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台楹联欣赏 戏台楹联集萃


连江戏台楹联拾趣

  楹联,是文学艺术的一朵奇葩。贴在或挂在舞台两侧柱子的戏台楹联,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而且要求针对戏台特点,或评论,或抒情。因此,戏台楹联大多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旧时的戏曲舞台两侧,几乎都悬有楹联,览读之余耐人寻味。现摘抄连江几则戏台楹联供大家欣赏。

  连江县古称温麻,温麻庙是连江县历史渊源最久远的庙宇,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温麻庙戏台在庙东侧,1991年3月,邑人陈宜根、徐香雨、陈今修等人共同商榷一联,“风雨满心头,谁是谁非,留诸公断;云烟过眼底,或真或幻,付以冷观”,戏台匾额“飞凤来仪”。

  连江城关妈祖庙始建于元延祐四年(1314年),几经沧桑,今仍耸立在敖江北岸。1989年重修,并建前座戏台,楹联曰:“居然谈今论古,有甚说甚;不管扮文装武,演谁像谁。”

  荷山寺古有似之阁、叫涌亭等胜迹,旁一戏台,名“传奇亭”,有两副楹联,自然贴切。“演今古传奇,与君共乐;看正邪结局,引我深思”。“判是是非非,尚应平心自省;现形形色色,何妨冷眼旁观”。

  连江城南武圣庙,供奉武圣关帝,现已迁址。原武圣庙戏台有两楹联,皆出民初遗老之手。一副是吴光臣先生撰:“藉悦神祇,不管风骚变调;逼思将帅,况闻颦鼓连声”。一副是游次野先生撰:“歌薰风南来,冷然善也;唱大江东去,美哉渊乎”。大气磅礴,各有千秋。

  浦口镇幕浦余家宗祠,祠内有戏台联:“看不清莫哗,请问前头高见者;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观人”。老者风范,一片劝戒之心。

  浦口镇外浦有戏台联,一副是“邪正忠奸俱为榜样,笑啼怒骂尽是文章”,希望观众能够从戏曲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一副是“虽山歌野曲,贤者亦乐听此;若梨园菊部,乡人更喜观之”,描述乡人沉迷闽剧,津津乐道。

  小沧龙宫庙位于畲山湖北侧,因建于龙潭角上而得名。原庙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外观古朴壮观,富有畲族特色。前为戏台,后为宫殿。戏台设计精巧,为独特的八卦戏台,戏台有楹联:“世事如斯成大梦,人生到底见真情”,横额“曲云”。

  (原载2004年9月14日《福州晚报》)

文成戏台楹联

  春节将临,好戏连台。戏台楹联也就成了艺苑绽放的一朵鲜葩。文成城乡戏楼两厢台柱上的楹联,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现录数例,与读者共赏。

  文成县城太阴宫戏台有副楹联曰:“才子佳人,挥泪啼哀皆假意;贤君骁将,扬威叱怒尽虚情。”峃口乡马宗村戏台台桩上贴过一副对联:“金榜题名空富贵;洞房花烛假风流。”这两副对联精辟地概括了戏剧艺术的集中性和假定性的特点。在小小的戏台上时而贤君骁将,时而才子佳人;时而扬威叱怒,时而挥泪啼哀;时而洞房花烛,时而金榜题名。咫尺空间,万景皆有,充分展示了一个时代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向往,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古戏台楹联欣赏 戏台楹联集萃

  城南五显爷殿有副对联是:“亭台宽敞依鱼山,苍松流韵,和风度曲讴人寿;楼榭高深临鹤溪,碧水织波,微浪吟歌诵国昌。”此联结合戏台所处的场景,描写了当地乡土风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还有:“方寸地,可国可家可天下;平常人,能文能武能鬼神。”“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两联风趣地揭示了戏剧艺术的表演性和娱乐性,生动形象地将戏剧特点跃然纸上,对仗工整,趣味盎然。

  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别具意味的戏台楹联,如:“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这些楹联充分概括了现实社会这座“大戏台”的丰富内容,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揭示了戏台的表演艺术在时间、空间上的无穷变化,把观众带进色彩斑斓的历史长河中,通俗易懂,令人备感亲切。

  (原载浙江文化信息网 郑明威/文)

妙趣横生的平遥戏楼楹联

  据说清代仅平遥县城就有戏台二十几座,这些戏台又都配以精致的戏楼联语,现录三副平遥戏楼联语,与读者共飨。

  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观文,不识文者看戏;
  音内藏调,调内藏音,知调者审调,不知调者听音。

  这是平遥关帝庙的一副戏楼联事,宇碗口大,八分书。联中深刻阐明了戏与文、音与调的辩证关系,同时指出了或观文或看戏,或审调或听音的不同层次的欣赏水平。

  全联对仗工整,妙趣横生。

  能文能武能鬼神,数十人千变万化;
  可家可国可天下,二三步四海九州。

  这是平遥白虎神庙的一副戏楼联语,颇有张力,真可谓舞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

  曲者曲也,雅曲内写尽人情,愈曲愈直;
  戏岂戏矣,游戏中传出物理,越戏越真。

  这是平遥龙王庙的一副戏楼联语,全联充满哲理,意味无穷。联中“曲者曲也”第一个“曲”字指乐曲,第二个“曲”字指曲折;“戏岂戏矣”第一个“戏”字指戏剧,第二个“戏”字指戏说。

  这些戏联以不同形式道出了戏中之“戏”,细细品味,确系古城文化精华之精华。

  (原载平遥文化网 左振中/文)

宁都戏台对联拾遗

  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誉,又有戏窝子之称。宁都采茶戏为全国335个地方戏剧种之一,故宁都人喜欢看戏,喜欢唱戏,各乡镇都有自己的戏班子,因而戏台也多。据清《宁都州志》载:清中叶后,“四方神庙繁兴,每岁时,群觞戏其间,穷数十昼夜不止。”宁都境内,凡有庙宇祠堂的地方,必有戏台,不管家庙里供有怎样德高望重的列祖列宗,寺庙里供有怎样庄严肃穆的菩萨,都搭有戏台。有戏台,也就有戏联,而且这些戏联还富有特色,颇为形象,有的把戏里的故事描叙出来,有的却把戏外场景述说清楚,实在有趣。

  请看下面几副。如县城北衡仙庙戏台联:

  历代壮奇观,演胜败兴衰,千古英雄收眼底;
  高台共欣赏,听管弦丝竹,数声雅调拓胸襟。

  县城北七仙庙有二联:

  三五步,行遍天下;
  六七人,百万雄兵。

  文就武成,金榜题名空富贵;
  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

  县城东关帝庙戏台联:

  看不清莫吵,请问前头高见者;
  站得稳便罢,须留余地后来者。

  安福乡老官庙戏台有副清宣统三年撰写的对联:

  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
  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宁都戏台多,戏联自然也多,遗憾的是随着时光流逝,星移斗转,过去很多戏联现在已经很难搜集到了。

  (原载赣州信息港 郑汉明/文)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7851/80663763199.html

更多阅读

历代赞颂母亲的著名诗文歌曲18篇 历代古诗文诵读欣赏

母亲十月怀胎,痛彻心扉;含辛茹苦,拉扯子女。她们是给予我们生命的那个人,是世界上最普通而又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赞颂母爱的优秀诗歌、文章和歌曲。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今年的母亲节了,在这

古筝*经典曲目欣赏大全14 集180首 古筝三级曲目

古筝*经典曲目欣赏大全【14】集180首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精心选录了古今中外音乐名曲、惊世典范。有明亮纯净的音符;有水晶宁静的旋律;有孩子天真的儿语。有轻快、有伤

五十张最美大自然壁纸欣赏组图 古埃及壁画欣赏 组图

自然有多美,来看看专业摄影师的镜头下的自然之美。这是我近期搜集的自然风光壁纸图片,来自于壁纸网站和国家地理杂志图片,这些图片都是我喜欢的风格,简单,静谧,唯美,每一张图片都能让人宁静。本组图片来自网络,非本人原创(也没这水平),好图共

声明:《古戏台楹联欣赏 戏台楹联集萃》为网友滥情汉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