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世民于含风殿驾崩时,武则天已是27岁的大龄女性。跟所有未曾生育的嫔妃一样,皇帝死后不久,她也剪去三千青丝,遁入感业寺,青灯古佛,聊度残生。
无名无份,却依旧要像那些有名有份的嫔妃一样,为“龙驭上宾”的男人保守身体与心灵的纯真。
这似乎有点强盗逻辑,然而命运就是如此弄人,不管你是多么想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总有一条不变的道路等待着你。
寺内的女人都死了心,武则天也一样,只是她内心深处多少还有一些幻想,想着那个男人能够带她走出苦海,她不想就这样孤独地度过一生。这个男人就是新皇帝李治。
武则天应该感谢李世民,如果不是他病卧床榻,李治也不能长时间陪伴他的父亲,自己也就不会与年轻的太子发生情感上的交集,而日后所发生的故事也就无从谈起。
2
李治将武则天从尼姑提升到后宫主人的地位,于公元649年夏天的那次邂逅不无关系。显然,那次相遇让还是太子的李治久久不能释怀,他无法忘记那个曾经属于父亲的女人。
武则天是个主宰命运,而不甘被命运主宰的人。太宗时代,她默默无闻,没有名分,李治朝,她不能再庸碌无为。难道李治死后,她再去做尼姑不成?
从昭仪到皇后,武则天用了5年时间,先是借王皇后之力除掉李治宠妃萧淑妃,后又将女儿之死归咎于王皇后,使李治反目,终以“废王立武”成为最大的赢家。
武则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与拥有能控制李治的力量有关,权力暗战是如此,后宫宠幸亦如是。
武则天的聪明之处,在于善于利用现有的资源,使自己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李治当然不算庸君,他在位期间,唐朝的疆域和威望超过了李世民时代。
3
他任武后自专,是看中她确有过人的治国才能。否则李治在位34年间,不会一再在臣下面前标榜他的皇后就是他的分身。
显然,武则天在高宗朝获得的无与伦比的地位,以致在690年开创一个周朝,与一般所谓的“女人乱国”有着不同的意含。
武则天的事迹已经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范围,武则天本人是否也会有同样的看法?她是否觉得自己过于复杂而不易亲近?过于强势而不易理解?
史书记载,晚年的武则天身边除了男宠,没有可亲近信赖的人,女儿太平公主与她似乎也早已产生了间隙。
4
在她的生命之花即将凋零之际,她与感业寺时的自己一样寂寞,但她似乎不愿承认内心的空荡。至高无上的权力已经让她不再感到新鲜与刺激,亲情也难以寻觅熟悉的身影。

她当然可以让人生表现得再温情一些,然而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回顾往事,武则天是否会黯然神伤不得而知,即便内忧惆怅,外人也觉察不出,她只会让这种情绪在腹内翻江倒海而不露。
她之所以能控制这个庞大的帝国,首先是因为她能控制自己。寂寞于她而言,或许只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