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重游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最后一个展厅介绍战后中日交流,海报墙上张贴了数位致力于从事战争忏悔和中日友好活动者的照片,一位熟悉的身影赫然映入眼帘,是大河原孝一!刹那间,一段往事浮上了我的心头。
2011年11月,我来到北海道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学习。经过一年的反复思考,将毕业论文选题定为“战后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日本战俘问题研究”。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及当时属于日本的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地区,俘虏了数十万日本战俘,并移送了大约60万人日本战俘(以关东军为主)到苏联各地从事劳动改造,其中绝大部分战俘被安置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地区。围绕这个选题,我手头积累的俄文、日文档案资料与日文的战俘亲历者回忆录倒是不少,但总感觉面对这汗牛充栋的史料无从下手,或许是八十年代出生的我与“苏联西伯利亚地区日本战俘”这段四五十年代的异国往事毫无交集、毫无观感、毫无感性认识的缘故。

2012年11月,正值愁眉苦脸之际,与我同住留学生公寓三楼的贾学弟邀我去听一个交流会。贾学弟当时虽是硕士研究生预科生,但日语精湛且热心学问,研究方向为和平人类学,一直在对由中国归国的日本战犯组成的一些和平团体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我对此也有兴趣,故在一起交流比较多。他选修了北海道大学教育学部《教科教育法》的课程,其主要是为有志于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丰富教学方法和拓展社会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