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二战”史经典著作,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在此书中描述了日本于1936—1945年间和希特勒的纳粹德国遥相呼应,在亚洲发动战争,侵略中国,蹂躏东南亚各国人民,偷袭珍珠港,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展开激战,直至最后被迫投降的历程。
《日本帝国衰亡史:1936—1945》的英文版于1970年在美国出版后即成畅销书,并获1971年度普利策奖,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而它的中文版日前已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发行。
约翰·托兰
▼
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1912年生于威斯康辛,参加过“二战”。年轻时曾梦想成为一名剧作家。战后,他写了很多剧本和小说,但从未有机会发表。在朋友的建议下,托兰转向历史写作,并一举成功,从此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他的著作见解独特,富有文学性和感染力,并注重史料的搜集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

历史不会简单地给人以教训
文| 约翰·托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东条大将和其他日本领导人——实际上是为数众多的日本人——同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徒是一丘之貉,他们不论受到什么惩罚, 遇到什么厄运,都是罪有应得。
事过25年,日本已经从精神上和经济上濒于全面崩溃的境地恢复过来,在世界各国之林中重新受到尊敬。可是,人们仍然不禁要问,怎么能钦佩和尊敬一个战争时的行为如同野蛮人一样的民族呢?
本书之目的,主要就是要从日本人的角度来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进而解答关于那场改变了亚洲面貌的战争的其他一些问题。为什么一个幅员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那样大小的国家要对珍珠港发动自杀性的进攻, 从而使自己与一个国力10倍于己的敌人决一死战呢?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是像今天许多人所认为的那样, 是不可避免和非打不可的?打赢那场战争是不是就使美国从此永远卷入亚洲事务呢?
▲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废墟中的一对日本母子
读完此书的读者应该会发现,托兰行文自始至终都保持着历史学者的克制,不妄下评判,也不做任何预测。他说:“我已尽我最大努力让事实本身来说话,如果有什么结论的话,那就是:历史不会简单地给人以教训,只有人类本性的再现,而不是历史的重演。事实说明,立足现在,认识过去,给我们的教益只会更多,而不是少了。”我们70年后再来看日本法西斯衰亡的历史,也该冲破旧有教条的束缚,探究历史中真实的人性。希望我们真的能够从历史中获得更多的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