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作者:河北 王凤鸾
历史选择题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背景材料、设问、选项。解答历史选择题,需要对题中背景材料进行加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明了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明确设问、题干材料、选项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便捷地找出正确的选项。试题的类型、问法不同,具体的解法也不同。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类型一:图文并茂类
【典例】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面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度
【点拨】 此题图文并茂,初读试题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很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几个甲骨文的写法上,因而消耗了时间和精力。对于此类试题,应将背景材料、设问、选项缩减成这样一句话:“戎”“从”“王”“国”“侯”等文字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分封制。这些字能够充分表明分封制下诸侯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可以确定答案为A项。
类型二:混淆视听类
【典例】 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知州名义上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点拨】 此题虽然文字材料不是很长,但是在题干与选项中“中央”与“地方”两个词出现了多次,这两个词的频繁出现很容易混淆视听,造成考生误选。我们可以采用缩句法,把背景材料缩减成一个“主谓宾”结构的简单语句——中央官员兼任地方长官。这样在A、D两个选项中徘徊的考生会果断放弃D项而迅速选择A项,即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类型三:设问逆反类
【典例】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指出:“自道咸以来,已稍知变法,然收效莫睹……不知全变之道。”这里康有为批评的是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制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点拨】 由于我们大多数人在学习中、生活里习惯了正向思维,习惯了“A是A”的思维模式而不习惯“A不是B”的思维模式,因此为了培养考生的逆向思维,一些高考模拟试题中常常会出现含有逆向思维的历史选择题。上面例题中有一个非常隐蔽的具有逆向思维的词语——“批评”,而更多的考生在看到关键词“康有为”时就会习惯性地联想到“君主立宪制”,而忽视了设问中“批评”的指向限定。规避这一错误可以采用“动宾结构法”,即批评“不知全变之道”,这样就明确了逆向类词语的指向性,核心语句“不知全变之道”得到凸显,而该核心语句体现了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特点,这样就加强了对选项的理解,进而得出正解。当然,也有一部分逆向思维类试题,给出的背景材料与选项内容截然相反,这样的题型还需要将背景材料转换成与选项一致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思考。
类型四:“中西(或古今)对比类”
【典例】 古代中国的医学家发现,柳树皮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而西方也有同样的发现。但不同的是,中医始终运用柳树皮这味中药给病人治疗,西方却通过研究柳树皮的质地及其含有的水杨酸等物质,研制出了阿司匹林这种西药。该事例体现了古代中国科技
A.重实用的特征
B.领先于世界
C.重经验而不重实验
D.具有盲目性和落后性
【点拨】 这道例题所选用的材料阅读起来非常复杂,精简题意的话,我们会发现它就是把中医、西医对柳树皮药用价值的利用与研发进行了对比。由此可以缩减为两句简单的话,即中医始终坚持使用柳树皮治病;西方通过不断实验最终研制出阿司匹林。通过这两个并列的简单句,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出更加简短的结论性内容,即中医重经验、西医重实验。
类型五:“图片暗示类”
【典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华大地开拓了很多块根据地,其中1939年开辟的敌后根据地应位于下面地图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点拨】 这道例题的难度较前几类试题稍微大一些,尤其是地图中的丁地迷惑性最大,如果从地图入手进行筛查选择,误选的风险将会大幅度提高。如果采取“借调缩减法”来解答此题,就降低了解题的难度。但此例题的缩句过程不是简单地从背景材料、地图中查找,而是依据已有信息“1939年”和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此时中国共产党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即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集中于华北等广大地区。由此可知,题中图文材料应缩减为“1939年中共抗日根据地主要位于”,然后找出地图中华北所处区域。解答此题的重点在于将“敌后根据地”转换成“抗日根据地”。
类型六:“故事叙述类”
【典例】 朱元璋利用杀掉飞扬跋扈的宰相胡惟庸的机会下令废掉宰相职位,并提出奏请恢复者“论以极刑”,但不久后就哀叹“群臣未起朕已起,群臣已眠朕未眠”。不得不承认“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就在身边设置了内阁大学士来协助他处理政务。这一事例

A.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
B.说明朱元璋非常后悔废除丞相制度
C.说明宰相对皇帝专权具有制约作用
D.体现了皇帝制度中君权的至高无上
【点拨】 《考试大纲》中有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即在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过程中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事叙述类试题有血有肉,很容易把人带到故事情节中去,解答本题时需要对朱元璋成为皇帝后身边辅臣的名称、职务、权限等进行分析,也就是需要将故事情节中的这些“肉”剔除,留下“皇帝”“宰相”“内阁”等“骨头”。综上分析,此题的背景材料可缩减为“朱元璋废丞相后又设内阁大学士辅佐其处理政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例印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A项符合题意。
类型七:正话反说类
【典例】 康熙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君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曾经被反对君主专制的黄宗羲赞誉为“圣天子”。这表明
A.康熙帝得到知识分子认可
B.康熙帝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
C.黄宗羲不再反对君主专制
D.清政府不再限制知识分子言论
【点拨】 该例题属于正话反说类,即本来康熙帝受到黄宗羲的赞誉,但题首却增加了“专制君主”这顶“大帽子”,这其实是增加难度、混淆视听的内容,因此在缩减的过程中可以把“专制君主”去掉,保留命题者的真实意图“黄宗羲赞誉康熙帝为‘圣天子’”。经过这样的缩句处理,再结合所学知识中黄宗羲是明末清初民主启蒙思想家这一内容,不难得出康熙帝受到赞誉缘于“政治清明”,答案自然水落石出,选择B项。
类型八:虚实结合类
【典例】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启蒙思想家在中国看到了一个理性、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听命于自然法则,且又体现了宇宙之大秩序。他们从这种对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通过启蒙运动的宣传,这些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这表明
A.启蒙运动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的
B.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思想为其服务
C.中国政治、思想引发了法国大革命
D.启蒙思想家完全赞同中国的思想主张
【点拨】 此例题实际上通过背景材料阐述了两件事,从它们与设问、选项的衔接角度分析,可以得出它们的关系是一虚一实,“虚”指的是对选择具有干扰性的内容,“实”指的是对选择具有指向性的内容。具体表现为:“虚”——启蒙运动的思想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实”——启蒙运动思想家在中国汲取了很多思想。辨别这里的“虚”“实”不是单纯靠阅读题中的背景材料就可以得出的,还要依据设问和选项、调用所学知识中“法国启蒙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启蒙思想传播到中国又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等内容进行推理,也就是说,在缩句过程中,删减什么、保留什么,是依据设问指向和选项内容综合确定的,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删除干扰的内容,保留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因此启蒙思想家只是汲取中国的思想为其理论服务, B项正确。
当然,适用于缩句法的试题还很多,但总的看来万变不离其宗,历史选择题就是考查考生获取历史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运用自己积累的解题经验、去伪存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等。可以说“缩句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解题方法,通过缩句可以有效化解各类干扰信息,也可以节省时间、精力,大大提高解题的效率,从根本上来讲,“缩句法”实际上就是去伪存真、抛开现象看本质、用历史学的思维解答历史问题的方法,学会了这个方法,就学会了在解题过程中注重思考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学会了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金考卷ID:TX-JK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