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在腔肠动物中是个统称,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珑透剔而来自海产的,人们就冠以“珊瑚(coral)”,凡“红色者”,统统称之“红珊瑚”。那么珊瑚是怎样形成的?爱华网小编在此整理珊瑚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珊瑚的形成原因
一般来说珊瑚分为造礁珊瑚与非造礁珊瑚两大类。非造礁珊瑚一般多是单体,少数为小型的块状或枝状复体,根据对现代珊瑚的研究,这类珊瑚适应性强,特别是单体在低 温和各种深度的环境中均能生存。珊瑚虫的内外胚层之间没有虫黄澡共生,不同的种属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在 古生代的许多单体珊瑚都是非造礁珊瑚,其中就有许多是 四射珊瑚,如 石炭纪的杯轴珊瑚属的种类,从它们的结构分析看,个体小,隔壁肥厚,属于深海低温环境中的种类。它们在珊瑚的数量中占的数量并不多,更多的是造礁珊瑚。
造礁珊瑚生活的范围窄,需要的环境也比较严格,水的温度在摄氏20─30度,深度不超过100米,盐度在3.5%,水体要洁净,不能有污浊的泥沙,透光性强。在20米,摄氏25度,这样的环境里 珊瑚虫发育最快。造礁珊瑚包括古生代的大量的四射珊瑚和横板珊瑚以及新生代和现代海洋中的珊瑚许多群体珊瑚。在这类珊瑚之中都有与珊瑚共生的单细胞的虫黄藻,据研究这种藻类有助于促进珊瑚虫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对珊瑚分泌钙质骨骼和促使骨骼架的快速生长。据测算造礁珊瑚每年生长10─26厘米,深海非造礁珊瑚每年生长1厘米。于其它生物在古生代以来的各个地质时期下形成大的礁体。
石珊瑚见于所有海洋,从潮带到6000米深处。群体生活的种类,其 水螅体直径1至3毫米。大多数现存石珊瑚为浅黄色,浅褐色或橄榄色,依生活于珊瑚上的藻类而定。但其骨骼为白色。最大的营单体生活的石珊瑚属石芝属,直径可达25厘米左右。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状,包住水螅体,其成分几乎纯为碳酸钙。其生长率取决于年龄、食物供应、水温以及种类的不同。环状珊瑚岛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的速度平均每年约5毫米到28毫米。常见的石珊瑚类型包括脑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态命名。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状、羽毛状、树木状或形如瓶刷,分布于地中海、西印度群岛或巴拿马沿岸海域。
聚在一起成为群体的珊瑚,其骨架不断扩大,从而形成形状万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斓的珊瑚礁。著名的大堡礁就是这样形成的。
珊瑚虫的繁殖方式珊瑚虫的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产生,经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发生 于海水中,有时亦发生于胃循环腔内。通常受精仅发生于来自不同个体的卵和精子之间。受精卵发育为覆以纤毛的浮浪幼虫,能游动。数日至数周后固著于固体的表面上发育成水螅体。亦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后不与原来的水螅体分离。
新芽不断形成并生长,于是繁衍成群体。新的水螅体生长发育时,其下方的老水螅体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体上。软珊瑚、柳珊瑚及蓝珊瑚为群体生活。群体中的每个水螅体各有8条触手,胃循环腔内有8个隔膜,其中6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流引入胃循环腔,另两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流引出胃循环腔。骨骼为内骨骼。软珊瑚分布广泛,其骨骼由互相分离的含钙骨针组成。
一些种类呈盘状,另一些有指状的突出物(如海鸡冠属〔Alcyonium〕的种类,俗称死人指)。角珊瑚在热带浅海中数量丰富,外形呈带状或分枝状,长度可达3公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