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读书的孩子”妈妈的共通点(必读)
和田秀树
她们都知道成功通过升学考试的方法
会读书的孩子的妈妈都会试图学习成功者的方法。她们很清楚,只要参考成功者的方法,便能够提高成功的机率。
例如,成功考上东大的人就会知道怎么做才能考上名牌。
不论是每年都有许多学生考上名校,或是实际考上名校的孩子们,我想他们之中多数都是认为“要考上名校是有方法的,正因为自己知道这些方法,所以才能考上名校”,认为“我是靠一己之力考上名校”的人应该是少数。
在考上名校的人当中,当然也有人天生就很聪明,这些人大多是毕业于地方上的普通高中,这些学校每年顶多出现一名考上名校的学生,所以想要知道考上名校的方法只能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没办法从老师或学长的指导中得知。所以,天生聪明的人是靠着自己钻研,找到读书的方法而考上名校的。
考上一流大学的“秘籍”
过去我曾经写过《升学考试的要领》(P H P文库),卖得很好。许多东大学生都对我说:“我是看了这本书才考上东大的。”这些方法就像“秘籍”一样,在那之前是绝不外传的,但我却把它写成了书(笑)。
就像只要有了“祖传配方”就能做出美味的料理,许多高中生读了我写的“秘籍”而考上了东大。换言之,只要有“秘籍”,考上东大这件事就变得轻松许多。
各位可以向想要打好高尔夫球的爸爸们问问看,他们应该会告诉你,想打好高尔夫球,最快的快捷方式就是向球技很好的人请教。只要学会了挥杆的方法,即使欠缺运动神经,也能够将球技提升到相当的水平。
几乎世界上的所有领域都是这样,早一步知道成功者使用的方法,就是进入成功者集团最快的快捷方式。
经营事业有成的人当中,也有许多人是靠着模仿成功者或成功企业的经营方法而成功的。企业间常见彼此因为“诀窍被偷走了”而起争端,可见若诀窍被偷走,就算对方是再版或三版,也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所以说,模仿成者是成功机率最高的方式。
经营事业有各式各样的诀窍,相较之下考试的诀窍远比经营事业要来得单纯。

当初我的补习班老师是个很会说好听话的人,他一直告诉我们:“只要上了滩中学,就会像有人拉你一把,自然上得了东大。”我和母亲完全信以为员,考上滩中学时我欣喜若狂,“以为这一下安心了”,就不再读书了。母亲也完全不管我,或许她觉得小学时让我忍耐着不去玩,有点可怜的缘故吧。我们母子两人都以为“这下就能上东大了”,高兴得不得了。
然而,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滩中学、滩高中的毕业生当中只有一半左右的人考上东大,成绩最差的学生有时甚至只能考上一般认为是二流的大学字。因此,不可能有不念书就能考上东大这种事。
我当初是以第五名考上滩中学的,但因为国一时完全不读书,所以成绩不断下滑,国一结束时在全年级一百七十人当中排名大约是一百二十名。滩中学的方式是在国一时便教完国中三年所有的课程。也就是说,第一年都在偷懒的我落后了国中三年份的进度,想要重新扳回颓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当时如果有人告诉我:“国一是关键!不能在国一的时候放松!”我想事情就不会变成那样。
滩中学的同侪们,父母亲是医生或学校老师的人都在国一的时候拼了命地读书。我想他们应该是从父母亲那里传承了这种想法:“进了滩中学也未必能考上东大,想考上东大,上了国中也要努力读书。”
学习升学考试成功者的想法,然后传达给孩子也很重要。父母亲的想法会左右孩子读书的成绩。
让孩子觉得因为喜欢妈妈所以想认真读书
在社会上,头脑好的人之所以会被讨厌,是因为有“个性不好的秀才”的缘故。如果社会上只有“个性好的秀才”,应该没有人会讨厌头脑好的人,反而会认为“头脑好的人连个性都好厉害”而心生尊敬。
之所以会教育出“个性不好的秀才”,很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亲没有给予无私的爱。
例如,孩子考试分数差,妈妈就会不高兴;分数好,妈妈心情也跟着变好。这样就不是无私的爱,而是有条件的爱。这只是以“会念书”为条件来表示自己“爱孩子”而已,这么一来也无怪乎孩子的个性会变差。因为孩子会认定读书是自己唯一的生存价值,自然会轻视书读不好的人,或是因为自己会读书而感到骄傲自满,进而成为“个性不好的秀才”。
同样的道理,也会教育出“个性不好的美女”。假设有一对姊妹,在小学低年级时,姊姊长得比较漂亮而妹妹比较不漂亮,妈妈只疼爱长得漂亮的姐姐。然而到了上国中的时候,妹妹突然变得很漂亮,周围的人开始对妈妈说“你的小女儿长得好漂亮啊”、“小女儿说不定能成为女明星呢”之类的话,妈妈听得心花怒放,便翻脸像翻书似地开始只疼爱妹妹。
于是,姐姐开始不信任母亲,妹妹因为想得到母亲的爱,变得更想要从外表寻找生存的价值。“人活着,外表就是一切”变成她的价值观,也会因此轻视外表不漂亮的人,最后成了“个性不好的美女”。
当孩子感觉到母亲给的爱是有条件时,他们的个性就很可能会扭曲。做为母亲,必须让孩子感受到妳的爱是无条件的,而不是有条件的。
你必须传达给孩子的讯息是,因为妈妈爱你所以希望你认真读书;而不是因为你认真读书所以妈妈爱你。
不要让孩子有“若不读书就会被妈妈讨厌,因为害怕妈妈而读书”这样的负面情感。请将孩子导向正面的情感“妈妈很爱我,如果我认真读书,我最喜欢的妈妈也一定会很开心”。
过去,有许多孩子为了让父母亲开心而认真读书,“虽然我家现在很穷,但只要我努力读书、找到好工作,就可以让爸妈轻松一点。”他们是抱着这样的心情读书的。
现在的孩子同样会有想让父母亲开心的心情。在考上名校的孩子当中,有许多是为了“看到爸妈开心的样子而读书”。名校的开学典礼也有许多父母亲来,或许有人会说那些孩子是恋母情结,事实上很多考上的人,就是这些努力读书、想让妈妈开心的孩子。
读书要配合孩子的能力
爱迪生的人生中有许多小故事,其中一个就是,据说他罹患了无法识字的病,也就是称为阅读障碍的学习障碍。
即使如此,爱迪生的母亲也处之泰然。据说,直到爱迪生上高中为止,都是他的母亲读书给他听的。还有,爱迪生长大成人之后,也一直让他的秘书念文章给他听。或许爱迪生之所以会喜欢书,就是因为妈妈念书给他听的缘故。
如果是一般的妈妈,发现孩子无法识字,一定会很焦急。可能会很担心:“为什么我的孩子无法识字?”然后就给孩子一堆书,要他“看这本”、“看那本”。有时甚至会对孩子生气:“为什么连这个字都不会念!”导致孩子失去自尊心与自信心。
然而,爱迪生的母亲却完全不着急。她只是下定决心认为:“这个孩子讨厌自己读,就不要强迫他。”便持续地读书给爱迪生听。爱迪生在小时候因为生病导致听觉受损,耳朵不太听得见,他的妈妈要读书给有听觉障碍的孩子听,光想象就知道那是一件多么辛苦的事。
后面的文章中也会提到,爱迪生也患有专注力不足过动症(A D H D)。面对有阅读障碍、听觉障碍、专注力不足过动症的爱迪生,爱迪生的妈妈知道“这就是这个孩子的特性”,并依循这些特性思考适合的做法。
虽然了解、模仿成功者的读书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配合孩子的特性。
会读书的孩子的妈妈绝非将一套方法硬套在孩子身上,而是会按照孩子的特性采取适合的方式。(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