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家庭教育微评】研究表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很多家庭而言,孩子是否做家务更多在于家长的个人选择,而为孩子提供体验家务机会的家庭课,却是日本全国小学生,从五年级开始至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日本文部科学省制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家庭课”,揭示了家庭课的目标:透过参与与食衣住相关的实践性、体验性活动,教导学生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识及技能,并培养身为家庭成员应对家庭有所贡献的态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从明治时代就被导入日本教育体系的家庭课。
日本家庭生活课,从七岁打下自立基础
文/孙晓萍;原文刊载于台湾《亲子天下》
日本爱知县安城市立今池小学全体六年级的同学,无论男女生,都要在上「家庭课」时学会用缝纫机,缝出一个简单的小背包。去京都、奈良毕业旅行时,还要背着自己的作品「亮相」,所以一点都不能打马虎眼。
东京都台东区立黑门小学五年一班,全班学生套上围裙、头上扎着头巾,戴着口罩,正专心聆听「家庭课」田中老师的说明:
「我们今天要学用菜刀,切水果拼盘,」田中老师手上拿着香蕉、奇异果和香吉士说,「首先请先把水果、餐具、菜刀和切菜板清洗干净,洗的时候要注意……」,从事前准备、削皮切片的方法到事后收拾整理,田中老师都按部就班详细说明,并动手示范。
老师巨细靡遗的说明,让同学明白每个细节,而且能确保安全,使得「家庭课」不会变成「做一做,吃了就算」的一堂课。
「这样的课程,引导孩子接触家事,」来参观这堂课的家长千叶太太表示,「我女儿前几天就跟我说要买一把她能用的菜刀,她想在家里练习。」
阶段性打下自立基础
家庭课,是日本全国小学生,从五年级开始的必修课,五年级生每年要上六十个小时,六年级生则上五十五个小时,而且国高中仍得持续,阶段性的为下一代打下生活自立的基础。
「五年级小朋友大概十岁左右,从体力或手脚灵活度来看,已经很适合学习『家庭课』了,」黑门小学校长,同时也是日本「家庭课教育研究会」会长的藤原孝子指出,她担任家庭课老师长达二十五年,曾经参与「家庭课」课本的编辑,还受聘为文部科学省「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解说家庭篇」编纂委员,对日本小学家庭课教育了如指掌。
文部科学省制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家庭课」,揭示家庭课的目标:透过参与与食衣住相关的实践性、体验性活动,教导学生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识及技能,并培养身为家庭成员应对家庭有所贡献的态度。
家庭课有四项具体的学习领域:家庭生活与家人、日常饮食与烹调、舒适的服装与居住、消费生活与环境。
翻开五年级的家庭课教科书,第一章要同学回想并记录,自己在家里的生活情况,家人为自己做的事。接下来要「增加自己能做的事情」,例如:烹调、缝纫、洗衣服、打扫等,每个单元都穿插许多照片、插画,生动有趣,不亚于引人入胜的绘本。
家庭课的每一项学习项目,都有具体目标。以烹调来说,国小生必须学会均衡营养,为家人调配、烹调一餐饭;到了国中,难度升高为一天三餐,必须考虑家庭成员有哪些人,一天需要多少热量?哪种菜单内容符合家人一天的营养需求?
从明治时代就被导入日本教育体系的家庭课,烹调与缝纫一直是主要的内容。近年来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增加了消费与环境的内容,」藤原校长指出,教育下一代「比方说,父母辛苦工作维持家计,孩子该如何避免浪费、聪明选购?日常生活中该如何环保?」
至于烹调、洗衣、缝纫,为什么一定要由学校来教?「现代的母亲太忙,很难亲自教,」藤原校长认为,「为了避免有些家庭教,有些家庭没教,学校有义务提供良好的教育给所有的孩子」。
生活课,培养生活力的第一步
在小学五年级学习「家庭课」之前,一、二年级的「生活课」,可说是培养日本小学生「生活力」的第一步。
比起历史悠久的家庭课,生活课新设不到二十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认为有生活力应是二十一世纪日本教育的重要方向,因此于一九八九年修改学习指导要领时,决定从一九九二年起,增加「生活课」。
生活课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具体的活动与体验,让下一代关心社会、自然与自己的关系,学习生活所需的习惯与技能,培养自立的基础。
今池小学一年级新生的「生活课」,要跟着老师到校内各处「探险」,了解学校有哪些人,为大家做什么事;还要跨出校园,到小区探险,认识学校周围的环境。
他们的教室窗外放着一排花盆,那是五月中大家播种的牵牛花。他们观察牵牛花的成长、画图做笔记,这是生活课的重要活动。
「请大家猜一猜生蚕豆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黑门小学一年三班的同学被须合老师一问,纷纷举手回答。这堂生活课,同学们不但要学习有关生蚕豆的知识,还要和校内的烹饪员一起动手,为今天的营养午餐,剥出一颗又一颗的生蚕豆。
「透过生活课,希望小朋友了解自己受到许多人照顾,带领小朋友认识自己与周遭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藤原校长说。生活课还要培养好的生活习惯,例如见人会打招呼、会打扫、注重服装仪容、摆好鞋子等,为小朋友打下自立的基础。
日本小学非常注重生活小细节,全力准备好生根发芽的土壤,来打造学生的生活力。
黑门小学的学生,一早进校门,就在校门口和玄关之间的空地上,按照学年排好队伍。三位轮班的六年级同学,指导大家把队伍排好,等八点钟整,当班的六年级同学先让一年级同学进玄关。如果是雨天,就指挥大家先抖落雨伞上的雨滴,然后放在伞架中,再换上室内白鞋子,才各自进入教室。
该校在每一学年开始(四月初)时,会发给学生一张「黑门的好学生」,并要求家长保存一年。上面写明在学校生活中,包括上下学、营养午餐、打扫、服装、礼仪等各项规定。
到了学年结束的三月份,各班级利用班会时间,反省一年来有没有遵守「黑门的好学生」的各项规定。
类似做法在日本小学普遍可见,但是,如何才能落实在每天的生活,不让目标流于口号?
「每一年确实推动,就能让学生养成习惯,习惯一旦养成,生活小细节自然而然会做好,」藤原校长扶了扶眼镜,认真说:「不刻意要求学生注重生活细节,学生是不会成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