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会说话的藏传佛教文物
文/《瞭望》记者 姬斌 王军 王争 刘苗苗
?紫禁城内有一个鲜为人知、令人莫测的“藏传佛教世界”,遍布其中的珍贵文物,见证着藏传佛教在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留下的那些历史印记
踏入春华门,进入紫禁城西北部清代宫廷藏传佛教活动的中心区域“中正殿”的庭院,站在三重檐、四面出厦的雨花阁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特别提示《瞭望》记者:“这两边供奉的可是乾隆皇帝极尊重的两位人物。”
他手指的方向,是雨花阁前庭院东西各一幢面阔三间的二层配殿。“东边的这座,是乾隆的国师、三世章嘉的影堂,西边的这座,是六世班禅的影堂。”影堂是专门供奉逝者画像的地方。
单霁翔说,“1780年乾隆皇帝七十大寿时,六世班禅专程从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赶过来为乾隆皇帝祝寿。六世班禅是藏传佛教领袖之一、‘精通五明的学者’,当时他在紫禁城的‘中正殿’、宁寿宫等多处佛堂做了佛事。后来,他在北京黄寺圆寂了。乾隆皇帝很难过,敕建黄寺清净化城塔,安放他的衣冠。还命专人画了他的像,就供在这里。”六世班禅的奏书及贺礼,故宫博物院一直保存着。
17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人到扎什伦布寺,企图与西藏直接建立联系,六世班禅答复说,西藏属于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的圣旨办事。
乾隆时期,是清朝中央政府治理西藏政策的成熟期。1793年,乾隆皇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完善了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地方的多项制度,其中明确规定:达赖等大活佛转世须经金瓶掣签认定,并报请中央政府批准。从此,这项规矩成为定制。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藏传佛教佛堂的规模已经蔚为壮观。单霁翔说,“故宫现存的65处清宫藏传佛教殿堂,几乎全部是乾隆时期新建或在旧建筑基础上改建的。”它们组成了紫禁城内一个神秘的藏传佛教世界。
慈宁宫花园咸若馆布展现场 文明/摄
8月5日,故宫博物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一份很有意义的合作框架协议,内容是双方在博物馆建设、藏品研究与出版、文物展览、文物保护修复、对外宣传和文化产品研发等方面将展开交流与合作,包括共同对西藏全境分区逐步开展考古调查。
今年4月至8月间,瞭望记者数次到故宫博物院,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看到慈宁宫花园刚刚完成了建筑修护。单霁翔领着记者来到这里。走进园中主体建筑咸若馆,故宫的专家们正在有序地进行着原状陈设。这是清代太后、太妃礼佛之所,是故宫博物院即将向观众开放的那处佛堂。
“近些年,故宫对藏传佛教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单霁翔说,“我们要把故宫博物院建设成为我国的一个藏学研究中心,与国内外同行深入交流、广泛合作,深度挖掘故宫的档案文献、文物资源,多出成果。在这方面,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这也是故宫的一个使命。”LW
刊于《瞭望》2015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