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强盗无锡贼下一句 苏空头

南方的苏州人,有个来历已久的绰号,叫"苏空头"。"苏空头"的名字同扬州人的绰号"扬虚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苏一扬,一空一虚,都极其夸张地渲染出江南风气的浮华的一面。早在晚清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上就刊载过包天笑写的一篇文章,将"扬虚子"与"苏空头"相提并论,文章的题目是《吴侬琐记》。文中说:
  苏州风俗,繁华虚伪一如扬州,故有"苏空头"之称。自沪渎通商,苏扬之繁华减色,"滑头"出现,苏扬之"空头"、"虚子"亦渐无名。
  包天笑在文末吟诗一首,云:"花月春风夹妓游,苏州游罢更扬州。空头虚子原常事,第一须防是滑头。"在从唐到清的千百年间,苏州和扬州是占尽了中国东南一带的人文风流的。直到近代上海通商以后,陡然崛起,骤然暴发,才代替了苏、扬的位置。从此,十里洋场上的"滑头"也即"上海瘪三",也才代替了"苏空头"与"扬虚子"而大出风头。
  说起来,"苏空头"名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明代。有一部明代笑话集,叫《时兴笑话》,题作"陈眉公先生辑"。陈眉公者,明代华亭名士也。《时兴笑话》里有一则笑话,题目就叫"苏空头",可以见出"苏空头"一名在当时的流行,及当时人对于"苏空头"的看法:
  一帮闲苏州人,谓大老官曰:"我为人替得死的。"一日,大老官病将笃,医生曰:"非活人脑子不能救矣。"大老官曰:"如此我得生矣。"遂谋之苏人,苏人曰:"非是我不肯,我是"苏空头",是没有脑子的。"
  这则笑话所透露的信息,一是当时苏州的帮闲很多,二是帮闲们喜欢说大话,三是他们的大话实际上并不能兑现。言过其实,名不副实,正是"苏空头"的特征。
  "空头"的本意,就是说谎。明代话本小说《绣谷春容》记载说,"金陵六院市语"有许多行内流行的词语,如"谓冷淡为"秋意",言说谎作"空头""。可知"空头"在明代就是说谎的意思,今有"空头支票"一语,当源于此。
  苏州的浮华风气,远不只是帮闲们身上才有,这是一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卷三里,已经剖析过这种风气流行的广度与深度。他认为,在苏州,从知书识礼的文人到游手好闲的市民,都无不沾染了华而不实的陋习:
  姑苏虽霸国之馀习,山海之厚利,然其人儇巧而俗侈靡,不惟不可都,亦不可居也!士子习于周旋,文饰俯仰,应对娴熟,至不可耐。而市井小人百虚一实,舞文狙诈,不事本业。盖视四方之人,皆以为椎鲁可笑,而独擅巧胜之名。殊不知其巧者,乃所以为拙也!
  最后一句话是最耐人寻味的--苏州人自以为巧的地方,其实正是他们的弄巧成拙之处。这情形颇似后来的上海人。上海人也是喜欢自作聪明,把四方之人都看作又粗又笨的乡下佬的。最后的结果呢,却适得其反。谁不一提起上海人的所谓"精明",就感到恶心呢?
  明清两代,"苏空头"给人的印象不大好。他们爱奉承,好做假,看起来气壮如牛,实际上胆小如鼠。
  有一个似乎也是江南人的艾衲居士,明末遗民,写过一本小说集叫《豆棚闲话》,书中多处议论苏州人的缺点。例如在第二篇故事中,作者写"苏空头"爱听人家奉承:"吴王是个"苏州空头",只要肉肉麻麻奉承几句。那左右许多帮闲篾片,不上三分的,就说十分;不上五六分,就说千古罕见的了。"既然你要人家来奉承,自然也就会有人迎合你的需要去奉承你。"苏空头"就在一片叫好声中变得昏昏然了。在第十篇故事中,作者更是指桑骂槐,借一种扁豆以讥刺苏州人。他说天下扁豆的品种甚多,开花后总会结出果实来,可以充饥,也可以入药。但是,"惟"龙爪"一品,其形似乎厚实,其中却是空的,望去表里照见,吃去淡而无味,止生于苏州地方,别处却无"。此中缘故,作者借书中人之口解释道:
  这也是照着地土风气长就来的。天下人俱存厚道,所以长来的豆荚,亦厚实有味。唯有苏州风气浇薄,人生的眉毛,尚且说他空心,地上长的豆荚,越发该空虚了。
  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一时也说不尽。只就那拳头大一座虎丘山,便有许多作怪。阊门外,山塘桥到虎丘,止得七里。除了一半大小生意人家,过了半塘桥,那一带沿河临水住的,俱是靠着虎丘山上,养活不知多多少少扯空砑光的人。即使开着几扇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挨次铺排,倒也热闹齐整。仔细看来,俗语说的甚好--翰林院文章,武库司刀枪,太医院药方--都是有名无实的。一半是骗外路的客料,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不要说别处人叫他"空头",就是本地有几个士夫才子,当初也就做了几首竹枝词,或是打油诗,数落得也觉有趣。
  在苏州人自己写的竹枝词里,有许多令人奇怪的现象。例如苏州客店里挂的字画是"单条半假董其昌";苏州茶铺里卖的茶叶是"真假从来不易知";苏州的花木是"造些名目任人猜";苏州的和尚甚至"赌钱吃酒养婆娘"。在这样不讲诚信、诓瞒成风的社会里,似乎什么都变得"有名无实"了。
  "苏空头"让人厌恶的地方,首先是善于造假。苏州人善于制造假古董,天下闻名。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六"假骨董"条云:"骨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近日前辈,修洁莫如张伯起,然亦不免向此中生活。至王伯谷,则全以此作计然策矣!"据记载,张凤翼、王稚登都是苏州的名士和书画收藏家,他们也从古董作伪中牟利,那么一般俗贾的行为就可想而知了。清人钱泳《履园丛话》卷九"伪法帖"条云:"吴中既有伪书画,又造伪法帖,谓之"充头货"。"书中举例说,苏州人以千文铜钱买得寻常字帖一部,将卷头、卷尾两页重刻年月,用新纸染为旧纸拓之,充作"宋刻";再用旧锦装潢,外加檀香木盒,并盖上伪造的著名收藏家之印,买者不辨真伪,价钱可卖到三五百两纹银!书画字帖因利润大,故造假者多,不意花果、家禽也有造假的。叶权《贤博编》说:"今时市中货物奸伪,两京为甚,此外无过苏州。卖花人挑花一担,灿然可爱,无一枝真者。杨梅用大棕刷弹墨染成紫黑色。老母鸡挦毛插长尾,假敦鸡卖之。浒墅货席者,术尤巧。""敦鸡"不知为何物,也许就是野鸡。把老母鸡的毛拔掉,插上长尾巴冒充"敦鸡",苏州人的想象力可谓奇特。但最奇特的还是制造假茶叶。以前只知道奸商以质次的茶叶冒充质优的茶叶,不知道还有以泡过的废茶冒充刚采的新茶的。其方法,在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一回中有详尽的揭露:"近来,吴门有数百家以泡过茶叶晒干,妄加药料,诸般制造,竟与新茶无二!起初制造时,各处购觅泡过干茶;近日远处贩茶客人至彼买货,未有不带干茶以做交易。至所用药料,乃雌黄、花青、熟石膏、青鱼胆、柏枝汁之类:其用雌黄者,以其性淫,茶叶亦性淫,二淫相合,则晚茶残片,一经制造,即可变为早春;用花青,取其色有青艳;用柏枝汁,取其味带清香;用青鱼胆,漂去腥臭,取其味苦;雌黄性毒,经火甚于砒霜,故用石膏以解其毒,又能使茶起白霜而色美。人常饮之,阴受其毒,为患不浅。若脾胃虚弱之人,未有不患呕吐、作酸、胀满、腹痛等症。"为了获得不义之财,全然不顾他人之健康,其可恨莫此为甚。
  "苏空头"还有一个让人厌恶的地方,是爱报虚价。明人传奇《杀狗记》第二十出中,有"我又不是苏州人,难道撒半价不成"之宾白,可见苏州人的瞎报价钱,早为人们深恶痛绝。明清笑话中,更是常常以此来讥讽苏州人。明代浮白主人所选《笑林》书中有"撒半价"条,云:"客有欲买苏州货者,或教之曰:"苏州人撒半价,视其讨价,半酬之可也。"客信之,至绸缎店,凡讨二两者,只还一两;讨一两五钱者,只还七钱五分。店主恚甚,谓客曰:"若如此说,不消买得,小店竟送两匹与足下罢了。"客拱手曰:"不敢不敢,学生只领一匹。""清代游戏主人所撰《笑林广记》书中也有"苏空头"条,云:"一人初往苏州,或教之曰:"吴人惯扯空头,若去买货,他讨二两,只好还一两。就是与人讲话,他说两句,也只好听一句。"其人至苏,先以买货之法行之,果验。后遇一人,问其姓,答曰:"姓陆。"其人曰:"定是三老官了。"又问:"住房几间?"曰:"五间。"其人曰:"原来是两间一披。"又问:"宅上还有何人?"曰:"只房下一个。"其人背曰:"原还是与人合的。""近代的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七回里,又曾说过一个笑话:"一个书呆子要到苏州,先向人访问苏州风俗。有人告诉他,苏州人专会说谎,所说的话,只有一半可信。书呆子到了苏州,到外面买东西,买卖人要十文价,他还了五文就买着了,于是信定了苏州人的说话只能信一半的了。一天,问一个苏州人贵姓,那苏州人说姓"伍"。书呆子心中暗暗称奇道,原来苏州人有姓"两个半"的。"这几则笑话,笑的虽然是外地人,却都是以苏州人善于"撒半价"作为前提的。正如吴趼人所说:"这个虽是形容书呆子,也可见苏州人之善于扯谎,久为别处人所知的了。"
  "苏空头"让人觉得可笑的地方,是聪明过头反而成了"苏呆子"。苏州人之被称为"呆子",也有了很久的历史。曾见明人梅鼎祚《青泥莲花记》引《夷坚支志》云,江、淮、闽、浙土俗,各有公讳,如杭州人讳"福儿",苏州人讳"呆子",常州人讳"欧爹"等等。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引前人诗云:"我是苏州监本呆,与爷祝寿献棺材;近来仿佛知人事,雨落还归屋里来。"祝寿岂有献棺材的?下雨岂有不进屋的?可见其呆。清人揆叙,是满洲正白旗人,明珠之子,容若之弟,他在《隙光亭杂识》中引袁中郎语云:"苏州三件大奇事,六月荷花二十四,中秋无月虎丘山,重阳有雨治平寺。"这三个节日,苏州人无论阴晴,均要倾城而出,故揆叙讥曰:"由此以观,"呆"名果不虚也!"张岱在他的《快园道古》卷十五中,还说了个苏州人的笑话。姑苏周用斋,性情痴呆,曾用白银五十两让家人换八成的杂银,按理应得六十两。家人藏起二十两,只给他四十两,周用斋起先很奇怪。家人对他说:"五八得四十。"周用斋沉吟半晌,点头称是道:"是,是,五八得四十。"
  "苏空头"还有一个让人觉得可笑的地方,是看起来胆大,实际上胆小。吴趼人在《恨海》第一回写到一个苏州人,说:"苏州人向来胆小(眉批:奚落杀苏州人),王乐天又是身体孱弱的,到了三月里,外面谣言四起,乐天便告了个假,带着妻女先行出京,回苏州原籍去了。"张秋虫《海市人妖》第二十九回也写到一个苏州人,说:"苏州人的胆最小,金亚屏是半个苏州人,他的胆更只有那苏州小先生一半大,这一惊非同小可,便和稚蝶殊途而同归。"李涵秋《新广陵潮》第十二回对苏州人的描写是:"苏州人,苦脑子,方才经我一扭,赫得瑟瑟缩缩,和松鼠一般模样。"可见苏州人的胆小也是出了名的。
  在近代的中国,苏州和扬州一样,是落在时代潮流的后面的。近代工业的狂飚,使得苏州人和扬州人都感到不寒而栗。在一本民国初年出版的《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中,写到当年苏州人给人的印象:
江阴强盗无锡贼下一句 苏空头
  九月秋深,凉风瑟肃,男子之"苏空头"者,早已瓜皮小帽合在顶心。
  苏州人似乎无力抵御时代风潮的凛冽。
  作为近代苏州鸳鸯蝴蝶派作家的程瞻庐,深刻地洞见"苏空头"之不堪一击,他为之痛心,也为之扼腕,奋笔挥就了《空头码子》一首:
  空头空头,出在苏州。
  苏州空头,名冠九州。
  身上穿的是绸,嘴里吃的是油。
  其实暨家眷等凑,不出十千八千的当头。
  出门时轻裘怒马,卖弄他公子风流。
  入门时缩手缩脚,棉花胎里经过了几度春秋。
  描金箱子白铜锁,里面只是空溜溜。
  空头空头,空到何时才罢休?
  苏州的这种浮华风气,也许早已成为历史了罢!
  (韦明铧《浊世苍生》片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6651/388695626755.html

更多阅读

平明别我上山去下一句是什么-中国历史 平明别我上山去

平明别我上山去下一句是手携金策踏云梯。《别山僧》是诗人李白的七言排律,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4卷第31首。此诗写李白对水西山风景深深留恋,对山僧的闲适生活怀有向往之情,表现了山僧清绝超拔的气度,表达了李白的倾心仰慕之情。全诗

声明:《江阴强盗无锡贼下一句 苏空头》为网友零温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