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和尚怎么由来的?
和尚一词,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样:「上共君王并座,下
与乞丐同行」。既是尊贵的,也是卑贱的。大丛林的一寺之主,称为方丈和尚,该
是多么的尊严;乡愚唯恐生儿不育,也给取名叫做和尚,把和尚一词,看作阿毛阿
狗同例,该是何等的下贱!
和尚是甚么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释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为尚」,因
为佛教的出家人,要过「六和敬」的僧团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
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又称为「六和合」。所以他们的解释
,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当我们追根寻源,找出了「和尚」的出发点时,上面这一解释,就要不
攻自破了。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
」,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见寄归传及
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
五等)。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教的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的根据,佛教的律藏
,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 Upadhyaya),「和□」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
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图澄
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
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
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
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
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
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
误传为「德比孔丘,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
出家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晓戒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称为轨范师,
梵语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
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为耆宿长老。
可见,中国对和尚一词的运用,实在是不伦不类不合佛制的。
相关解答二:和尚是怎么来的
供尚是起源印度的释迦摩尼,后来引入中国的,现在的很多和尚都是有老婆的,当然不能和以前的比,以前的和尚是诚心向佛,普度众生。尼姑这个我没研究过,我想可能是从以前峨嵋派遗留下来的,所以到现在也有尼姑。现在基本上全世界都有尼姑,和尚。
相关解答三:做和尚好吗
很多朋友由于对佛教的不了解,感觉出家人很神秘。对于出家人的每天在寺院做些什么感觉非常的好奇,这也是我常听到的问题?面对一些初学佛者和对佛教不是很了解人的问题,简单的做个回答。希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佛教。
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是87年生人、06年出家、08年受具
1、出家人每天都做什么?寺院生活是怎么样!
(本人现在的生活作息时间表)
4:30——寺院打板起床洗刷。上殿做早课前整理好个人卫生
4:30—5:00打板后寺院的晨钟暮鼓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学习修学也就随之开始了。
5:00——大殿上早课开始。用时1:15分钟左右。(早、晚课每座寺院必修的功课,要求行人站立、必须背诵,其内容楞严咒、十小咒、大悲咒、心经、回向文、三皈依、祈祷赞)
6:00左右早殿结束后直接到斋堂用早斋。时间45分钟左右(吃饭前要念供养,上供诸佛菩萨,下施孤魂。饭后要结斋、回向。其内容要求行人必须背诵。)
7:00—8:00——休息一小时左右,自我安排。
8:15—11:00——上午三节课。主要是对佛教经典、教理、教义的专研和修学。还有世间的一些文化知识,其目的是帮助 我们更好的学习佛法和弘扬佛法。
11:15—11:50用午斋时间。(其仪式同早斋,有一处有变动)
12:00—14:00午休时间,自我安排。
14:15—16:30下午两节课时间。
16:45——打板、准备到大殿做晚课,
17:00——大殿晚课开始,用时1:15分钟左右(其内用阿弥陀经、八十八佛忏悔文、蒙山施食、回向文、三皈依、祈祷赞。也是必须背诵)
18:30左右——药食(晚饭)期间。(药食是方便食,佛制过午不食,自由选择,无有供养文等)
18:30——19:15休息期间,自由安排。
19:15——打叫香准备到禅堂坐香,行香15分钟。
19:30—20:30坐香止静.
20:30之后时间自由安排。
21:00寺院先鼓后锺,然后止静板。用时半小时左右。
21:30止静板后方可休息。
这就是出家人一天的基本生活,久站、打坐、跪拜是每个人的基本功,早晚课诵、早午斋供是出家人每天的必修课,从古到今一直延续着。一天重复着一天,一年重复着一年,一生重复着这一天的生活。出家不仅是要出世俗之家,出三界火宅、出烦恼之家入解脱之家才是出家的根本意思。
2、有朋友跟我说他想出家,感觉人生活着很累。但对佛教的信仰欠佳,出家的某种意义就是为了逃避。
我跟他说:你是幸运的因为在你认识人生是苦的时候,你选择了一种追求,那就是脱离苦海的方法。只有自我认识到苦的时候才会想到脱苦,想到出离。这样你的心中就会有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从而形成了一份信仰。俗话说:雨不润无根之草、佛不度无缘之人,佛法大海为信能入。学佛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是以信仰为根本,相信佛是真正的觉悟者,是我们修学的导师,相信佛陀的言教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出离苦海,证得涅槃之乐。遇到生活中的问题应该积极的面对而不是选择逃避,用佛法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不要遇到问题困惑就想出家来逃避,那是不现实,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一个人出家绝不应该是逃避,反而是一种担当,一份责任。因为真正信仰者出家是为了荷担如来家业,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才是真正的发心出家行菩萨道。出家人就是三宝的代表,佛法住世的象征。所以先对佛教有了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学习佛教的一些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信仰,明白自己要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在看看自己的实际情况是不适合出家在做抉择也不晚。不要因逃避而选择出家,如果一个人盲目的出家最终不能适应寺院的生活,反而耽误的是自己的青春和宝贵的时间。寺院晨钟暮鼓,青灯古佛相伴生活......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四:如何做和尚
关于出家
很好奇 想知道您为何想要出家呢?父母亲属同意吗?若是他们知道你出家了,他们会如何呢?
若是为了逃避现实,劝您三思而行;若真的是想要普渡众生,祝您早日实现这个愿望
"境由心生"你听过吧 其实不一定要出家的 给你看个文章吧: 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温柔,他却过得不快乐.天使问:”我能帮你吗?”诗人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幸福.”然后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他容貌,使他失去财产与妻子.一个月后天使回到诗人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半个月后天使看到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那文章全文在:www.liuwende.com/...page=1
祝您健康 平安 愿福永随
出家不是那么简单。要求很高。
我十二分的郑重对您说,
请问你真正出家的目的是什么?真正出家应该是什么目的?明确吗?
真对红尘俗世不留恋 达到了出家的要求吗?出离心够吗?对佛法自信有正见吗?
首先要明确出家的目的,这是首要条件,否则出什么家?
出家是为了担当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他们快乐,这是目的。不是为了自享清福。
要有正见。
慎重!
手续是次要。
出家岂是容易事。
必得发向道救生之真心乃可。此前又必得发真正出离心,深信业果,珍惜暇满之身,深知身命动摇犹如水中泡,远离贪爱,并非把出家当作避难所。如此,出家殊胜无比。
否则,种地狱因而已。慎之慎之。
不必说八万六千烦恼,只淫欲能戒否?倘若不能,下地狱速矣。
总之,出家是胜事,但一定量力而行,切勿自作罪过。珍重珍重 。
又
现在出家为僧需要什么条件?
第三章 收徒传戒与僧团管理
第九条 要求出家的人,须本人自愿,六 根具足(包括无生理缺陷),身体健康,信仰佛教 ,爱国守法,有一定文化基础,父母许可,家庭同 意。寺院对要求出家的人,经查明身份来历,认定 符合出家条件的,方可接受留寺,指定依止师,授 予三皈五戒,经僧团一年以上考察合格,再正式剃 度,并按规定的办法和手续发给度牒。
第十条 皈依三宝,须本人自愿,爱国守法 ,品行端正,有一定信仰基础,经佛教徒介绍,皈 依师方可接受。
接受皈依弟子,应郑重如法进行。皈依人须填 表登记个人姓名、简历及介绍人等,交寺院保存。
第十一条 寺院僧团健全,道风严肃,管理 正常,法务、生活设施完备,方有条件传授三坛大 戒。能够举办传戒法会的寺院名单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下同)佛教协会严格按照条件,根据实际 需要,申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批、确定;未经批准的 寺院不得擅自举办。
具备传戒资格的寺院传授三坛大戒,须事先由 省佛教协会商得省级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报中 国佛教协会审批。
全国每年传授三坛大戒的寺院掌握在五处左右 ;每处每次受戒人数一般掌握在二百人左右;戒期 不少于四周,以利组织新戒学习戒相律仪。
第十二条 受戒者必须年满二十岁,符合本 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条件,持有身份证、度牒和当地 主管部门及所在寺院的证明信件,经传戒寺院所在 省佛教协会甄别鉴定,方可允许进堂受戒。年龄超 过六十周岁,除增戒、补戒者外,一般不予授戒。
第十三条 传授三坛大戒,对象以本省受戒 人为主;外省受戒人必须由......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五:当和尚好吗?
由你自己选择吧,不过做好人也很重要。
相关解答六:和尚的尚读什么
和尚拼音:
[hé shang]
和尚
[释义]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
相关解答七:和尚的尚本音怎么读
文字:
和尚
读音:
hé shàng
“和尚”原来是从梵文这个字出来的,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
相关解答八:姜尚为何又叫吕尚
司马迁《史记》上说:“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索隐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可见,称姜姓、称吕姓,都可以。古人既有称其姓姜的,又有称其姓吕的。现在学术界也是如此。王宇信《西周》上说:“太公望名姜尚,字子牙,又叫姜子牙……因姜尚的祖先被封于吕地,所以又称他为吕尚。”《中国历史辞典》第199页,“吕尚,即姜尚,姜太公,见姜尚条。”其主要事迹是在“姜尚”词条下讲述的。
相关解答九:蟹和尚的蟹和尚
人们流传着“蟹和尚”的故事,说这个“蟹和尚”是当年的法海和尚变成的。 太白金星率众天兵天将,下凡捉拿法海和尚。法海和尚赶紧溜之大吉,逃到了阳澄湖边时,发现自己已无路可走。情急之中,看见水滩的石缝间有一只螃蟹正在蜕壳,身体变得软软的,没有抵抗能力。他抓住时机,立即从蟹壳的缝隙里钻了进去,躲藏在蟹壳里一动也不动。可是,法海的一举一动丝毫也没有瞒过太白金星厉害的眼睛。他在云层里看得清清楚楚,对躲藏在蟹壳里的法海说:“你做了凶人,天地难容。本该一个霹雳将你打死,看你有悔改之意,今天放你一条生路。从今以后,你必须安分守己,坐在蟹壳里修炼正果!”躲在蟹壳里的法海心里暗暗叫苦。可是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从此,他只能终日坐在蟹壳里盘腿打坐,尊旨修行。
相关解答十:和尚有和尚证吗
和尚当然有身份证明,这个证明就是度牒。
和尚如果外出游学,他到其他寺庙挂单,其他寺庙要看他的度牒,证明他僧人的身份,才可以让他挂单。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