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出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个小康之家,从小司马迁就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之下学习读书写字,十岁的司马迁就能够阅读《尚书》、《左传》等。年长一些,司马迁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父亲为官的京城,之后父亲就吩咐司马迁去游历天下,搜罗遗闻古事。司马迁游历了大江南北之后回到京城,因为父亲的关系,在京中做了郎中。
司马迁塑像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重病,弥留之际要求司马迁能够秉承家族的传统,发扬祖先的事业,要接着把编撰历史的计划完成。在长安任职的司马迁,在这里结识了天下的杰士,其中包括对司马迁影响颇深的董仲舒和孔安国。董仲舒对司马迁的影响,在《史记》中也都有体现。董仲舒的公羊学主张的有道伐无道的思想,是《史记》中反暴的基础,而公羊家崇尚的让、尚耻之义也成为了《史记》中衡量褒贬历史人物的主要道德标准。
公元前99年的时候,李陵自请五千步兵,涉单于庭以寡击众。但是李陵行军至浚稽山时,遭遇单于突袭,援兵久久未到,匈奴越聚越多,李陵最后弹尽粮绝投降匈奴。群臣皆声讨李陵,但是司马迁却与众人不同,说李陵是个爱国的人,他以五千之数杀敌一万多,虽然战败投降,也有可能是想找机会回报汉朝的。但是后来李陵没有归汉,于是司马迁也被定了诬罔罪,按律当斩。但是司马迁以腐刑赎身死,在此之后,司马迁背负屈辱,完成了著作《史记》。
司马迁性格
历史上的人有的能千古留名,被万世称颂,有的人遗臭万年,为后世所不耻。然而司马迁就是那个万古流芳的人。我们也能从司马迁的性格中看出,这个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什么能够为后世所称颂。
司马迁雕像
司马迁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太史令书写历史的笔,并且将这个任务视为自己一生的重任。司马迁的父亲弥留之际,将自己的遗愿和家族的使命说与司马迁,司马迁含泪答应,并且在几十年后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性格中的那种为父尽孝的孝心,百善孝为先,太史公也是个孝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过自己对李陵的惋惜,当然在当时,司马迁也是勇敢的站出来为李陵说话。李陵案发生之时,满朝文武都对李陵群起而攻之,只有司马迁能够冷静分析情况。虽然当时的情况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司马迁性格中这种冷静沉着、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当然司马迁性格中最宝贵还是司马迁对生死的态度,对理想的最重,和对责任的看中。司马迁大可以选择一死了之,但是他没有,他做了一个超越生死和人格的选择。在屈辱和痛苦中滋长出的花朵总是格外的鲜艳,《史记》就是这样的一朵鲜花,一个用苦难和屈辱浇灌出来的奇迹。司马迁性格中对苦难的不低头,对生死的超脱都是人性中宝贵的一面。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
司马迁有一句震古烁今的千古名句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中充分阐述了司马迁的生死观,短短几个字,称颂了多少伟人烈士,又讽刺了多少无胆鼠辈。
司马迁广场塑像
这句话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当时朝中发生巫蛊之祸,任安手中握有兵权,戾太子派人持节到任安处要求发兵助战,任安受了节,但不肯接应太子。后来事件平息之后,汉武帝论功行赏,对任安的做法持保留意见。但是后来有人进言,使汉武帝对任安对待太子的心思有了误解。于是汉武帝就将任安抓了起来,准备到时候就执行腰斩之刑。任安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常常能够见到汉武帝的司马迁,希望司马迁能够为自己求情。
司马迁知道汉武帝的性格,怎么会放过任安。在这样两难的抉择中,司马迁最终回了一封信给任安,向任安阐述了自己境遇,向老朋友说明了自己见死不救的苦衷,也希望求得任安的原谅。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报任安书》了。
其实这篇文章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讲司马迁自己突遭天降横祸,自己忍受了宫刑之后没有去死的原因,于是也就有了这句震古烁今的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后来这句话被毛泽东主席引用,用在了自己的《为人民服务》一书中,使得这句话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知。
不知道千百年来,司马迁的这句话,鼓励了多少在困境中迷茫无助的人,这也大概是司马迁的功绩了吧。

司马迁的精神
每个时代都能造就伟大的人物,司马迁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骄傲,在他身上除了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有许多精神是值得后世,乃至是今天的人们学习的。
司马迁石雕
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分析司马迁,首先就是司马迁的文章,我们仅谈文章。司马迁的文字精炼深刻,用词精准,文章一气呵成,可读性强,又充满了人文的关怀,就《史记》而言,不看它的史学研究价值,就单单是文学价值,也足够可以称之为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了。而且司马迁还是一个博学、深刻、丰富的人,他笔下的人物是鲜活、充满感情,富有生命力的。
而当我们了解到司马迁是在怎样的一个环境和境遇之下写出这样一部作品的,我们就能感受到司马迁身上有哪些异于常人的精神了。
首先司马迁是坚强的,无法想象在封建思想统治之下的当时,司马迁是如何忍受残缺的身体给自己带来的煎熬和痛苦的。就算是在高度文明的今天,这样的情况也会带来许多的非议和嘲笑,可想而知当时司马迁有多坚强。其次司马迁也是一位理想至上的人,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还有祖辈们的遗愿,司马迁没有放弃生命,而是坚强的活下来,这是理想的力量。
而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实录的风格能够看出司马迁对待历史认真的态度,这种实录精神也是司马迁身上认真、严谨态度的体现。
司马迁的思想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文学家、思想家。在许多学科领域都有所建树,也有着超前的思想境界。
司马迁画像
首先,司马迁具有非常进步的历史观,对社会现实也有公正、先进的批判精神,这些思想也都体现在了司马迁的《史记》中。首先司马迁对封建统治阶级,尤其是汉朝时期最高权力统治集团阴暗一面的讽刺和揭露。大胆地揭露了汉武帝的残暴与虚伪,其中《封禅书》写的就是汉武帝行“鬼神之说”的事情。但是因为司马迁个人情感原因,很难客观的对汉武帝进行评价,这也是历史上公认的。另外司马迁也在《史记》中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反抗,并且还肯定和赞扬了一系列的底层人物,描写了一系列的爱国英雄形象。
除此之外司马迁对历史的“实录”精神,也影响着《史记》的内容。在记录下客观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司马迁也用艺术手段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活的历史人物,将人物置于矛盾与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完成对认为性格的刻画。
另外司马迁的文章中也能够看出经过他自己改造的治世理想,其中保留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另外司马迁也受到董仲舒和孔国安的影响,在《史记》中也多能看待公羊学的思想。当然从司马迁推崇孔子的态度,也能够看出儒家思想对司马迁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司马迁经济思想
司马迁在史学、文学、天文学和地理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且最令人惊叹的是司马迁的进步的经济学思想,这些思想也都体现在他所写的《史记·货殖列传》中。
司马迁的连环画
司马迁首先就看到了人性的本能,就是享乐的本能,这种本能也能够变成一种求利致富的能力。司马迁强调,人的本能是为了一切财富,但是人又能够牺牲财富换取一切,这两种本能构成了人生活中的自然状态。
在这个大框架下,司马迁认为政府对经济最好的态度就应该是顺其自然,因为人本身就有财富需求的本能。所以,对人民的经济,政府不应该多加干涉,而是因势利导,教育人民如何致富。除此之外,司马迁也为西汉当时的社会生产行业有非常深刻的简介,司马迁指出要发展社会生产行业的多元化,以及生产行业之间依赖性的问题。对于主要的生产行业农、虞、工、商可不偏废,还要让她们相互依赖。在这些观点中,我们能够看出司马迁对社会生产的敏锐的洞察力。
在文章中司马迁也阐述了自己对于“富裕”这个概念的理解,司马迁认为人民素质的高低所决定的。社会富裕了,人民会讲求礼法,任何人和以礼相待,但是如果社会是贫穷的,那么这些则都谈不上了。司马迁还用孔子的例子做了说明,说孔子虽然现在被尊为至圣先师,但是如果没有做生意致富的子贡的宣传,可能没有人认识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