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家长和我叹苦经。“Ms.Che,我知道阅读真的很重要,所以我平日里给孩子买了很多书,还给孩子报了一些阅读兴趣班。但好像孩子对看书还是不感兴趣。就算我盯着他让他看,他也是敷衍了事,一点儿都不用心。这可怎么办呢?”
的确,这个问题现在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对于进入学龄阶段的孩子,学业压力非常大,课外阅读的问题也就越发凸显出来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阅读的种子一直都根植在孩子心中,问题是我们在后天如何浇灌。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家长一直在犯错,犯了很多很多很多的错误。

这个我不是危言耸听。分享一个故事。我一个同事曾经特别义愤填膺地向我控诉,他妈妈在他小时候念的“紧箍咒”——快给我看书去!……他每次一听到妈妈说这句话,心里就特别烦,原本对于看书还有点兴趣的,被妈妈一唠叨,一点兴趣都没有了。而且此后不断恶化,从因为不喜欢妈妈的唠叨而不喜欢阅读,到因为不喜欢阅读而不喜欢学习……久而久之,到了现在,对看书依然无法爱起来,即使自己也知道阅读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其实要让孩子爱上阅读是非常容易的事,但同时要让孩子讨厌阅读也非常容易。我把家长常犯的错误归纳为三个词的错误:第一、氛围Atomosphere;第二、需求Need;第三、规律Rule。我把它简称为RAN错误,那么我们逐一来看。首先说说氛围。
我们很多家长会觉得阅读这件事情,应该是等到孩子认识了字之后才去考虑的。还有很多家长认为引导和培养孩子阅读应该是老师的事。其实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首先阅读本身就是大量识字的过程,孩子只有通过阅读在潜移默化中识字,才是对他更为有利的,阅读也是孩子词汇量激增的重要方法。并不是先把单个的字学好了,才开始阅读,这是本末倒置了。(没有让阅读先行)
其次,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之前还有一步非常重要,就是要帮助孩子亲近书籍,让孩子与书之间形成良好的联结。只有这样,看书才能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和吃饭、睡觉一样都那么自然。一旦孩子在早期发展阶段能够与书为友,那么孩子那颗热爱阅读的种子就会牢牢生根。
第三,孩子越小越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没有做好榜样,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们想象一样,生活中你总是拿着手机在玩游戏,或者看电视,你说你的孩子怎么能由衷地爱上阅读呢?说个不太妥当的例子,哪怕你是一个文盲,为了孩子,你也必须装装样子,那本书翻翻。当然前提是你别让孩子发现了你这个诡计。总之,“身教重于言传”这句话绝对是教育孩子的黄金法则。希望各位家长能够牢记在心。
说完了第一个词,氛围。再来看第二词,需求。
这是家长犯错的重灾区。很多家长对于买书是很热衷的,一有什么专家推荐、学校推荐、名人推荐等等,就会上网搜罗,下单送到家里。但很多时候,家长买来的书,只是家长自以为有营养的有益的书籍罢了。在阅读这件事上,家长的需求往往和孩子的需求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比如说,家长希望孩子通过阅读那些所谓有益的书籍,来获得更多的营养,说得直白些,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作文上好一些、语文成绩高一些、知识掌握多一些……家长的需求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长与提升”。但反观孩子呢?他们之所以阅读,最主要的需求则是乐趣。
现在我想换个问题问问各位,你为什么会阅读呢?我拿这个问题问了我身边的同事朋友,他们大部分告诉我,现在看书主要是为了深入了解某些内容、为了学习知识和提升某种能力等等。还有小部分的人除了以上答案也提到了,满足好奇心、兴趣使然、觉得好看有意思、让自己静心等等。可见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看书变得越来越有目的性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我想说明,我们成人的阅读需求与孩子是有差别的。这里我要提出一个比较新的概念,阅读体验的四大类。
其实,就阅读的体验而言,可以分为这样四类:
乐趣性阅读,以寻求愉悦感为主的阅读。
情感性阅读,寻求感性体验的阅读。
学习性阅读,以探索知识为目的的阅读。
实用性阅读,以资料收集、学习工具为目的阅读。
我们这辈子会体验到各种不同的阅读,但这四类阅读体验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我们成人会将大量的阅读时间放在后两者上——学习性阅读和实用性阅读。但孩子不同,他们恰恰更关注的是前两者,而且对于年纪越小的孩子,他对乐趣性需求的比重就会越大。我和我的同事曾经做过一个针对学生的调查,问问孩子最不喜欢哪些书,结果是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名列首位的就是作文书。我感到有些讽刺的是,作文书是市面上里最好卖的一类书,也是家长最乐于买给孩子的书。但正是因为大人和孩子在阅读需求上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阅读兴趣培养时,显得毫无章法。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还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妈妈说:你怎么一点都不爱看书。
孩子反驳:我怎么不爱看书了,你看我一天要看好几本漫画书和小说呢。
妈妈说:你能不能看点有用的书啊,这些都是没用的书,以后少看。
从这段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家长并不能理解,在孩子阅读兴趣培养的初期,乐趣才是第一位的,如果阅读不能让孩子感到愉悦,那么阅读很可能就会成为一件让人讨厌的事。如果家长用这种态度否定孩子正在阅读的书,还强压孩子,让他读一些“有益”的书。这样不仅会打消孩子的阅读动力,更有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喜好被否定而让他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因此,当孩子还处在乐趣性阅读阶段的时候,强制他们看学习类的书籍,这是得不偿失的。
还有,不同的孩子,孩子在不同阶段对于阅读的乐趣性和情感性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很多孩子都爱看漫画书。这其实就是满足了孩子视觉性的刺激,还有一些书籍是可以通过触摸来感受到不同的,这就是知觉性的乐趣。还有的孩子喜欢看奇幻类的小说,一定程度上是满足了孩子在生活中受挫的情感。还有些孩子在生活中缺少关爱,那么很多情感性的书籍就会成为他们寻求温暖的港湾。还有些孩子之所以阅读是因为社交的需要,尤其是进入小学中高年级,如果不看一些大家都在看的书,那就意味着很难交到朋友。比如,我曾经有个学生3年级,当时他买了好多《爆笑校园》,《爆笑校园》我们很多家长所认为的垃圾书籍,毫无营养。当时我就问他为什么要买那么多,他告诉我,他要去学校给其他同学讲爆笑校园的故事,同学们都很爱听,因此他的朋友一下子就多起来了。可见,孩子阅读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孩子对于书籍的偏好,也就能够从侧面更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点,规律。曾经有家长咨询我,问我为什么他买的书,孩子都不怎么喜欢看,孩子喜欢看的书就这几本反复来回地看。问我孩子这种行为正不正常。对于这问题题我要说,这种情况非常常见,那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家长朋友真的不太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我在做老师那会儿,经常有小学阶段的家长来问我,Ms.Che,你能不能推荐些书籍啊,我说可以是可以,但我更推荐家长带着孩子自己去书店里挑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方面,孩子可以通过触摸和书籍发生联结,就好像两个朋友不是通过网络,而是见了面,握了手,这种感觉会更真切,这种亲近感会让孩子更多亲近这本书。在书店里或图书馆寻觅书籍,有时候就像在大型聚会上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样,需要点缘分的。再说说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要给到孩子一定选择的权力,10岁左右的孩子就开始要进入青春期了,他们对于自我的权利是非常看重的。很多孩子之所以不看家长挑选的书籍,不是因为书本身的原因,而是因为这是家长挑选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同时,我们有些家长,尤其是妈妈,特别唠叨,一旦给孩子买了书,就像监工一样,天天盯着孩子有没有去看,其实这反而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烦大人们的唠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就容易用错误的方式进行引导。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阅读兴趣也是有差异的。很多家长并不了解这一点,因而给孩子挑选了很多孩子根本不喜欢的书籍,这反而剥夺了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发展。其实不同年龄的孩子之所以会喜爱不同类型的书,正是源于大脑发育的规律使然。
比如,幼儿阶段的孩子通常喜欢看故事书、科普书,但是图画一定要多过文字。这个阶段,要让书成为孩子的玩具。进入一二年级后,可以看看图文并茂的桥梁书(也就是图画书向文字书过渡的一类书),还有一些情节并不复杂的童话书,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到了三四年级,就可以挑选一些英雄故事、冒险故事,或者关于校园生活的书籍,友谊啊、同情啊等等情感类的故事书。随着孩子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再高一些年级,就可以多看一些抒情文学、知识类书籍、侦探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等。可见,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容易推荐不受孩子待见的书籍。
刚才我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父母常会犯错的三个方面,但其实我们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我们家长应当要重视的三个原则。
第一、我们要营造氛围,让孩子与书亲近得越早越好。
第二、我们平衡需求,让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
第三、我们要了解规律,让孩子在引导中茁壮成长。
(明天继续分享第三部分: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