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明 斗鱼 张文明:试论摄影语言



简庆福摄影作品:英雄(2002年摄于日本)
    不同的人,因为摄影风格不一样,所以摄影语言也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摄影,其语言也会有别。就拿笔者所在的河南省来说,王世龙先生的摄影风格可谓"山药蛋派"。他的《二月二龙抬头》不止是有着乡村谚语的味道,而且有着河南民间浓郁的习俗,从画面到标题,都是地道的河南特色:那高昂的龙头、虚化呈现的动感、黑压压的人群,以朴实的摄影语言,营造了二月二舞龙的生动场面。他的《中原父老》、《历史的脚印》等画册,让我们看到了河南农村半个多世纪的风貌。姜健先生的《场景》、《主人》,同样是摄河南农村的镜头,跟王世龙先生却大相径庭。姜健的《场景》拍摄得很刁,只拍人去场空的景色,不摆也不饰,不遮也不盖,不挪也不动,"此地无声胜有声",以默默无语的方式纪录着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社会学的角度,反映着农村社会的真实情景。他的《主人》,同样使用叙述的语言,用为人家留影的方式,登堂入室,聚焦着人们生活的实况,同样反应着河南的三农。而二者的标题,跟王先生大不相同,姜健只标拍摄年月、地点,没了乡语村言,却有着城市摄影师的腔调。再说武强,他的《采煤的大卫》,塑造了煤矿工人的高大形象,摄影语言不免有着外来语的况味--那煤矿工人的神情,直接有着米开朗基诺《大卫》雕塑的神采。他的《爷爷的草帽》,又有着孩子们的声调:类似草帽的茅亭屋顶,被一群光屁股的山里娃高高擎起,直插蓝天;放大时又有意拉高了苍穹,一派欢乐的景象,又不乏儿童天真顽皮的可爱。到了《中原饭场》,一改"摆中抓"的摄影模式,纪录起农村"食"--吃饭时的景象,演绎着中原广大乡村"民以食为天"的民生状态。不标题目,只注地点年月,充斥的是农村社会学和民间风俗。白学义也是拍煤矿工人起家的。他的《采光人》,利用矿井做背景,有意塑造矿工的高大形象,他采用了倾斜放大的暗访技巧,拉大了煤矿工人的身影,从聚焦到暗室,运用了赞美的摄影语言,夺取了奖项--这是摄影的夸张语言。他的《金洒农家》,就有点诗的韵味:白果树下,瓦房屋顶,一农妇正晒柿子,房后袅起青烟,将银杏叶的金黄和柿子的通红衬托得格外醒目,画意嫣然,诗意浓厚,虽有褒的成分,多的是赞美诗的腔调。他的《神农后裔》,利用二三老农的形象,用隐喻的办法,为古老的农业大国,塑造了憨厚朴实的当代农民。赵震海的《好孙女》,以孙女为奶奶梳头的肢体语言,诉说着孝道。他的《盲人李飘海》,借盲人纫针、盲人骑自行车、盲人修收音机等行动语言,讴歌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王明喜的《亚克西》,利用少数民族维吾尔的语言及维族旅客在餐车竖起大拇指,盛赞了铁路工人的服务态度。张国通的《已是桃李满天下》,凭借着老师的一头白发、一摞高高的作业本及夜深疲倦的神情,引发我们在看到为人师表的辛苦之时,又联想到其培育的弟子之多。汪昌和的《丰收之后》,拍摄了骑自行车的农民,借后座载的用于囤粮的茓子,隐喻着粮食已经大丰收。他荣获国展金奖的《逆风行》,使用了动感,增强顶风而上的行动。而他那幅《乡情》,则借用蓝花布、红包袱、蓑衣、斗笠、水牛,趁走亲戚的途中,表达浓烈而又化不开的乡情和亲情,同时,他还把摄影的形式美感推向了极致。又如王长松的《有感于老夫少妻》,借老干新花,讥讽"鲜花插在牛粪上"。他的《动与静》,居高临下鸟瞰演武场,以对比的语言诉说着"练"与"看"的人员。他的《疲惫的模特》等组照,避开模特的闪光点,专找被人忽视的角度,诉说着模特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再如,阎新法的《生活留言》,用影像记录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民,一律用大合影的方式,纪录着他们的境况:或劳作,或休闲,或过节,或娶亲,不论男女老幼,彰显的是时代的风貌。他的摄影语言,朴实无华,却弥补了对以往生活"都不在意"的遗憾。特别指出的是,他的《洪流100》。洪流者,"红军流散人员"的简称。一样用留影的形式,为当年"一批红军战士因负伤、掉队、病残等原因蛰居乡野"的老革命,立此存照;历经十年,记录了一百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虽然摄于九十年代,但有着"倒叙"的手法,引我们回想他们当年革命时的境况。观看他们居住的环境、沧桑的面容、及破烂的着装,不由让我们肃然起敬。近年,秦玉海的《真水》,图说着真水无香: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深浅、不同的光影,用似真似幻、亦实亦虚的影像,诉说着水的幻化无穷,既潜在着滴水石穿的强韧,又阐述着智者乐水--一泓或一潭汪汪的清水,能不断拍摄出成百上千张的画面,没有发现的眼光,缺了丰富的联想、乏了美学的修养,少了知识的积淀,穷了妙语词汇,莫说对着一条小溪,即便面对大海,也不会拍摄出让人赞羡的惊涛骇浪!摄影语言的变幻无穷,在秦玉海的《真水无香》里,有着丰富的体现。还有,马晓东的《达利的工厂》,以魔幻的摄影语言,用超现实主义的荒诞影调,阐述着大工业文明有如大地震般带来的灾害。不过,其影像不是暗访特技制作出的效果,而是PS出来的怪诞。

    摄影艺术,又称光画艺术。不言而喻,"光"与"影"是光画艺术不可或缺而且还是极其重要的摄影语言,因此,对光影的研究尤为重要。摄影人爱挑好天气,特别是风光摄影,更是挑剔得不行,常常埋怨"天公不作美"。这种穷讲究,殊不知大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风雨雷电,阴晴圆缺,一年四季,变化无常。没有光,一切都玩不转。一个真正的摄影人,应该全天候把握住任何光线。不然的话,算是甚摄影人?
张文明 斗鱼 张文明:试论摄影语言

    光是有强弱聚散等特点的,光线是有方向、长短及折射的,由于光或光线的不同,其形成的影调自然很不相同;不同的影调,又形成不同的质感;光线的方向不同,又直接影响着透视效果;光的强弱反差,又形成了图像的纵深感……所以,逆光、侧逆光,帮助我们将花朵的花瓣剥离得一清二楚;强光,刺眼;但有利于识别绸缎的光滑;弱光,神秘;却易形成粗颗粒;人像摄影,有着高调和低调;风光摄影,喜爱一早一晚的低色温;散射光,帮我们消除阴影;雨天,又使色彩饱和;正面光,让我们清晰地拍摄建筑物;背景光,可以塑造立体感;反射光,又使远处的山峰越来越淡;不同强弱的光线,又能使图像呈现着纵深感;……夕阳无限好,斜阳满画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不仅为文人造就了脍炙人口、具有诗情画意的诗句,也为影人光绘了备具画意诗情、赏心悦目的摄影作品。例如,刘鲁豫的《雪乡》,白皑皑的雪,显得大地绵远辽阔,暗黑色的篱笆又将我们的视线由前端引导至积雪覆盖的村落,民舍傍着山麓,塔松依着山坡,密密麻麻,披着雪花。若非曲曲折折的木桩"留"住了我们的视线,很可能随着雪屋后的雪白小道,穿越画框--雪屋,打住了视线,就此成了趣味中心。刘鲁豫用散射的侧光(请注意篱笆的浅影),借雪的洁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童话般的故事。
    我不想再举河南家乡摄影家的例子了。我想说的是,摄影语言绝非上述一鳞半爪的那些。它像汪洋大海,不可斗量。比如,摄影的构图、用色、速度快慢、镜头大小、曝光长短、技法技巧、后期暗房……无处不存在着摄影语言。要想很好地掌握运用好摄影语言,不老老实实地下一番功夫研究,出门就想碰上个大奖,恕我直言,吉星是不会常悬高照的。

    再说影。其实,图像都是影--摄影摄影,摄的就是影。然而,我在这里说的"影",是由光照射形成的影,即人与物的影子。影在摄影语言里起着轻重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的。不同时段的影,为我们的画面平添了不同的魅力,不同物体的影子又增添了无穷的趣味,就看摄影人怎样把握运用。我建议摄影人读读宋人张先又叫张三影的《青门引》等有关影的三首词,那"隔墙送过秋千影"、"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的句子,不只有浓浓的诗情,更兼有丰富的画意。我们影人只知道拍摄剪影、倒影,一味地猎取湖光山色美丽的倒影、人与物的剪影,活跃画面的氛围。至于为什么要那么用,明白的不知几多?或许有人会说,利用门洞,可使主题鲜明;使用黑色的框架,突出被摄物人;摄得的倒影正过来看,营造朦胧。再问下去,可能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甚至,有的干脆讨厌影,尤其人像摄影,影楼中的婚纱摄影,对影特别厌恶,所以,两盏四十五度的主灯副灯一打,将被摄人的脸拍摄得白白净净--一张大白脸,迎合了人的心理--年轻,却没了人的个性。也许,商业有利润的追求,至于什么摄影语言,不在考量之中。以笔者管见,除非手术的需要,人们是不会安装无影灯的。换个说法,影,也是常有的,那句如影相随,即是佐证。你瞧,苏学士《花影》诗说:"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可见影的无时不在。
    影的妙用多多。用得好,可以造成图片的立体感,也可以增添趣味和质感,可以充当陪衬,亦可点名时序/时间……例如,陈复礼先生1952年拍摄的《幻想曲》,人的影子占据了大部的画面,且姿态优美;张开大手,似乎要抓起沙滩上的两根洁白的羽毛。这影子,便把沙上的羽毛凸显得十分抢眼,也衬托得白生生羽毛连纤纤绒毛也毕现。诚然,它是黑白片。由于黑白灰的影调非常到位,又抽象得让我们想得很远很远。至于陈复礼先生的代表作《搏斗》,更是因船及摇橹人是剪影的效果,让我们将注意力及思绪集中到狂风大作和惊涛骇浪上,为正搏斗的船工捏着一把汗。再如,他的《霜叶红于二月花》,就因为影子,才使红叶和瓦有了立体的感觉。至此,为说明影的重要,我还要不厌其烦地例举黄翔的《十月的螃蟹》,此幅小品不小,可谓小品中的经典。在我看来,那点名时令的菊花影子,使用得恰到好处:仅仅是一束花影,而非实物的菊花搬上画面。假若非此,就会分散我们的视线,跟主题话语分庭抗礼。好就好在菊影仅表明时间,未显真身,没造成干扰,可见黄翔先生创作精神的严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9951/718914265570.html

更多阅读

试论国有产权协议转让 房屋产权转让协议

试论国有产权协议转让作者:安交所—颜占寅 来源:《产权导刊》2009年第8期发布日期:2009-8-1协议转让是《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以下简称“3号令”)规定的国有产权转让方式之一(详见第5条),在实

转载 试论顾城的《一代人》 改变地球的一代人

原文地址:试论顾城的《一代人》作者:梦回唐朝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其重要性在于,它曾以独树一帜的美学原则回应着那个特定时代的思想解放大潮,以它迥异于政治写作的诗歌话语和令人耳目一新的

声明:《张文明 斗鱼 张文明:试论摄影语言》为网友梦想盛开的春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