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当深圳学者南兆旭提出“中国设计全集”的创意时,他不敢想象有朝一日竟能成真,因为做这样一套书有难度。从创意立项,到组织编撰团队,到草稿,到成稿,《中国设计全集》一共打磨了8年的时间,在今天的出版界,这样的耐心实属少见。
在《中国设计全集》之前,国内在大型美术和设计类专著丛书这一方面,长期存在学术空白,专业设计师常常感觉难以找到属于中国的设计宝典。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深圳的海天出版社和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联合推出的《中国设计全集》,在国内已出版的大型艺术类丛书中堪称首创。
据了解,《中国设计全集》的编撰团队就将近千人,撰稿者是国内设计学研究领域数百位知名学者,包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们走访了全国23个省市,近百家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拍摄、采集图片逾6万张、影像资料达2000小时。
作为出版策划人,低调的南兆旭却拒绝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说,在《中国设计全集》出版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他所做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在4月25日下午《中国设计全集》出版座谈会上,记者从他的发言中了解到,《中国设计全集》定价1.68万元,出版了2000套,已售出1000多套。这套书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也让他觉得十分欣慰。“我来深圳20多年了,以后要继续为深圳多做点好选题,多做点事情。”
《中国设计全集》的出版过程中,海天出版社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组稿策划、编辑出版工作。深圳是我国首个获“设计之都”殊荣的城市,一套关于设计的重大出版工程,能够由一个深圳人创意,并最终由深圳本地出版社参与联合出版,对推动设计的本土化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而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设计全集》的出版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表示,据他本人所知,这个项目的合作,是商务印书馆首次采用了与兄弟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模式。在编撰的过程中,因为对稿子要求很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会要求撰稿人重写,有的稿子撰稿人改了三四遍,若最终不符合标准,还是会弃用。“为了这套书,编撰团队不知退了多少稿子,当然,也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中国设计全集》共20卷,以中国社会数千年设计事物为载体,从时间上涵盖了华夏民族从新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八千年文明发展历史。本套书系根据中国设计史的具体特点和现代设计学的新观念,采用了直接切入主题的方法进行分类:建筑类编(4卷)、服饰类编(4卷)、餐饮类编(3卷)、工具类编(3卷)、用具类编(3卷)、文具类编(3卷),囊括了中国历史上3000个经典设计案例(每卷150个案例)和约18000幅图,涉及了与中国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方方面面。
记者在翻阅样书时发现,从北京四合院到民居门包叶,从顶戴花翎到战国鹰顶金冠,从辽荷叶形敞口银杯到“九霄环佩”古琴……《中国设计全集》几乎无所不包,从中国悠久的文化中,开拓出了设计这独特的一脉。
出版方有关人士介绍,《中国设计全集》采选历史上具有说服力的代表性设计案例,通过对众多设计案例在设计学方面的专业解析,重新诠释了中国设计史的传统事物“三维尺度”:延传的时效性(长度)、波及的广泛性(宽度)、精神的作用性(高度)。既强调“民物设计”是中国设计传统的主流文脉,又强调“官作设计”代表了每个历史时期既有的艺术与科技高度,两者共同筑成了中国设计历史的主体构造。记者 李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