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指那些无私忘我,不惧困难,为了人民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说过“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在民族危难时刻,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牺牲自我,他们的信仰与精神感动国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无法体会战争的残酷,英雄的胆识,但有一点毋庸置疑,正因为他们心系祖国,才有了今天繁荣的中国。我们从影视剧里领略英雄的风采,在纪念馆瞻仰英雄的事迹,在烈士陵园缅怀先烈,英雄是一代代人的记忆。任何时代都需要英雄,战争时期,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是英雄,他们把国家的命运与自己的生命仅仅相连,不仅只有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是英雄,也并不是冲锋陷阵,倒在战场上的人才是英雄,英雄不全是有名有姓被写进历史的人,还包括那些默默无闻,无名无姓的群体,英雄不全是高大上的形象,还有很多小角色,英雄不单是扛枪的战士,还有推着独轮车的支前百姓,英雄不只是在关键时刻才爆发能量,日常生活中也有动人的瞬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写到:“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英雄是一个大的定义,凡是为了新中国的独立解放与发展建设付出宝贵生命的人,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都称之为英雄。 英雄有大有小,我所说的大小不是指年龄,更不指身份,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可谓大英雄,可歌可泣;在平凡岗位做出突出贡献的可称小英雄,需要鼓励。英雄是一种精神,是一个符号,融合了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我觉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能祸福趋避之”的大义凛然,“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壮志豪情,“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的伟大情怀,无不闪耀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光辉。
对英雄的认知是时代的要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里英雄辈出,我们感到骄傲自豪,但一段时间以来,调侃、抹黑和诋毁英雄形象的言论似乎成为一种网络“时尚”并有蔓延的趋势,从某品牌饮料与某网络大V互动侮辱邱少云,董存瑞炸碉堡系虚构,雷锋存在严重作假到网络上流传各种调侃英雄人物的“段子”,荒诞离谱的言论通过互联网不断被炒作,混淆民众视听,严重抹黑英雄人物。这些“精神贫瘠”的人感觉不到信仰的力量,以突破下限的方式博取眼球,哗众取宠,诋毁英雄实质为一种去价值观的表现,打击我们的民族精神,摧毁我们的民族信仰,这种扭曲历史的行为只能令人厌恶。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的这句话掷地有声,而今天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荼毒我们,用假设否定事实,用支流否定主流,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趋向,甚至编造历史肢解历史,颠倒黑白,美化反面人物的言论层处不穷,从丑化先进人物到调侃老一辈革命家,从诋毁新中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等等,更可怕的是,历史泛娱乐化在一些影视、文学作品里出现,各种抗日神剧、无厘头的穿越剧充斥荧屏,无所谓真相,无所谓常理,无所谓历史,雷人的剧情只为收视率。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把精力投入到为敌人“洗白”翻供上,把不当的言论带入到大学课堂,混淆是非。“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习总书记提到“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解禁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常为晚年冰心拍摄照片的中新社资深记者贾国荣在《冰心的遗憾》一文中写道,1994年春,九十四岁高龄的冰心毅然对友人们说:“我要写一部大作品。”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竟然一章也没有写出来。”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描写道:“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对此,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也有过描述:“暑天八月,我又去看她。她的家人悄悄告诉我,她清晨又曾大哭,只缘想起甲午海战,竟不能提笔,完全没法写下去……”最终,冰心老人只留下两行手书“以百年国耻激励后人,教育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每个人都有“英雄情结”,战争年代的英雄战功显著、英勇正义、敢于牺牲、流芳千古,和平时代的英雄无私奉献、临危不惧,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贡献力量。 最后,看到艾丹老师的一段话,让我肃然起敬,引用过来,"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上,总有一些身影令人动容,他们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将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的重任扛在肩上,他们胸怀家国,舍身取义,他们用青春、热血、牺牲、奉献,换来祖国的繁荣昌盛。也许,纪念碑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但是,人民永远不会忘怀。 "
抗战胜利日缅怀英雄,展望未来。 文:看出处 图片: 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