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的生活习性
蜻蜓的复眼中一共有两万只到一万八千只左右的小眼睛,是一般昆虫复眼的十倍。蜻蜓眼睛的构造也非常特殊。复眼上半部分的小眼睛,专门看远处的物体;而下半部分的眼睛,则专门看近处。这就和在近视镜片下加了一块老光小镜片的那种“双光眼镜”的原理完全一样。昆虫的眼睛,一般说来都是近视眼,可是,蜻蜓的眼睛,却远近都能看。不过,距离太远的物体,蜻蜓还是看不太清楚的,最远它也只能看到五米到六米。蜻蜓的眼睛尽管视力比较好,远近都能看,但是对物体的形状却似乎辨别不清,它只能看到物体的运动,这样它便可以捕捉到飞翔的小昆虫。蜻蜓的眼睛,虽然比其它昆虫要敏锐地多,可是它还有一个无法摆脱的弱点。当人们要捕捉停落着的蜻蜓时,只要用手指由远而近地在它眼前不停地划圆圈,它的眼睛就会不停地随着人的手指旋转,一会儿工夫,它就头昏眼花,越发看不清眼前的动物,只好束手就擒。
当蜻蜓在空中飞翔的时候,看到前方有猎物可捕捉,它就会立刻把六只脚向前方伸张。由于蜻蜓的每只腿上,生有无数细小而锐利的尖刺,就象是步兵准备冲锋时步枪上了刺刀一样,它的六只腿合拢起来的时候,就象一只小笼子。当蜻蜓朝着飞翔的小昆虫加速猛冲过去的时候,小昆虫就被捕捉到用六只腿合拢成的笼子里面去了。
蜻蜓排在水草上的卵,孵化而成的幼虫,称为水虿。它的像貌很像一只大肚子蜘蛛,不太好看,不象蜻蜓那样惹人喜欢。水虿的下颚上,生长着一对很大的大钳,当它捕捉水底食物的时候,就会伸出这对大钳来个突然袭击。蚊子的幼虫——孑孓是它最好的食物。因此,蜻蜓从幼虫时代开始就是除害的能手了。水虿在水里起码要经过一年,时间长些的则要苦熬七八年才能羽化成虫。当水虿要羽化的时候,它就会攀登到水草枝上,不吃也不动,形状又短又胖,长度不到蜻蜓的三分之一。刚刚羽化出来的蜻蜓的腹部,会象气吹似的迅速膨胀起来,叠在一起的翅膀,象撑雨伞一下子全部伸展开来。蜻蜓的寿命,只有水虿的十分之一,仅仅能活一个月到八个月左右。
蜻蜓很象飞机。在本世纪二十年代,飞机都是双翼的,后来逐步改进,才变成了目前的单翼。蝉和蜜蜂这类昆虫的出现,要比蜻蜓晚,它们的翅膀都是两对,在飞翔的时候,这前后四片翅膀,是同一步调扇动,这同单翼飞机的机翼起着相同的作用。而蜻蜓在飞翔的时候,它那两对翅膀,却是个别地扇动,和老式双翼飞机的机翼起同样的作用。虽然说蜻蜓的飞翔方式和老式的双翼飞机一样落后,可是,它的飞翔速度,在昆虫中却是数一数二的。在昆虫中,蜻蜓飞翔的时候,翅膀扇动的次数最少,而飞翔的速度最快。蜂类的翅膀每秒扇动250次,飞翔的秒速是4.5米;苍蝇的翅膀每秒扇动100次,飞翔的秒速是4米;大蜻蜓的翅膀每秒扇动38次,而飞翔秒速是9米。体长不到五厘米的小晴蜓,它的飞翔速度,可以和世界女子百米短跑冠军的速度相媲美。当蜻蜓追逐小飞虫的时候,飞翔速度还要快得多。
蜻蜓的飞翔距离和耐力,在昆虫当中更是出类拔萃。每年的夏天,蜻蜓会从英国海岸成群结队地横渡多佛海峡,飞到法国去旅游。有一种赤褐色的小蜻蜓,每年还能够从赤道地区飞到日本去。海员们也经常发现,在距离澳洲大陆五百公里的澳大利亚弯的海洋上有很多蜻蜓在飞翔,从这里往返澳洲大陆大约有一千公里。能够飞翔这么远的距离,除了蝴蝶以外,其他昆虫是望尘莫及的。
蜻蜓的简单介绍
有翅亚纲的1目。本目成员多数为大、中型昆虫,头大且转动灵活,两对翅膜质透明,翅多横脉,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腹部细长,雄性交合器生在腹部第2、3节腹面。全世界分布,尤以热带地区为多。已知约5000种,中国记载约350种和亚种。
形态特征 体长 20~150毫米。颜色多艳丽。触角短小,刚毛状,3~7节。复眼发达,占头部的大部分,单眼3个。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前胸较细如颈。中、后胸合并,称合胸。合胸构造特殊,侧板扩大,中胸上前侧片尤甚。左右两边的上前侧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线相遇。从侧面看,中胸侧缝上端较长的一段向后方倾斜。接连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体后方位移到最适于飞翔的重心,侧缝下端较短的一段与身体纵轴垂直。足接近头部,细长。飞行时,中足和后足可伸向头部前方,便于捕捉空中飞虫。停息时,足常抱附于植物枝叶上。跗节 3节。腹部圆筒形或扁形,10节。雄性在性成熟时,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交配时,雄虫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捉住”雌虫头顶或前胸背板,雄前雌后,一起飞行。有时雌虫把腹部弯向下前方,将腹部后方的生殖孔紧贴到雄虫的交合器上,进行受精。
生活习性许多蜻蜓没有产卵器。它们在池塘上方盘旋,或沿小溪往返飞行,在飞行中将卵撒落水中;有的种类贴近水面飞行,用尾“点水”,将卵产到水里。蜓科和均翅亚目都有产卵器,它们用产卵器切割水生植物WWw.aIhUaU.COM的茎叶,把卵产进植物的组织内。有的豆娘能顺着水草潜入水中产卵。
半变态绝大多数稚虫水生,稚虫龄期一般为10~15龄,因种而异。许多蜻蜓年生1代,有的种类要经过3~5年才完成1代。在中国南方水稻的植株上,有时可以见到蜻蜓的稚虫脱壳,这一类蜻蜓至少年生2代。稚虫老熟时,爬出水面,固着在石头或植物上,而后羽化为成虫。少数种类的蜻蜓稚虫为陆生。初孵化的稚虫体外包着一层薄膜,这是第1龄稚虫,历时很短,有些种类几秒或几分钟后,薄膜即脱落,变成第2龄稚虫。稚虫靠吃水中小动物长大。它们有的栖在水底,有的附着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上,后者能以蚊虫的孑孓为食。成虫在飞行中捕捉大小适宜的昆虫为食。蜻科昆虫多在开阔地的上空飞翔。蜓科的昆虫常在黄昏时出来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是重要的益虫。
常见蜻蜓的种类
1.霜白蜻蜓
霜白蜻蜓成虫胸部蓝灰色中略带紫色,腹部红色,成熟个体胸腹会有些许白粉。在台湾有另一种亚种--西里亚种。只分布在关隅,台湾本岛没有。
2.薄翅蜻蜓
为台湾最普遍且数量也最多的种类,在秋天可见成群在天空飞舞。翅透明,翅为橙色,腹部橙红色。
3.乐仙蜻蜓
复眼黑色,胸部深蓝色,腹部黑色,翅透明,后翅有褐斑,翅为黑褐色。
4.紫红蜻蜓
腹眼红色,胸部为红紫色,腹部为紫红色,翅基具暗橙色斑,翅为红色。
5.红蜻蜓
红蜻蜓全身几乎为鲜红色,翅透明,基部有些许橙色。
6.褐斑蜻蜓
胸部褐色,翅为透明的黄橙色,翅膀为橙红色。
7.侏儒蜻蜓
侏儒蜻蜓全身均为灰蓝色,腹部较细,可与粗腰蜻蜓区分。
8.粗腰蜻蜓
粗腰蜻蜓成虫全身淡蓝色且具有许多黑色斑纹,腹部 2-5节膨大,故名之。
9.善变蜻蜓
胸部红褐色,腹部红色,翅的3/4面积为暗红色,绒质,翅膀为红色。

10.鼎翅蜻蜓
鼎翅蜻蜓胸腹部均为黑色,腹部会有蓝灰色粉末。
11.杜松蜻蜓
复眼为墨绿色,翅透明,翅膀为黄褐色。腹部1-3节膨大如球状,第4节以后突然变细,只有7-10节才再稍微膨大,肛附器白色。
12.麻斑晏蜓
本种主要栖息在台湾全岛海拔1000公尺以下,成虫出现于4-11月。成虫复眼绿色,头部呈黄绿色,额部上方有“工”字形的黑斑,胸部也为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