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深厚的文化造就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族和思想,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特点的音乐,音乐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产生的音乐特色也有所区别,不论从音色上,调式上,都有其自身特点,这些音乐不但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也反映着人们各自的审美观。
关键词:文明、历史、传统、现代、民族特色、不同背景造就、多声部特点、相同于不同、听觉西化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2
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悠远博大,宽广深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单汉民族形成了极具特点的文化体系,哲学思想,各民族也在不断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民族情怀。音乐作为文化的载体,由人们创作而出,抒发着人们的心声,文化作为音乐的源头,不断地向音乐这个载体传输着自身的特点,从而,使得音乐极富文化特色,文化特色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使人们能够从听音乐的同时感悟不同的社会气息,感受不同历史背景发展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人们的心灵认知。
现如今的中国拥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它们不论从本民族服饰特色,历史文化背景,还是所拥有的语言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也就会形成风格不相同的音乐,给人们以完全不相同的气息和氛围。
在音乐之中,有一个组成部分是我们完全不可忽略的,那就是组成一个作品的和声部分,和声是表现一首音乐作品特点的精髓之所在,离开和声,任何作品也就都会显得单调和乏味了,甚至会有千篇一律的感觉。那么,如何去欣赏和声,鉴别和声色彩,这正是作为音乐专业的人们所要潜心学习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专业部分。
不同的历史背景会形成不同的音乐文化,作为统治中国长达数千年的汉族便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文明源泉,作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华夏文明,以宽厚和忍让的谦卑姿态一直公诸于世,中庸之道、博采众长的观念一直被奉为登上大雅之堂的行事准则,华者,服章之美也;夏者,大也①。所以汉民族的音乐自然也具备了这样恢弘庞大的特点。
传世至今,音乐界已经发现了很多优秀的自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作品,《上邪》《扬州慢》《阳关三叠》等等都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无价之宝。汉民族自古以“和”为美,所以乐曲的旋律安排自然也隐隐的向这般意境靠拢,无论是从咬字、吐音,还是乐曲的旋律走向安排,都给人以温文尔雅、平和稳健之感。另一方面,汉族古代歌曲虽是以主旋律为主,却也有和声配置的部分,但其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多采用纯四、纯五、纯八的纯律去为音乐渲染色彩,伴奏有时与旋律完全相同,起的是辅助、增强主旋律的效果。所以在听觉效果上来说,冲击力不大,这应该是与中国古代的礼教思想有关,音乐大多时候是为政治的,用于歌颂天下太平,君主贤明,所以音乐色彩自然不能冲击力太大;另一方面,当然也与当时人们的欣赏水平有关,中国自古是单旋律的思维模式,音乐是横向进行的,是以主旋律也就是演唱者的声部为第一位,并没有和声构架的概念。所以就导致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模式,相对于现代人的欣赏角度来说,就较为单调了。
声乐是声音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所以与语言是离不开的,从咬字吐字方面也会决定一种音乐的基本风格。同样,也会有很多种的不同的和声形式,少数民族的运用方式大体上多有“由合到分”“由分转合”“双音”“三声部”“支声复调”“领唱与齐唱帮腔”“交替叠置”几种②。
广西壮族多声部民歌不论是和声音程的运用,还是复调结合的形式,都以它独特的风姿展示着壮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③壮族民歌多声部的处理方式一般以二声部居多,又叫做“双声”。④而又以领唱和多人跟唱的形式最为普遍,形式为,一人主唱,其他的人跟着主唱的旋律,慢慢延伸发展出不同的声部,由合到分,再从不同的声部慢慢回归到单声主旋律。而多人演唱的声部中,有时也形成双音。它们与主唱的单旋律相互映衬,相互配合。时而会有移调的手法出现。
四川羌族尔麦人,也以“二部歌”为其主要特色,但与壮族双声不同的是,尔麦人的二声部是以平行大二度的音程呈现,其风格粗犷彪悍,深沉婉约,体现了尔麦人长期形成的民族性格。
而他们的演唱形式也丰富多样,二人或三人的同声演唱;二人以上,五人以下的同声演唱;
多人演唱的男声领、合唱;多人演唱的女声领、合唱;男声领、合唱与女声领、合唱的对唱五种形式。其独特的音响效果使得羌族民歌颇具特色。
除此之外,颤音也是少数民族常用的和声运用的演唱手法之一,其中,又以藏族的颤音最为有特色和具变化性。藏族歌曲多音域宽广,给人以空阔高远之感,而又以颤音为其特色,其特点为迅速,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呈松弛状态,幅度较小,一般为小二度或大二度,这些特点造成了藏族民歌独有的特色。
现如今音乐创作已得到蓬勃发展,新鲜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尤其是民歌,如何创作出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并配以适当的和声使其效果更为丰富和饱满,并能够准确抒发出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值得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首先我们应该很明确地了解不同和声音程会呈现出的不同效果,如何使一首音乐作品达到我们想要的,或明朗,或忧郁,或暗淡,或喜悦的情感效果,首先对于音乐组合效果的掌控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民族声乐多声部发展研究》一文中就提到我们需要“从民族声乐歌唱声部发展失衡的角度解析导致现代民族声乐单一化发展的深层原因,提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保持其传统横向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注重以声音色彩为主要依据来合理划分和均衡发展民族声乐歌唱声部的观点。”⑤那么,如何运用好这种合理划分,则是要多加思考的。声乐包括声音和音乐两块,所以,要使两者结合好,才是真正的成功。作为不同声部,自然有不同的特点,女声的音质较甜美、清澈,女声的音域在经过有效的专业训练后可达到从小字组的g到小字三组的c之间⑥,所以女声在演唱时,要注意控制音色的亮度和尖锐度;而男声相比之下声音要浑厚很多,适合作低声部,起到通奏低音的作用,使得音乐充满色彩不会那么单调。
随着国门的日益开放,不少国外的优秀的艺术形式也随之传入,并在流行音乐中逐渐日益兴旺的运用起来,现在十分流行的艺术形式——人声伴奏的演唱方式十分受年轻人的喜爱,这种形式用人声取代了乐器伴奏,几个人作为伴奏声部,用人声奏出,而只有一个人演唱主旋律,作为伴奏声部的人们起到的是增添音乐色彩的作用,这样的形势下,伴奏不是处于从属地位,而是作为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少了其中之一便会少了几分色彩。这是对和声训练的极好的一种方式。
其实在民歌中这种方式很早就已经运用到了,很多民族的山歌,对唱,合唱中,都已存在这样的形式,但为何没有发扬到更大范围,甚至有些艺术形式还频临灭绝,这就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了,当然,虽然已经有很多音乐工作者已经早就开始在力图改变这样的局面了,但是,由于当代市场多元化的原因以及各种现实的原因,还有人们的听觉系统早已被西化的原因,人们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和声模式早已不如以前那样感兴趣了,所以才造成了有些人甚至是音乐专业的人们对于某些民族音乐形式毫无所知的情形出现,我想,这时我们必须要改变的现状,作为中国人,作为音乐专业的人,无论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作曲家,还是学者,都有义务好好珍惜我们的民族文化瑰宝,让它蓬勃发展,发扬光大。
多多学习,多多实践,才能打造出更优秀的艺术形式,才能使艺术真正称为艺术,在充满专业技能的同时,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注解:
① 梅颐《伪孔传》
② 《浅析我国多声部民歌中的支声复调因素》王晶 王晓北
③ 《壮族多声部民歌多声结合及复调手法》黄增民
④ 《壮族多声部民歌多声结合及复调手法》黄增民
⑤ 《飞天》2010年第24期胡晓瑛
⑥ 《浅谈女声合唱的特点及排练》黄河之声2011年11期樊宇明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