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与家庭
家庭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场所,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心理状态的影响
在我国,几代同居的组合家庭较为普遍,据上海一个区的调查,占78%;据北京三个区的调查占81%;据哈尔滨离休干部的调查占93%。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城市中的老人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占多数。在农村,老人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比例,要比城市高。
老年人与晚辈们住在一起,即在组合家庭中生活,多数人身体尚健康,并不依靠子女照料自己,往往要帮助子女照料下一代,料理家务。他们为子女忙碌,是为了求得自我满足感和情感上的寄托。在核心家庭中(与未婚子女住在一起),生活比较清静,矛盾少,烦恼少;在儿孙绕膝的组合家庭中,家务事多,时有争吵摩擦。但是生活忙碌、热闹,也有益于老年人排除孤独感和寂寞感,而且得到无比的乐趣。多数老年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希望热热闹闹地度过晚年。尤其是身体衰弱,疾病缠身的老人,希望有子女照料。据上海社会学所对徐汇区140名老人的调查,83%的老人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
在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约有80%与儿女住在一起,与我国相近。老年人是乐意与孙儿女们一起消磨时光的。显然,对老人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家庭结构是起很大的影响的。
在欧美国家中,70%以上的老人单独生活;在美国相当多的老人独居,许多人心情郁闷,感到孤独。
国外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老人住在无声无光、与世隔绝的舒适房间里,住满九天便给以一定数目的被试费。然而被试者生活不到两天便受不了,要求停止实验。美国医学家詹姆豪斯等对老年人进行了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孤独的隐居者得病的机会为正常人的1.6倍,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际者的2倍。对7000名美国居民做了长达九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那些孤独的老人死亡率和癌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出2倍。由此可见,老人所处的家庭结构与老人的心理状况和身心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二、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作用
要使老年人生活安排得好,心情愉快,老人在家庭中发挥作用如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老年人既是一家之主,对下辈起指导作用,起枢纽作用和参谋作用,又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有不少老人在经济上和事业上给后辈以支援,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1.承担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离退休老人回到家里,从事家务劳动是间接为社会作贡献。这种认识是社会学家们予以肯定的。但一般人认为家务劳动琐碎、繁重,而且又不被人重视。因此,有些老人是被动地承担家务负担,如买菜、做饭、看孩子,心理上产生烦躁不安、不耐烦、不甘心的情绪。另一些老人则不然,把买菜、做饭、看孩子作为乐趣,有兴趣、有劲头,心安理得地为子女服务,同时认为是为社会服务。这对老人身心健康有益无害,而且可以促进家庭和睦。当然,这里是指老人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对后辈的经济支援
给予后辈经济支援,只有一部分老人才能做到。据哈尔滨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对离休干部的调查,离休干部月收入平均值比他们家庭月人均收入高出一倍多。在这样的家庭里不是子女赡养老人,而是老人补贴子女。有一个调查表明:经常补贴子女的老人占24%。
3.对后辈的期望、教育与事业上的支持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教育与事业上的支持,对子女的成才和前途是重要的一个因素。父母对后辈的期望与教育,并不是到老年才有的,而是孩子一出生就有的,只是到老年期对子女的期望与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说过去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到了老年,父母殷切希望的是他们在工作中责任心强,能取得成就,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好,并希望得到提拔与重用。因此,往往千叮万瞩,关心备至。然而,老年人的这种心意往往不被晚辈所理解。有一些老年父母对子女的内心期望不表现出来;实际上,他们对子女的期望藏在内心,子女也能心领神会。从期望理论看,父母的期望不宜过高,过高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除此以外,老人多年建立起的社会关系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可以给予子女事业上的一定的支持。
三、老年人的家庭关系
所谓家庭人际关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构成的。和睦的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处理好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也是老年人的一大幸福和乐趣。
老年人如何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呢?
1.老年夫妻关系
老年夫妻情感深,似乎不受文化与职业的制约。哈尔滨社科所在全市离休干部中进行调查,发现同配偶和谐的占59.1%,关系一般的占18.2%,偶有口角的占10.5%,经常争吵的占3.2%。天津对退休工人的调查表明,与老伴情感深厚的占61.6%,感情不好的只有2.4%。从以上数字看,老年夫妻感情不好的是极少数,虽是极少数,也仍值得重视。人到老年,朝夕相处的不是别人,正是配偶。如果夫妻不和,经常吵架,对老人的心情和健康影响很大。因此,老年人要有意识地处理好夫妻关系。
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根据亲身体验总结出处理好夫妻关系的“八互”原则是: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慰、互勉、互让。老年夫妇如果按照以上这些原则相处,就可避免争执。要体谅对方,不要指责;要照顾对方,不要只顾自己;要善于忍让,不要争强好斗;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发脾气。
2.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据调查,我国老年人在两代关系上大多数是和谐的亲密的。子女对父母态度好,家庭气氛就融洽;对父母态度一般,家庭气氛也就一般。在自觉晚境不佳的老人中,两代关系不好的最多。宁愿早死的老人中,晚年丧子的不幸遭遇者不少,白发送黑发,对老人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两代人关系如何,当然会影响老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老年期的适应。
老人与子女同居的家庭多数很和谐,但也有矛盾重重、争吵不休的。有些老人对子女非常失望,似乎自己对教育子女无能为力,有孺子不可教的心理,希望国家对青年一代加强尊老的道德教育。有一位老人说:“我现在有一种变态心理,希望子女不要长大,因为越大越不听话。尤其在结婚后,似乎失去了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做父母的就应想得开一些,要求子女老像小时候那样离不开父母,这是不现实的。有的人说:“孩子小时候,父母在他们心里是第一位;长大成人找到了配偶,父母就降到第二位;生了孩子,父母就降到第三位了。一代一代都是如此。”明白这个规律,老年人就会心安理得了。哲学家罗素说:“老年人对孩子不要过分依恋,才能度过美好的晚年。”他还说:“当你给他们某种物质帮助时,像给他们一些钱,给件上衣什么的,你一定不要指望他们会感谢你。”
在社会变革比较剧烈的时候,由于价值观、道德观、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要求等的不同,两代人的矛盾比较尖锐,这就需要双方沟通思想,谈谈心,讨论一些问题。父母要循循善诱地摆道理,要耐心听取不同意见,吸取合理的意见,达到思想认识上的一致。
婆媳关系与岳婿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睦。人们常说:“婆媳和,全家乐。”造成婆媳、岳婿间;中突的原因很多,如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态度等的不同,家庭琐事、经济问题等等。还有一个原因是比较微妙的,这就是婆媳(岳婿)并没有血缘关系,却要以血缘关系相认,在感情上没有直接联系而是通过中介(儿子或女儿)联系起来。父母对儿媳或女婿应该有对子女一样的感情,但事实上,媳婿不是自己从小抚养大,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据有的老人的体验,为了继续爱自己的子女就必须爱媳婿,自己应注意调节情感,并且彼此忍让、互相体谅。
3.祖孙关系
费孝通教授有一个比喻:父为一点,母为一点,父母联成一个直线;有子女后,就可连成一个三角形,比直线要稳。这很形象地说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我认为:有了孙辈,三角形中间又加了一个点,两代人都喜欢孙辈,孙辈成了这个三角形的中心,可以促进家庭的和睦。当然还要注意对孙子的教育,不能溺爱。对第三代的教育和生活护理往往与第二代不一致,会产生矛盾。这也是不能忽视的。
老年人除了上述家庭人际关系外,还有与亲朋的关系、同事、同学的关系、邻里的关系。这些关系的调适,要受人际吸引的因素制约。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邻里关系的和睦显得特别重要。与邻居相处,应该乐于相助,视同亲友。
还有社会心理学家指出,个性特征会影响人际吸引。例如老年人的个性类型会影响老年人人际关系。成熟型或健康型的老人,以科学态度理解现实,以积极的措施面对现实,不固执己见,善于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可促进人际吸引。愤怒型或攻击型的老人性格粗暴,唯我独尊,则有碍于人际吸引。老年人应针对可能出现的个性变异,注意改善不良个性,增进人际吸引,与他人友好相处,会增加生活乐趣。
总之,老年人要尽快适应离退休生活,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保持家庭和睦,这就是老年人的幸福和乐趣,就能提高适应能力,就会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