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究竟是为了满足“历史合理性”,还是要去适应“未来合理性”?其实,孩子的教育不应插上短视者所高举的实用主义大旗,而要引导孩子成为一个“全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趣味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够直面现代社会的挑战,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教育最大的悲剧,就是抹杀了孩子的未来合理性
文|王鲁
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一个母亲跟另一个感慨说,“我不想让我的孩子再过这样的日子。”我们的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而是用外在的分数衡量自己。在少数家长为孩子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的同时,大部分家长却对孩子的学习感到无能为力。
现在的教育为何如此,说起来总有种种理由,这叫做“历史合理性”。但是这些理由经不住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所培养的孩子,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吗?这个标准叫做“未来合理性”。我认为,我们中国的绝大部分教育模式,都有历史合理性,但缺乏未来合理性。
我接触过的IB国际学生,大都表现出自信、聪敏、负责,而且才华横溢,给人感觉前途无量。我忍不住问自己,国内学校里的学生为什么不能接触到这样的理念,这样的学习体验设计?难道非要去一年二十万学费的国际学校才可以接触到好的教育吗?

所以我试着总结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a) 丰富的学习环境,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
b) 特定领域深入学习的空间
c) 学习过程中及时有效的指导、反馈和激励
d) 与现实生活结合的成果展示/应用
教育最大的悲剧,是用错误的尺子,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研究(包括多元智能理论和创造力研究),以及肯·罗宾逊教授的TED演讲和著作,都告诉我们:人类有着多元化的潜能,而创造的才能又跟所从事的领域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重要的是发现自己的天命之所在,而教育最大的悲剧就是用错误的尺子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在理解自我需求和外界需求的基础上,思考自己在塑造未来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希望让中国的青少年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者和领导者。
(本文选自“中国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