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怎样做一个聪明的大学生?
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都将面临毕业设计这一环节。而唯有在这一环节,大学生才会直接面临某一位老师的直接耳提面命。到了研究生阶段,则更是会直接面对自己的指导老师的教诲。但是,当我们稍微统计一下大学生和研究生们面对自己的指导老师时的行为时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的导师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和方式。究其原因会发现,导致他们采取这种态度和方式的原因竟然是,他们害怕导师对他们的批评。一些研究生甚至私下里十分欣喜自己在整个研究生期间只见过老师很少几面,因此也很少受到老师的批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最主要功能是让本科生们能够通过这样一个毕业设计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初步运用一下。而研究生独立做一个课题是为了让研究生们更进一步系统地运用专业知识来对自己专业的某一个问题做探讨。在这期间,研究生们就能更为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更为迅速地进入高层次专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这便涉及到老师指导学生的行为了。而正是这一点,使得很多学生采取了“回避”导师的行为。我们必须承认,因为导师们同时要指导很多学生,又要处理自己的很多事务,老师们经常表现的缺乏耐心,因此而对学生采取了简单的处理方式,于是很多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训斥。本博以为,如果仅仅是从很窄的面上理解这个问题,那么,很多学生肯定会采取回避导师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谁愿意挨训吶?可是如果学生们能从很宽的面上来看这个问题,那么,学生们就能很愿意接受自己导师的训斥,就如同接受自己父母的训斥一样。事实上,所谓的“宽面上”就是,你是愿意让自己在学校时挨训,还是愿意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受到同事的白眼或者受上级的训斥。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导师们绝对不会随随便便批评学生,而大多数会因为学生专业问题处理得很不好而批评学生。而且,导师们也从来不会仅仅批评学生了事,而总是会在批评学生后,马上教学生究竟应该怎样理解专业问题以及怎样解决专业问题。也就是说,对学生而言,导师批评学生不会仅仅是发泄对学生的不满,而是会教学生究竟应该怎样提高专业能力。所以,学生们会发现,导师的作用实际上就等于岗前培训。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你愿意接受这样的岗前培训吗?还是不愿意接受,并且很有可能因为所接受的岗前培训不够而在工作中受到同事的白眼,上级的批评?所以,这里实际上隐含着一个学生如何看待自己的利益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唯恐受到老师批评而面子上过不去,但他们没有想到,导师的批评之后紧随而来的导师在专业问题上的教导这类对于将来的工作而言等于高级岗前培训。对学生们来说,是在校期间回避受到导师的批评这种情感上面子上的损失的利益大,还是接受到高级岗前培训,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快就成为一个“熟手”而受到同事的尊敬、上级的肯定这样的利益大呢?正如同很多人害怕受到别人的批评。可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想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批评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学生时期和发生在工作时期所受到的批评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意义是绝大不同的。所以,本博的一个建议就是,宁愿在学生时期天天挨老师的骂,也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受哪怕是同事的一点点白眼或者是上级的训斥,因为,你在学校就是这么几年,然后你便离开学校,离开老师,但是,你会轻易离开工作岗位吗?你知道你会在何时像在学校那样肯定离开工作岗位吗?所以,聪明的学生最不害怕的就是来自于老师的批评。因为,聪明的学生知道,紧随着老师批评的一定是老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有着相当大的辅助作用。因此,这些学生不仅不会回避老师,更不会害怕老师对自己的批评,更有甚者,会主动到老师那里“找骂”,因为,“骂”过之后的指导对于他来......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二:上大学的人就是聪明的,没有上大学的就是不聪明吗,还是说基因不好
谁说上大学的都是聪明的 只是把书读的好一点而已
相关解答三:怎么可以变聪明?我有点笨,还能变聪明吗?今年22岁,大学
你已经上大学了,还想变多聪明?还让不让我们这些人活了?
相关解答四:一名大学生,怎么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呢
读书仕人明智。多参加集体活动。
相关解答五:小学聪明就一定能上大学吗
这个可不一定。中国很传统的有两种说法“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还有一种说法“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也就是说有小时聪明但你后天不努力或后天不培养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也有说法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勤能补拙”。我觉得人的成才关键还是看后天个人的努力和家庭的培养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吧。 这只是我本人的拙见。
相关解答六:能考上名牌大学的人都是聪明人吗???
不一定,勤奋的人也可以
相关解答七:一个不太聪明的人有可能考上重点大学吗?
为什么不呢?你既然有这个发问题和发呆的时间 还不如多做两道题 这样能超过和你一样不聪明但不如你努力的人 如果你比普通人更努力 又何愁上不了好大学?很多人都是眼高手低 错失良机
相关解答八:考上好大学的人一定聪明嘛
至少努力
先把重要的知识点整理一下,做题不一定要做难题,基础是根本,每次考试不要着重在一个题目上,
要放宽心态,准备好笔记本和错题集,错题集用来记录自己做错的题,
笔记本记录一些容易忽略细节和重点。 不要急,总之,要自信
相关解答九:聪明男生是如何度过大学4年
大学:人生的关键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 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 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 是你最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 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 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 让它们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 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事业基础。
大学四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大学四年应这样度过……
自修之道:从举一反三到无师自通
记得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任助教时,曾有位中国学生的家长向我抱怨说:“你们大学里到底在教些什么?我孩子读完了大二计算机系,居然连VisiCalc 都不会用。”
我当时回答道:“电脑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保证大学里所教的任何一项技术在五年 以后仍然管用,我们也不能保证学生可以学会每一种技术和工具。我们能保证的是,你的孩子将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无论五年以后出现什么样的新 技术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游刃有余。”
她接着问:“学最新的软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回答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

我当时说的这句话来自教育家B. F. Skinner的名言。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大学不是“职业培训班”,而是一个让学生适应社会, 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平台。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独立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 息万变的未来世界。我认识的不少在中国读完大学来美国念研究生的朋友。他们认为来美国后,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他们最缺乏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国 内时他们很少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
上中学时,老师会一次又一次重复每一课里的关键内容。但进了大学以后,老师只会充当引路人的角 色,学生必须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自学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微软公司曾做过一个统计:在每一名微软员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里,只有大 约10%是员工在过去的学习和工作中积累得到的,其他知识都是在加入微软后重新学习的。这一数据充分表明,一个缺乏自学能力的人是难以在微软这样的现代企 业中立足的。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 课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会劝这些学生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 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例如,大学老师在一个课时里通常要涵盖课本中几十页的信息内容,仅仅通过课堂听讲是 无法把所有知识学通、学透的。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 处。
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地是追求“......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十:清华北大学生有多聪明?
高一学大学的物理,你说有多聪明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