精化炁過程的自然芮“身”轉化。煉炁化神,而外其身成。
③與:語氣助詞,表示輕微的疑問,相當於“嗎”。
段義:不正是因爲他無私嗎?所以才成就了他那在世人眼中的“私”。
〖註音〗
芮:ruì音瑞。
【繁簡對照】
長(长),聖(圣),與(与);聲(声),參(参),見(见),進(进),後(后),細(细),樣(样),經(经),學(学),說(说)。
----------------------------------------------------------------------------
第五十二章 治水(8)
上善治水①,水善利萬物而有靜②;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③。
居善地,心善潚④。予善信⑤,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⑥。
夫唯不爭,故无尢⑦。
①治:形聲。从水,台聲。本義水名。引申義:治水、整治、修治、治理。與“亂”相對。乙本作“如”,通行本作“若”。
句義:天一生水,水分陰陽。治水,陰水取陽,滌陰增陽。上善治水,上德治炁,其理相通。命體依賴水而生存,水是組成生命的重要基本物質。命體內百分之七十是水。地球上同樣分佈著大量的水,陸地和水的比例大約是20%和80%。水即是生命最基本的支撐物質,組織成份。治水的方法就是“上善”。內外環境均有治水的問題。外環境的治水是使民眾能安居樂業,生生不息的保證。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內懷聖心,故格天地以風調雨順,五日一風,十日一雨。今人失道,多有旱澇不均,青黃不接之時。人體內環境的治水同樣是生命得以延續的保證。腎主水,壬陽水爲先天之本;癸陰水爲後天之精。腎水竭,則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聖人修身明德者,知水爲最佳載炁之品,煉精水以化炁,“水府求玄”、“水中取金”,提取保證生命長久的精華物質。
②靜:《說文》:“審也,从青”。徐鍇《繫傳》:“丹青明審也。”另有安靜、靜止、平靜、安詳、安閑等義。通“淨”,潔淨;通“情”,真情;通“諍”,直言相勸,止人之失。“諍”又通“爭”,爭奪。《戰國策?秦策二》:“有兩虎諍人而鬥者”。甲本作“有靜”,乙本作“有爭”,通行本作“不爭”。水善才能利物,水善才能趨靜。“有靜”更合水之道性原義,安靜、淨靜、請靜,亦包含“不爭”的意思。性命之學,靜裏取真真才真。
③乙本與通行本“眾”字後多一“人”字。
句義:把握並且實踐眾人所不願行之事,得訣而行則離道不遠。
④潚:水深而清澈。 以下六“善”,言天然火候的把握,有爲意識的調節之訣。
⑤乙本作“予善天,言善信”。通行本作“與善仁,言善信”。甲本僅作“予善信”。 予:給予。施予,則言而有信。
⑥正:參見第二十一章註①。 蹱:修真學異構字,內藏性命雙修心法,與“踵”通假而用。第四十九章(5)有“虛而不淈,踵而愈出”,其“踵”與此處之“蹱”從帛書甲本原圖中可以辨清爲同一字,只是均更象“蹱”而非“踵”。乙本及通行本均作“動”。
句義:本段言天一所生之水,水爲雖然已經落入後天而具有陰陽屬性,但因爲其直接由天一所化生,上善治水而能使水善,陽水本靜,因此善水幾近於道,因而居止、言行、動靜皆合於道,是以聖人效法之。
⑦爭:甲本作“靜”,參註②。乙本及通行本作“爭”。 尢:《說文》:“異也”。又義爲過失、罪過,怪、甚也。
段義:道治身國,則以不動後天有爲意識爲用,抱元守一,守持天一未化生水之時,不陷於陰陽,不在二中相搏,守一不爭,一切即會向先天无爲轉化。不落入後天,即沒有憂患。
〖註音〗
惡:wù音誤;潚:sù音速;蹱:zhōng音中。
【繁簡對照】
萬(万),靜(静),眾(众),惡(恶),幾(几),於(于),時(时),爭(争);義(义),與(与),處(处),僅(仅),從(从),書(书),圖(图),爲(为),動(动)。
----------------------------------------------------------------------------
第五十三章 持盈(9)
而盈之,不若其已①。
而允之,不可常葆之②。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③。
貴富而驕,自遺咎也④。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⑤。
① :帛作“ ”,內含修真學之義。《集韻》:,持也。 盈:滿也。 已:停止、完畢。
段義:道治身國,最大的障礙就是棄“○”失“一”,深陷二中自困而不覺。執著地追求,唯恐不能盈滿。然謙受益,滿招損,故不如知止中和,退而知足爲上。本章言修真明德之法,心意的修持把握,火候的調節應用。本段則是言不可執著,止火應及時而恰到好處。
② :甲本殘缺。乙本作“ 而允之”,,更合修真學之義。《老子想爾註》作“揣而悅之”。通行本作“揣而銳之”。《道藏》乙本註:,从手,短聲,與“揣”音近通假。揣爲揣量,允爲平允,義自可通。 揣:猜想,推測;藏入,塞進;亦有捶擊之義。 允:《說文》:“信也”。《爾雅》:允,信也;允,誠也。又有答應、許可之義。 常:乙本和通行本作“長”。 葆之:通行本作“保”。楚簡本作“湍而群之”(湍:急流。有沖刷、衝擊等義。《史記》:“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群:此處是彙聚義)。
段義:火候的調節既不可執著,也不能散漫,揣測意度則難專一精進。以上的執著和散漫兩種現象都需要預防,持中而坐以進道。
③盈室:通行本作“滿堂”。
段義:金玉之寶物充滿堂屋,是不能守之不失的。金與精諧音爲用,水中取金,先天藥物,既不可老亦不可嫩,更不可“淫”失和任其“盈”滿,轉化爲後天流失。聚集和轉化當其時,則命寶不失,先天充實。
④楚簡本作“貴福喬”,無“而”字,三字並列。喬,即“驕”之異體。“富”者,福也。古稱富貴壽考爲福。 遺:《說文》:“遺亡走失”。亡:謂走失。《廣韻》:“遺,失也。” 咎:《說文》:“災也”。段註:“災,……天火曰災。引申之,凡失意自天而至,曰災。”咎者,代表相違。自我喪失貴富之災咎。
段義:既得豐富先天藥材道寶,亦不可因此貴富而驕傲,導致散慢松懈,應當防危慮險,否則鼎傾爐倒,自取其辱。
⑤甲本作“功述身芮”,含修真心訣。乙本作“功遂身退”,通行本作“功成名遂身退”。 芮:參第五十一章註②。身芮:含退義,復返。 述:本義遵循。《說文》:“述,循也。”另有傳述、傳承,記述、稱述,遵循道理等義。述職,古時諸侯向天子陳述職守。述聖,陳述聖人之道。
段義:以道治身而功成,整個實踐過程都是在道之師的无爲引領呵護下“述真”完成的。即時退藏於密,其功德之行人不可見。聖人效法天地,以此退藏蓄存陽和之德。此階段命體完成從後天向先天的關鍵性轉化,“身”也會同步産生一些芮性變化,這是符合天道自然的現象。
〖註音〗
:zhí音直;揣:chuǎi;葆:bǎo音保;盈:yíng音迎;咎:jiù音就;芮:ruì音锐。
【繁簡對照】
貴(贵),驕(骄),遺(遗);韻(韵),殘(残),銳(锐),從(从),聲(声),與(与),爲(为),義(义),長(长),滿(满),喬(乔),異(异),體(体),稱(称),壽(寿),復(复)。
第五十四章 无不爲(10)
戴營 抱一,能毋離乎①? 摶氣至柔,能嬰兒乎②?
脩除玄藍,能毋疵乎③?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④?
天門啓闔,能爲雌乎⑤?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⑥?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⑦。
①乙本作“戴營 ”。戴,通行本作“載”。本章甲本前三句均缺。 戴:《說文》:“分物得增益曰戴”。段註:“引申之凡加於上皆曰戴。” 營:含修真學之義,語音通假亦爲“魂”。《說文》:“币居也”。即圍繞而居。魂:《說文》:“陽氣也”。 :乙本註其通“魄”。但尚有修義在其中。孔穎達疏:“附形之靈爲魄,附氣之神爲魂。”按:依孔說,魄掌管形體的運動功能,魂掌管形體的精神。魂魄泛指性命中的性體系統,命體系統是它的載體。
句義:繼上章完成聖人之道一個基本實踐過程後,本章以反問形式作爲證道次第論的檢驗提出,最後指出積累玄德的方向。在此首先問性和命這個雙重結構合一的生命,命體作爲魂魄的載體,經過道德治身國的實踐,是否會輕易出現分離現象。
②摶:音團,集聚、凝聚、揉團等義。甲本殘缺,乙本作“槫”。《字彙》:“槫,音團義同。”聚結之義。摶氣:采聚先天之炁(氣在先天曰炁,采聚者貴先天也)。
句義:聖人明德修身,不斷地提煉體內的精與炁,與宇宙道光德炁摶聚凝煉,不僅浴神還同步浴形,最終達到骨弱筋柔之至柔境地,也就實現了返老還童,狀如嬰兒的境界。這些真實變化實現了嗎?
③通行本作“滌除玄覽”。 脩:通“修”,通“滌”,洗,掃除。 藍:與“覽”語音通假,觀察。《增廣字學舉隅》:“藍,大籠筐也”。 毋:通行本作“無”。後句同。 疵:《說文》:“病也”。指膚面有黑痕。此處指瑕疵。
句義:在修證的不同階段中,玄觀慧視的狀態和水平各不相同。玄觀屬神通功能,存在幻象,居道“无”用德“一”的合道心觀則清純。你的玄觀達到沒有假幻類的瑕疵了嗎?
④甲本殘缺,按乙本補。通行本作“愛民治國,能無爲乎”。 栝:參第三十八章(73)註①。栝國:即掌握道竅以養活身國內外眾生。 知:通“智”。
句義:以道德治理身國,實現无爲而治,進而慈愛民族和國家,行德於世,能夠不用後天的意識智巧,能夠爲人所不知曉嗎?
⑤天門:百會穴區域,即囟門。古稱通玄之門。 啓:或作啟,教導、啟發,開啟。通行本作“開”。闔:閉合之意。 雌:母性、陰柔、生殖、處下。
句義:常人出生,先在母胎,後産於母之下陰。修真明德的聖人絕學中,先天的聖嬰生於頭部泥丸宮,産於天門百會。天門也是心和腦連接宇宙進入无爲思識,進行天人合一體悟的門戶,應當實現它開合自如,如同産道之門。實現了這一真實變化了嗎?
⑥通行本無“以”字。
句義:道光德能淳厚之明,光明無礙,穿透萬物,隔室窺針,無遠無近,無內無外,宇宙萬物歷歷在心,一覽無遺。此即是道明與道白的大明白境地。這種無所不照的“明白”,你能不用智識實現和掌握嗎?
⑦通行本“生而弗有”後多“爲而不恃”一句。
段義:成道者的玄德積修,遵循道生之德養之的自然法則,化生和養育,既無私心擁有,亦不主宰左右其成長。行德於无爲和无不爲之中。
〖註音〗
戴:dài音代;槫:tuán音團;摶:tuán音團;疵:cī刺(平聲);栝:kuò音括;闔:hé音合;弗:fú音服;毋:wú音吾;畜:xù音蓄。
【繁簡對照】爲(为),營(营),離(离),氣(气),嬰(婴),兒(儿),脩(修),藍(蓝),愛(爱),國(国),門(门),啟(启),闔(阖),達(达),長(长),謂(谓);載(载),彙(汇),團(团),義(义),摶(抟),殘(残),滌(涤),覽(览),無(无),後(后),補(补),開(开),處(处)。
----------------------------------------------------------------------------
第五十五章 玄中(11)
卅輻同一轂,當其无,有車之用也①。
埴爲器②,當其无,有埴器之用也③。
鑿戶牖④,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⑤。
①前句通行本作“三十輻,共一轂”,甲本殘缺,乙本作“卅楅同一轂”。 輻:《說文》:“輪轑也”。輻條,插入輪轂以支撑輪圈的細条。楅:本義爲拴在牛角上防止牛頂人的橫木。段註:猶幅也。與“輻”形近可通。 轂:車輻彙集的部位。轂中空,方可穿軸而爲車之用。用中用虛之理即在其中。 卅:三十,滿月之數。以三十等分360度即得12,年有12個月,日有12時辰,人體有12經絡,年月日、天地人以及時空的圓周變化全在此數之中。《淮南子?道原》:“是故聖人一度循軌,不變其故,不易其常”。
句義:古人法月輪以造車輪,喻道於日用之間。聖人之道,以此論性命周天運轉,心修空无爲轂,以道心虛无爲軸,以任督二脈爲輪,用德“一”之炁爲能量,才有周天運轉之用,使生命之車直達道地。
② :修真學異構字,甲本殘缺不全,乙本仍保留下此字。通行本作“埏”。埴:黃色而如脂膏細膩的土。埴:即是用土和泥製作陶器,此處暗含修真學方法。《荀子?性惡》:“夫陶人埏埴而生瓦。”通行本作“埏埴以爲器”。
句義:聖人之道,通過埴的方法,再造命體爲道器。
③通行本作“有器之用”。
句義:器物之實爲體,而貴中空方爲有用,方能容物。性與命這一對虛與實的雙重結構的復合體,共同組成生命。命體的三腔:顱腦腔、胸腔、腹腔和髓腔內都存在著中空的虛,應在此“當其无”之內,填入無形之德“一”物質,則有德器之用。體內所有空隙皆德“一”,則有道器之用。實踐心的空明,化三我同歸一我,性功圓成而聖心真我主宰性命;進而在各腔的“當其无”提煉精炁神,烹煉丹藥,運轉河車等等。
④通行本此句後多“以爲室”三字。 鑿:《說文》:“穿木也”。簡化字爲“凿”。本義:凡穿物使通都稱鑿。 牖:《說文》:“穿壁以木爲交窗也。”鑿穿牆壁,用木板做成橫直相交的窗欞(棂)。段註:“交窗者,以木橫直爲之,即今之窗也。在牆曰牖,在屋曰窗。”
句義:人之性命的“戶牖”基本分爲四大類:命體外表與外界交通的“戶牖”(眼耳鼻口身等九竅);命體內各臟腑本身與內環境交通的“戶牖”;身場在體表與外界交通的“戶牖”(百會、湧泉、膻中、夾脊、勞宮、天目等);身場內各室本身與內環境之間交通的“戶牖”(陰蹺老中小三竅、髓道三關九竅、腹內神闕內七竅以及心腦中之各關鍵竅等等)。
⑤利:鋒利,从刀。又義利益。 和順協調然後有利。《易經》說:利益,是由於義的和諧。
段義:有,爲有形之物,皆只能産生對後天有爲的利益。而真正發揮和産生作用的卻都是有形物之內和外,以及物體本身內在“无”中的道和德性物質以及品格。所以,居无爲之道“○”,用德“一”於性命,弘利於生命;用道“无”德“一”濟世,則利益眾生。
〖註音〗
卅:sà音薩;轂:gǔ音古;埏:shān音山;埴:zhí音直;鑿:záo音凿;牖:yǒu音有;撚:niǎn音輾。
【繁簡對照】
輻(辐),轂(毂),當(当),車(车),爲(为),鑿(凿),戶(户);殘(残),義(义),頂(顶),與(与),確(确),處(处),輾(辗),製(制),後(后)。
----------------------------------------------------------------------------
第五十六章 爲腹(12)
五色令人目明①;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②;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③;五味使人之口 ④;五音使人之耳聾⑤。
是以聖人之治也⑥,爲腹而不爲目,故去疲取此⑦。
①五色:青赤黃白黑。 令:讓、使。 明:本義明亮、清晰。《說文》:“明,照也。”乙本及通行本作“盲”。盲:眼睛失明。明本是使人眼目明快,但過明則盲。故明亦盲也。
句義:目明,在修真學中分爲後天智識之明和先天慧識之明。此句是雙意,一指修真學中的五色光氣使人先天慧識之目光明照物。二指當人不能居於道“○”而用德“一”面對萬物處世時,就陷落在“一”的樸散之數中,就難逃五行的制約。例如:五色美景初也會令人後天智識眼目明亮,但過分貪看,便使人眼花繚亂,大量耗損肝中陽木仁炁能量,可導致疲勞性失明。修養之道,貴在中和。
②馳騁:騎馬奔跑,奔馳。意識如野馬。 田臘:田,暗含修真學之義,田,體內三丹田。臘,帛書作“臘”修真學巧借“獵”通假使用,含修真學之義,喻時間和環境。臘:祭也。《說文》:“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又《字彙》:“臘謂獵也,獵取獸以祭先祖也。”臘,亦有時間過久之義。
句義:長時間奔馳在田野中捕禽狩獵,令人心興奮不已,但也容易耗傷心中陽火禮炁能量,陰火熾盛,使人發狂。冬亦靜養。修真學順應天時,內證在冬季宜蓄養精氣神,體內氣機不能人爲地令其奔馳,否則易狂。
③妨:《說文》:“害也”。即妨礙、妨害。甲本作“方”,乙本作“仿”。
句義:稀世之寶、奇異之物爲濁金陰金,雖然滿足了人的物欲之心,並且可以用此打通方方面面的關節,但也使心裏失去平靜,損傷肺的陽金義炁能量,從而妨礙人的行爲活動。
④五味:酸苦甘辛咸。 :从口从相,五味之影形(相)皆以口省視而入,修真學專用字,甲本作“ ”,據《漢語大字典?口部》通“爽”。相:《說文》:“省視也”。以口省視,即嘗味也。乙本及通行本作“爽”。爽,《說文》:“明也”。本義:明亮。有爽快、舒適(神清氣爽),差錯、過失(《詩?衛風?氓》:女也不爽)等義。又有喪失、敗壞之義,如爽約(失約),爽傷(病傷)。口爽或爽口,既有口感清爽之義,又有敗壞胃口之義。可見厚味過濃,爽極則敗。
句義:五味皆屬後天之物,能使人清爽舒適,但也能敗壞人體口腔和脾胃中的陽土信炁能量。
⑤五音:角徵宮商羽。本段通行本作:“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與甲乙本順序不同。
句義:五音雖然悅耳動聽,但過分貪愛也會導致腎中陽水智炁能量的耗失,産生耳聾。
⑥聖:甲本作“聲”。另通行本此處無“之治也”三字。
⑦疲:《說文》:“勞也。从疒皮聲”。甲本作“去罷耳此”。罷:罷官、免去、解除等義。古又通“疲”,發音亦同“疲”。《集韻》:“疲,勞也。或作罷。”甲本第一章有“去皮取此”,第三十七章有“去被取此”。皮、被皆有表皮之義。此處用“疲”既表示眼目之疲勞,亦說明表皮、膚淺之義。疲者,病皮也。 耳:乙本及通行本作“取”。乙本作“去彼而取此”,與通行本近同。
段義:聖人之治,重在充實腹中的先天物質五德能量之炁而固體,並非滿足後天意識感官對陰五行的依賴,受制於陰五行。所以要去除導致耗散損傷五德之炁,令人疲勞患病的聲色犬馬貨利等陰五行,修持陽五行之德性品格和能量,抱元守一,取其實腹固體之根本。
〖註音〗
馳:chí音持;騁:chěng音逞;獵:liè音列。
【繁簡對照】
爲(为),馳(驰),騁(骋),獵(猎),發(发),難(难),貨(货),聾(聋),聖(圣);書(书),臘(腊),據(据),漢(汉),與(与),順(顺),聲(声),處(处),無(无),罷(罢),從(从),頭(头),復(复),現(现)。
----------------------------------------------------------------------------
第五十七章 寵辱(13)
人,寵辱若驚①;貴大梡若身②。
何謂寵辱若驚③?寵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④。
何謂貴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⑤?
故貴爲身於爲天下,若可以天下矣⑥;愛以身爲天下,安可以寄天下⑦?
①寵:甲本作“龍”,與“寵”通。內含修真學訣義。《說文》:“尊居也”。有寵愛、恩寵、尊崇等義。《玉篇》:“龍,幽明、大小、登天、潛水也。又寵也、和也、君也、萌也。”乙本作“弄”。本章下同。楚簡本“寵”字前爲“人”字。參第六十四章(20)註③。 辱:《說文》:“恥也”。受辱、侮辱等義。 驚:从馬,敬聲。本義:馬受驚。《說文》:“馬駭也。”驚動、震驚,驚慌、恐懼等義。
句義:普通人以後天有爲意識爲用,受寵與受辱本義是相反的,但都能驚起常人意識心理的強烈波動。
②貴:从“貝”,表示與錢物有關。本義:物價高,與“賤”相對。《說文》:“物不賤也。”有珍貴、貴重,崇尚、重視等義。 梡:《說文》釋爲薪,音華,燒火用的木柴。又爲禮器,音款。虞舜時陳列祭品的禮器,形如几案。本章通行本之“患”甲本作“梡”。另前二“梡”後有“若”,說明比擬之義。據此前二“患”仍用“梡”,後二“患”用其引申之義“患”,以便於理解。此字乙本及楚簡本均作“患”。
句義:貴此身者,爲身名所累。這如同貴其祭器。祭器雖處尊貴之處,但卻僅爲祭獻之物,它本身卻難以得解脫;尊貴其身,不過是因爲身國是內境眾生之施主,是盛器,是載體。若甘願奉獻於身國眾生的修德歸道,則符合生命正確歸宿。如若僅爲榮貴,則實爲大患也。梡,如以木柴解,亦爲燃燒自己、奉獻光明之義。
③何謂:甲本作“苛胃”可修意與常意通解。苛,小草叢雜、細碎。乙本作“何胃”。
④寵之爲下:通行本或作“寵爲上,辱爲下”,或作“辱爲下”一句。
句義:受寵者皆爲地位相對卑下者,所以得其寵而驚,失其寵即辱,同樣也驚其心,所以說“寵辱若驚”。暗含“龍潛水底,虎嘯山頭”的修真學變化轉換之意。
⑤何謂:甲本作“何胃”,胃通謂,但胃字含修真學訣義,暗藏修意於其中。无身:即無肉體凡軀。
段義:世人以肉身爲真實自我,所以貴之、寵之,卻如“梡”之祭器,難以解脫;身軀對真正明白性命真理者而言,如果不能超越命體對性體的制約,就是最大的禍患。聖人無身者,而有身外之身,不受形軀的束縛,出入自由,神超彼岸,朝見本性自我,自在解脫,不爲身累。
⑥通行本前句作“故貴以身爲天下”。 :甲本作“ ”,修真學異構字,常道中與逅可以通假爲用。邂逅,不期而遇。乙本作“橐”。楚簡本作“迲”。本句通行本作“則可托天下”。
句義:所以,只想在天下顯貴其身者,就好像是選擇在後天人寰裏反復邂逅相遇,輪回不息,難以超脫。
⑦愛:《說文》:“惠也”。親愛、仁愛等義。 安:此處爲疑問詞,豈,怎麽。帛書作“女”, 爲修真學選用字,含有心法。通“安”,參第三十二章註⑨。 聖人“自愛而不自貴也”(見第三十七章)。
句義:明白性命雙重結構真諦的人,就會正確地愛惜來之不易的身命,從而借假修真,復歸道德,完成天命而歸,又怎麽會久寄於天下呢?
〖註音〗
寵:chǒng音充(上聲);梡:kuǎn音款;:hòu音後。
【繁簡對照】
寵(宠),驚(惊),貴(贵),謂(谓),爲(为),於(于),愛(爱);龍(龙),應(应),歸(归),禮(礼),與(与),後(后),擬(拟),義(义),據(据),異(异),體(体),託(托),馬(马),從(从),書(书),圖(图),處(处),確(确)。
----------------------------------------------------------------------------
第五十八章 道紀(14)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 ①;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②;之而弗得,名之曰夷③。三者不可至計,故 而爲一④。
一者⑤,其上不攸,其下不忽⑥。尋尋呵⑦!不可名也,復歸於无物⑧。
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忽望⑨。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⑩。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① :甲本作“ ”,修真學異構字,內含方**。乙本作“微”,通行本作“夷”。
②希:稀少、無。
③ :帛書作,含修真心法。音民,義爲撫、摹也。通行本作“搏”。 夷:平坦、平易。通行本作“微”。
④計:計算。《說文》:“會也算也。“至計”通行本作“致詰”。詰:《說文》:“問也。”音杰,詢問,追問。 :甲本作“ ”。从“囗”从“束”,修真學異構字,事物相束紮成團狀歸於中心之義。乙本作“ ”。通行本作“混”。
段義:道的特性是,看卻看不見,稱之爲“ ”;聽又聽不到,稱之爲“希”;摸也摸不著,稱之爲“夷”。、希、夷這三者無法計量其大小,所以團聚爲一,德“一”的能量形態就是先天一炁。道“无”之“○”生德“一”之“⊙”。
⑤通行本無此二字。
⑥攸:與“倏”義同,迅疾之義。乙本作“謬”,通行本作“皦”。 忽:突然之義。與前句“攸”連用則爲“攸忽”,即快速、迅疾之義,攸忽不見。通行本“忽”作“昧”。
句義:此先天一炁,在上不會攸然不見,在下不會突然消失。
⑦尋:《說文》:“繹理也”。繹,即演繹,尋繹義理,理其端緒。有尋思、尋找、平常等義。又爲一種長度單位。通行本作“繩繩兮”。繩:綿延不絕之義。
⑧句義:尋思呀尋思,無法給以命名,重新回歸到天地之始道“无”的有質無形狀態。
⑨忽:《說文》:“忘也”。有疏忽、忽視,急速、突然(倏忽),恍忽等義。忽,俗作“惚”,恍忽即恍惚,似有似无,模糊不清。 望:甲骨文字形,像人站在土上遠望。《說文》:“出亡在外望其還也。”《玉篇》:“遠視也。”遠望,深觀。 忽望:修真學名詞。即在無爲靜定中深觀、凝望。無此望,其恍惚必爲頑空也。甲本此處缺,乙本作“沕望”(乙本作“沕”處,甲本作“忽”),通行本作“惚恍”。
⑩通行本作“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跟著她看不見其尾,迎著她也看不見其首。
?“今”通行本作“古”。 御:《說文》:“使馬也”。本義駕駛車馬。又作“馭”。另有治理、抵擋等義。
句義:道貫古今,以德而顯,所以應當把握現今德“一”在身國中的特徵和特點,以道所用的德來駕馭以及治理當今身國的現實狀態。
?“以”通行本作“能”。 紀:《說文》:“別絲也”。即絲的另一頭緒。也說散絲的頭緒。另指開端、頭緒、綱領、綱紀、要領、理等義。又通“記”,記錄、記載,紀述,即記載敍述。
段義:道之爲物,無法追尋其後,無法攔擋其前。唯有牢牢把握“道本虛无而生萬有,用德‘一’就足矣”的原則,明白這個德“一”的樸散流失現狀,就是以今之道,統御今之萬有,從而以今治今,以今觀今,方可溯本歸源而至古始,展開大道用德顯化的全過程。
〖註音〗
捪:mín音民;攸:yōu音幽;恍:huǎng音晃;御:yù音育;弗:fú音服;夷:yí音移。
【繁簡對照】
紀(纪),視(视),見(见),聽(听),聞(闻),計(计),爲(为),尋(寻),復(复),歸(归),於(于),謂(谓),壯(壮),隨(随),後(后),執(执);構(构),書(书),異(异),體(体),義(义),撫(抚),摶(抟),詰(诘),與(与),謬(谬),連(连),繩(绳)。
----------------------------------------------------------------------------
第五十九章 不盈(15)
古之善爲道者,微眇玄達,深不可志①。夫唯不可志,故強爲之容②,曰:
與呵!其若冬涉水③;猶呵!其若畏四鄰④;儼呵!其若客⑤;渙呵!其若淩澤⑥;沌呵!其若樸⑦;湷呵!其若濁⑧;呵!其若浴⑨。
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⑩。
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①達:通達,四通八達。另有通曉、遍、到(達到)、實现等義。 微眇玄達:甲本缺,據乙本補。通行本作“微妙玄通”。 志:意也。心願所往,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通行本作“識”。下句同。
句義:古代善於行道的人,顯與隱、白與黑的微妙和玄妙通達無礙。跨弦通靈深遠,人們無法揣測他深邃的志向。
②句義:正是因爲不可揣測其志向,所以勉強形容之。
③與:修真學用字,含心法,與豫通假。豫,《說文》:“象之大者”。與:有多義,黨與也。又與“豫”相通。如猶豫(遲疑不決),《史記?呂後紀》:“猶與未決”。《後漢書?樂夷傳》:“楚靈會申,亦來豫盟。”註:豫即與之義。本句通行本作“豫兮若冬涉川”,楚簡作“夜乎奴(如)冬涉川”。
句義:有道之人就像豫一樣,冬天行走於冰川時,唯恐因自身體重過大失陷冰層之下,因此必然慎之又慎。修真學在“與”態下,要格外小心地根據內部變化的客觀實際而前進。
④猶:猿猴一類,其性多疑,唯恐受到襲擊,故極具謹慎。猶同上句之豫組詞爲猶豫,則表示因謹慎而遲疑不決。
句義:有些像猶啊,行道者以機敏謹慎來抉擇周圍環境。
⑤儼:《集韻》:“儼,《說文》:昂頭,一曰恭也。或作‘嚴’。”恭敬、莊重之義。甲本缺,乙本作“嚴”,楚簡本作“敢”,皆形近通也。
句義:行道者非常恭敬莊重地對待眾生萬物,充滿感恩心,甘願居於客位,而不自恃爲主。
⑥渙:散去,解散。 淩:淩冰,水面上的冰塊。 澤:潤澤,水澤,又通“釋”,解散、釋放等義。淩澤,楚簡本作“懌”。通行本作“渙兮若冰之將釋”。
句義:行道者無私大捨,向眾生布施財富、智慧、能量,如同冰在水中,隨著溫度的升高自然消融而潤澤萬物。既不恃爲己有而遲滯,也不違背自然而拔苗助長,促其早熟。
⑦沌:混沌,先天陰陽未分的狀態。甲本模糊,乙本作“沌”,楚簡本作“屯”。通行本作“敦”。 樸:未經加工的木材。
句義:行道者牢立於道的“无”態“○”境之內,所持守和運用的只是至簡至純,淳樸未分的德“一”,虛无生萬有,用此德“一”之樸就足矣。
⑧湷:修真學所取象義用字,象意體內的“春”與“水”合一之物。與渾通假。渾:混流聲也,混濁不清。 濁:水不清。
句義:陰陽太極二的旋動順化,二生三,三生萬物,渾然沒有窮盡。行道者洞察根本,抱元守一,和光同塵,似濁非濁,濁中取清,德變爲用。
⑨ :帛書作“ ”,修真學異構字,內含心法和內境象意,與曠通假爲用,有空曠,開闊,浩瀚之意。 浴:虛空之神,參見第五十章註①。 通行本此句在“渾兮其若濁”前。
句義:行道者性命已經天人合一,心胸容納宇宙眾生萬物,無比光明開闊。居於道“无”而淳德充滿性命兩大系統,並且澤被眾生。
⑩甲本“靜”作“情”,通假而用。情,含修真學內修外證之訣義。“徐”作“余”,余,亦爲修意之解。 女:通“安”(安寧),通“如”(如意),參見第三十二章註⑨。 重:重視。通“動”。參第二十九章註②。 本句通行本作:“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楚簡本近同通行本,“安”作“庀”(具備、治理),“動”作“往”。
段義:離道失德,棄无丟一,必然越來越複雜地演化,沒有終結,萬物相渾淪而被物相所制約,産生濃重的塵濁障礙。在混濁變化的萬物萬象中,只有心靜身靜,才能使心身清明,洞察根本,不再隨波逐流。如果高度重視和把握住德“一”,守靜逐步至清明,“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莊子?天道》),則是長生久視之道。
?葆:通“寶”、“保”。 盈:盈滿。 敝:敗也,與“成”相對。參見第八章“大成若缺,其用不敝”註①。本段通行本作“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段義:重視和保持住離濁守靜,棄繁就簡,抱道守德,少私寡欲,不陷陰陽,不落於私心貪欲的滿足,這才是至道之理。只有處靜用中,欲定性平,心清德明,才能把握道化生德蓄養的真理,從而能安處混濁的敗喪之境,處塵而脫俗,而不成爲犧牲品,喪其德敗其道。
〖註音〗
涉:shè音社;渙:huàn音換;湷:hún音魂;汝:rǔ音乳;盈:yíng音迎;敝:bì音必。
【繁簡對照】
爲(为),達(达),與(与),猶(犹),鄰(邻),嚴(严),渙(涣),淩(凌),澤(泽),樸(朴),濁(浊),曠(旷),靜(静);據(据),補(补),識(识),輿(舆),數(数),體(体),儼(俨),潤(润),懌(怿),釋(释),義(义),渾(浑),書(书),處(处),動(动),異(异)。
----------------------------------------------------------------------------
第六十章 歸根(16)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①。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②。
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③。復命常也,知常明也④。
不知常, 作兇⑤。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 ⑥。
①情:《說文》:“人之陰氣有欲者”。感情、愛情等義。通“誠”,真誠、真實。修真學中“情”分爲後天七情和先天真情兩大類。少私寡欲而制後天七情以通達先天真情。情亦通“靜”,《廣韻》:情,靜也。乙本作“靜”。 表:《說文》:“表,上衣也。”《玉篇》:“表,外也,上衣也,書也,威儀也,明也,表也。”另有表現、表明、表示等義。乙本作“督”。通行本作“致虛極,守靜篤”。
②旁:《說文》:“旁,溥也”。(註:溥,大、廣。)有側、偏,旁邊、其他的,依照、仿效等義。古通“傍”,依附也。 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領初作的形狀。本義:人起身,突然站起。《說文》:“作,起也。”通行本作“並”。 楚簡本作“萬物方作,居以須復也”。
段義:進入到虛無至極的境界,堅守住誠靜不二的狀態,萬物離開德“一”狀態後演化的景象表現出來,我由此觀察、探究並且明白萬物復歸德道的必然之理。
③雲:《說文》:“山川氣也”。比喻盛多,如《漢書?司馬相如傳》:“威武紛雲。”顔師古云:“紛雲,盛貌。”通行本作“夫物蕓蕓”。蕓:形容眾多,與“雲”義近。楚簡本作“天道員員”。 靜:形聲。从青,爭聲。本義:彩色分佈適當。《說文》:“靜,審也。”又“審,悉也,知寀,諦也。”其義詳審、知悉、真諦等,又爲安靜、寧靜、安定等義。乙本作“曰靜”,通行本作“歸根曰靜”。甲本殘缺,缺字空位同乙本。 命:《說文》:“使也”。段註:“命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命者天之令也。”又爲人命、天命、壽命等義。復命:執行命令後回歸。楚簡本此章至“其根”後無。
句義:大道化生宇宙萬物氣象萬千,每一類物種最終必然復歸於德“一”和道“无”,道“○”就是萬物生命的根蒂。生於道而歸於道,就名之爲靜。由動的離德“一”而萬化,再復歸於德“一”的淳樸和道“○”的至虛,歸於道就是靜,重歸於靜就是回歸復命。⑤ :音荒。《字彙》:“ ,荒巾也,幭也。”幭,古代車前橫木上的覆蓋物。頭巾。乙本作“芒”。兇,音義同“凶”。本句通行本作“妄作凶”。
段義:不知大道無私無欲,不識遵道循德的客觀運行變化規律,不依此自然法則實踐修真明德,就如同以巾蓋頭,障蔽其目,於茫茫中造下凶險。
④常:形聲。从巾,尚聲。本義:旗。《說文》:“下裙也。”有經常,倫常、綱常(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準則),規則、規律等義。《荀子?天論》:“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句義:萬物生於道而復歸於道,散於德而歸於德,這是自然大道的客觀規律。承認、把握、遵從、順應、實踐這一規律法則的人,就是明白大道之理。
⑤ :音荒。《字彙》:“ ,荒巾也,幭也。”幭,古代車前橫木上的覆蓋物。頭巾。乙本作“芒”。兇,音義同“凶”。本句通行本作“妄作凶”。
句義:不知道天地變化的真常之理、法則規律,就如同巾蓋頭面,障蔽其目,於茫茫中造下無窮凶險禍患。
⑥容:本義容納,寬容。 公:公平、公正。 王:參見六十九章註⑦。 道乃久:甲本殘缺,乙本作“道乃”。 沕:音密,又音勿。《集韻》:“沕,潛藏也。一曰塵濁謂之沕。”《文選》载贾谊《弔屈原文》:“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修真學異構字,與殆字通假。甲本作 “ ”,或作“ ”,篆書中形同。殆,危險。乙本及通行本作“沒身不殆”。
段義:掌握了大道演化散聚的規律和法則,就能慈愛柔容萬物,容包化同,一體眾生,爲眾生萬物的同歸德道而無私奉獻;能夠慈容萬物眾生,就是大公無私的德道境界;具備大公無私,爲眾生回歸德道而奉獻一切的人,才能堪任人中之王。大容和公心德性品格是爲王者的基礎;真正的王者,用德“1”貫穿天地人三才,帶領眾生重歸德道,這才是肩膺天命,代表天意爲王治;天,無私無欲,效法於大道,無所不容;同於大道,不生不滅,不減不增,才能長久不衰;只有遵循這些法則,復興德道,社會才能清明,沒有危險産生和出現危機。
〖註音〗
,huāng音荒;乃:nǎi音奶;沕:mì音密;(殆):dài音代。
【繁簡對照】
歸(归),極(极),萬(万),觀(观),復(复),雲(云),靜(静),謂(谓),兇(凶);篤(笃),並(并),處(处),須(须),蕓(芸),員(员),殘(残),僅(仅),彙(汇),義(义),隱(隐),構(构),書(书)。
第六十一章 知有(17)
大上,下知有之①;其次親譽之②;其次畏之③;其下母之④。
信不足,案有不信⑤?猶呵!其貴言也⑥。
成功遂事,而百省謂我自祭⑦。
①大: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腳。“大”是漢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與人類或人事有關。本義:大小的“大”。《說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詞。有很、非常等義。又通“太”。通行本作“太”。
句義:接上章,大上居於道“无”,以无馭有,在最上層境界之中,行上德而无爲應世,不顯蹤蹟。在下界的人,有一部分人知道他客觀地存在着,誠信並且遵從他的教誨。
②通行本“親”字後多一“之”字。
句義:其次一部分人主動親近和贊美大上。
③句義:再其次一部分人對大上心存畏懼害怕之心。
④下:通行本作“次”。 母: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親有乳之形。本義:母親。《說文》:“母,牧也。从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集韻》:“母,穿物也,通也。通作貫。”古文中又與“毋”通用(《類篇》等),禁止之義。通行本作“侮”。楚簡本作“ ”。此處可結合“ ”解“母”的本意。
句義:再下的另類的一部分人,對於大上的客觀存在,據爲私有,只知索取而無回報,甚至採用否定和攻擊,以及禁止別人相信的態度。
⑤案:《說文》:“几屬”。即几案之類。又有案件,查問、審問等義。乙本及楚簡本均作“安”,表示疑問,相當於“豈”。通行本作“焉”。
句義:當社會離道失德嚴重後,信德的陽土喪失時,那當然就有不相信的人存在。
⑥猶:還,仍然。 貴言:言而有信,不食其言。
句義:懷疑是客觀存在的,這一部分人雖然不相信他,卻仍然還是十分看重他的聖言。
⑦遂:稱心、如願、實現。楚簡本作“成事述功”。通行本作“功成事遂”。 省:省牲之意,即祭祀前主祭和助祭人要省查祭品。楚簡本用“眚”,與“省”通。各本以爲“省”與“姓”通假,但帛書中有“百姓之不治也”以及“百姓皆属其耳目”之句,可見“姓”字本有,不必用“省”通假,此亦可佐證“省”並不與“姓”通假。 祭:甲本此處字蹟清楚,與“然”別。它本作“然”。參見《校勘說明》附註。後句乙本及通行本作“百姓皆謂我自然”。
百省謂我自祭:其意是從反復省查祭品引申爲自我的經常反省、懺悔、自我批評。自祭,就是將自己的性命的全部,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大道。也含有自己尊重自己,自重、自愛的含義。這是聖人“成功遂事”後必然的態度,不會被世人的各種態度所左右。修真學中則指反復悔過遷善、懺悔,“執中”中氣以爲和地淨化脾胃中的陰意,堅持觀鼻(自)、觀心、觀丹田地進行修真實踐。
〖註音〗
案:ān音安;猶:yóu音尤;省:xǐng音醒。
【繁簡對照】
親(亲),譽(誉),猶(犹),貴(贵),謂(谓);與(与),當(当),於(于),豈(岂),後(后),卻(却),顯(显),應(应),從(从),復(复),經(经),決(决),問(问),題(题),參(参),書(书),證(证),並(并)。
----------------------------------------------------------------------------
第六十二章 四有(18)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①?
知快出,案有大僞②?
六親不和,案有畜慈③?
邦家 亂,案有貞臣④?
①案:查問,發問之詞。參見上章註⑤。本章通行本各句均缺此“案”字,乙本及楚簡本作“安”。下同。
句義:所以大道廢失以後,人們離道失德,仁義又如何能夠保持呢?修真學中,心君不尊道貴德,大道廢失,任憑私欲貪念的後天智識主宰身國,那麽肝中的仁德品格與能量,肺中的義德品格與能量,也就難以存在了。
②知:知識。古同“智”,智慧。通行本作“智”。 快:《說文》:“喜也”。《字彙》:“快,稱意也。又爽也、喜也、疾也。又姓。”快意、舒暢,又與“慢”相對,速度快等義。乙本及通行本作“慧”。 僞:欺詐。《說文》:“僞,詐也。”虛假,僞詐等義。
句義:智用於正,則可利益眾生;用於邪,則生虛假僞詐之事,禍害生靈。智若無仁、義、禮、信四德的扶生、支撐、制約,那麽就是陰智、愚智。離道失德後人們唯後天智識用事,而不用无爲思識之心,沉溺於以後天的陰我智識爲用,反應雖然快,能夠滿足私欲,大量欺詐虛假的事也就必然會發生。
③畜:會意。甲骨文字形,表示牽引,下象出氣的牛鼻形。牛鼻被牽著,說明是已被人類馴服豢養的家畜。本義:家畜。《說文》:“畜,田畜也。”有養育、畜養等義。又有順從,馴服義。《禮記?祭統》:“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爲畜。”其他本作“孝”。 慈:形聲。从心,茲聲。本義:慈愛。《說文》:“愛也。”帛書作“茲”,相通而含修意。
句義:六親之間失德不和,被利所制,親情養育的慈愛又如何存在呢?修真學中的六親乃指心君下的四臟六腑,氣機之不和。氣機不和,也就難有真正的茲産生出來。
④ :修真學異構象意字,與常道的“昏”字通假使用,但其意主要指體內。昏:黃昏。《說文》:“昏,日冥也。”引申爲昏暗、無光,昏聵、糊塗,昏花、目不明等。 亂:會意。金文字形,象上下兩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亂的絲。本義:理絲。《說文》:大徐本謂其“治也”,段註本更正爲“不治也”。有擾亂、破壞,淫亂,混亂等義。甲本作“乳”,乙本“乳”下少“子”,“亂”之異體甚多,皆形近通假。昏亂:昏庸無道,糊塗妄爲。 貞:會意。从卜,从貝(甲骨文作“鼎”,後省改爲“貝”)。鼎本是食器,這裏表示火具,即用火具而卜。本義:占卜。《說文》:“貞,卜問也。”假借爲“正”、爲“定”,端方正直。《易?乾卦》:“元、亨、利、貞。”有貞潔、貞操、忠心、真誠等義。通行本作“忠”。
句義:如果國和家都因失德而昏庸無道了,正直的貞潔之人和忠臣還會有嗎?修真學中,“身心”這個邦家由於門窗不開,諸多的“口”和“心”君不能天人合一,全都處於亂狀態,那怎麽還能只望居於臣位的肝、脾、肺、腎,能夠擔當起“貞”臣的使命呢?
〖註音〗
畜:xù音蓄;貞:zhēn真。
【繁簡對照】
廢(废),義(义),僞(伪),親(亲),亂(乱);應(应),絕(绝),棄(弃),復(复),處(处),較(较),養(养),異(异),體(体),國(国)。
----------------------------------------------------------------------------
第六十三章 樸素(19)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①;
絕仁棄義,民復畜慈②;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③。
此三言也,以爲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④:
見素抱樸⑤,少私而寡欲⑥,絕學无憂⑦。
①絕:《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即橫渡,穿越之義。絕學(獨到的學問);絕才(才能無人能及);絕手(一等才藝的高手)。《說文》:“斷絲也”。斷絕,割斷,切斷。 聖:甲本作“聲”,乙本作“ ”,通“聖”。 棄:《爾雅》:“忘也”。《左傳?昭公十三年》:“其庸可棄乎”。註:猶忘。《說文》:“捐也”。扔掉,抛棄。忘記,廢除,違背,背叛,離開等義。 智:帛書作“知”,古通。負:《說文》:“負,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貨不償。”有擔負、享有、遭受、違背、失敗、負債、負責等多義。通“背”,背負;通“賠”,賠償、補償。古讀音背。乙本及通行本作“倍”。楚簡本作“伓”,有力也(見《說文》)。古同“伾”。伾伾,眾也(《廣雅》)。
②畜:參見上章註③。乙本與通行本作“孝”。 慈:帛書作“茲”,相通而含修意。
③巧:技藝高明、精巧;又有虛僞、巧詐之義。 利:《說文》:“銛也”。銛,一種家具,鋒利的利器。《玉篇》:“銛也,善也,得財也。”利益,名利等義。 前三句楚簡本作“絕智弃卞(辨),民利百伓;絕攷(巧)弃利,覜惻亡又(有);絕(僞)弃,民复季子。”可見,楚簡本似爲《老子》原著修改本,因楚簡本中修真學內義已經丟失。雖無“絕聖、絕仁、棄義”之詞。亦只說明無法解讀而修改。
段義:聖、仁、義本是褒義,但當大道廢失以後,離開了道“无”德“一”,陷在陰陽之二中不能自拔。回歸於德“一”中,必須超越聖仁義智,忘巧忘利。直接回歸德“一”和道“○”。人民返樸歸真才是根治之法。修真學中,修德“一”修道“○”是根本性的原則,人間無上的絕學是要抱一無離,絕聖、絕仁、絕巧三都是指聖仁巧的最高境界。實現了那麽後天的愚智、陰義、利己等現象也就自然放棄了。身國中的眾生也就自然實現民利百負,民復畜茲,盜賊無有,精氣神不會耗失。如果深陷在普通的、一般的聖、仁、巧的層次中實踐,就不能擺愚智、陰義、私利的長期制約,在修真的子系統中跋涉,難以進入德一和道○的境界之中。
④前句通行本作“此三者”。 未:不曾,沒有。通行本作“不”。
句義:上述三句如果說還未論述充分的話,則使其有所屬,如下。
⑤見:《說文》:“視也”。又爲“現”的古字。 素:修真學中指慧明本色之光,此光能透物。素在常道中指事物的本色,沒有染色的白色絲綢。《說文》:“素,白緻繒也。”段註:“帛之白而細者也。”《廣韻》:“列子曰:素者質之始也。又空也,故也,帛也。”質樸無華的,本質的,平白的,平素、往常,素食、太素(質之始也,參見第四章註③)等義。 抱:用手臂圍住,捧等義。通“保”,保護、愛護、持守之義。 樸:修真學中指還未散失開的德“一”的品格和狀態,常道中指未經加工的木材。
句義:顯現並看穿事物原始的本質,保持住淳樸的天然屬性,避免塵濁的污染。德“一”能量的修證則爲:所以要運用有所依從的方法,當坐忘時能夠見到白毫光以後,就要抱元守一,棄繁從簡,清靜无爲。見白色性光爲素,抱一無離爲樸。德“一”能量樸散爲五數之德能後,只有運用守一抱一之功,才能實現返樸歸真。
⑥私:甲乙本均缺,楚簡本作“厶”,“私”之古體。通行本作“思”。 寡:少也。
句義:德“一”品格的修證,逐步地、持恆地修心煉己,減少私心,修正稟性和習性。淡化欲望和各種貪念。
⑦學:《說文》:“覺悟也”。《尚書大傳》:“學,效也。”學習、效法之義。本句通行本歸在下章。楚簡本此句對應在第十一章(48)“无爲而无不爲”句後,“唯與訶”句前。
句義:淳德歸道的學問就是獨一無二的絕學,掌握了她也就永無憂患。
〖註音〗
畜:xù音蓄;棄:qì音器。負:bèi音背;寡:guǎ音剐;伓:pī音丕;見:xìan音現。
【繁簡對照】
樸(朴),絕(绝),聖(圣),棄(弃),負(负),義(义),復(复),盜(盗),賊(贼),爲(为),屬(属),見(见),學(学),憂(忧);聲(声),與(与),處(处),補(补),厶(私),頒(颁),體(体)。
----------------------------------------------------------------------------
第六十四章 食母(20)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①?美與惡,其相去何若②?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③。
望呵!其未央哉④!
眾人巸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⑤。
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⑥。纍呵!似无所歸⑦。
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愚人之心也⑧。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獨呵⑨!鬻人蔡蔡,我獨呵⑩!
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①唯:唯諾,連聲回答表示無異議。 訶:《說文》:“訶,大言而怒也”。乙本作“呵”。 去:距離、差別。 前句通行本作“唯之與阿”。
句義:人們不能唯德而用,不能抱一無離,必然深陷於二的變數之中。唯唯諾諾與訶責呼喝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現象,共處在陰陽太極的二之內,差別有多大,距離有多遠,性質有什麽分別?
②通行本作“善之與惡,相去若何”。
句義:美與惡,同樣是陰陽屬性的太極二,兩者之间的差別、距離、性質有什麽區別?這些陰陽屬性的二,與德“一”的差距又是什麽?
③甲本缺,乙本句尾多一“人”字,通行本無。本章楚簡本中僅有此前幾句,此“人”字後接“寵辱若驚”,故疑爲《寵辱》章之首。
句義:世人都畏懼害怕陷在這個二之中,被其左右。那麽修真明德者,德治身國者就更應當高度重視了。
④望:遠望,深觀。通行本作“恍”。 央:中央。又通“殃”。 哉:相當於“啊、呢、嗎”。甲本殘缺,乙本作“才”,通“哉”(據《集韻》、《字彙補》等)。
句義:如何擺脫陰陽太極二的這種制約,獲得解脫自在無畏呢?要運用无爲思識的慧觀,在德“一”未樸散爲“二”之前,去捕捉其未形成禍患前的先兆,止於至善。
⑤巸:修真學異體漢字,水火既濟方可熙,眾人耗精竭命基。熙字無水顯其義,巸巸淘盡精元氣。熙,《說文》:“燥也”。又有和熙、光明等義。熙熙:喧鬧、吵雜。 鄉:與饗原本是一字,據甲骨文,像兩個人相向對坐,共食一簋的情狀。本義是用酒食款待別人,又爲行政區劃,鄉村等。 牢:牛馬圈,監牢,又祭祀用的牲畜。如:太牢、少牢。 通行本作“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段義:更多的人不明白自困於離道“○”失德“一”後的陰陽二數之中,還在這種自困中熙來攘往地燥動,無誠意於祭祀而只貪其中的吃喝,似春遊登高醉生於美景。而這種離失德“一”,陷於陰陽二,德樸散爲五德之後,社會的發展自然按照離道失德後的規律下滑。修真學中的內容在另文解析。
⑥泊:停留、棲止。別作“怕”,淡泊、恬靜。乙本作“博”。 咳:甲本缺,乙本作“咳”。通行本作“孩”。參見第十二章(49)註⑤。
句義:我長居道“无”德“一”這種淡泊恬靜的先天无爲之境,象嬰兒未産生後天意識智知那樣地淳樸。
⑦通行作“乘乘兮若無所歸”。 纍:相連缀而得其条理;大绳。通“累”,有重疊、連續、勞累等義。
句義:但是无爲思識所慧觀的內容,卻豐富而且條理分明啊!這些真知就象道一樣,並沒有陰陽二的屬性。
⑧餘:《說文》:“饒也”。飽足、有餘等義。 遺:遺失、遺忘。《說文》:“亡也”。 後句通行本作“而我獨若遺”。愚:自謙之謂。
句義:大多數人都選擇複雜有餘,我卻獨鍾於簡單淳樸的道“无”和德“一”。我的這顆居道“无”用德“一”的心,是與眾不同。
⑨湷:古通“渾”,渾濁、低下,喻渾然不知的樣子。通行本作“蠢蠢兮”。鬻:本義爲“粥”,相通。引申爲賣、出售;幼小,如:鬻子(稚子)。通行本作“眾”或“俗”。昏:《說文》:“日冥也”。冥思爲昏。《呂氏春秋?有度》:“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昭:《說文》:“日明也”。彰顯、顯示。昭昭:明白、清楚。:帛書作“ ”,修真學異構漢字,內含心法。通行本作“昏昏”。
句義:渾然不覺呀,將自己陷入陰陽二中的人,那麽明顯地被陰陽所左右。我不受陰陽二的制約,獨立於道中冥思,知白守黑。
⑩甲本作“蔡蔡”,修真學異構字,蔡與察通假,另含修意。察:《說文》:“復審也”。明察,觀察。乙本及通行本作“察察”。:甲本作“ ”,含修真之義。乙本作“閩閩”。 、均與“昏”通假但含修義,昏爲日冥,在人則爲冥思,,指知白守黑實踐中深度地進行冥思。
句義:將自己出賣於陰陽二中的人,運用後天意識窮盡智力而爲。我卻獨處於无爲思識進行深刻的冥思。
?忽:坐忘的一種境界。《說文》:“忘也”。望:遠望,深觀,慧觀。參見第五十八章註⑨。通行本作“恍兮”。
句義:在坐忘之中,天人合一,無比寬廣,博大精深。在慧觀之中,對萬物真理的認識,其中的精進似乎沒有止境。
?以:《說文》:“用也”。頑:難劈開的囫圇木頭。愚頑,頑強,頑皮;又通“玩”。 悝:嘲笑,詼諧。後句甲本不全,僅見“以悝”,乙本作“我獨門元以鄙”。通行本作“我獨頑似鄙”。鄙:粗俗,質樸。
句義:大家都將有形有相的物質當成唯一有用的物質,不知“有之以爲利”的局限性,更不知“无之以爲用”的真理。而我卻鍥而不捨地運用这个“无”於別人的嘲笑中。
?通行本“吾欲”作“我”。 食母:掌握並取用於形而上之“炁”母。參見第六章註①。
句義:我的思想獨立於道德中,不同於常人,從而高度注重“无之以爲用”,吸取德“一”的能量之炁養神。
〖註音〗
訶:hē音喝;熙:xī音西;泊:bó音伯;兆:zhào音照;纍:léi雷;湷,hún魂;昭:zhāo音召;鬻:yù音玉;閩:mǐn音皿;悝:kuī音窺;焉:yān音淹;哉:zāi音栽。
【繁簡對照】
與(与),訶(诃),幾(几),惡(恶),眾(众),鄉(乡),於(于),臺(台),獨(独),嬰(婴),兒(儿),纍(累),歸(归),餘(余),遺(遗),悶(闷),頑(顽),異(异);應(应),對(对),聲(声),屬(属),處(处),無(无),僅(仅),寵(宠),驚(惊),殘(残),體(体),義(义),賣(卖),顯(显),揚(扬),復(复),審(审),曉(晓),閩(闽),閔(闵),塗(涂),還(还),書(书),窺(窥)。
----------------------------------------------------------------------------
第六十五章 從道(21)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①。道之物,唯望唯忽②。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③!望呵!忽呵!中有物呵④!呵!鳴呵⑤!中有請吔⑥!其請甚真,其中有信⑦。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 ⑧。
吾何以知眾父之祭?以此⑨。
①孔:金文字形,象小兒食乳之形。嬰兒吃奶容易過量,因以表示過甚之意。本義:甚,很。《書》“六府孔修”,《史記》作“甚修”。《玉篇》:“孔,竅也,空也”。總言之,“孔”有很、甚、非常、佳、美、大、空、竅、通達等義。在修真中又有玄關、戶牖等義。孔與竅不同,兩端皆通,一氣流行於天地之間,中有信德。 容:容納,包容;儀容,容貌。 從:《說文》:“隨行也”。順從、從命等。
句義:修德復歸於德“一”不散時,其德淳而無象,大而通達,無所不至,與道相應迅速沒滯礙。孔德就是道所相應的物質。道依德顯,德載道性。
②之:《說文》:“出也”。參見第二十章註①。通行本“之”後多一“爲”字。 望:遠望,深觀。參見第五十八章註⑨。通行本作“恍”。後段同。
句義:道化生萬物,而這種化生的規律性,只有在慧觀和坐忘的无爲思識神運狀態下才能覺明悟知。
③象:本義大象,哺乳動物。有形象、現象、景象等義。又假借爲“像”。通行本作“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句義:坐忘呀,慧觀呀,道性規律的端倪顯現了呀!
④句義:慧觀呀,坐忘呀,其中還有真實的有質無形的物質存在呢,並不是虛無飄渺的事呀! 通行本作“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⑤ :修真學異構漢字,含心法。與幽字通假。幽:《說文》:“隱也”。《爾雅》:“幽,深也。”《小爾雅》:“幽,冥也。”幽隱,深遠,幽靜等義。整理本註其通“幽”。 鳴:《說文》:“鳥聲也”。引申爲發出聲音。 本句乙本作“幼呵冥呵”,通行本作“窈兮冥兮”。
⑥請:《說文》:“謁也”。請謁(拜見)、邀請、請求等義。通行本作“精”。下句同。 吔:歎詞,表示驚異、驚訝和感歎等。乙本作“呵”。
句義:進入道的真境,幽隱若現,天樂有鳴,謁見宇宙萬靈真宰(即下段之“眾父”),所見雖是常人所不能見,但卻是宇宙真正之理。從此,智慧大開,通天徹地,無所不知。
⑦信:《說文》:“誠也”。仁義禮智信五德中“信”居中黃之位。
句義:世事如幻,進入道境方是真正之真境,其中包含著至誠至信,這是宇宙核心的本質特性。
⑧ :甲本作“ ”,內含修意。乙本作“父”。下句同。通行本此句作“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句義:在此“忽望”中,宇宙萬化的規律從今追述至古,道的存在和作用一直沒有隱去,並以此順應自然之真宰。
⑨祭:祭祀。諸禮之中,祭祀最爲重要。《祭義》說:“禮有五經,莫重於祭。”乙本與通行本作“然”。參見《校勘說明》附註。
句義:我何以知祭祀宇宙萬靈真宰之禮儀,由此而已。
〖註音〗
窈:yǎo音咬;冥:míng音明;吔:yē音耶;祭:jì音計。
【繁簡對照】
從(从),順(顺),眾(众);兒(儿),嬰(婴),過(过),義(义),書(书),竅(窍),總(总),達(达),氣(气),於(于),處(处),爲(为),請(请),異(异),體(体),閱(阅)。
----------------------------------------------------------------------------
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①。
自見者不明②,自伐者无功③,自矜者不長④。
其在道,曰 食贅行⑤。
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⑥。
①炊:《說文》:“炊,爨(音篡)也。”指燒火做飯。《說文系傳》:“取其進火謂之爨,取其氣上謂之炊”。此即指竈下吹火之義。炊者,常是奴仆之屬,在竈下屈曲施吹火之功而不能站立,卑微之位。 視:會意兼形聲。从見示,示亦聲。見,看見。示,表現。本義:看。《說文》:“視,瞻也。”有觀察,看待等義。亦通“示”。 彰:《說文》:“文彰也。”顯揚、彰顯、昭彰等義。 本段通行本作“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乙本“自視”後有“者”。
段義:自卑者難以自立自強;自視心傲者難以有所作爲。修真明德實踐者,枯坐用火難以立道之基,盲目內觀難以顯明德質。
②自見:自以爲是。通行本句後有“自是者不彰”,相當於帛書上段“自視不彰”句。
③伐:會意。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頭。本義:砍殺。《說文》:“伐,擊也。”又義自誇。《論語?公冶長》:“願無伐善,無施勞。”《淮南子?脩務》:“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
④矜:《說文》:“矜,矛柄也。”引義爲矜持、謹守、慎重、驕傲、自誇、自恃等義。
段義:自以爲是者不明事理,自我誇耀者沒有功績可言,矜持自傲者不得長久。
⑤ :帛書作“ ”,內含修真辟穀心法。與“稌”字通假,稌單指糯稻,字則義括食物和身內。 赘:多餘的,累贅。 通行本作“其於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句義:對於進道者來說,自見、自伐、自矜這些私心、欲念、稟性、習性等不良習氣是極大的障礙,就像吃過多粘性很強的糯米類食物一樣,梗塞心腹,妨礙進道。
⑥物:泛指事物、萬物、物類等。 弗: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間象兩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繩索束縛之,使之平直。本義:矯枉(校直、校正)。《說文》:“弗,矯也。”又爲“不”的同源字,義同。 居:處於。參見第一章註⑦。 有欲者:人之欲未去盡者(即尚需進道修證者)。參見第三十一章註⑤。 通行本作“故有道者不處”。
句義:對於這些不良的習氣,德“一”能量物質難相容,所以有志於道而私欲尚存的人,要盡快清理它們。
〖註音〗
炊:chuī音吹;彰:zhāng音章;矜:jīn音今;、稌:tú音塗;赘:zhuì音綴;惡:wù音物;弗:fú音服;爨:cuàn音篡。
【繁簡對照】

處(处),視(视),見(见),長(长),贅(赘),惡(恶);燒(烧),飯(饭),傳(传),謂(谓),氣(气),竈(灶),義(义),屬(属),後(后),誇(夸),論(论),願(愿),無(无),勞(劳),脩(修),務(务),異(异),體(体),塗(涂),於(于),餘(余)。
第六十七章 執一(22)
曲則金,枉則定①。
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②。
是以聖人執一以爲天下牧③。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④。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金者,幾語才⑤!誠金歸之⑥。
①曲:《說文》:“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說曲蠶薄也。”蠶薄:養蠶用的平底竹編器具。《玉篇》:“曲,不直也。”彎曲,委曲等義。通“屈”,屈曲,屈服。 金:从人(表示覆蓋),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礦物。本義:金屬。《說文》:“金,五色金也。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鍊不輕。”五行以土爲母,五德中真信生金。金爲至寶,在道爲金丹,在俗爲財寶。乙本亦作“金”,整理本辨爲“全”。通行本作“全”,純色玉,又完全之義。 枉:形聲。从木,王聲。本義指樹木之彎曲。《說文》:“枉,袤曲也。”(袤,縱向或南北間的長度)故曲能受物者橫曲也,枉則爲豎曲也。枉,又有冤枉,扭曲等義。 定:會意。从宀,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義:安定,安穩。《說文》:“定,安也。”有確定、固定、規定等義。 乙本作“汪則正”,通行本作“枉則直”。
段義:物以曲可以受物而成器,人以屈體勞形而能爲事,堅持不懈,事業可成,聖明可至。若能忍辱屈尊,委曲求全,則平安無憂也。 督任之曲通是金丹成就的法則;中脈之直暢是无爲大定的律條。
②洼:《說文》:“深池也。”亦義深也。爲“窪”之異體,低下、凹陷的地方,又清水也。一種謙詞,洼曲(指自己房舍簡陋)。此處義爲虛懷、深沉。 盈:滿也。 敝:破敗。謙詞,敝人(指自己德行淺薄)。 得:得到。通行本作“多”。 惑:迷惑,疑惑。
段義:虛懷若谷,處下虛空,德“一”能量就會充滿;清除私心貪欲稟性習性,五德的品格就會重新建立,後天的私心少、欲望淡,先天的德“一”能量就會更多地獲得;如果貪多放不下後天,那麽就會惑亂本來清靜的心身,自招濁辱。
③聖:甲本用“聲”。 執一:把握先天一“炁”,最質樸的狀態。 牧:本義放養牲口,亦有治理之義。《新唐書》卷一一八《裴潾傳》:“陛下以孝安宗廟,以仁牧黎庶。”通行本作“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
句義:正因爲如此,所以聖人牢牢地把握著德“一”,就能用德的能量和品格,牧養天下眾生,引領眾生復興道德,重歸德道。
④視:見也。通行本作“是”。 彰:彰顯、顯著。帛書作“章”,與“彰”通。參見第六十六章註①至④。 前二句乙本作“不自視故章,不自見也故明”。
⑤金:甲本缺,通行本作“全”。 才:通“哉”(據《集韻》、《字彙補》等)。幾語才:指話語不多。通行本作“豈虛言哉”。
⑥句義:用道光德能再造性命,完成金丹實踐是歸道的必由之路。
〖註音〗
枉:wǎng音往;洼:wā音挖;敝:bì音必;惑:huò音或;彰:zhāng音章;矜:jīn音今;盈:yíng音迎。
【繁簡對照】
執(执),則(则),聖(圣),爲(为),視(视),見(见),長(长),爭(争),與(与),謂(谓),幾(几),語(语),誠(诚),歸(归);從(从),蓋(盖),礦(矿),屬(属),彎(弯),聲(声),義(义),養(养),書(书),傳(传),廟(庙),處(处),據(据),應(应)。
----------------------------------------------------------------------------
第六十八章 同道(23)
希言自然①。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②。
孰爲此③?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④?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⑤。
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⑥。
①希:有罕見、鮮、少、遠等義。亦義仰慕,希顔(仰慕顔淵,後泛指仰慕賢者);又作“無”解,如希聲(無聲),希夷(空虛寂靜,無聲無色)。第三章(41):大音希聲。亦通“稀”。 言: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从舌出。从“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法言?問神》:“言,心聲也。”此外言尚有議論、告知、陳述、說明等義。 希言:即無心聲,無法用語言表述。 自:《說文》:“自,鼻也。”段註:“許謂自與鼻義同音同,而用自爲鼻者絕少也。”有始、開頭、起源、自己、由、從等義。另可參鼻義:从自,从畀,“畀”又兼作聲符。“自”是“鼻”的本字,作“自己”用後,另造了“鼻”字。“畀”是給予、付與的意思。合起來表示一呼一吸,自相給予。亦作初始、發端解,如鼻祖(始祖)。 然:即“燃”。《說文》:“然,燒也。”下面的四點是火的變形。《孟子》:“若火之始然。”亦義照耀,明白等。 自然:最初始,開端起源的燃燒,所釋放的光明照耀一切。這裏指自性、真性、真我、本來面目所發出的不增不減,無生無滅的無量光明。
②飄:旋風、暴風。 終:本義把絲纏緊。另有終了、終極、結束、整、全、盡等義。帛書作“冬”,含修真法義。《玉篇》:“冬,終也。” 暴:通行本作“驟”。
句義:疾風難以持續整個早上,暴雨不會整日不停歇。身國中後天向先天轉換的劇烈變化,相對而言是暫時的,應當正確對待。
③通行本“此”後多一“者”字。 孰:誰,哪個。
句義:這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
④況:有狀況、況且、何況、每況愈下等義。甲本殘缺,乙本作“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於人乎”。有,通“又”;兄,通“況”(據《說文》段註)。
句義:天地也不能持久地風雨,又何況人呢?
⑤從:《說文》:“隨行也。”有跟隨、順從、從事(幹某項事業)等義。 “從事而”通行本作“從事於”。乙本及通行本作“失者”,唯甲本此處作“者者”。
段義:後天向先天的轉化,符合於道的規律,才能與道的永存相同;把握德的能量性和品格性,才能與德永恆相應;心身失於道德者,永恆在天地間存在的道德必然失於心身中。
⑥甲本僅有“……者道亦失之”,依乙本補。通行本作“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段義:具備德的品格者,道就會助之以德的能量;與德“一”能量的品格相違背者,道也就會棄之而去。
〖註音〗
弗:fú音服;孰:shú音熟。
【繁簡對照】
飄(飘),風(风),終(终),爲(为),況(况),於(于),從(从);遠(远),關(关),舊(旧),滅(灭),書(书),驟(骤),殘(残),據(据),補(补),處(处),筆(笔),誤(误),僅(仅),數(数),與(与),樂(乐)。
----------------------------------------------------------------------------
第六十九章 昆成(25)
有物昆成①,先天地生。
繡呵!繆呵②!獨立而不亥③,可以爲天地母④。
吾未知其名⑤,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
大曰筮,筮曰遠,遠曰反⑥。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⑦。
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⑨。
①物:事物,萬物,物體。此處代指“道”。 昆:从日,从比。金文字形,表示二人在日光下並肩行走。本義:一起,共同。《說文》:“昆,同也”。《太玄?玄摛》:“理生昆群”。楚簡本作“蟲”。昆、蟲二字的結構特點都反映出道由一生二的過程,如同萬物群性的繁衍進化一樣。通行本作“混”。
句義:有種特殊的物質(道和德),同時出現和形成,她們先於天地的形成而形成。
②繡:刺繡,繡花。《說文》:“繡,五采(彩)備也”。 繆:紕繆、錯誤;綢繆,纏繞;通“穆”,穆然,虔誠等義。乙本作“蕭(蕭條,寂寥)呵謬(謬誤,不合情理的)呵”。通行本作“寂兮寥兮”,寂靜空虛之義。楚簡本作“敓(強取,奪)(穆,通繆,加糸,與絲線有關)”。
句義:道“○”德“一”的生二,不僅賦予萬物以陰陽的特徵,而且爲萬物注入並編織起了五行的屬性。
③亥:十月,盛陰正濃,微陽始生。亥孕子,而子爲萬事萬物之始。古人認爲天開於子,地辟於丑,至寅會降人。再經卯、辰、巳、午、未、申、酉,至戌會天地開始昏暗,到亥會時天地黑暗,萬物否矣,再至子會天地重開。每會一萬零八百年,從子至亥共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如此圓周性地循環往復,沒有終極。此處指生滅之義。甲本缺,以“垓”補。垓:八極之內的廣大土地,疆域界限。乙本作“ ”。楚簡本作“亥”。通行本作“改”。通行本後多一句“周行而不殆”。
句義:道化生萬物不受任何後天有形範圍的限制,這種自然規律是沒有生滅的,是永恆的。
④地:通行本同楚簡本作“下”。
⑤未:通行本作“不”。
⑥筮:《說文》:“易卦用蓍也”。《曲禮》:“龜爲卜,策爲筮。”用蓍草占卜的方法。《廣雅?釋詁一》:“遾,遠也。”通行本作“逝”。逝:本義去、往。
段義:這個其大無外,人們後天只有用筮的方法可以捕捉其規律性;筮的預測可以突破後天制約而達極遠之處;後天規律的極至於遠,則必然返回,構成周而復始。
⑦王:《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句義:王在外環境爲世間社會的主宰,如統治者;王在內環境中則爲心君。
⑧國:通行本作“域”。
句義:王者主宰身國及世間萬物,故其居一大。
⑨法:仿效,效法。
句義:人和人中之王,都應當效法地、天、道无私无欲的德性品格,使性命中充滿淳真的德“一”能量,自燃明亮,照亮自己同時照亮別人,回歸德道。
〖註音〗
繡:xiù音秀;繆:móu音謀;亥:hài音害;筮:shì音世;逝:shì音世;蓍:shī音失。
【繁簡對照】
繡(绣),繆(缪),獨(独),爲(为),遠(远),國(国);簡(简),蟲(虫),聲(声),種(种),雜(杂),義(义),從(从),處(处),對(对),闡(阐),釋(释),進(进),陰(阴),濃(浓),陽(阳),認(认),氣(气),質(质),體(体),綢(绸),纏(缠),繞(绕),會(会),環(环),復(复),萬(万),書(书),無(无)。
----------------------------------------------------------------------------
第七十章 輜重(26)
重爲巠根,清爲趮君①。
是以君子眾日行②,不離其甾重③。
唯有環官④,燕處則昭⑤。
若若何萬乘之王⑥,而以身巠於天下⑦?
巠則失本,趮則失君⑧。
①巠:甲本作“巠”,修真學異取之字,象意體內特殊結構。巠與輕又通假而用。輕:《說文》:“輕車也。”與重相對。乙本及通行本作“輕”。後句同。 清:明也,淨也,靜也。《重訂直音篇》:“清,澄也,潔也。又情、靜、淨三音。”音同者,多有通假。乙本及通行本作“靜”。 趮:修真學異體字,象意人體內的變化,與躁通假。躁:《說文》:“疾(病,急速)也”。有不安靜、急躁、煩躁、暴躁等義。 君:君主,心君(一身之主)。
段義:後天肉身濁重而先天精氣神輕盈,但命體肉身卻又是先天精氣神的載體。先天清微的精氣神,卻又是産生趮動、憂患的這個命體的君王,真正的主宰者。
②君子:通行本作“聖人”。此處指人的神和修真者的身外身。 眾:修真學取用之字,含雙重內義,與終通假。終:乙本作“冬”,相通。
③離:離開,遠離。乙本作“遠”。 甾:修真學取象意用字,缶曰甾,象形。凡甾之屬,皆從甾。甲骨文金文甾,象意人體修真甚形象。甾與輜通假。輜:古代一種有帷蓋的大車。又稱“輜車”。《釋名?釋車》:“輜車,載輜重臥息其中之車也。”輜重:1.行軍時運輸的物資;2.出外時帶的行李。此處甾重喻指“命體”。
段義:所以人之神或身外身即使整日遊行在外,也不會輕易地長期離棄他所寄宿的命體。
④唯:只有,雖然。乙本作“雖”。 環:環繞,圍繞。又爲玉璧類。 官:吏,事君也。通“館”。房舍,館舍。俞樾《諸子平議》:“官乃館之古文,閑官即閑館,謂館舍之空虛者。”《象》曰:“官有渝,貞吉。”註:官有渝,館舍有變。 通行本作“雖有榮觀”。
⑤燕:《說文》(大徐本):“玄鳥也。籋(小箝,鑷子)口、布翅、枝尾。”體小翼大,飛行力強,尾長,分叉呈剪刀狀。背黑腹白,腳短。常用來表示美好、吉祥之義,如燕巢,燕室。又假借爲“安”,安逸,安樂。燕坐(安坐,閑坐),燕居(退朝而處,閑居)。 昭:本義明亮。《說文》:“昭,日明也。”彰顯、顯示,明白事理等義。
段義:只有圍繞命體這個館舍,不遠離這個生息的根基所在,似燕護巢愛惜命體,就會保持長期自燃明亮。
⑥若:順也。《詩?魯頌?闕宮》:“萬民是若。”如,同。若何:如何。若若何:強調語氣,通行本作“奈何”。 乘:此處音同剩,量詞,古時計物以四爲乘,計算車子的數量。 王:通行本作“主”。
⑦句義:如何呀,知道嗎?聖神可是萬乘之尊,不要因爲命體之身而外求於天下,把它給輕視慢待了。
⑧本:通行本作“臣”。
段義:性命一體,不可偏執,只修性不修命,就會丟失命體這個借假修真的根本;只修命不修性,就會失去性體系統這個真主宰。
〖註音〗
躁:zào音造;輜:zī音资;乘:shèng音剩;巠:jīng音經。
【繁簡對照】
輜(辎),爲(为),輕(轻),終(终),離(离),環(环),處(处),則(则),萬(万);經(经),異(异),體(体),後(后),靜(静),聖(圣),眾(众),書(书),與(与),雖(虽),榮(荣),觀(观),順(顺),詩(诗),魯(鲁),頌(颂),闕(阙),傳(传),應(应),時(时),詞(词),計(计),數(数)。
----------------------------------------------------------------------------
第七十一章 曳明(27)
善行者无 迹①,善言者无瑕適②,善數者不用檮 ③;善閉者无籥而不可啓也④,善結者无纆約而不可解也⑤。
是以聖人恆善人⑥,而无棄人;物无棄財⑦,是謂明⑧。
故善人,善人之師⑨;不善人,善人之齎也⑩。
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謂眇要?。
① :《說文》:“ ,發也,凡發去之稱”。乙本作“達”,通行本作“徹”,義同“轍”,車輪碾過的痕跡。
句義:善於行路者不留痕跡,找不到其所來。
②言:說,直言。參見第六十八章註①。 適:往也。通行本作“謫”。 瑕:《說文》:瑕,玉小赤也。瑕適:玉上的斑痕,比喻缺失。
句義:善於言談者,直言而不傷人。
③數:計算。通行本作“計”。 檮:甲本作“檮 ”,含修意。與籌策通假。檮,古同“籌”。計數的用具,多用竹子製成。籌策,古代計算用具,以木製成的小棍或小片。:的異體,漉米之竹器。
句義:善於計算者,不用籌策而能精確至微。
④ :修真學異構象意漢字,與關通假,但內含修真心法。甲本作“ ”。 籥:修真學借喻象意漢字,比喻陰矯穴內老、中、小三孔或稱爲三竅。通風鼓火器上的管子。又樂之竹管,三孔,以和眾聲也。古又同“鑰”,鎖鑰(锁钥)。關籥,通行本作“關鍵”。鍵:豎起插的門閂,鎖鑰。《字書》:“橫曰關,豎曰鍵。”可見已失修真之真義。 啓:開啟。通行本作“開”。
句義:善於關閉的人不用門閂鎖鑰,別人也不能打開。
⑤結:打結。 纆:繩索之義。甲本缺,通行本作“繩”。 約:繩索。
句義:善於打結者不用繩索,別人也無法解開。以上五善,皆聖人无爲上德之行在各方面的表現。
⑥ :《字彙》:“安也,撫也”。甲本辨爲“ ”,其義爲怨讎,與上下文不相通。按甲本原圖,實應爲“ ”,並含修意於其中。通行本作“救”。
句義:聖人最善者,以引領幫助眾生爲願。
⑦物無棄財:萬物也沒有抛棄其擁有的。通行本作“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⑧ :修真學異構象意漢字,象意“心”與“神”和諧統一而産生的慧明(明)。甲本作“ ”,《說文》未收。
段義:所以聖人常善於幫助引領人,只是上善者不留痕蹟,無端倪可見。上德慈愛和滋養萬物,聖人當然也就沒有可以抛棄的人,這是可以推知而明的。
⑨通行本“善”字前多一“不”,甲乙本均無。
⑩齎:拿東西給人、送人,通“資”。《史記?陳丞相世家》:“齎(資)用益饒,遊道日廣。”乙本及通行本作“資”。下句同。
?唯:乙本及通行本作“雖”。 知:通“智”。 眯:通“迷”,音同。乙本及通行本作“迷”。 眇:通“妙”。通行本作“要妙”。
句義:善人以善人爲師,不善人的缺點和不足,就是善人修真明德的鏡子和借鑒;但如果僅用後天智識人爲性地辨識,則迷之遠矣,必然適得其反。這是精妙的秘訣、要領。
〖註音〗
:chè音徹;襲:xí音習,瑕:xiá音霞;適:shì音是;籌:chóu音仇;:guān音关;籥:yuè音月;纆:mò音墨;曳:yè音夜;齎:jī音即;眯:mī音咪;:zhuó音卓。
【繁簡對照】
襲(袭),適(适),數(数),籌(筹),閉(闭),關(关),啟(启),結(结),約(约),聖(圣),恆(恒),棄(弃),財(财),師(师),資(资),貴(贵),愛(爱),謂(谓);發(发),稱(称),達(达),徹(彻),謫(谪),計(计),檮(梼),異(异),體(体),鍵(键),開(开),繩(绳),聲(声),應(应),彙(汇),撫(抚),與(与),義(义),難(难),觀(观),書(书),邊(边),憂(忧),習(习),從(从),據(据),廣(广),韻(韵),齎(赍),雖(虽)。
----------------------------------------------------------------------------
第七十二章 恆德(28)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①;爲天下谿,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嬰兒②。
知其白③,守其辱,爲天下浴④;爲天下浴,恆德乃足;德乃足⑤,復歸於 ⑥。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⑦;爲天下式,恆德不;德不,復歸於无極⑧。
散則爲器,聖人用,則爲官長⑨。夫大制无割⑩。
①谿:山谷。又爲“溪”之異體,兩山間的水流,溪流。甲本初辨爲“雞”,後更正爲“谿”。通行本作“谿”或“溪”。乙本作“雞”。《說文》:“雞,知時畜也。”以喻知天時,識時務,明火候之義。
②離:“鸝”的本字,本爲鳥名,又義離開,分離等義。甲本辨爲“雞”,細觀其筆劃更似爲“離”。乙本和通行本作“離”。
句義:雖知其強而甘守其柔弱之位(如水之柔弱處下),如同利益天下之溪流;如天下之溪流,總是利於萬物而德不離身;以德治心身,其修證必然能回歸到如嬰兒之先天柔弱無私狀態。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一階段,賢人修階段。知雄守雌,是修持初級階段中修心煉己,清心寡欲的上乘方法。
③白:白色。《說文》:“白,西方色也。”五行屬金,尊、榮之義,與“辱”相對。“通行本作“榮”。
④浴:虛空之神,浴神。參見第五十章註①。通行本作“谷”,下同。
⑤通行本無此三字。
⑥ :甲本缺,據後補,,修真學象意漢字,含修真變化內身國返樸歸陽木仁德之義。與樸通假用。通行本用樸。
段義:雖知其尊榮而甘守屈辱之位(“聖人恆善人”,默默奉獻而不爲人知),如同天下之浴神,滋養萬物而常常不被覺察;如天下之浴神,德善富足;德善富足,其修證必然回歸到先天一炁的樸素狀態。真實歸於德“一”,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二階段,聖人修階段,處於“中”位。本段通行本在下一段後。
⑦乙本及通行本作“知其白”,甲本作“知其”,疑有脫漏。 式:《說文》:“式,法也。”法度,規矩。又式樣,楷模,榜樣。
⑧ :修真學象意漢字,內含修義。與貳通假。二的大寫。不:即爲“一”也。上德合於道,即“一”也。通行本作“忒”,甲本爲“ ”,“貳”的修真象意字體。通行本後無“德不忒(貳)”三字。
段義:雖知其處於萬物之陽態(太極之白境),而常體萬物之陰態(太極之黑境),這是天下的楷模(天下人應該效法的);天下的楷模,由於掌握了萬物陰陽太極的規律,用德“一”運化這個二,所以其德總是合於大道的上善;合於大道的上善,其修證必然回歸到道“○”无極的最高境界。此爲回復先天的第三階段,真人修階段。
⑨ :,修真學象意漢字,含修真變化內身國返樸歸陽木仁德之義。與樸通假用。樸素,樸亦形容先天渾然一體之物,即德“一”未分化的狀態,素則形容道態本質。此字乙本及通行本中均作“樸”,甲本均作“ ”,屋象意身國,木象意陽木仁德,仁是德分化的起始,最接近先天無爲。
⑩制:與製本同一詞,後來分化,“製”用於具體的製造,“制”用於抽象的制作。《說文》:“裁也。”制割(剪裁,分割),制造,造化等。通行本作“故大制不割”。
段義:先天一炁這個德“一”的物質,順行之則散爲天地人萬物,聖人應世則爲教化之尊長。掌握著大造化的根本規律性,不會分而割之,而必然是居於道之无,抱德“一”而無離,無割不分解。用德“一”復興道德,則德治易行,道治可期。
〖註音〗
乃:nǎi音奶;恆:héng音橫。
【繁簡對照】
恆(恒),爲(为),雞(鸡),離(离),復(复),歸(归),嬰(婴),兒(儿),於(于),樸(朴),、貳(贰),極(极),聖(圣),則(则),長(长);體(体),谿(溪),號(号),後(后),當(当),還(还),鳥(鸟),類(类),時(时),識(识),務(务),飛(飞),鶴(鹤),處(处),倉(仓),鳴(鸣),蠶(蚕),榮(荣),無(无),據(据),補(补),參(参),書(书)。
----------------------------------------------------------------------------
第七十三章 自然(29)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弗得已①。
天下神器也,非可爲者也②。
爲者敗之,執者失之③。
物或行或隨④,或吹或炅⑤,或強或 ⑥,或坯或橢⑦。
是以聖人去甚,去大,去楮⑧。
①爲: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妄爲。參見第十一章註③。 弗:參見六十六章註⑥。 已:象蛇形。一說原與“子”同字。本義:停止。另有完成、完畢,已經等義。《論語?泰伯》:“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段義:用私欲貪心的個人主觀願望,妄想奪取天下的人,我看他是不能成功的。
②神:參見第二十三章註②。後句通行本作“不可爲也”。
段義:天下乃是宇宙自然所造之公物,並不是個人後天意識的妄想就可以得到的。
③段義:僅憑私心意識妄爲者必然導致失敗,執著於貪欲不放者一定會有損失。
④行:行走,又指道路。 隨:從也,跟隨。
⑤炅:光、熱之義。通行本作“熱”。
⑥強:弓有力也。 :碎石。《玉篇》釋爲“好雌黃也”。
⑦坯:《說文》:“坯,瓦未燒也。”出於模型的毛坯。甲本作“坏”,古文中或同“壞”,或同“坯”。 橢:長圓形,橢圓。 本段甲本作“物□或行或隨□□或炅或□□□或坏或橢”,乙本作“□物或行或隋或熱或或陪或墮”,通行本作“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段義:萬物都有遵行的自然法則,改變自我以適應自然環境。或如風之吹,或如日之照,以改變其溫度;或強其體而用,或碎爲石而鋪路,以改變其所用;或出於模型而定其形,或修其棱角使其圓,以改變其形態。總而言之,隨圓就方,順應自然。
⑧聖:甲本作“聲”。 甚:過分,超過、勝過。 楮:穀樹,皮可造紙。宋、金、元時發行的紙幣。楮以皮爲貴,引申義爲外表的華麗。乙本作“諸”,《說文》:“諸,辯也”,有眾、各、多等義。本句通行本作“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段義:所以聖人也會主動修心身養德性合於自然之道,去除執著欲望;去除貪高求大的傲慢之氣;去除虛華不實的外表。恆順眾生和自然的規律。
〖註音〗
隋:suí音隨;炅:jiǒng音炯;:cuǒ音搓(上聲);坯:pī音批;橢:tuǒ音妥;楮:chǔ音储;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將(将),爲(为),見(见),敗(败),執(执),橢(椭),聖(圣);隨(随),熱(热),義(义),聲(声),釋(释),殘(残),與(与),觀(观),圖(图),(损),處(处),壞(坏),體(体),墮(堕),載(载),礎(础),樹(树),發(发),幣(币)。
----------------------------------------------------------------------------
第七十四章 不強(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①。
師之所居,楚棘生之②。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③。
果而毋 ④,果而勿矜⑤,果而勿伐⑥,果而毋得已居⑦,是謂果而不強⑧。
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蚤已⑨。
①佐:輔佐,輔助。古人以“右”爲尊,“左”爲卑。“佐”常用於下對上、弱對強的幫助。上對下,強對弱時用“佑”。 還:《說文》:“復也。”返回,返還,還報。
句義:用道來輔佐君王者,貴在用德治教化天下,而不要窮兵黷武逞強於天下,這樣才能獲得善報,回歸於道。
②師:指軍隊。 楚:《說文》:“叢木也。一曰荊。”楚棘,即荊棘。 棘:甲本作“朸”,木之紋理,棱角。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毛詩音義》:“棘,韓詩作朸。朸,隅也。”“朿”是“刺”的本字。兩個“朿”字並排立著,表示棘樹多刺,是矮小而成叢莽的灌木。本義:叢生的小棗樹。通行本作“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多後兩句。
句義:戰爭所經過的地方,荊棘叢生,生靈塗炭,所造惡因深重。
③善者:有善果者,在人力、物力、智力等方面具有優勢。後句通行本作“不敢以取強”。
句義:擁有別人沒有的優勢不過是因果使然,是往昔的善因所結之善果,不可以此逞強天下。否則以後就不再會有善的回報了。
④ :修真學象意漢字,內含修意,與驕通假使用。驕:《說文》:“馬高六尺爲驕”。《詩》曰:“我馬唯驕。”傲慢,驕矜之義。本句通行本在“勿伐”句後。毋,通行本作“勿”。
⑤矜:自恃、自誇。參見第六十六章註④。
⑥伐:擊也。又義自誇。參見第六十六章註③。
⑦居:自居,即驕傲。
⑧段義:有善果而不自驕、自恃、自誇、自居,這叫做有善果卻不逞強。
⑨而:通行本作“則”。 蚤:修真學修意形容字,蚤與早通假。
段義:事物強壯了,也就會向衰老邁進了,這就叫做“不道”(無道);沒有道,就會過早衰亡。本段進一步說明了所以不能逞強的理論依據。修真學中命修的“物壯即老”,應當依訣防止和避免。
〖註音〗
棘:jí音急;毋:wú音吾;,jiāo音交;矜:jīn音今;伐:fá音乏;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強(强),於(于),還(还),師(师),驕(骄),壯(壮),謂(谓);殘(残),處(处),軍(军),過(过),後(后),異(异),體(体),書(书),與(与)。
第七十五章 貴左(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①。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②。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③。不得已而用之,銛龐爲上④。
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⑤。
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是以吉事尚左,喪事尚右⑥。
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⑦。
殺人眾,以悲依立之⑧;戰勝,以喪禮處之⑨。
①欲:乙本及通行本作“道”。參見第六十六章註⑥。
段義:兵器呀——不祥的東西,萬物都厭惡它,所以作爲尚有欲望而正在修證的人一定要遠離之。
②左:《說文》:“手相左也。(段註:各本俱誤,今正:左者今之佐字,《說文》無佐也。者,今之左字,部曰左手也,謂左助之手也。以手助手是曰左,以口助手是曰右。)從工。(段註:工者左助之意)。”《正字通》:“手足便右,以左爲僻,左戾也。故非正之術曰左道。謫官曰左遷。” 右:會意。从口,从又(手)。口手並用幫助別人。本義:右助。這個意義後來寫作“佑”。古人以“右”爲尊,“左”爲卑。右賢(尊崇賢能),右文(崇尚文治),右武(崇尚武功)。
段義:君子者樂助人又能謙下,故居於左;用兵者崇尚武力,發號施令,故居於右。
③通行本作“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④銛:利器,即兵器。 龐:《馬王》甲本辨爲“襲”,《道藏》甲本辨爲“龐”,觀原件“龍”上一點一橫較明顯,左側亦似有撇,其下無“衣”旁,故“龐”者較確。《說文》:“龐,高屋也”。銛龐,有刀槍入庫之義。乙本作“銛龍”。通行本作“恬淡”。
⑤通行本作“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⑥尚:甲本作“上”,乙本缺。“上”有崇尚、提倡之義,上、尚古通。《史記?平津侯主父傳》:“上篤厚”。 喪:通行本作“凶”。
段義:所以吉慶之事喜得相互輔佐幫助而尚左,喪事希望得到上天保佑而講究莊嚴,故尊右。
⑦偏:甲作本“便”,與“偏”音近,乙本與通行本作“偏”。
段義:所以偏將軍(副將,輔佐主將)居於左,上將軍(主將)居於右,這是說以喪禮的順序居位。
⑧通行本“人”後多“之”字。 依:倚也,靠著。乙本缺,通行本作“哀”。 立:站立。楚簡本作“位”。通行本作“泣”。
⑨句義:殺人眾多,以悲哀之心靠立一起默哀;戰勝以喪禮的方式對待,而不是炫耀。
〖註音〗
銛:xiān音先;龐:páng音彷;弗:fú音服。
【繁簡對照】
貴(贵),惡(恶),則(则),銛(铦),龐(庞),爲(为),樂(乐),殺(杀),於(于),喪(丧),將(将),軍(军),禮(礼),眾(众),戰(战),勝(胜),處(处);襲(袭),觀(观),龍(龙),點(点),顯(显),側(侧),確(确),槍(枪),庫(库),義(义),傳(传),與(与),涖(莅),應(应)。
----------------------------------------------------------------------------
第七十六章 知止(32)
道恆无名①。
唯小,而天下弗敢臣②。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③。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④。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⑤。
俾道之在天下也,猶小浴之與江海也⑥。
①句義:道本無名,強爲之名;道化生萬物,運行日月,總括天地;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存,就在日用之間,然而卻又無法循其蹟、舉其實、名其狀,故曰“道恆无名”。
② :甲本作“ ”,修真學象意字。樸素,先天渾然一體之物。參見第七十二章(28)註⑨。 唯:只有,只是;雖然,縱使。通行本作“雖”。 小:楚簡本作“妻”。 臣:《說文》:“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另有臣服、屈服稱臣、接受统治等義。
句義:“樸”其數理爲“一”,德“1”之數,雖爲最小,卻能長養天地萬物,故而天下沒有敢使其屈服於別物者。
③賓:賓客;又服從,賓服等義。
④合:《說文》:“合,合口也。”閉合,聚合,結合,交合(陰陽相交),和合(和睦)等義。 俞:以中空之木爲舟。答應、應允。楚簡本作“逾”,超越之義。 洛:水名。楚簡本作“ ”,形似“露”。《正字通》:“ ,音洛,《說文》雨零也。《六書》統露,古文省作。”《玉篇》謂“或作落”。可見洛、,即爲“露”,或作“落”,雨降落之義。中間一句通行本作“以降甘露”。 令:《說文》:“令,發號也。”楚簡本作“命”,命令。
段義:侯王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至道,萬物自然誠服於其治理。天德地慈之炁自然氤氳調和,遍灑甘淋雨露,人民不需要人爲強加施以號令也自會公正和諧地相處。www.taoismcn.com
⑤制:制造,造化。參見第七十二章註⑩。 止:“趾”的本字,腳趾。又停住,止息等義。甲本缺,據乙本補。通行本或作“之”,或作“止”。 殆:危險。
句義:道化生萬物,由無至有,由少至多,由簡至繁,此爲道之順化;道不僅順化萬物,而且還有逆返,如果僅由其順化而不知逆返亦非自然之理。作爲萬物之靈的人,就應當掌握這一自然規律,主動地與之相應,從萬物由無名到有名順化的開始,一旦萬物生成就應當知道其適可而止,不要任其發展,而應因勢疏導,只有這樣才無危殆。
⑥俾:《說文》:“門侍人”。職務之卑也。亦義爲“使”,如“俾眾周知”。乙本與楚簡本作“卑”,通行本作“譬”。 浴:參見第五十章註①。“小浴”通行本作“川谷”。
段義:處下不爭的大道雖然運化於天下,無處不在。但是她就像小溪匯入江海一樣,引領天下眾生最終復歸於德道之境。
〖註音〗
弗:fú音服;俞:yú余;殆:dài音代;焉:yān音淹;俾:bǐ音比。
【繁簡對照】
恆(恒),樸(朴),萬(万),將(将),賓(宾),猶(犹),與(与);參(参),雖(虽),僕(仆),應(应),義(义),認(认),爲(为),據(据),補(补),險(险),門(门),職(职),務(务),眾(众),處(处),殘(残)。
----------------------------------------------------------------------------
第七十七章 盡己(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①。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②。
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③。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④。
①智:聰明,智慧。帛書作“知”,古相通。
段義:能全面了解別人的人是有聰明的表現,能全面了解自己一切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者。聰明不一定明白所有的事,明德前提下的明白實現以後,以慧馭智,智不智已不是重要的了。
②句義:能夠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己離道失德後各種不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③富:形聲。从宀,畐聲,聲符亦兼表字義。表示與房屋宮室有關。“畐”本像人腹滿之形。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滿之義,則“畐”有腹滿義。“福”“富”互訓,以明家富則有福。合“宀”爲之,以示富人安居宮室,豐於飲饌之義。本義:財産多,富裕。《說文》:“備也。一曰厚也。”通“福”。古稱富貴壽考爲福。 志:形聲。从心,士聲。戰國文字,从心之,之亦聲。意爲心願所往。本義:志氣,意願,心之所向,未表露出來的長遠而大的打算。《說文》:“志,意也。”有時含貶義,《鬼穀子?陰符》:“志者,欲之使也”。
段義:知足的人心中沒有缺失,這才是真正的富貴之福者;堅持不懈努力的人可謂志向之大。
④所:形聲。从斤,戶聲。斤,斧子。本義:伐木聲。“所”假借爲“處”。處所,地方。又引申義爲道理,方法等。此處指“心”之所在。 忘:會意兼形聲。从心,从亡,亡亦聲。本義:忘記,不記得。《說文》:“不識也。”通“亡”,逃亡,遺失,滅亡。通行本作“亡”。
句義:總結前面幾段,皆不離於“心道”之根本。故不喪失“心道”這個根本所在,就可以獲得長久的清靜自在,心靈得以升華。即使肉體死去,而其思想、靈魂及其本性自我卻能在人們心中得到感應,說明他並沒有真的消亡,這才是真正長壽之所在。
【繁簡對照】盡(尽),勝(胜),強(强),壽(寿)。
----------------------------------------------------------------------------
第七十八章 成大(34)
道渢呵①!其可左右也②。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③。
則恆无欲也④,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爲主,可名於大⑤。
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爲大也,故能成大⑥。
①渢:宏大的聲音,水聲、風聲。又據《玉篇》其音義同“汎”,與“泛”通,泛濫,廣泛。甲本殘缺,依乙本補之。通行本作“大道汎兮”,“汎”或作“泛”,或作“氾”,音義均同(據《龍龕手鑑》等)。
②左右:本爲“佐佑”,即輔佐助佑之義。參見第七十五章註②。又指正反兩面,影響涉及範圍等。通行本下有“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一句。
句義: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宏大廣闊呀,她扶生萬物無所不到啊!
③遂:《說文》:“亡也。”也指遂願、如意滿足、終了等義。 歸:《說文》:“女嫁也”。另有歸依、歸附、歸來、歸順、返回等義。通行本作“功成而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爲主”。
句義:道成就萬物使其如願,卻不顯其有,不展示她的存在,更談不到標榜她的作用;萬物都來歸附於道,道也不會以主宰者自居。
④通行本作“常無欲”。
⑤於:通行本作“爲”。
句義:道的法則和規律沒有絲毫的欲望,可以稱爲其小了;萬物都來歸附也不以主宰者自居,就可以稱其爲偉大。
⑥通行本作“是以聖人終不爲大,故能成其大”。
段義:所以聖人之所以能成就其淳德歸道的大業,是因爲其不爲一己私心欲望的大,大在天下眾生的道德復興,故而能夠成就其大。
〖註音〗
渢,féng音馮;遂:suì音碎;弗:fú音服;焉:yān音淹。
【繁簡對照】
渢(沨),萬(万),歸(归),爲(为),恆(恒),於(于),聖(圣);殘(残),馮(冯),聲(声),風(风),義(义),辭(辞),愛(爱),養(养),無(无),終(终)。
----------------------------------------------------------------------------
第七十九章 大象(35)
執大象,天下住①;住而不害,安平大②。
樂與餌,過格止③。
故道之出言也④,曰:談呵⑤!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⑥。
①住:《金石文字辨異》:“住,作侸(義同佔,佔據,霸佔等——編者註)。《說文》無“住”字。郭璞《方言》註云:逗,古住字。則住當作逗,逗,止也。”今義爲停留、居住等。古又爲“往”之異體。往:會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爲從這個地方走向目的地。本義:去,到……去。《說文》:“之也。”甲本作“住”,其它本作“往”。下句同。
②大:與小相對,很,太,非常。通“太”,極大,過於;安寧。通行本作“太”,或“泰”。
段義:本章接上章,聖人以德“一”之小而成大,世間萬象了然於胸,握此萬象之宗的“大象”,行住於天下,用德“一”和道“○”教化萬靈,是不會受到傷害的,非常的安寧、平和。
③樂:音樂,娛樂。 餌:音耳,本義糕餅。《說文》:“粉餅也。”釣魚用的魚食稱魚餌;另有藥餌、誘餌等義。 格:《說文》:“木長貌。”本義樹木的長枝條,引申爲格子、格式、品格、規格等;另有阻止、格鬥、探究(如格物致知)等義。《爾雅?釋詁》:“格,至也。”有感通、感格(感動)等義,如感天格地,格於皇天。通行本作“客”。 止:停住。
句義:聖人既異於常人,卻也又似乎與常人沒有兩樣,娛樂飲食似無異於常人,但超過一定的範圍,會及時停止,持守中和。
④言: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橫表示言从舌出。从“言”的字與說話或道德有關。《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譯文:直接講說叫言,議論辯駁叫語。本義爲說、說話。通行本作“口”。
⑤談:說,談論。《說文》:“語也。”乙本同通行本作“淡乎”。
⑥既:會意。甲骨文字形,左邊是食器的形狀,右邊象一人吃罷而掉轉身體將要離開的樣子。本義:吃罷,吃過。《說文》:“小食也。”段註:“引申之爲盡也,已也。如春秋日有食之既。”又有既然、已經、完畢等義。
段義:所以道之“无”和德之“一”就是這樣普普通通,說出來好像沒有什麽味,看呢似乎不值得看,聽呢似乎不值得聽,然而其用卻沒有窮盡。
〖註音〗
餌:ěr音耳
【繁簡對照】
執(执),樂(乐),與(与),餌(饵),過(过),談(谈),視(视),見(见),聽(听),聞(闻);邊(边),單(单),較(较),釣(钓),魚(鱼),誘(诱),爾(尔),釋(释),詁(诂),對(对),爲(为)。
----------------------------------------------------------------------------
第八十章 微明(36)
將欲拾之,必故張之①;將欲弱之,必故強之②;將欲去之,必故與之③;將欲奪之,必故予之④。是謂微明⑤。
友弱勝強⑥。
魚不可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①拾:從地上撿起來。另有收斂、收集之義。通行本作“翕”,閉合、收攏、翕斂。 故:《說文》:“使爲之也”。本義:缘故,原因。另有多義:故意、有意、因此、所以等。同“固”,原來,本來;同“顧”,反而。帛書作“古”。《爾雅?釋詁》:“古,故也。”故與固亦通,通行本作“固”。本章下同。 張:形聲。从弓,長聲。本義:把弦安在弓上。與“弛”相對。《說文》:“施弓弦也。”張開、展開。
句義:修真明德者居道“○”用德“一”運陰陽之二,故要陰陽在乎手,變化在乎心。將陰陽二轉化爲德“一”,是重要的方法。將要進行收斂性退藏變化,其小無內时,必须先令其放之於六合,其大無外地變化。
②句義:將要進行柔弱性的變化時,必然先要使其強固起來。
③去:除去,去掉。通行本作“廢”。 與:《說文》:“黨與也。”有結交、交往、賜與、給與等義。通行本作“興”。
句義:將要清除不必在身國存在的東西時,必然先要賜與,做好善後安排。
④予:給予,授予。通行本作“與”。
句義:將要奪取之時,必然應當先行給予。
⑤微:本義隱秘地行走。《說文》:“隱行也。”亦有微小、輕微、精妙等義。
句義:這就稱之爲細微精妙之明的修持變化方法。以上內容是修真中還虛合道,粉碎虛空中精微變化的細則綱要。
⑥友:有結交、親近之義。通行本作“柔弱勝剛強”。
句義:太極陰陽這個二的逆變歸一之法,最善者,莫過於“友弱”兩字。而不在於相抗、相爭、相鬥。如能精熟此細微精妙之明,身國歸一道化,則全在其中。這裏並不是要教給人們權謀的方法。例如,對於客居身中的業力體,要想清除它出體,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賜與中化解雠隙,使其諒解而自覺離體,則無後患。利用精微柔弱之明的道理和方法,要勝過與之相對的粗暴剛強無明之法。這就是用“道”的思維來辦事。但是道只能用於正,如果用於邪,用於私,即使一時成功,終究難逃自然規律的制約,因爲道只姓“公”。
⑦淵:甲本作“潚”,水深而清澈,用以解析修真訣法。淵,深水,深潭。《說文》:“回水也”。 邦:國也。通行本作“國之”。 示:本義:地神。引申義讓人看,顯示。乙本與通行本作“示”,甲本作“視”,與“示”相通。
句義:魚在水中可能並不會覺悟到水的真正作用,然而它卻根本不能離開水而存在。人在德炁能量環境中,許多人同樣感覺不到她的存在,卻並不能離開她而生存。修身治國離不開道光德能,德“一”能量是生命的營養和動力,不可隨意使用德能這一安邦定國的利器,不要炫耀於人,暴露鋒芒,外施外耗。這都是在精微光明修持中要注意的原則。
〖註音〗
淵:yuān音冤。
【繁簡對照】
將(将),張(张),強(强),與(与),奪(夺),謂(谓),勝(胜),魚(鱼),脫(脱),於(于),淵(渊);書(书),爾(尔),釋(释),詁(诂),廢(废),興(兴),親(亲),義(义),剛(刚),國(国),視(视)。
----------------------------------------------------------------------------
第八十一章 无名(37)
道恆无名①。
侯王若守之②,萬物將自 ③。
而欲作,吾將貞之以无名之 。
貞之以无名之 ,夫將不辱⑤。
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⑥。
①甲乙本均作“名”,通行本作“爲”。
句義:道本無名,強爲之名;道化生萬物,德滋養萬物,運行日月,總括天地;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存,就在日用之間,然而卻又無法循其蹟、舉其實、名其狀,故曰“道恆无名”。
②通行本作“侯王若能守”。
③ :修真學象意漢字,正心守道而爲之義。《字彙》:音貴,諧也。心爲則事諧成。甲本與楚簡本作“ ”,乙本與通行本作“化”。
句義:人爲萬物之靈,道生德養,所以侯王若能掌握持守此先天之至道,抱道元守德“一”,萬物自然和諧融融。
④欲:形聲。从欠,谷聲。“欠”表示有所不足,故産生欲望。本義:欲望,嗜欲。《說文》:“貪欲也。”貪欲,愛欲等義。《禮記?禮運》:“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貞:卜問,用貝作爲占卜的禮品。假借爲“正”、爲“定”,端方正直。《易?乾卦》:“元、亨、利、貞。”甲本殘缺,楚簡本作“貞”,乙本作“闐”,充滿、填塞之義。“填”與“鎮”古同,義爲使安定,通行本作“鎮”。下句同。 :修真學象意漢字,含修真變化內身國返樸歸陽木仁德之義。與樸通假用。參見第七十二章註⑨。
句義:萬物和諧融融,但難免也會有興欲生貪之事而起爭競,那麽我將用先天樸素之至道來教化,用止欲生悔進行導正。
⑤辱:恥辱。不辱:楚簡本作“智(知)足”。第七章曰:知足不辱。知足者自不會取辱,故帛書此處用“不辱”,即有知足之義。後句通行本作“亦將不欲”。
句義:用先天樸素未散的淳德之道進行正化,使萬物恆德不二,抱元守一,不陷於陰陽制約。皆知足而不取其辱。
⑥情:《說文》:“人之陰氣有欲者”。感情、愛情等義。通“誠”,真誠、真實。通“靜”,《廣韻》:情,靜也。乙本作“靜”。前句通行本作“不欲以靜”。 地:通行本作“下”。 正:正直無偏邪。《說文》:“是也。从止一以止。”一者,道也,止於一,即止於道,合於道則爲正。泛指一切正道、正義、公正之屬。又通“政”,政治,政事。楚簡本作“定”。
句義:不辱於私心、貪欲、稟性、習性而能守靜,抱德無離,則天地人都將自然歸於德之一道之正也。
〖註音〗
:guì音貴;貞:zhēn真;闐:tián音填。
【繁簡對照】
恆(恒),萬(万),貞(贞),樸(朴);爲(为),彙(汇),諧(谐),與(与),殘(残),闐(阗),義(义),鎮(镇),關(关),參(参),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