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 魏延 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 曾亲手提拔其为蜀汉高官

  《三国演义》将蜀汉大将魏延描述成一个心怀篡逆的不义之徒,最后还是中诸葛亮之计死于马岱刀下——历史自然不是如此。近几年来,关于为魏延这位蜀国名将翻案的评论越来越多,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这些拔高魏延、贬低诸葛亮的分析和评论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因为魏延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大将,诸葛亮在北伐后期确实没有重用魏延,这都是事实。那么,诸葛亮是不是始终不重用魏延?诸葛亮是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还是另有原因?我认为:现有的分析和评论都是未得要领的;因为在诸葛亮与魏延关系中,魏延是一直受到诸葛亮的器重的;至于诸葛亮没有采用“子午谷奇谋”和在对身后人事的安排中冷落有勇有谋但是又孤傲的魏延,不是没有原因的,是一个政治家为国家稳定而被迫作出的无奈的选择。本文特对此进行一些分析。

  魏延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大将

  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的记载: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进击张鲁,魏延以部曲投奔刘备。之后,他随刘备入蜀,因为骁勇善战,多有战功,所以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信任。

  刘备进位汉中王,政治军事中心将要迁到成都,这时候,需要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军事重镇——汉中(今陕西汉中),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必定是张飞,张飞也以为必定是自己。刘备却拔魏延为都督,总督汉中,封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时一军“尽惊”。

  为什么“尽惊”?因为汉中作为蜀国的前进基地、魏蜀两军的缓冲地带,它的战略地位太重要了。占据汉中进可北争关陇,退能南蔽巴蜀。这一点,明眼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杨洪这样对诸葛亮说:“汉中则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蜀将黄权也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3]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表达得更为详尽:“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

  刘备将汉中交给当时名气并不大的魏延。为提高魏延的声望,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5]刘备非常称赞,众人都认为他的回答很有气势。

诸葛亮 魏延 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 曾亲手提拔其为蜀汉高官

诸葛亮

  魏延镇守汉中的时期,正是蜀汉政权岌岌可危之时。建安二十四年(208年)下半年,刘备的荆州三郡被孙权夺去,关羽也被东吴杀害。刘备怒不可遏,在称帝后不久,就倾全国力量东征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这一败,导致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内部引起骚动和反叛,曹魏随时有可能进攻汉中。汉中是蜀汉的重要屏障,正是由于魏延治军有方,守卫得当,才使得曹魏不敢窥视汉中。

  在魏延“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6]的苦苦经营下,汉中成为一个强大的、可以独立作战的前进基地。汉中一旦陷落,蜀汉必将不保。在魏延死后,王平等人在汉中沿用魏延的镇守方针,成功地击退过曹魏军的进攻。而蒋琬放弃汉中,南撤到涪县后,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蜀汉面对前线的突发事件反应时间大大增加。再以后是姜维虽然不断出击,也是因为基地太远,粮草供应困难,所以难有成效。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经进献过“子午谷奇谋”: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操女婿,“怯而无谋”,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请求诸葛亮分拨给他一万军队出子午谷,直接攻取长安;诸葛亮自领兵出祁山攻雍州,这样“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7]许多人认为,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蜀汉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中国,至少有望将雍州并入蜀地。考虑到后来蜀汉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尤其让同情魏延的人们深感遗憾。

  在分析诸葛亮与魏延关系的时候,有一点是许多论者都不应该忽略的,那就是:倘若没有关羽失荆州,没有刘备夷陵惨败,让蜀汉元气大伤,那么蜀汉“兴复汉室”的北伐就应该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规划的开疆拓土的两路出击,而不是后来诸葛亮因为实力不足只能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略;如果是大刀阔斧的进攻,像魏延这样有勇有谋的大将是能够发挥出特长也可以建立更为辉煌的业绩的。可惜,历史没有给魏延这样的机会。在诸葛亮不得不“稳妥”进行的北伐中,有勇有谋的魏延确实有难以施展能力的困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6451/611791448276.html

更多阅读

人物生平介绍 魏延 魏延-人物介绍,魏延-人物生平

魏延(?-234)蜀汉名将,字文长。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遭向来谨慎的诸葛亮反对。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

诸葛亮 魏延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为何会重用王平而排斥魏延?

导读:汉中太守一职,是蜀汉要位,其地位不次于“荆州牧”,得此职相当于“第二关羽”。当这块云彩飘落到魏延头上下起雨来时,蜀汉众将无不艳羡。个性同本领一样强,这是魏延的特点。关于他的才气与功绩,无论史书还是演义,都是公认的卓著。每次战

诸葛亮 魏延 为什么魏延在诸葛亮死后被杀 只有他敢用魏延

魏延应该是三国时代颇具争议的一位人物。在名著《三国演义》中,这位勇武过人的名将,只是因为同顶头上司诸葛亮的北伐意见不合,最后被冠以谋反的罪名,落个诛夷九族的下场。那么,历史中魏延是否真如演义所言,身陷诸葛亮的黑手,落个身败名裂?

魏延反骨 脑后有反骨 诸葛亮为何要排挤和打击大将魏延?

魏延是刘备集团的铁杆之一,早在刘备涿州组织武装镇压黄巾起义时,魏延就是其中的一员,是刘备集团的铁杆之一,这从刘备的任命可以看出。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并要返回成都经营后方。汉中军事、经济地位十分显要,自然要挑选重要将领在此

赵云魏延王平马忠 魏延为何一直压赵云一头?魏延有何过人之处?

读过三国的朋友们,大概都要替赵云鸣声不平,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战功赫赫,对蜀汉更是忠心耿耿,为人也非常的正直,简直就是忠臣的典范,可偏偏他的军职却一直不高,最后甚至被魏延压在身下,让人感到非常的不服气。诚然,在小说中赵子龙非常不凡,乃是

声明:《诸葛亮 魏延 诸葛亮一直器重魏延 曾亲手提拔其为蜀汉高官》为网友樱花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