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是教学改革的关键,而活力课堂要求以下条件: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
新的中高考改革背景下,丰台二中更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价值。老师找寻课堂教学的起点,不能只从教材或者是教师经验中找,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不是知识本体”。唯有能与学生已有知识衔接,按知识发展设计课堂教学,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起点,才是课堂教学的起点。
近年来,学校组织《行走课程》,初中学生外出体验生活,高中文科班同学每年去湖北、四川等地的农村小学支教,各年级学生还利用假期进行游学,真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了解国情,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充分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让学生切实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以不断提高解释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读懂学生,“降低教学起点”是一门教学中的深奥艺术。“低起点”可以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学”,让基础中等的学生“愿学”,让基础厚实的学生“乐学”。

“有效教学”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学生的成长应顺应其自然本性,遵循生命成长规律,从而实现充满个体差异化的成长。主体参与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理解思辨力走进课堂,新知识宛如田野中等待发现的奇花异草,每一次相遇到相识都伴随着惊奇与惊喜。
我们既不提倡教学例证满天飞式冲淡主题的课堂现象,也反对教学中缺乏鲜活实例的“裸视现象”。在集约化原则之下,教师做好课程资源的“加减法”,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华所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特点,抓住有效资源和课程主线,在最简约的教学设计中渗透最丰富的知识元素、最开放的问题探寻空间,让兼收并蓄的课堂教学绽放出学生最精彩的思维火花,营造学生最有收获的课堂,使学生获得思维上的高峰体验。
学习是一个有自身规律的过程,只有教学进度和现代学生的接受度的最佳契合,学生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自现代教育报,李化年(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