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条”在2015年初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非常受消费者喜爱的方便调味面制品是否有问题,它的原料是什么?是如何加工的?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谭斌研究员指出,辣条由于产品品类发展时间短、标准建设滞后, 这是造成产业安全的关键。另外,辣条尽管好吃,但是目前油脂与食盐含量相对较高,不宜过量食用。
1月12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主办 ,中国经济网、腾讯网协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图为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谭斌。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食品科技学会主办,中国经济网、腾讯网协办的“2015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1月12日在京举行。“辣条”在2015年初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种非常受消费者喜爱的方便调味面制品是否有问题,它的原料是什么?是如何加工的?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谭斌研究员指出,辣条由于产品品类发展时间短、标准建设滞后, 这是造成产业安全的关键。另外,辣条尽管好吃,但是目前油脂与食盐含量相对较高,不宜过量食用。
“辣条”成为公众关注热点
2015年1月15日,北京市食药监局发布抽检信息显示,三款调味面制品(俗称“辣条”)因被检出不合格项目被全市下架。由此也引发了对辣条的生产监管与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
一款广受消费者喜爱的方便调味面制品到底有没有问题,辣条的原料是什么?如何加工的?又该给消费者怎样的消费提示?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中国经济网舆情研究所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1月1日至12月25日共监测到相关新闻报道19579条,博客223篇,论坛2889条,微博33035条,微信16484条。
从该事件的网络舆情占比图可以看出,新闻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对其讨论较多,而博客和论坛的相关讨论较少。
从舆情话题趋势图可以看出,1月、3月、6月、11月是辣条安全性相关舆情爆发的高峰期。“3·15”曝光“最牛零食”辣条生产环境脏乱差,引起舆论关注,并在其后的3月17日达到舆情热度峰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