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人物生平,弗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语言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他的着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主要着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尼采简介_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1844―1869)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尼采在1844年10月15日 生于接近莱比锡 的洛肯(R?cken)小镇,当时那里隶属普鲁士 的萨克森管辖。他的名字来自于当时正值49岁生日的腓特烈・威廉四世 国王,这个巧合被他的父母视为是一个好预兆 ,不过后来尼采放弃了“威廉”这个名字。尼采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1813-1849)是路德教派的牧师和教师,母亲是法兰齐斯卡娜・奥勒尔(1826-1897),双亲在1843年结婚。他的妹妹伊丽莎白在1846年出生,小弟路德维希・约瑟夫则在1848年出生。尼采的父亲因脑软化症 而在1849年去世,两年后他的弟弟也去世了。1850年尼采全家搬迁到萨勒(Saale)河畔的瑙堡 (Naumburg),与尼采的祖母和父亲的两名未婚姊妹共同生活,由于他的母亲终身未改嫁,因此尼采几乎在一个充满女性的环境中成长。在祖母于1856年去世,尼采全家搬了出来。

尼采就读了一间私立的男子学校,在那里他认识了来自显赫家庭的古斯塔夫・克鲁格和威廉・皮德尔,与他们结为至交。这时的尼采希望以父亲为榜样也成为 一名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了小牧师的称谓。他也认识一些当地的音乐家,开始了他对音乐的爱好。14岁时他进入普夫达 (Pforta)中学,课程以古典教育为主,且以训练严格出名,这一开始让尼采很不适应。尼采在学校里也认识了保罗?杜森(Paul Deussen)和卡尔・冯・格尔斯多夫。尼采在这段时间也专注于撰写诗赋和音乐。在普夫达中学里尼采接受了希腊和罗马古文学的训练,这也是他首次接触到与家中基督教教育完全不同的环境。

于1864年毕业后,尼采进入了波恩大学,开始对神学和古典哲学进行研究。在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后(也是出于对他母亲的不满)尼采失去了对基督教的信念,停止了对宗教的研究。造成尼采转变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阅读了神学家戴维・史特劳斯(David Strauss)所着的《耶稣的生平》一书,这对当时年轻的尼采产生极大震撼。尼采接着将心力放在研究哲学上,接受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奇尔(Friedrich Wilhelm Ritschl)教授的指导,并且在来年追随他前往莱比锡大学就读。在那里他也认识了后来成为古典学家的同学欧文・罗德,并且发表了第一份文字学的研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人物生平,弗里

在1865年尼采研读了许多阿瑟・叔本华的 着作,并在1866年读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所着的《唯物主义之历史》一书。他很快便迷上两本书里的哲学观,这促使他将他的研究领域扩展至文字学以外,并且决定继续深入学习。1867年 尼采自愿加入普鲁士军队于瑙堡的炮兵部队服役一年,然而在1868年3月发生的一场车祸却使他无法继续服役。尼采于是继续他的研究,在他研究告一段落的那 一年他也认识了理察?华格纳。

教授时期(1869―1879)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在里奇尔教授的帮助下,尼采得以轻易获得巴塞尔大学提供的古典哲学教授职位,而无需先取得博士 学位或教学的证书。在搬至巴塞尔后,尼采宣布放弃他的普鲁士公民权,从此保持无国籍人士 的身分一直到去世。尽管如此,他仍在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 中加入普鲁士军队,担任医护兵职务。短暂的军旅生涯带给他极大的震撼,让他见识到了战争带来的毁灭。在从军期间他也染上了痢疾 和白喉。在1870年回到巴塞尔后,尼采以一个旁观者的身分见证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及接下来奥托・冯・俾斯麦 执政的年代。尼采以「荷马与古典哲学」作为他教授教职演说的主题。在大学里他认识了神学教授弗朗茨?奥韦尔贝克 ,两人从此成为终身至交。尼采也认识了默默无名的俄国哲学家Afrikan Spir以及他的同事―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尼采还经常前往聆听布克哈特的授课,两人对尼采都产生极大影响。尼采也一直与在莱比锡认识的理察・华格纳和他的妻子柯西玛保持联系,尼采相当欣赏华格纳夫妻,经常前往华格纳在琉森州 的住所拜访。华格纳夫妻将尼采引入他们的社交圈子,还邀请他一同出席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开幕演奏。在1870年他还将《悲剧的诞生》 一书的手稿送给柯西玛作为生日礼物。尼采在1872年正式出版《悲剧的诞生》 一书。然而,其它的古典哲学教授包括了里奇尔在内都对尼采的新书不感兴趣,因为尼采在这本书里放弃了精确的文字学研究方式,而是改采哲学的演绎方式进行论 述。另一名文字学家Wilamowitz-Moellendorff则发表了一篇严厉的批判文章,进一步败坏了这本书的声誉。尼采青年时期的好友欧文・罗德(这时已在基尔担任教授)以及华格纳则挺身替他辩护。尼采坦承了他在哲学界被孤立的处境,并试图在巴塞尔大学取得哲学教授的职位,虽然最后并没有成功。

在1873年至1876年之间,尼采陆续发表了四篇长篇论文:《戴维・史特劳斯:自白者和作家》、《历史对生命的利与弊》、《教育家叔本华》、和 《理察・华格纳在拜鲁特》(这四篇论文后来被收录以《不合时宜的考察》为名出版)。四篇论文都带有文化批判的色彩,吸纳了叔本华和华格纳的思想,挑战当时 正快速发展中的德国文化。从1873年开始尼采也陆续撰写一些短文,这些短文在他死后以《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为名出版。在这段时间里尼采活跃于华格纳的 社交圈中,认识了玛毕达・莫森布(Malwida Von Meysenbug)女士和汉斯・冯・彪罗,也认识 了保罗・瑞(Paul Rée),雷在1876年对于尼采产生极大影响,使他脱离了早期着作中的悲观写作风格。然而,1876年的拜鲁特音乐会却使尼采大为失望,他被演奏的平庸和大众的粗俗反应所震怒,从此开始与华格纳保持距离。

尼采接着在1878年出版了《人性,太人性的》一书,以格言方式讨论从形而上学到宗教乃至于性别等各种议题,也是在这本书里尼采明确的抛弃了华格纳和叔本华的哲学。尼采与欧文・罗德等人的交谊也在这时开始冷淡。尼采 在这段时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婚姻对象,但却始终没有着落。在1879年,经过长期的健康衰退后,尼采不得不辞去他在巴塞尔的教授职位(自从幼年时期开始尼采便一直为许多长年疾病所苦,严重的近视使他近乎丧失视力、偏头痛的疾病、以及剧烈的胃部疾病。1868年的车祸加上1870年的一场大病也进一步恶化了 他的健康状况,迫使他在巴塞尔任教期间必须申请越来越长的病假,直到正常的教学活动完全中断为止)。

哲学生涯(1879―1888)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由于饱受疾病煎熬,尼采开始四处旅游以寻找气候较为理想的地区定居,从此一直到1889年为止以私人身分游遍了许多城市。他在瑞士的格劳邦顿州 地区度过了好几年的夏天,并在意大利 的热那亚、杜林以及法国 的尼斯等地度过许多年的冬天。在1881年当法国占领突尼西亚时,他曾计划前往突尼斯以观赏从非洲 眺望欧洲 大陆的风景,但后来打消了这个主意(或许是因为健康原因)。尼采偶而会返回瑙堡探望他的亲人,在这段时期尼采与他的妹妹也经常爆发争执、但通常到最后都得以和解。尼采依靠他从巴塞尔大学获得的退休金生活,但也获得一些朋友的资助。曾是尼采学生的彼得・加斯特(Reter Gast)也自愿担任尼采的个人秘书。直到尼采去世为止弗朗茨・奥韦尔贝克和 彼得?加斯特两人始终与尼采保持紧密关系。即使已经脱离了华格纳的圈子,玛毕达・莫森布女士仍在尼采生活中扮演着类似母亲一般的角色。不久后尼采开始与音乐评论家Carl Fuchs接触。这段时期是尼采创作的黄金时期,从1878年出版的《人性,太人性的》一书开始,尼采在接下来每年都会出版一本书(或是一本文集)直到 1888年为止,在最后一年里尼采完成了五本书。

在1882年尼采出版了《快乐的科学》 的第一部分,他在那年也透过玛毕达・莫森布和保罗・瑞认识了女作家路・莎乐美(Lou Salomé)。尼采和莎乐美在图林根一 同度过了夏天,妹妹伊丽莎白也经常陪伴他们。尼采最后深深爱上了莎乐美,在保罗・瑞的协助下开始追求她,但当尼采向她求婚时,莎乐美拒绝了他。尼采与莎乐美和雷两人的亲密关系最终在1882年/1883年的冬季破裂,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出自妹妹伊丽莎白的从中阻挠和离间。在失恋的痛苦下尼采的病情再度复发, 他与母亲与妹妹的关系也由于莎乐美而几近破裂,更数度萌起自杀的念头。尼采接着躲至了意大利的利古里亚,在那里他写下了第一部分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仅花了十天的时间。

在彻底切断他与叔本华的哲学联系、以及与华格纳的友谊后,尼采的朋友所剩无几。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风格之独特使他更被当时的主流所疏离,着作的卖出量也少得可怜。尼采对此无动于衷,继续保持他孤独的生活,尽管他经常对此抱怨。尼采的书籍都是自费出版,且大多仅卖出几百本,最多也不到两千本。在 1885年他只印出了40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将其分送给他的亲密朋友们阅读。

在1886年尼采与他的助理编辑Ernst Schmeitzner断绝合作关系,对其抱持的反犹太思想感到厌恶。尼采写道他的着作被 “完全埋在反犹太的垃圾堆中”,甚至将他与那些“应该被所有理智人类所瞧不起的活动”连结在一起。他接着自费出版了《善恶的彼岸》, 并在1886-87年再版了他之前的几本着作(《悲剧的诞生》、《人性,太人性的》、《朝霞》、以及《快乐的科学》),附上了新的引言,重新解释了这些早期的着作。这时尼采认为他的着作已经大致告成,并期望可以吸引新的读者群。事实上,对于尼采思想的兴趣在这段时期的确有所提升,即使尼采本人并没有发现。 也是在这些年里尼采认识了作家卡尔?史比德勒(Carl Spitteler)等人。1886年,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与一名反犹太主义者结婚,并前往巴拉圭企 图创建一个纯种的“德意志人”殖民地,她们的计划则被尼采大肆嘲笑。长年下来尼采与伊丽莎白兄妹两人一直冲突不断,最后大多是以和解告终,但这次的分裂则 要到尼采发疯后两人才得以再次团聚了。这时尼采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使得他根本无法进行一些较长期的写作计划。在1887年尼采发表了《道德谱系学》一书,引发了相当的争议。

在这几年里尼采持续接触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很快便受之影响。他也与依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保持书信联系,后来也认识了丹麦文学家布兰德斯(Georg Brandes)。在1870年代以讲授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为主的布兰德斯曾邀请尼采前去一同研读克尔凯郭尔的作品,尼采在回信中承诺会抽空前往哥本哈根拜访他,但在他来得及实现这个承诺前自己便已经被病魔缠身了。在1888年初,布兰德斯于哥本哈根大学首次正式讲授尼采的哲学思想,不过这已是他发疯前夕了。

虽然尼采在1886年曾宣布(在《善恶的彼岸》的结语中)他会着手撰写一本名为《权力意志》的新书,他最后放弃了这个计划,并且以其中未完成的文稿汇编了另外两本着作:《偶像的黄昏》与《反基督》(两本书都在1888年完成)。

这时尼采的健康状况稍有改善,1888年的夏季里他都保持旺盛的写作精力。当年秋季的着作和书信中显示他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地位和「命运」抱持更高的期望,他开始高估社会上对于他的着作的名声和肯定,尤其是在当时引起相当争议的《华格纳事件》一书。在完成《偶像的黄昏》与《反基督》两本书后,尼采在他44岁生日时决定替自己写下一本自传《瞧!这个人》,尼采在这本自传中希望读者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一面:“听我说啊!我是这样独特而又这样杰出的一个人。不要把我与任何其它人混淆。”(考夫曼的英文译本)在12月,尼采开始与剧作家奥古斯特?史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通信,由于觉得自己的作品在国际上缺乏重视,尼采向一些之前的出版商买回自己作品的版权,企图将它们翻至其它的欧洲语言在国外出版。除此之外他还开始撰写《尼采反对华格纳》一书。

晚年生活(1889―1900)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在1889年1月3日,尼采开始显露出一些精神状况不稳的征兆。有一天在意大利都灵街上引起公众骚动后,尼采被意大利警方带回。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至今已无从得知,经常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尼采在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见一匹马被马夫鞭打,突然上前抱住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啊!”,接着便瘫倒在地上(巧合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有一幕便是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 看见马匹遭到鞭打的场景。尼采还曾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唯一一个让我受益良多的心理学家”)。

在接下来几天里尼采寄出了几封短信给他的几名朋友(包括了布克哈特以及华格纳的妻子柯西玛在内)―这些信被称为"Wahnbriefe"(“发疯的信件”)。

在给布克哈特的信中尼采写道:“我已经被该亚法(新约圣经中陷害耶稣基督的祭司)套上脚镣了。去年我还被那些德国医师长期折磨。威廉皇帝、俾斯麦、还有那些反犹太主义者都被废止吧!”

在1889年1月6日,布克哈特把尼采的信拿给奥韦尔贝克阅读,隔天奥韦尔贝克也从尼采那接获了一封类似的信,他们决定必须想办法把尼采带回巴塞尔。很快的奥韦尔贝克赶赴都灵将尼采护送回巴塞尔的一间精神病诊所,在那时尼采显然已经完全发疯了,尼采的母亲决定将他转送至耶拿以 接受精神病医师Otto Binswanger的治疗。从1889年11月至1890年2月间Julius Langbehn也企图治疗尼采,他批评主治医师的方式对于尼采的情况并无法发挥效果。Langbehn对于尼采的控制似乎越来越深入,直到后来他抱持的 不良动机被揭发才被驱离。在1890年初尼采的母亲将他从精神病医院带回纽伦堡的家中疗养,在这段期间奥韦尔贝克和彼得?加斯特也讨论了要如何处理尼采未 完成的着作。尼采的《偶像的黄昏》已在1889年1月依照原定计划出版,他们并在2月下单印刷50份《尼采反对华格纳》的拷贝,但出版商秘密的印刷了 100本。奥韦尔贝克和加斯特决定暂停《反基督》以及《瞧!这个人》的出版,因为这两本书包含更为激进的道德理论。这时尼采的名声开始了第一波的复苏。

在尼采精神崩溃后,原先的助手彼得?加斯特开始进行“修正”尼采文稿的工作,而没有经过尼采的认可。这一系列的窜改在今天被研究尼采的学者们严厉批评。

在1893年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从巴拉圭返回德国,殖民地计划以彻底失败告终,她的丈夫还在那里自杀了。回到德国后,伊丽莎白开始阅读尼采的着作, 并且一步接着一步的控制了这些着作以及它们的出版。奥韦尔贝克最后被伊丽莎白驱离,但彼得?加斯特则选择和她合作。在母亲于1897年去世后,尼采搬到了魏玛,由伊丽莎白负责照顾他,伊丽莎白也允许一些包括鲁道夫?斯坦纳在内的访客前来探望已经无法与人正常沟通的尼采。

一些人经常举出梅毒为尼采发疯的病因,然而,许多尼采的病征、以及他在发疯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的健康状况似乎与传统的梅毒感染不同。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尼采的发疯与他的哲学思想无关,但有一些人则主张他的发疯是被他自己哲学思想所带来的心理失调所造成的。

在1900年8月25日,尼采死于肺炎,伊丽莎白将他与父亲的坟墓并列安葬。他的朋友加斯特在葬礼上致哀悼词道:“愿你神圣之名受所有后代彰显!”(尽管尼采曾在《瞧!这个人》一书中表示他不希望自己被人称为“神圣的”)。

在尼采死后不久,妹妹伊丽莎白将他留下的一些笔记整理为《权力意志》 一书出版。由于这本书是由他妹妹边汇的,学者一般认为这本书并没有反应出尼采的真正思想。研究尼采的学者Mazzino Montinari便说《权力意志》一书“根本是假的”。伊丽莎白窜改和删除了许多尼采原稿的段落,例如在《反基督》一书的第35节中,伊丽莎白便删去了 尼采为了讽刺圣经而写下的一个段落。

尼采简介_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个人作品

《 悲剧的诞生 》《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 不合时宜的考察 》《 快乐的智慧 》《 不合时宜的考察 》第二部《 我妹妹与我 》《 不合时宜的考察 》第三部《 瞧,这个人 》《 我们缺什么 》《 不合时宜的考察 》第四部《瓦格纳在拜洛伊特》《 人性的,太人性的 》《 朝霞 》《 快乐的知识 》《 偶像的黄昏 》《 上帝之死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尼采自传 》《 道德的谱系 》《 瓦格纳事件 》

(上表中所有资料来源于:

尼采简介_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研究书籍

国外专着

朗佩特着,娄林译,《尼采的教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ISBN 9787567501027

朗佩特着,田立年、贺志刚 译,《施特劳斯与尼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42621849

朗佩特着,李致远、彭磊、李春长译, 尼采与现时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ISBN 9787508047966

朗佩特着,李致远、李小均 译,《尼采的使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ISBN 9787508047911

海德格尔着,孙周兴译,《尼采(全二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ISBN 9787100070348

海德格尔着,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ISBN: 9787532733668

德勒兹着,周颖、刘玉宇译,《尼采与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ISBN: 9787801495662

洛维特着,李秋零译,《从黑格尔到尼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ISBN 9787108021908

罗森着,吴松江、陈卫斌译,《启蒙的面具》,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ISBN 9787538264319

丹豪瑟 着, 田立年译,《尼采眼中的苏格拉底》,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ISBN 9787508077826

凯斯.安塞尔-皮尔逊着,《尼采反卢梭》,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ISBN 9787508037561

奥弗洛赫蒂 着, 田立年译,《尼采与古典传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ISBN 9787561752494

戴维・罗宾逊着, 程炼译,《尼采与后现代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ISBN 9787301084861

中文专着

吴增定着,《尼采与柏拉图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ISBN 9787208052567

张文涛着,《尼采六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ISBN 9787561754702

周国平着,《尼采与形而上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ISBN 9787535511782

周国平着,《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ISBN 9787208004672

郜元宝着,《尼采在中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ISBN 9787542614827

陈鼓应着,《悲剧哲学家尼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ISBN 9787208060968

汪民安着,《尼采与身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ISBN 9787301131473

张典着,《尼采和主体性哲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ISBN 9787508728650

赵广明着,《尼采的启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ISBN 9787509736470

选编着作

伯恩・马格努斯、凯瑟琳・希金斯选编,《尼采》,北京:三联书店,2006,ISBN 9787108024848

刘小枫主编,黄立年译,《尼采与古典传统续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ISBN 9787561759233

彼肖普主编,黄立年译尼采与古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ISBN 9787561780756

刘小枫主编,《尼采在西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ISBN 9787561774311

刘小枫主编,《尼采与基督教》,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ISBN 978750807785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10103/11286.html

更多阅读

弗里德里希二世 弗里德里希·鲁道夫

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1786年在位),普鲁士国王,史称腓特烈大帝。他是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颇有影响的一位君主。在他的统治下,普鲁士强盛起来并加剧了军国主义化。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雄才大略在西洋军事史上留下了如此难以磨灭的烙印,以至于我

威廉·莫斯里……我爱死你了》《 我爱死你了

《纳尼亚》一二部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啊,我倒是都有看,一直追着~~原作的小说家里也有~~但是,貌似有人就是喜欢看电影的吧,相对于原著,虽然电影对其的改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能够拍出来的话而且拍的又很棒的话~也不错不是。我就是那个喜

声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人物生平,弗里》为网友洎殺蓅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