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种理论是,流感之所以在冬季达到高峰,是因为这个季节人们待在室内的时间更久,而且窗户紧闭,只能互相吸入对方呼出的空气。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冬季缺少阳光(会导致维生素D与褪黑激素缺乏)和寒冷会令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在流感病毒面前变得更加脆弱。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无论我们如何应对感冒,流感病毒本身荣于冬季的干冷空气而枯于夏季的湿热空气。
甚至还有一种理论,试图阐述冬季流感是如何通过上层大气的循环改变而被带到人间的。
这些理论经历了一段难以被验证的时期:科学家想要进行实验,但是将这种可恶的疾病传染到人身上是被禁止的,而大多数实验动物被流感传染的途径又与人类不尽相同。直到2007年,一位名叫皮特·帕莱斯的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一篇已有80年历史的期刊文章报告称,豚鼠感染并传播流感的方式与人类非常相似。
于是,帕莱斯决心验证一下上述第三种理论:流感病毒喜欢干冷而非湿热的空气。他搞来一些豚鼠做了几项实验,以观察温度与湿度对于流感传播的影响。在每一项实验中,他给一半的豚鼠注射甲型流感(普通流感)病毒,然后将它们置于板条箱中,和关着另外一半未受感染豚鼠的板条箱靠在一起。
当实验温度只有5℃时,隔壁4只暴露在流感病原中的豚鼠全部患上感冒。当帕莱斯将实验温度调高到20℃之后再重复实验,只有一只豚鼠受到感染。而当温度上升到30℃时,则另外四只中无一患病。
冷空气含有的水汽较少,所以冬季的空气比夏季干燥许多。于是研究人员又在恒温状态下进行了一些针对室内空气湿度的实验,结果是:空气越干燥,动物患病率越高。
帕莱斯的豚鼠实验表明,流感病毒的确在寒冷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传播。然而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回答: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种可能性或许与流感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有关。当感染者吸入空气时,呼吸道中会形成一层液态薄膜,伴随呼吸运动被拉伸并最终破裂,在患者的肺部空气中释放出含有流感病毒的微小飞沫。这种飞沫随后被呼出进入空气,向地面坠落。
在飞沫向地面坠落的过程中,便会受到空气中湿度的影响:飞沫会被慢慢蒸发掉。空气越干燥,飞沫蒸发得越快,体积也变得越来越小,空气阻力越来越大。如果足够的湿气被蒸发,最终病毒飞沫会随着气流的流动而在空中悬浮数日,直到被另一位不幸的人吸入。
有几项研究支持这一观点,而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最大的因素在于流感病毒的存活率:病毒在湿度低的环境中能够比在湿度高的环境存活得更久。因此,流感病毒在每年冬季光顾人体免疫系统很可能与两种因素都有关系:感冒病毒在干冷的空气中活得更久,也更容易传播。
但关于流感的研究远未结束,研究人员还在继续探讨,例如从人体免疫系统在冬季更为脆弱的观点中寻找答案。对想要避开季节性流感的人而言,除了注射流感疫苗,准备一台便携式加湿器或许是个好策略。
(摘自科学公园)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