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能够比老子更加清晰地揭示出支配着人之生命状态的那些法则。当我们研读《道德经》时,这种感觉会非常强烈。
老子站位极高,道行深广,又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因而能够从整体上知晓生命状态的内部机理。在《道德经》第五十章中,老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也。”意思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人生,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贪得无厌,伤残身体,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的嗜欲太深,甘食悦色,自奉太厚。老子这三个“十有三”,是中华养生史上对人的生命状态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区分。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兼并和掠夺战争连年不断,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在诸多损害生命养护的因素中,非正义的战争成为头号祸害,因而,反战便是养护生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老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描述了和平和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完全不同的影响,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就是说,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
老子围绕养护生命的问题,提出过许多重要的主张,如少私寡欲,知足常足;以静养心,心静神安;物极必反,祸福相倚;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等。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人们科学认识和维护心理健康,化解心理纠结,减少心身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这比起反对战争、消弭动乱这个重大的原则来,则要退居次席。和平、和谐是最根本的养护生命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