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是哪个朝代的
作为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的周邦彦,他所在的那个时候正是北宋时期。他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是钱塘人也就是如今浙江杭州人。他在朝曾担任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多个官职。
周邦彦画像
在早期的他,虽然也有潦倒奔走之日,但他的仕途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官位从知府一直到宋徽宗设立的大晟府的“音乐官员”,过着舒适的自己“专业创作”生活。虽生逢北宋之末,但国家破灭的惨变发生在其身后。他在少年时期的个性比较疏散,但是非常喜欢读书。在宋神宗时,曾写有《汴都赋》来赞扬新法,在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也就是当时的最高音乐机关。
他不但精通音律,还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大多作品写闺情、羁旅,其中也有一些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很是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他还被称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尤其在宋代影响甚大。除此之外,还被尊称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
身为婉约词人的他,不仅他本人精音乐,还研音炼字,曾在在审订词调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还扩展了音乐领域,并且在填词技巧上有不少的新创举。他更能自己度曲,创造了《六丑》等著名新词牌。总之,他做的词开了格律派的先河,为词的艺术形式作出了贡献。
周邦彦的词
周邦彦是北宋著名词人。在他年轻时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在宋神宗时,就写有《汴都赋》来赞扬新法。又在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周邦彦画像
关于他的写词作品,大多数写的是闺情、羁旅,但其中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词的长调尤善铺叙,被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他的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是“词家之冠”或着“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并且在宋代影响甚大。
除此之外,他被尊称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关于他的词的作品有《兰陵王·柳》、《西河·金陵怀古》、《苏幕遮·燎沉香》、《少年游·并刀如水》、《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等多部作品。他继承前人,吸收提炼,发扬光大,为婉约派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所创出的整饬字句的格律派之风,使婉约词在艺术上走向高峰。
关于他的词,确实在艺术技巧上要比他人更高出一筹。他将过去、现在、未来的景象相交错,技法多变却又前后照应,结构严密而又委婉曲折。其次他本人精通音乐,又搞过“专业创作”,在审订词调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扩展了音乐领域,在填词技巧上有不少新创举。他还能度曲,创造了《六丑》等新词牌。总之,他继承了柳永、秦观等人成就,开了格律派的先河,为词的艺术形式作出了贡献。
关河令 周邦彦
《关河令》,是词坛大家周邦彦诸多作品中的一首。这首小令是悲秋之作。声潇潇,却无鸿雁传书,期盼落空,寒意逼人。主要描述了在夜深人去,惟孤灯作伴,以酒浇愁愁更愁,漫漫长夜孤苦难的心情。
周邦彦《关河令》
这首词的本名应当是《清商怨》源于古乐府。后来周邦彦结合欧阳修填写的思乡之作,于是取“关河”二字,并命名为《关河令》。
通过阅读这首词不难发现,该词为感怀寒秋羁旅伤怀的作品,作者以时光转换为线索,突出表现了在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产生的凄切孤独之感。作者主要是写自己的心境和自己的感情,但通篇下来主要笔墨却是多为环境描写,那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以及在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中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这个词的上篇终于要描写了寒秋黄昏景象。在词的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只是偶尔放晴,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样的景象实在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却要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自己亲朋好友。下篇则写了深夜中孤灯独映的情景,将词的境地向前推了一步。并且结局以羁旅悲愁、凄苦推至无可解脱的境地来结束全词,更加明显了词人无助与郁闷。这首词没有作者以往的艳丽之彩,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周邦彦六丑
《六丑》,词牌名。作者是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所创作的“中吕调”曲。据周密在《浩然斋雅谈》一书中所说,邦彦曾对宋徽宗云:“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昔高阳氏有子六人,才而丑,故以比之。”一百四十字,前片八仄韵,后片九仄韵。例用入声部韵,诸领格字并用去声。
《周邦彦 六丑》
关于《六丑》的由来可以根据南宋词人周密在所著《浩然斋雅谈》中了解到,在书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他说:在北宋末年间,汴京有个著名的妓女叫做李师师,有一回在徽宗皇帝跟前唱了一支曲子,曲子很动听,可是连精于音乐的这位皇帝也不知道是一支什么曲子。他就问她:是谁人写的?李师师就回答说:这叫《六丑》,曲的作者是周邦彦。后来,徽宗皇帝特意为此事召见了周邦彦,问他曲子的名字为什么叫《六丑》?周回答说:因为它犯了六个宫调,那都是最好听的章段,所以才取名《六丑》;可是要唱得好听却是不容易的。
《六丑》是周邦彦自己创造的一个新调,也是宋词发展到灿烂时期的一个珍贵的产儿。关于这首新调《六丑》中最典型的词作就是彭元逊所写的《六丑·杨花》。在《六丑·杨花》这首词中,作者借助杨花写身世,寄托故国之思。其特色在于不写杨花之形与神,而是用一些可以通过杨花产生联想的语汇营造境界,来引导读者进行想象和联想。
周邦彦少年游
《少年游》这首词是由北宋词人周邦彦所著,并且作者还是婉约词之集大成者,继承前人,吸收提炼,发扬光大,为婉约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所写的这首《少年游》中最出名的就是《少年游·并刀如水》、《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这两个词。
周邦彦《少年游》
《少年游·并刀如水》这首词是作者通过讲述自己在秦楼楚馆中的一些切身经历,并通过怀念来抒发心中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虐调情、颠龙倒凤的痛苦。当时作者正居住在京城,与名妓李师师相好。可是李师师名传四方,宋徽宗赵佶知道她后便出来凑热闹。有一次,周邦彦正和李师师亲昵,突然听说皇帝大驾光临,惊惶之下,急忙钻到床下。赵佶满脸笑容的走进来与自己的相好调情,而周邦彦躲在床下,大气都不敢出,却还要忍受心上人与皇帝戏虐调情、颠龙倒凤。第二天,他将这段见闻,填了一首《少年游》,送给师师一表心迹。
而这首词《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在词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我交融,上片写了情春怨别,情牵旧事抒发重聚的欢娱。下片通过描写两人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整个词描述以前的爱恋故事,但又寄托了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的感慨,感情极为浓烈深挚。
总的来说在《少年游》的词作描写中,运用了现代短篇小说才有的打破时空观念的倒叙和插叙手法,穿插地向人们诉说了自己昔日在汴京的一段爱情经历。所反映的内容十分普通,写法上却有些独特,这也许就是周邦彦艺术创造的成功之处。
周邦彦 兰陵王
《兰陵王》是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曾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是一首自伤别离的词,主要写了作者离去之愁。此词有生活细节、有人物活动,有抒情主体的心理意绪,整首作品有着较为鲜明的叙事性和戏剧性。
《兰陵王·柳》
《兰陵王》从这个词来看,它的构思萦回曲折,似浅实深,作者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是耐人寻味的。这首词的另一个别名是《兰陵王·柳》,而以“柳”字为题目并不代表词的内容也是咏柳的,这首诗却是来讲述离别的。在古时候,人们常常用折柳来送别客人或者朋友,因此诗词就借助柳来渲染离别之情。而在《兰陵王·柳》这首词中正是这样,词的开篇一上来就写柳阴、写柳丝、写柳絮、写柳条,先将离愁别绪借着柳树渲染了一番。
上片借隋堤柳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中片便抒写自己的别情。上片由柳起兴,接下来的都是作者借折柳倾述送别之情。古往今来,离人无数,“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宕开来说,伤离别的并不是只有眼前的你我两人,也算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安慰了。
中片写乍别之际,下片则写了渐远之后,中篇和下篇的时间是连续的,但感情确实波澜的。总之纵观整个词,萦回曲折,似浅实深,有吐不尽的心事流荡其中。无论景语、情语,都很耐人寻味。
蝶恋花周邦彦
周邦彦所写的这首《蝶恋花·早行》,主要描述情人辞家早行的全过程。该词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画面组成,并配合以不同的声响。正是这样的完美组合,充分表现出难舍难分的离情别绪,形象地体现出时间的推移、场景的变换、人物的表情与动作的贯串。
《蝶恋花·早行》
这首词篇幅虽短,情节却很完整,有环境,有人物,有动作,某些细节还写得十分生动传神,离别的痛苦和忧伤浸透全篇,历来受到赞誉。
关于这首词,作者在开篇就主要描写的是离情,题目中的:“早行”,是描写了出行者在秋季晨风中离家时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景。纵观全篇,并没有感情的直接抒发,句子与句子之间也很少有连结性的词语。因此,词中的离情主要是靠各种不同的画面,人物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共同来完成的。
在上篇是引用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概括了出行者整夜都未曾合眼的情景。并且还暗中交待了一位女子,使得离别的气氛更加浓烈。在下篇时,词的前三句写了别时依依难舍的情景,在这一句“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中,看着是写的情感,其实是写的动作。这笔表达了作者几度要走,却又几度转回来,又与亲朋相互倾吐离别的话语。自立行间都充满了满满的离愁之情。总之,将全篇的运用手法连接在一起,不仅仅增加了整个词的表现力,并且还衬托出来那个浓厚的时代感与环境气息。
满庭芳周邦彦
周邦彦所写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正是他当时被贬的时候,那时的他心中愤愤不平,而又求自我解脱的一首抒情之作。上阕系凭栏所见,有自然恬淡的初夏景致。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在词中的“地卑”两句写卑湿之地令人不适。“人静”三句又描画出了一种风景宜人的境界。“凭栏久”句将自己的处境与被贬江州的白居易相比较。
在下阕中写凭栏所想,写逐客之悲。并以飘流的“社燕”来做比拟,将为宦亦喻为寄人篱下,从这里就足以感受到词人孤愤与凄凉心境。同时这首词还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无论是寄情山水还是以酒麻醉自己,都不能够完全忘却现实。所以总是陷于沉郁顿挫之中。
通过阅读了这首词,可以明确的看得出,这首词比较真实的向大家反映了在封建社会里,一位宦途并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愁苦寂寞心情。将人的情感与景色相融合,但整体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情味,体现了其一贯的风格。在词中还贯穿了和化用了多人的诗词,像杜牧“风蒲燕雏老“及杜甫“红绽雨肥梅”的诗词,两句对仗工整,老字、肥字皆以形容词作动词用,极其生动。后面有运用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日午树阴正”中的句意。将这些诗词的意思相结合,反倒更好的衬托出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
瑞龙吟周邦彦
《瑞龙吟》是由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周邦彦所创作,还曾编入《宋词三百首》,是一首访旧感怀之作。在绍圣四年春,周邦彦出任外官期满后,回到京师,旧地重游,追怀往事,思念并寻找当年恋过的一个歌妓,由此引发了无限的感触。
《周邦彦 瑞龙吟》
当时词人因为遭造党祸而被罢黜到庐州,直到十年后,才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监主簿。而作者写的这首词则描述的是自己回京后访问旧友的复杂心情。巧用铺叙手法披露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人物情绪与作品境界均给予动态性的表现,其结构模式甚至带有戏剧性特点。并使这首词成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词是作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首写旧地重游所见所感,次写当年旧人旧事,末写抚今追昔之情,处处以今昔对衬。全词层次分明,由折盘旋,情思缠绵,在艺术上颇具匠心。从这首词的表面上来看,这首词写的是旧地重游,可是文中却看不到旧日情人的怅婉之情。该词作于绍圣四年,那时作者在经历了十年外放后还朝任国子监主簿。十年后的他重回旧地,就目睹了人事全非。周邦彦在这十年里深刻体会到官场党争频繁,仕途险恶莫测。罗忼烈评价这首词:"看似章台感旧,而弦外之音,实寓身世之感,则又系乎政事沧桑者也。"
除此之外,这首词主要分三叠,前两叠字数、音韵完全相同。虽然是一部怀旧之作,但描写十分细腻,结构也缜密,且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解连环周邦彦
《解连环·怨怀无托》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作品,是寻访自己的情人以及旧居时抒写怨情之词。这首词可跟一般的相思别情的词不同。相思离情还有可托情怀之人,而他却是“怨怀无托”。词中抒发的便是由于“怨怀无托”而生发出来的种种曲折、矛盾的失恋情结。
《解连环·怨怀无托》
整首词的上片由今天写到昔日,再由昔日写到今天,写了昔日聚会的燕子楼不见伊人的怅惘。而词的下片由对方到自己,再写自己写到对方,主要表达了对伊人的怀念和矢志不移的忠贞。纵观全篇,作者以曲折细腻的笔触,婉转反复地抒写了词人对于昔日情人以及无限缱绻的相思之情。
全词直抒情怀,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恻缠绵。上片的三句话“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将作者心中郁结已久的幽怨和盘托出,也说明了作者心中的痛苦已经到了难以抑制、无可忍受的程度。其原因就是往日情人不仅绝情而且断信,毫不留恋地弃他而去。下片中的“汀洲渐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与上片歇拍诅咒詈骂之语加以比照,几乎判若出自两人之口。春天来临,汀洲之上杜若渐萌,于是作者心中又打点起,为负心而去的情人料理一切的准备。其中的“杜若”指的是香草,是当时古代用来象征情人之间的寄赠之物。而后一句“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是作者因为人去日远,所以更加盼望心里的那个人寄来只言片语的消息以慰望眼,可惜这一切又化为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