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下会苏轼 温月下酒 高尚中秋

  月与酒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常见的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的粘连更是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杯借得酒中月,洗尽腥秽净肝肠。”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借月和酒抒怀的诗词比比皆是,足见月与酒的不解之缘。

  中秋节饮酒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汉朝的天子在八月要饮用酿制工序及其复杂的“酎”酒。五代王仁裕的《天宝遗事》记载了唐玄宗举行中秋夜宴的盛事,熄灭灯烛在夜色之下进行“月饮”也一度成了中秋之夜的风尚。“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正是这一古代风尚的写照。此后,祭月的传统逐渐降解至民间,明清之时,祭月、赏月、饮酒之风更是沿袭不断。

  仲秋节是阖家团圆、亲友相聚的日子,赏月和饮酒则是中秋聚会上不可或缺的两项风尚。人们对中秋饮酒的推崇是没有时间性的现象,几许醉意更能衬托出月的明朗,月色如练更显美酒的醇香。如果将中国历史上的中秋雅人雅事连缀在一起,完全可以演绎出一门“赏月美学”。而在“赏月美学”中,酒无疑是其中最大的篇什。

  “皎皎秋空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当人们陶醉在碧空如洗、圆月如盘的美好夜色之际,没有了美酒助兴,辜负了良夜实属可惜。金风玉露,亲友重逢,对于人间的乐事,作家王蒙有言:有酒方能意识流,天上人间任遨游。

  悬挂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一种审美情趣。空明、澄澈、高洁,中秋之夜的酒和月构成了一组共生关系,不仅是命途畅达者的朋友,也是人生困顿者的知己。唐代诗人裴夷直同隐居香山的白居易中秋夜酌酒赏月,兴意正浓时挥毫成诗: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苍龙颌底珠皆没,白帝心边镜乍磨。海上几时霜雪积,人间此夜管弦多。须知天地为炉意,尽取黄金铸成波。贞元十四年,被贬的韩愈也在中秋月夜饮酒释怀:“一年明月今宵多,……有酒不饮奈明何?”月与酒给诗人带来了雅兴,驱解了忧愁。

 

 

温月下酒 高尚中秋(爱华阅读配图)

中秋月下会苏轼 温月下酒 高尚中秋

  “披月踌躇”、“揽月自赏”、“望月凝思”、“抚月痴想”这些词语都带有些许微醺后的奇妙联想,都体现着中国人那份难释的生命情怀。月意味着生命的时间飞逝,它是美的烟波,折射着人生的悲欢离合。而一杯在手,月下窗前,精心细品,可以惑之,可以寄之,可以怀之,可以思之,可以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豪气、遣身外愁绪。有了酒的的激扬、推动和烘托,在中秋之夜尽兴是可以预料的事。

  中秋之夜,让酒和月彼此滤洗、彼此浸润。邀您共同举杯,发思古之幽情,开当代中秋风尚。

相关阅读:

中秋节专题

中秋国庆八天乐

中秋节祝福网页

企业中秋节祝福语

中秋贺语

中秋节手抄报资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6282671/529639959.html

更多阅读

中秋月夜话对联 宜芝多新月夜中秋礼盒

编者按语:古往今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每到中秋,文人墨客常用月亮作为咏联的好题材,读来妙趣横生,让人拍案叫绝。又是一年中秋节将要来到了,本篇收集了大量有关中秋的对联,取名《中秋月夜话对联》,献给今年

苏轼《中秋月》赏析 中秋月苏轼赏析带拼音

月明之夜的隐忧--读苏轼的《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是《阳关词》三首之一,当时诗人任徐州知州。《苏轼文集·书〈彭城观月诗〉》:“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

flash《中秋月》及其制作步骤 flash简单的动画步骤

flash《中秋月》及其制作步骤效果图:2014年12月7日加注:由于上传网站删除了这个FLASH动画,重新上传以后,新浪博客又不允许插入新的FLASH,所以您在这里就看不到这个FLASH动画了,请您点击以下超链接观看:http://wmjdxrnj.blog.163.com/blo

花好月圆庆中秋电视剧 话中秋---月圆、月饼、月色

 话中秋---月圆、月饼、月色        中秋题记:“中秋秋月夜,人圆情更浓。举杯邀桂香,沉醉天地间。饮尽蟾宫水,明月浮梁屋。异乡赏月时,思亲倍感增。月色入窗来,忽觉泪满襟。何日再相见,欲待明年月。” 

声明:《中秋月下会苏轼 温月下酒 高尚中秋》为网友大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