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照片 你用手机拍过哪些满意的照片?


这张,拍摄于伊斯坦布尔。
2015年全球iPhone摄影大赛(IPPA)人物类第一名的获奖照片。
刚开专栏,欢迎关注:
以前也是全用单反,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器材和技术参数带来的摄影”负重感“,而对空间氛围、构图、选材等层面的东西很着迷。以往常用手机做“构图练习“,到现在发展到将手机拍照看成是自己摄影创作的很重要一环。

先说最大体会:
不是我故弄玄虚,要拍好照片真得有情怀。

————多图分割线————
以下以若干照片图说,说明自己的一些观念如何在手机摄影中运用,“情怀”如何落地:

· 京都火车站:仰视视角,最简单的的形式美规则——对称构图,一点透视空间纵深感,响亮的主题(曲线)很明显,并无其他多余元素。天然几何形式吸引了我,这种简单响亮几何形式对人的刺激例子还有很多(金字塔、方尖碑···)。


· 望京SOHO:建筑的主题并非空间,而是贯穿始终的曲线线条,那么我就将这种曲线的张力表现到极致,尽量减少其非几何元素的影响。



·土耳其马尔丁巴扎:典型设定场景,等待人物的出现。场景+人方才构成“场所”。等了半个小时,有一位老人出现,他显示了拱券的尺度,让冰冷的石砌建筑有了人的活动。


· 东京鸟瞰:两个要点构成了这张照片。一是在看似杂乱的水泥丛林中寻找主题(延伸的路),而是合适的色调设置(饱和度调低,对比度拉高,色调调冷)。


· 东京国际论坛:色调和空间。冰冷的材料构成的建筑空间,用什么色调来表达呢?



以下几张是“氛围”的表现,多为设定场景,等待人及其活动的出现:
· 伊斯坦布尔巴拉特:建筑外墙勾勒的空间和光线搭建场所,等待人的出现
·伊斯坦布尔 独立大街·伊斯坦布尔巴士上:光线和暧昧的前景构成拥挤的巴士氛围,寻找主题(中景人物)的出现
· 伊斯坦布尔街头:搭建场景(镜子),等待主题(反射的倒影)


· 以下几张是“几何”的表现






· 以下是空间之表现:空间的尺度、界面的质感、与人的关系等
· 空间的多层次,穿插、穿套

· 极致简练和无边边界的空间表达(人物尺度衬托)
· 香港 :高楼的外立面勾勒出来的城市外部空间。表面肌理的重复、对比······ 香港 :高楼的外立面勾勒出来的城市外部空间。表面肌理的重复、对比·····



好吧,我承认自己有建筑学背景。有职业病。

我觉得真正好的摄影师,应该是敢于放下单反,用手机也能拍出好片子的。毕竟拍照的核心还是在人的眼睛,而非机身和镜头。指导人眼睛的是观察世界的方式。指导人观察世界方式的是观念。




————长文分割线————

回到问题本身。问题希望拍摄者说出“当时的心情”“感悟”,很喜欢谈论这些问题,因为我很怕别人看到照片后提问:你用什么手机?你用啥app?具体修图过程怎么样?并不是说拍摄器材本身和后期不重要,但我觉得那本不是摄影的核心环节。为了更切题主的提问,这里只以城市建筑和人文摄影为例,只谈感悟。我不认为这是虚无缥缈仁者见仁的东西,是一个观察世界的观念问题。

我们必须沉浸在拍摄场所中,甚至爱上这里,这点类似于拍戏中的“入戏”“酝酿”。以伊斯坦布尔为例,她最吸引我的便是城市的街巷空间和氛围。简单说来就是”空间“和”氛围”和"场所"。这些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深究总会找到理论依据和建立人认知上的基础。

· 空间 —— 老子《道德经》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是说从空间的意义上来说,器皿做成空心的,才发挥了作用;建房子的时候,有了墙壁屋顶,但真正用起来的是被围合勾勒起的部分。也就是说在摄影中,我的观察对象不在房屋、人物、器物等实体,而是被各种物体勾勒出来的空间。除此之外,空间尺度会不会很奇特?空间会不会交叉?会不会有很暧昧的无法名状的空间逻辑?
(下面这张照片是2015ippa旅行类 honorable mention)


· 氛围和场所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现象学对我的影响是具有观念上的本质变化的。我拿着手机面对的就不是“被摄物体”,眼中不是一个个“实物”,而是空间、事件、人的活动,它们共同造就了“归属感”。我们感知周围,觉得一个地方静谧、热闹、安全、危险、温馨,绝不因为这里的房子修成什么样,更多因为这里的空间能给人什么样的感受,人会有什么样的回应,在于我们自身参与在其中,能否建立起同样的认知。这完全是唯心主义的,但却是每人都逃不掉的。

当建立起一些诸如空间、场所、氛围等高于生活固有经验的观念之后,我想对摄影的认识也将是全新的。以下是自己写得关于伊斯坦布尔城市摄影的心得,其中包含了自己对空间、场所、氛围等议题的认识和描述,以及如何运用到摄影中:

原文: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为我们勾勒了东西方城市街巷空间的艺术;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细腻真实地描写着在这座城市中带着香气,伴着祷告声的氛围。而用摄影的形式,将城市、街道的美表现出来,是我认为最合适的方式。
从独立大街到加拉太塔,从苏丹艾哈迈德壮丽的清真寺到法提赫平民的房屋,伊斯坦布尔城市的多样性不言而喻。我来到欧洲老城巴拉特区,这里能够发现更多的街道之奥秘。它说复杂也复杂——曲曲折折的石铺路并不很宽,上坡下坡,左拐右拐,两条路就在某处不经意以奇怪的角度相交,相交也就因此有了奇怪的房子。没有主轴,没有中心,只是偶尔几座小清真寺的宣礼塔在提示着我行进的方向,虽然偶尔会有一辆辆汽车小心翼翼地驶入,但弯弯曲曲的道路告诉它们这里显然更适合步行;当然,这里说简单也简单——面朝大海的山坡,房子顺势排列,贴着地势,顺着地形,顺着石铺路随意为之,却有着神奇的秩序。
摄影也随之在城市的秩序中展开。

首要的东西是等待。城市提供了迷人的空间,像是供演员演出的布景,我必须等待着街道中的人在其中做些什么。我们需要练就敏锐的眼睛,在城市中寻找“布景”。街角的矮墙,林立的老屋,橱窗的倒影,堆放的杂物都能成为良好的场景。然后就开始耐心而细致的等待吧。这里的居民、游人、小贩都有可能闯入场景,成为一副摄影作品的主角。也许他们只是伊斯坦布尔滚滚人流中的一份子,但对于自己搭建的城市场景而言,他们就是主宰者:或匆匆而过,或嬉闹玩耍,或静坐沉思,都有可能成为布景中的事件。或许布景是平凡的,事件也是平凡的,但他们的组合总会不平凡,这种不平凡就造就了我心目中的城市美学,勾勒出生动的街道场景,让人觉得,这儿就应该是这样,这儿就应该发生这件事,这儿就应该拍出这样的照片。

手机的轻巧方便解放了摄影师,那么不要吝啬用手机产生更多构图的可能性。我们步行在城市,大体总是在一个高度,以类似的角度去体验街道,长此以往,总会有厌倦。虽说伊斯坦布尔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多样性,城市和街道总那么五彩斑斓,万般风情,但更多的情况下需要用手机来创造人眼所不能及的角度。可以更近的时候,我们更近;可以更高的时候,我们更高。有时候,完美的街道倒影,实际上来源于手机镜头低触水洼的发现;耐人寻味的一隅只因为镜头离街角的一处精致更近。伊斯坦布尔的城市之美,无法用常规的视角表达充分,只有更近、更大、更高、更低,在奇异的构图中才能将其万般风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
当然,色彩学、三大构成、形式美的规律等东西,如果能烂熟于心,情怀才能落地。

—————分割线——————

刚开专栏,欢迎关注:

其他回答:


公众号:原画册


丨城市丨建筑丨人文丨旅行丨拍照丨撰稿丨课程丨分享丨

全球iPhone摄影大赛金奖得主韩松的工作室。

不拘泥于器材,用镜头探索有意义的场所。

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照片 你用手机拍过哪些满意的照片?

联系:songhankkm@gmail.com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00103/6584.html

更多阅读

如何用你的直觉拍照片 如何用手机拍照片

有一位大师说过:“构图是艺术的骨架,它能起成功和失败的决定性作用。”摄影之所以被称之为摄影而不被称为拍照,其根本就是在于一名合格的摄影师会对其照片进行构图,就像一篇内容丰富、语句优美、条理分明、情谊溢于言表的好文章一样。同

如何用PS制作LOMO风格照片 ps日式小清新风格照片

如何用PS制作LOMO风格照片最近爱上LOMO风格的照片,复古的感觉很舒服,但要拍摄LOMO需要的摄影设备是很麻烦的,用其它办法达到目的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用PS来制作。步骤或方法[编辑本段]1.打开你要修改的照片,复制出两个图层。2.图层1设定为

声明:《如何用手机拍出好照片 你用手机拍过哪些满意的照片?》为网友浪的像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