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被誉为公羊大师、儒家大儒。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学说。他认为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四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足见他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高度重视。汉武帝太初元年,董仲舒病逝。
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广川郡即现在的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在儒家经典学说的基础上融入了阴阳五行为框架的道家学说,建立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派儒学思想体系。但是相信我们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应该是来自于他对汉武帝刘彻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的出生并不平凡,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家里面还有非常丰富的藏书,这就为他以后从事儒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开始招收大量学生,讲授儒学。随着他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的学识和名气也越来越大。之后到了汉景帝年间,他被任命为博士,专门讲授经学。在汉武帝继位之后,他出任江都国的国相,主要通过研究《公羊》等著作,推究阴阳运行的规律来预测刮风下雨。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策略。于是董仲舒就在他的《举贤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天人感性”、“大一统”等学说。董仲舒还认为“天”是一切的根本,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命都由天来控制,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的这一建议最终能够被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董仲舒病逝于前104年,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被葬在了当时京师长安的郊外。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是一位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大师和经学家。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和社会稳定,也对之后近千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学识渊博的一面,而不知道他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有一个跟他有关联的成语“目不窥园”就可以了解董仲舒读书有多刻苦。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相传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便对读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官僚家庭,家里面有丰富的藏书,这对于董仲舒来说简直是没有更加让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了。于是他夜以继日地熟读家中的藏书,有时候读到入迷处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他的父亲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忧。为了让孩子在读书之余可以放松一下身心,他决定在家后面的空地上修建一个花园,这样董仲舒在读书读到疲乏的时候就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个花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学习,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园的,同时准备各种材料。开始动工的时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请他来到院中观赏但是他只是捧着书简,谢绝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时候,小花园已经初具规模了,旁边的邻居和亲戚家的孩子都来到园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却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年,花园终于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来到花园观赏休憩。父母也叫董仲舒出来玩,他虽然点了点头,却依旧埋头学习。在中秋佳节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在园中赏月吃月饼,唯有他仍旧捧着书简不放手。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为一代大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董仲舒的主张
在中国古代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了许多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依据当时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及变迁,提出了许多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和发展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不仅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西汉时期,就有这样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学识渊博和治学严谨的著名学者董仲舒。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便是针对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他认为历史中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是由五德运行来决定的。当时董仲舒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改,他认为朝代的更替是依据“三统”,即黑统、白统和赤统来依循的。
他的第二个思想主张是提出了朱莫甘娜的“君权神授”理论。在汉朝以前的历史中,所有君王的君位都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当时西汉的开创者是一个平民,他要君临天下不仅需要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撑,更需要一种理论来加以强化他的帝位。董仲舒就因时制宜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不仅来自于祖先聚成,更重要的是来自上天的旨意,这就为君权神授统治权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第三点就是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和信”。这一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和继承,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和规矩。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董仲舒所提出的这些理论无疑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理论都是错误和严重压抑人的个性的东西。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析董仲舒的主张
在中国古代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了许多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依据当时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及变迁,提出了许多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和发展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不仅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西汉时期,就有这样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学识渊博和治学严谨的著名学者董仲舒。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便是针对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他认为历史中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是由五德运行来决定的。当时董仲舒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改,他认为朝代的更替是依据“三统”,即黑统、白统和赤统来依循的。
他的第二个思想主张是提出了朱莫甘娜的“君权神授”理论。在汉朝以前的历史中,所有君王的君位都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当时西汉的开创者是一个平民,他要君临天下不仅需要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撑,更需要一种理论来加以强化他的帝位。董仲舒就因时制宜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不仅来自于祖先聚成,更重要的是来自上天的旨意,这就为君权神授统治权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第三点就是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和信”。这一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和继承,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和规矩。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董仲舒所提出的这些理论无疑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理论都是错误和严重压抑人的个性的东西。
董仲舒的人性论
董仲舒关于天和人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他认为宇宙的变化和运行是有一个目标的,在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的生长也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宇宙运行的目标所服务。他认为宇宙这个总的目标就是孕育出人类和建立封建社会。他还所道,人是天的附属,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缩影,因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宇宙的精华所在,是凌驾于其他事物的最高存在。
董仲舒雕像
在心理方面,董仲舒认为人是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的,就好像天也是有阴有阳一样。一方面,情感和个性是一个人从出生就具备的东西,但是情和性的关系又是相互对立的,这就与天有阴阳的对立是相同的道理。另外,董仲舒也肯定人天生就有良善的一面,这点还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按照董仲舒的思想来说就是:在阴阳这两个对立独立面之中,阳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阴则是不占优势地位的。联系到人的话,就是个性是主要的,感情则是次要的,因此人的特质显现出来就是善的部分。
但是在另一方面,董仲舒虽然承认人有善良的特质,但是他并肯定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上面已经说到过,人是有性有情,既有贪念也有仁爱,,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人有良善的部分当成是人生来就是善良的。这里面的关系要注意进行辨别和区分。
总得来说,董仲舒的人性论既继承了先秦儒学关于人性的思想,但是同时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关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而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和思想家董仲舒则在庄子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人合一表现的是中国人最基本思考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天与人不是一种主体和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和整体、扭曲和原貌的关系之中。
董仲舒雕像
具体来说,就是物质世界是处于绝对运动之中的,而思维则是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思维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人与物以及物和人之间是相互和谐统一的。
先来看一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汉武帝继位之后,西汉进入了一个政治和经济全面繁荣的时期。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统治者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学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也成为了汉武帝执政的指导思想。
在天和人的关系上,董仲舒认为人是由天所创造的,天以自身为参照,创造出了人这一物种。因此人无论是在外形还是跟情感方面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同时天在运行之中,产生了阴阳五行,并通过五行来和人沟通。因此,天是一切的主宰者,遵从天的旨意行事是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君主是天的代表和化身这一观点,认为人跟天是不能直接沟通的,需要一个“圣人”来执行天的命令,而这个“圣人”就是君主。君主的权力是由天所授予的,君主是天和人之间的一个交流的桥梁,因此天下的人应该尊重并听从君主的号令,不然就是对天的不敬和冒犯。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之所能够被当时的汉武帝所接受,是因为他的思想有利于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何含义董仲舒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最早是由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而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和思想家董仲舒则在庄子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天人合一表现的是中国人最基本思考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天与人不是一种主体和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和整体、扭曲和原貌的关系之中。
董仲舒雕像
具体来说,就是物质世界是处于绝对运动之中的,而思维则是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思维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人与物以及物和人之间是相互和谐统一的。
先来看一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汉武帝继位之后,西汉进入了一个政治和经济全面繁荣的时期。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统治者需要一种全新的思想学说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也成为了汉武帝执政的指导思想。
在天和人的关系上,董仲舒认为人是由天所创造的,天以自身为参照,创造出了人这一物种。因此人无论是在外形还是跟情感方面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同时天在运行之中,产生了阴阳五行,并通过五行来和人沟通。因此,天是一切的主宰者,遵从天的旨意行事是一条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君主是天的代表和化身这一观点,认为人跟天是不能直接沟通的,需要一个“圣人”来执行天的命令,而这个“圣人”就是君主。君主的权力是由天所授予的,君主是天和人之间的一个交流的桥梁,因此天下的人应该尊重并听从君主的号令,不然就是对天的不敬和冒犯。
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之所能够被当时的汉武帝所接受,是因为他的思想有利于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董仲舒 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是由董仲舒在汉武帝继位时期所提出的三篇策论的统称,因为董仲舒的第一篇策论讲的是“天人关系”,因此后世之人被把这三篇文章叫做“天人三策”。这三篇文章的由来是在建元六年,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驾崩之后,汉武帝刘彻质感是否可以完全掌握权力。而在建元元年被废除的新政得以继续实施。在元光元年,汉武帝向董仲舒询问治国的良策,于是董仲舒便承上了三篇策论来回答汉武帝,这就是“天人三策”产生的背景。
董仲舒画像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主要提出了四条建议分别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和建立太学。先来看第一条,董仲舒认为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天和地解决的是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人则是由天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的外形和内在反映的都是天的意志。因此天是最高的统领和主宰,人的行为都应该按照天的意愿来行事。而天并不能人直接交流,这就需要一个两者之间的纽带,来让天和人可以沟通。这个纽带就是君主,君主是天的意志的执行者,因此所有人都必须对君主恭敬。这一点就从理论上确立了君主的权威和至高无上。
而第二点则让儒家正式在当时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儒家可以通过天人感应论来要求皇帝,对他的言行进行监视,因为儒家是可以感知到“天意”的。这就使得儒家比其他的思想流派要更加神圣和不可侵犯。
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则在思想上加强了对人们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四条建议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之后封建社会维护统治的主要理论来源。
董仲舒的人性论
董仲舒关于天和人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他认为宇宙的变化和运行是有一个目标的,在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的生长也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宇宙运行的目标所服务。他认为宇宙这个总的目标就是孕育出人类和建立封建社会。他还所道,人是天的附属,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缩影,因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宇宙的精华所在,是凌驾于其他事物的最高存在。
董仲舒雕像

在心理方面,董仲舒认为人是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的,就好像天也是有阴有阳一样。一方面,情感和个性是一个人从出生就具备的东西,但是情和性的关系又是相互对立的,这就与天有阴阳的对立是相同的道理。另外,董仲舒也肯定人天生就有良善的一面,这点还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按照董仲舒的思想来说就是:在阴阳这两个对立独立面之中,阳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阴则是不占优势地位的。联系到人的话,就是个性是主要的,感情则是次要的,因此人的特质显现出来就是善的部分。
但是在另一方面,董仲舒虽然承认人有善良的特质,但是他并肯定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上面已经说到过,人是有性有情,既有贪念也有仁爱,,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人有良善的部分当成是人生来就是善良的。这里面的关系要注意进行辨别和区分。
总得来说,董仲舒的人性论既继承了先秦儒学关于人性的思想,但是同时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关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西汉董仲舒天人三策作品评析董仲舒 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是由董仲舒在汉武帝继位时期所提出的三篇策论的统称,因为董仲舒的第一篇策论讲的是“天人关系”,因此后世之人被把这三篇文章叫做“天人三策”。这三篇文章的由来是在建元六年,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驾崩之后,汉武帝刘彻质感是否可以完全掌握权力。而在建元元年被废除的新政得以继续实施。在元光元年,汉武帝向董仲舒询问治国的良策,于是董仲舒便承上了三篇策论来回答汉武帝,这就是“天人三策”产生的背景。
董仲舒画像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主要提出了四条建议分别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尊王攘夷和建立太学。先来看第一条,董仲舒认为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天和地解决的是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需要。而人则是由天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的外形和内在反映的都是天的意志。因此天是最高的统领和主宰,人的行为都应该按照天的意愿来行事。而天并不能人直接交流,这就需要一个两者之间的纽带,来让天和人可以沟通。这个纽带就是君主,君主是天的意志的执行者,因此所有人都必须对君主恭敬。这一点就从理论上确立了君主的权威和至高无上。
而第二点则让儒家正式在当时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儒家可以通过天人感应论来要求皇帝,对他的言行进行监视,因为儒家是可以感知到“天意”的。这就使得儒家比其他的思想流派要更加神圣和不可侵犯。
而第三点和第四点则在思想上加强了对人们的控制,同时也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四条建议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之后封建社会维护统治的主要理论来源。
董仲舒大一统
在中国儒学发展的的历史上,除了开创者孔子和孟子之外,董仲舒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诠释了儒学思想,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其中最主要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等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主张都被当时的汉武帝刘彻所采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画像
我们来看一下“大一统”思想的产生背景。当时的汉朝经过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史称为“文景之治”。等到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他一方面大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同时也削弱地方王侯的势力,同时大力招募贤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其中天和地满足了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而君主在董仲舒的理论中是天地人三者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这点从“王”这个字可以看出来:“王”是有三横连在一起的,而这三横代表的就是天地人三者。“王”就是天派来和人进行交流和传达天的旨意的,因此君主的权力就是由来自上天的授予。但是另一方面,君主虽然是天所授予的,但是如果他滥用权力,就会造成政局的混乱和腐败,甚至国家的灭亡,因此董仲舒又借助天来限制君主的行为,指出君主如果违背天道,上天就会给予惩罚。
董仲舒就这样把天地人和君主联系在了一起,既巩固了统治,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董仲舒的人性论
董仲舒关于天和人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他认为宇宙的变化和运行是有一个目标的,在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的生长也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宇宙运行的目标所服务。他认为宇宙这个总的目标就是孕育出人类和建立封建社会。他还所道,人是天的附属,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缩影,因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宇宙的精华所在,是凌驾于其他事物的最高存在。
董仲舒雕像
在心理方面,董仲舒认为人是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的,就好像天也是有阴有阳一样。一方面,情感和个性是一个人从出生就具备的东西,但是情和性的关系又是相互对立的,这就与天有阴阳的对立是相同的道理。另外,董仲舒也肯定人天生就有良善的一面,这点还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按照董仲舒的思想来说就是:在阴阳这两个对立独立面之中,阳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阴则是不占优势地位的。联系到人的话,就是个性是主要的,感情则是次要的,因此人的特质显现出来就是善的部分。
但是在另一方面,董仲舒虽然承认人有善良的特质,但是他并肯定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上面已经说到过,人是有性有情,既有贪念也有仁爱,,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人有良善的部分当成是人生来就是善良的。这里面的关系要注意进行辨别和区分。
总得来说,董仲舒的人性论既继承了先秦儒学关于人性的思想,但是同时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关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西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典故解读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也是一位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大师和经学家。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和社会稳定,也对之后近千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学识渊博的一面,而不知道他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有一个跟他有关联的成语“目不窥园”就可以了解董仲舒读书有多刻苦。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相传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便对读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官僚家庭,家里面有丰富的藏书,这对于董仲舒来说简直是没有更加让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了。于是他夜以继日地熟读家中的藏书,有时候读到入迷处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他的父亲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忧。为了让孩子在读书之余可以放松一下身心,他决定在家后面的空地上修建一个花园,这样董仲舒在读书读到疲乏的时候就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个花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学习,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园的,同时准备各种材料。开始动工的时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请他来到院中观赏但是他只是捧着书简,谢绝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时候,小花园已经初具规模了,旁边的邻居和亲戚家的孩子都来到园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却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年,花园终于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来到花园观赏休憩。父母也叫董仲舒出来玩,他虽然点了点头,却依旧埋头学习。在中秋佳节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在园中赏月吃月饼,唯有他仍旧捧着书简不放手。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为一代大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他的一生中,曾经提出过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这样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董仲舒一生还撰写了许多文章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应该是《春秋繁露》了,在这本书中,董仲舒几乎所有的思想和主张有所提及,可以说是完整体现和阐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理论。
董仲舒雕像
这本著作产生于西汉中期。当时诸侯战乱频繁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逐步得到恢复,出现了政治大一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为了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就提出了具有神学倾向的全新的儒家思想体系。他的这些哲学思想基本都在《春秋繁露》得到了体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春秋繁露》一共有17卷,82篇文章。因为书中所留下的文章的名字和史书《汉书·艺文志》和《汉书·董仲舒传》中所记载的并不一致,因此后人也曾经怀疑过书中有些文章并不是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春秋繁露》这个名字是后人根据董仲舒流传下来的文章汇集而成的,署名是汇集者自己添加的,这个书名一直要到隋唐以后才出现。
目前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的版本,是在南宋嘉定四年即公元1211年的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而这本书进行注释的的书籍也有很多,其中最详尽的应该是苏舆所注的《春秋繁露义证》。
《春求繁露》这本书是董仲舒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研究此书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西汉的著名学者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的人性论
董仲舒关于天和人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他认为宇宙的变化和运行是有一个目标的,在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的生长也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宇宙运行的目标所服务。他认为宇宙这个总的目标就是孕育出人类和建立封建社会。他还所道,人是天的附属,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缩影,因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宇宙的精华所在,是凌驾于其他事物的最高存在。
董仲舒雕像
在心理方面,董仲舒认为人是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的,就好像天也是有阴有阳一样。一方面,情感和个性是一个人从出生就具备的东西,但是情和性的关系又是相互对立的,这就与天有阴阳的对立是相同的道理。另外,董仲舒也肯定人天生就有良善的一面,这点还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按照董仲舒的思想来说就是:在阴阳这两个对立独立面之中,阳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阴则是不占优势地位的。联系到人的话,就是个性是主要的,感情则是次要的,因此人的特质显现出来就是善的部分。
但是在另一方面,董仲舒虽然承认人有善良的特质,但是他并肯定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上面已经说到过,人是有性有情,既有贪念也有仁爱,,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人有良善的部分当成是人生来就是善良的。这里面的关系要注意进行辨别和区分。
总得来说,董仲舒的人性论既继承了先秦儒学关于人性的思想,但是同时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关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汉武帝梁王是什么关系 汉武帝董仲舒独尊儒术汉武帝梁王
在汉武帝继承皇位登基为帝的道路上有着不少的竞争者,除了景帝自己的儿子刘荣之外,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也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
梁王刘武
刘武是汉景帝的亲生弟弟,他是窦太后最小的儿子,自然也是最受宠的。在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刘武有没有争夺皇权的野心,但是毫无疑问窦太后是有的,刘武手下的那群谋臣也是有的,因为太后的宠爱,景帝的宠信放纵,手下人的无脑撺掇,刘武逐渐走上了这条争权夺利的道路。然而刘武忘了一件最关键的事情,那就是景帝才是皇帝,才是这个天下的主人,窦太后虽然权势深重也不可能什么事都能干预景帝,满朝文武也不会允许她这么敢于朝政。
其实景帝一开始就对这个弟弟有着一定的防备之心,看似和刘武很要好,甚至可以和刘武一起乘天子之乘,但是其实景帝一直想办法来压制这个手掌兵权的弟弟,早在窦太后想要里刘武为皇太弟的时候就暗示窦婴出来搅乱,后来又利用周亚夫在军事上牵制刘武,之所以一直没有动他一来是顾忌到窦太后,再来是担心受到天下人的非议,所以说其实当时的刘武已经是在走钢丝了,但是他还不自知,做出了一件蠢事,将那些反对立他为储的大臣给暗杀了,这也让景帝,大发雷霆,也彻底断绝了刘武成为皇储的可能性,让刘彻彻底坐稳了太子之位。
可以说梁王的一生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在于他统御一方,位高权重,但是不幸在于他在权势的诱惑下迷失了自己,最后落得了一个郁郁寡欢的境地,如果他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或许可以在荣华富贵中幸福快乐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汉武帝董仲舒
在汉武帝时期,有着很多杰出的人,都对于当时乃至之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司马迁、张骞等等,然而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人物,那就是董仲舒。
大儒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也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大儒,虽然在汉初的时候一直实行的都是黄老的无为而治,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已经逐渐满足不了汉武帝的需求,于是他决定重用儒学,因此董仲舒也终于有了一展所长的机会。在窦太后死后,黄老学说彻底走向末路,儒学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如果说窦太后的死标志着道家的没落,那么董仲舒的限量对策无疑就是儒家兴盛的起点。
在前134年的时候,汉武帝选贤举能,连问董仲舒三策,因为主要的问题是以天人之间的关系为主,所以也被称为“天人三策”,并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汉武帝虽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但是很不幸的董仲舒还是没有受到重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很长时间以来的儒生中存在的光说不练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试想汉武帝时代,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如果董仲舒真的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凭借他在儒家学子中的威望,凭借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又怎么会刻意不让他执政呢?原因就在于他虽然说起来很好听,但是都是一个比较空洞的东西,有着理论上的指导价值,但是让他去做,他就做不到,所以汉武帝一直没有重用董仲舒,虽然如此,董仲舒还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和汉武帝两人直接间接的促成了中国日后主流文化的格局。
汉武帝顾命大臣
在汉武帝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深深后悔将自己原先的继承人逼死,但是后悔也无济于事,所以他开始安排后事,至少给自己年幼的儿子一个安定的环境,于是下诏悔改,一改之前穷兵黩武的风格,开始休养生息,并且给刘弗陵找了四个顾命大臣,接下来就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几个大臣。
霍光的影视形象
最重要的自然就是霍光,在汉武帝死后,为了汉室的中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汉宣帝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在霍光在世的时候无论是汉昭帝还是汉宣帝都要给他几分面子,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尤其是后来的汉宣帝,面对霍光的时候总是显得没有那么有底气。很幸运的是,霍光到底是一个忠心汉室的忠臣,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却从来没有动过自立的念头,虽然中间也有废帝的举动,但是也是因为废帝实在不给力才联系群臣请皇太后废立皇帝的,也是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
还有一个比较奇葩就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金日磾,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的高官,金日磾在维护国家安定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而且他的后代也是以忠孝著称,都为了西汉的和谐民族的团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还有两个就不一样了,桑弘羊和上官桀,虽然也都是当时的高官,也都在武帝在位的时候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是后来却晚节不保,最后因为权力上的争斗,想要废了汉昭帝改立燕王,所以都被处死了。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有什么特点董仲舒新儒学
“新儒学”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末期,比如说当时著名的儒学代表和学者荀子的学说和思想主张,就曾被称为“新儒学”,而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董仲舒对儒家的阐释和解读,也被后人称之为“新儒学”。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所构建的儒家体系已经不是孔孟时期的儒学思想了,而是呈现出了一种多圆的开放结构,在这当中,董仲舒还融合了道家的黄老学说在自己的思想中。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的学说除了被称为“新儒学”之外,也被人们称为“董学”。他的学说是在继承先秦时期孔孟学说的基础上,以道家阴阳五行作为框架,吸收其他家的思想精华,建立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体系。第一个理论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学说。他利用和改造了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建构了一个既具有传统的儒家思想,又包含完整的天人宇宙论的全新思想体系。同时还竭力把皇帝的统治和天道的运行规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阴阳五行和人事政治互相一致又彼此互相影响的理论作为自己思想的核心,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重新阐述。
第二个是“天有四时,王有四政”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对当时统治者的地位来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个思想主张便是“三纲五常”。这一思想主要的目的在于规范个人的行动,限制个人思想的泛滥,有利于控制当时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已经成为历代统治者钳制个人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董仲舒大一统
在中国儒学发展的的历史上,除了开创者孔子和孟子之外,董仲舒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诠释了儒学思想,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其中最主要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等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主张都被当时的汉武帝刘彻所采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画像
我们来看一下“大一统”思想的产生背景。当时的汉朝经过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史称为“文景之治”。等到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他一方面大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同时也削弱地方王侯的势力,同时大力招募贤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其中天和地满足了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而君主在董仲舒的理论中是天地人三者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这点从“王”这个字可以看出来:“王”是有三横连在一起的,而这三横代表的就是天地人三者。“王”就是天派来和人进行交流和传达天的旨意的,因此君主的权力就是由来自上天的授予。但是另一方面,君主虽然是天所授予的,但是如果他滥用权力,就会造成政局的混乱和腐败,甚至国家的灭亡,因此董仲舒又借助天来限制君主的行为,指出君主如果违背天道,上天就会给予惩罚。
董仲舒就这样把天地人和君主联系在了一起,既巩固了统治,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个神学术语,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学说。它的主要意思是说天命和人事的互相响应,认为天能够对人事进行干预,也能预测人的吉凶祸福,同时人的行为也能被天所感应到。在这方面,西汉时期的儒学大事董仲舒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主要的理论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或者《春秋》一书中的天人感应思想,同时也有自己的阐述和创新之处。董仲舒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相生相克,因此才构成了合理的宇宙关系。按照他的宇宙构成学说,宇宙被五行合理地安排,因此才会有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变换和更替,而灾害的出现则是由于宇宙的五行关系被打破了,五行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中,于是灾害就这样出现了。
董仲舒虽然用五行理论解释了灾害发生的原因,但是要说明天人之间的感应还是不够的,因此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的行为是如何破坏五行的合理关系从而导致灾害的发生的。董仲舒提出的就是气化学说。他认为天地万物由气化所形成,人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天地之间阴阳之气汇聚的地方。因此天地之间虽虚而实。在这一气化的天地之间,人的气息和天地的气息互相混合,如果这两股气息和谐共生,则天下太平;而一旦这两股气息混乱和排斥,天地之间就会有灾祸发生,董仲舒的气化学说的提出使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不得不说,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董仲舒能够提出如此完备的学说实在是一件让人叹服的事情。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含义分析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个神学术语,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具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学说。它的主要意思是说天命和人事的互相响应,认为天能够对人事进行干预,也能预测人的吉凶祸福,同时人的行为也能被天所感应到。在这方面,西汉时期的儒学大事董仲舒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主要的理论来源是阴阳五行学说或者《春秋》一书中的天人感应思想,同时也有自己的阐述和创新之处。董仲舒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相生相克,因此才构成了合理的宇宙关系。按照他的宇宙构成学说,宇宙被五行合理地安排,因此才会有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变换和更替,而灾害的出现则是由于宇宙的五行关系被打破了,五行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中,于是灾害就这样出现了。
董仲舒虽然用五行理论解释了灾害发生的原因,但是要说明天人之间的感应还是不够的,因此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的行为是如何破坏五行的合理关系从而导致灾害的发生的。董仲舒提出的就是气化学说。他认为天地万物由气化所形成,人生活的空间就是一个天地之间阴阳之气汇聚的地方。因此天地之间虽虚而实。在这一气化的天地之间,人的气息和天地的气息互相混合,如果这两股气息和谐共生,则天下太平;而一旦这两股气息混乱和排斥,天地之间就会有灾祸发生,董仲舒的气化学说的提出使他的天人感应学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不得不说,在古代的科技条件下,董仲舒能够提出如此完备的学说实在是一件让人叹服的事情。
董仲舒大一统
在中国儒学发展的的历史上,除了开创者孔子和孟子之外,董仲舒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诠释了儒学思想,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其中最主要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等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主张都被当时的汉武帝刘彻所采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画像
我们来看一下“大一统”思想的产生背景。当时的汉朝经过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史称为“文景之治”。等到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他一方面大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同时也削弱地方王侯的势力,同时大力招募贤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其中天和地满足了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而君主在董仲舒的理论中是天地人三者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这点从“王”这个字可以看出来:“王”是有三横连在一起的,而这三横代表的就是天地人三者。“王”就是天派来和人进行交流和传达天的旨意的,因此君主的权力就是由来自上天的授予。但是另一方面,君主虽然是天所授予的,但是如果他滥用权力,就会造成政局的混乱和腐败,甚至国家的灭亡,因此董仲舒又借助天来限制君主的行为,指出君主如果违背天道,上天就会给予惩罚。
董仲舒就这样把天地人和君主联系在了一起,既巩固了统治,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董仲舒新儒学
“新儒学”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末期,比如说当时著名的儒学代表和学者荀子的学说和思想主张,就曾被称为“新儒学”,而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董仲舒对儒家的阐释和解读,也被后人称之为“新儒学”。值得一提的是,董仲舒所构建的儒家体系已经不是孔孟时期的儒学思想了,而是呈现出了一种多圆的开放结构,在这当中,董仲舒还融合了道家的黄老学说在自己的思想中。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的学说除了被称为“新儒学”之外,也被人们称为“董学”。他的学说是在继承先秦时期孔孟学说的基础上,以道家阴阳五行作为框架,吸收其他家的思想精华,建立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体系。第一个理论是“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天人学说。他利用和改造了阴阳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建构了一个既具有传统的儒家思想,又包含完整的天人宇宙论的全新思想体系。同时还竭力把皇帝的统治和天道的运行规律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阴阳五行和人事政治互相一致又彼此互相影响的理论作为自己思想的核心,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对先秦儒学的重新阐述。
第二个是“天有四时,王有四政”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在对当时统治者的地位来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个思想主张便是“三纲五常”。这一思想主要的目的在于规范个人的行动,限制个人思想的泛滥,有利于控制当时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已经成为历代统治者钳制个人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