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本头条号作者陈瓷提供原创。
212年冬十月,58岁的曹操亲征孙权,号称四十万大军。第二年正月,曹操大军进攻濡须口。
巢湖与长江之间通着濡须河,濡须河的入江口,就是濡须口。曹操要是打算从巢湖水路进入长江,必须要通过濡须口。
吕蒙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
有人凑过去一看,只见纸上是一个建筑规划图,有山,有水,有建筑。
陈瓷解读三国,曾经说过吕蒙一贯搞怪,但那时他这次的行为,太过另类,不好解释,只能让后来的事实说话。
吕蒙是在做建筑设计吗?
可是,大战在即,曹操的四十万大军马上就要杀过来,要是搞建筑的话,陈瓷建议搞坟墓,因为阵亡 之后起码有葬身之地。
吕蒙把建筑规划图拿给大家看,大家这才发现吕蒙搞的并不是坟墓,但是图上的一切似乎很眼熟。
“咦,就是这里!”有反应快的兄弟指着前面的山说。
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前面七宝山和濡须山对峙,中间就是濡须口,山形水势,极其险要,守易攻难。
大家再看看,感觉眼前这一切又和吕蒙图上画的不一样。
哦,原来图上多了一个夹水而筑的坞,而且还是月牙形的。
怪不得陈瓷说三国之中吕蒙最会搞怪。
大战在即,吕蒙搞这个建筑规划干什么!
吕蒙说要在濡须口建坞屯兵。
此言一出,大家都笑了。渡江上岸即可击贼,建坞何用?
吕蒙却说:“作战有胜败,谁也不能百战百胜,如果打了败仗,曹操的骑兵追上来,来不及到水边,又怎么能上船呢!”
看到月牙形的濡须坞,曹操皱起了眉头。濡须坞就像一道闸门,把从巢湖来的船挡在七宝山下。
本来,即使没有这个坞,从北方来的船要过濡须口也得费点周折。

陈瓷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字:口。这里之所以以“口”命名,就是因为这里的地势就像“瓶口”,江面到此突然变窄,水流顿时变得湍急,加上大落差,屡有船翻,这里就变成了鬼门关。从巢湖来的船,需要拉纤才能过濡须口,而拉纤则只能在七宝山山腰处的那块揹纤石上。船只有过了揹纤石才算是安全了,所以当地有“船过揹纤石,家书报平安”的传说。
现在,濡须坞建成,只要是在坞墙上搭上弓弩,对准揹纤石,从北方来的船只就别通过了。
东吴人在濡须坞配备了一万张强弩。一万张强弩,足以把试图突破的北方士兵射成刺猬了。
曹操试探着出击了几次,总是失败,最后只得命令队伍坚守不出,做起了缩头乌龟。
倒是孙权,时不时让队伍从濡须坞出来,在曹操阵营前示威,一副“有种你就来”的架势。曹操是个老军人了,却遇到了新问题。要是曹军出战,孙吴的人立马撤进濡须坞,这时,濡须坞里的弓弩就会密密麻麻地飞向曹军。
你是不是和陈瓷一样,喜欢孙权的这种无赖打法?
曹操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孙权军队阵列整齐的战船,寒光闪闪的武器,喟然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孙权和刘表有一个区别:孙权有个叫吕蒙的心腹为他出谋划策,而刘表没有。
伤不起的濡须坞啊!曹操耗了几个月,在濡须坞面前没找到任何机会。春天到了,万物充满希望,曹操却绝望了。雨水绵绵,江水渐涨,江东的水军优势进一步发挥出来,在江上耗了这么久的北方人,早已经疲惫。孙权给曹操写了一封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操读完信,发现信里还附着一张字条:“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说:“孙权不欺孤!”他下令撤退。
伟大的濡须坞!
伟大的江东!
伟大的吕蒙!
从此,濡须坞成了江东安插在江北的一个钉子,曹操一过来就碰钉子。
217年正月,曹操再次越过巢湖,进攻濡须口,前锋部队到了,还没扎营,就被濡须坞的强弩打退了。
打遍北方全无敌的曹操,在江东遇到了濡须坞,竟然找不到攻克的法子,一直到死。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深深为曹操感慨: “四越巢湖而不成”。
一次次地来,一次次地无所作为,北方人对濡须口这个地方记忆格外深刻。后来,人们干脆把这个地方改名为“无为”,这就是今天的安徽无为县。
要是没有濡须坞,曹操也许早就突破江东的长江防线了,那时,历史就会改写了。
陈瓷认为,在江的两岸建坞,破坏自然生态,在今天怎么看也是违章建筑,可是,就是濡须坞这一违章建筑,左右了三国历史。
(保护原创,严禁转载,抄袭追责。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