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真相 长津湖战役简介 长津湖战役真相

           什么是长津湖战役?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战役,为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的东线部分。长津湖战役真相是什么?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中方死伤多少人,美方死伤多少人?更多详情请看正文《长津湖战役简介  长津湖战役真相》

血战长津湖

    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一场战役,为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的东线部分。战役在由爱德华·阿尔蒙德指挥的美英韩军10.3万人(包括美国海军陆战一师、美国第三步兵师、第七步兵师、英国第41皇家海军陆战突击队等)和由宋时轮指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大约15万人之间展开。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长津湖,最后注入鸭绿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与朝鲜战争后,大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渡过鸭绿江,在朝鲜东北部之长津湖包围美军 ,惨烈的战役在零下40度的严寒天气下进行,在中国志愿军的攻击下,联合国军被迫从长津湖后退到兴南港并最终撤出朝鲜。

  在长津湖的战役,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共进行了10天,对整场战争的进程有重大的影响,战役共包括4部份:

  防守下碣隅里,防守柳潭里,美国海军陆战队第5团及第7团从柳潭里突围撤向下碣隅里,美国陆军第31团级作战队第在长津郡东面的战事。

    长津湖战役战役背景

  为了查清志愿军参战兵力和意图,从十一月六日开始,“联合国军”以部分兵力对朝鲜进行试探性进攻,东线美军主要是海军陆战队第1师和步7师,还编有英国、土耳其各一个旅沿黄草岭推进。美军步兵第七师一部沿丰山向北,韩国军首都一师据守明川。

长津湖战役真相 长津湖战役简介 长津湖战役真相

  第九兵团在行军中蛰伏在长津湖地区,准备攻击这支强大的“联合国军”部队的是志愿军九兵团。该兵团由20军、26和27军(四师制军)组成。在11月21日,20军隐蔽进到柳塘里西南,27军潜到柳塘里和新兴里北部,26军作为预备队由厚昌地区向长津湖靠近。九兵团的部队是准备台湾战役的主力,每个军都是四四制加强营甚至都是五五制,共计有近15万多人。由于长期在南方作战,部队没有任何寒区作战经验和思想准备,很多人都还是第一次看到雪。美国形容这支经验丰富的部队行动非常诡秘,在美军24小时不间断的侦察中,也能将10多万人的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潜伏到长津湖周围。志愿军虽然人数优势,但其给养和装备极其缺乏,部队防寒装备是空白。

    长津湖战役真相

  第二次战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狈狂北犯,11月底进到长津湖一带,志愿军第九兵团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设置伏击圈,11月27日九兵团发起全线攻击,当时被包围的美国陆战一师约有四个团一万多人,超出预定一倍以下。到28日拂晓志愿军包围新兴里之敌,美国则凶猛地反扑,其中80师伤亡及冻饿减员十分严重,每团仅余数百人!故81师加入新兴里战斗,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美军突围一次比一次疯狂。当晚气温继续下降,美国全力向241团阵地发起冲击,其中241团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美军侥幸得以突围,志愿军只好分路截击,南逃美军在1221高地受至阻击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军逃入柳潭里,至此美军31团,32团1营及第57炮兵营被27军基本被歼灭,美31团曾参加1918-1920年对苏联的干涉作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二战中参加过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等战役,是美军陆军的佼佼者,而此战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最终全军覆灭。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0000人,全军冻伤高达22%!与此同时柳潭里的攻击也展开了,参加此战斗的为20军59师和27军79师,均为王牌主力师,可惜严寒结志愿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减员,战斗相继在北山,1282高地,1382高地等展开,经过一夜激战,陆战7团和5团感到了巨大压力,至30日开始下达撤退命令,这样陆战一师进行了长达125公里的撤退战斗。下碣里是美军全军的退路,志愿军58师奉命攻占此地,经过战斗至30日深夜全师不足12个连,只剩下1500人,仅有少量迫击炮支援的志愿军冒着美军密集的火力一波又一波,前赴后继,一度突入敌人防守的阵地,然而在突击过程中伤亡太大导致后援不继,在美军反击下突入阵地的战士全部牺牲!志愿军在战斗中所表现出的视死如归般的勇敢,令美军肃然起敬!美军在下碣里的防御得到加强后,德洞山口又成了双方争夺的焦点。12月3日柳潭里的陆战5团和7团主力陆续到达德洞山口,遂坦克开路飞机掩护,开始全线撤退。此后美军在退路上不断受到志愿军的攻击,但美军的优势装备得到很好的发挥,没有受阻,至陆战一师逃到真兴里后意味着他们逃离的包围圈,但九兵团不甘就此放过陆战一师,不顾一切代价,组织力量追歼,无奈11日陆战1师登船安全撤离。 这是一场真正的鏖战,志愿军投入3个军12个师总兵力为15万人,冻伤达30000多人,冻死达4000多人,阵亡1.5万人,美军伤亡为7000人,其中阵亡及失踪为2500多人,冻伤减员为7300人。

  一、毛泽东、彭德怀十一月五日令九兵团入朝的决策是否有误?对于九兵团的运用,最初毛泽东认为九兵团可以“定十一月一日起车运梅河口整训,前线如有战略上的急需可以调用,如无此种急需则不轻易调用”,原因在于对我军出现在朝鲜战场后,东线美军的动向尚不能确定。但此后考虑美伪军由咸兴向北进攻的可能性极大,毛泽东认为“必须使用宋时轮主力于该方面方有把握,否则于全局不利。”十月三十一日,根据东线敌军动向,毛泽东已经明确将九兵团用于东线。十一月三日,毛泽东同意彭德怀等的意见,使用二十七军于新义州东北方向,九兵团另两个军位于沈阳附近休整待机。此时第一次战役已接近尾声,彭德怀对于下次战役的作战方案的设想中,考虑仍需集中力量,准备由三十八军、四十二军甚至加上四十军由德川打出去,这样东战场就必须完全由九兵团负责,因而建议九兵团入朝。十一月五日,毛泽东复电认为部署甚好,“九兵团之一个军应直开江界并速去长津”,同时函告李涛九兵团各军待命和休整的位置。这时,准备九兵团以两个军先行入朝,二十六军则休整待命。彭德怀十一月六日的部署电就是以九兵团两个军为基础设想的。此后,毛泽东认为美军陆战一师战斗力据说是美军中最强的,我军以两个师围歼其两个团,(兵力)似乎还不够,应有一个至两个师作预备队。因而决定让二十六军也靠近前线。

  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中方死伤多少人,美方死伤多少人?

  先说下环境气温零下40度 天气:雪志愿军:半棉衣 半棉鞋 美军:棉衣 棉鞋 长津湖是一场伏击战,围攻美军的战斗!美军一直再冲出包围圈而努力中。美军陆战一师 1.5万人中国2个军 6-7万人这场战斗只能用一个词形容,残酷!!对于2个军队来说最大的敌人是天气,寒冷的天气比双方战斗伤亡要多的多!美军成功突围,伤亡过半。其中冻伤的占一半志愿军 伤亡2-4万人,冻伤的比例比美军还要多。 这是志愿军在国内没有碰到的情况,由于没有制空权志愿军只能在晚上发起进攻,白天属于美军的飞机。而美军凭借其先进的军事装备和火力,在晚上用坦克和卡车围成的防御阵地,坚守!而志愿军没有重型武器,只能用炸药包 手榴弹,其结果可想而知!到了白天美军发动坦克和卡车在飞机的掩护下撤退,志愿军只能靠迂回到后面的军队进行阻击!曾有个这样的没有打响的战斗。美军撤退的前方有个高地,位置极好,美军担心被志愿军伏击便派军队去占领那座高地,可当他们爬上高地,他们看到了让人惊心的一幕,120个志愿军保持同一个姿势,枪口对着公路,全部都冻死了!他们可能在这里趴了一夜或者更长的时间,但没有人逃跑或者蜷缩取暖,都保持战斗的姿态,可能他们都睡着了。 对于美军,这是一次成功的撤退,也给后继任的李奇微提供了宝贵的对阵志愿军的经验。依此他发明了,“磁性战术”!志愿军可以包围美军,但他们的火力不足以吃掉,所以美军只要与志愿军保持接触,在他们没有弹药需要撤退的时候继续接触,这样的一个战术! 长津湖战斗的历史价值,让美军认识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和普通士兵的勇敢。让美军重新开始审视这个不同以往的 中国!而中国也同样认识了美军,以前觉得美军不堪一击的人改变了看法,认识到了先进武器的威力和作用!毛泽东也改变了入朝初期象国内那样打大歼灭战的战法。由围歼一个师 改为围一个团或者一个营一个连与自己战斗力和装备水平相称的战术。两个国家都在战争中从新认识了对方,可以说这才是两个大国的真正的战争!再战争中学习战争。谁也无法消灭对方,最后握手言和,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5651/176074259894.html

更多阅读

历史无法掩盖其光芒——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役

“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摘自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DangerCode;奥内尔博士著《清长之战》。最近长

抗日特种部队传奇:特战先驱第三十九章长津湖(4)

(十)六分队长愕然道:“营长,他这么快就交代这么多情报了?”周卫国说:“这些情报都是我刚刚和他聊天时,连哄带骗加分析得出的,他自己恐怕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在无意中透露了这么多情报呢,这就叫言多必失啊。”六分队长笑道:“美国人可真好骗,不过,我

韩战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役美国电影

韩战长津湖战役大官 于 2013/10/14 1:17:36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沿长津湖行进的美军部队主力是海军陆战一师,这支部队是美国的骄傲。陆战一师参加过太平洋战争中瓜岛和冲绳最艰苦的战斗,与誓死不降拼命作战的日军精锐浴血奋战,

声明:《长津湖战役真相 长津湖战役简介 长津湖战役真相》为网友絡婲妩埥氹垍餾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