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式重机枪 96式轻机枪

92式重机枪 96式轻机枪


日本96式轻机枪从外形上看,该枪应该是十一年式的改进型,但是由于使用了和ZB26相同的供弹方式,我一直认为这是日军根据ZB26修改的枪型,后查阅资料可知,日军确实有根据ZB26设计的轻机枪,但是不是这种。这个后面会有介绍。大家注意红字的部分,这些地方是该枪和ZB26相似的地方。

这种机枪是我军缴获较多的一种,全名日本6.5毫米九六年式轻机枪,它是神武纪元2596年(1936)定型装备的。它比十一年式结构简单,坚固耐用,不易发生故障。口径仍为6.5毫米,导汽式,气冷,导气孔可调,采用弧形弹夹并装于机匣上方,鼓形标尺,分划2-15,瞄准孔可以左右调整,准星偏于枪的左侧,而且有护翼,此枪的一大特点是可以在活塞筒前面加装刺刀(想想现代机枪中还有那种可以装刺刀),机匣上方可以加装瞄准镜。枪管末端有提把,枪托为鱼尾状,拉机柄位于左侧,其上方有突出的退壳挺并加铁罩保护,该枪没有单发装置,只能连发,由于口径小,杀伤力和侵彻力均感不足(这就是后来99年式出现的原因)。九六式使用6.5毫米步枪弹,弹头初速730米/秒,标尺射程1500,最大射程3000米,30发弧形弹匣供弹,理论射速530发/分,膛线右旋四条,缠距200毫米,枪全长1067毫米,枪管长550毫米,枪管重1.96公斤,全枪重8.85公斤。

96式轻机枪日本九六年式6.5mm轻机枪是日本于昭和天皇十一年,即公元1936年研发的一型轻机枪,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元2596年,故将该型机枪年式确定为“九六式”。九六式轻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是继“歪把子”之后,日本侵略者装备的新一代制式轻机枪。从该型机枪出台的时间可以看出,研发该型机枪,是日本军国Z义加紧扩大**战争准备的一个具体举措。在中国,九六年式6.5mm轻机枪的名声,并不像它的兄长“歪把子”那么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然而,它在日本侵略者手中,对中国人民乃至亚太地区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却一点也不比“歪把子”少。当然,在烽火连天的K日战争中,中国K日军民也曾经缴获大量的九六年式6.5mm轻机枪,其数量并不在所缴获的“歪把子”数量之下,而且比“歪把子”用得更多更广。

在中国K日武装力量中,有将该型机枪称为“拐把子”的,但这个俗名并没有叫响,更没有叫开。九六年式6.5mm轻机枪何以得名“拐把子”呢?究其主要原因,大概是由于猛地一看它的外观造型与“歪把子”相似之处甚多,“歪把子” 所具有的日本“风格”,在它身上甚至有增无减,特别是其提把、小握把和枪托造型显得格外别扭。由此延续,又为了与“歪把子”有所区别,因之冠名为“拐把子”,倒也不失贴切。至于为什么“拐把子”不如“歪把子”家喻户晓,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是两者在外观上十分相似,一般老百姓不大分辨得出来;其二,在K日战争时期,不论是在日军还是我K日武装力量中,“拐把子”和“歪把子”长期处于混用局面,就是在JF战争时期,我军部队特别是地方部队中,“拐把子”和“歪把子”混用的情况也很普遍,当然这与两型机枪使用同一种枪弹有直接关系;其三,在中国人民眼中,“歪把子”已经成为日本鬼子机枪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日本鬼子的又一个别称。当然无论“拐把子”还是“歪把子”都饱含了中国K日军民对日本鬼子的仇恨、鄙视和嘲讽。也不能排除“先入为主”、 “约定俗成”的惯性作用。那么,在下面文字中我们不妨把“九六年式6.5mm轻机枪”以“拐把子”代替。

取长补短

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日军开始装备十一年式6.5mm轻机枪,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歪把子”。尽管日军把“歪把子”视为“珍宝”,但经过一个时期的使用,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歪把子”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据史料记载,日本当时曾经把从中国获得的“捷克式”(即ZB-26)轻机枪与其“歪把子”对比,深感“自惭形秽”。如若与关内中国军队作战,作为步兵部队使用极其广泛的轻机枪,“歪把子”的“不争气”显然不能适应作战需要,更不能适应日本军国Z义恶性膨胀的扩张野心。于是日本军界特别是陆军,研发新型轻机枪的呼声日高,步伐也日紧,这说明日军从业没有放松收集武器装备在部队使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改进。“拐把子”就是克服“歪把子”缺陷而诞生的产品。

装有瞄准镜和弹匣的日本九六年式6.5mm轻机枪

拐把子”在设计和研制过程中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其一,针对 “歪把子”存在的问题,力图一一对应地进行全面改进;其二,紧跟当时世界轻武器特别是轻机枪的领先成果,力图将其最大限度地体现在“拐把子”上。基于上述两点,一挺既有大和文化传统,又具欧洲特点的轻机枪――“拐把子”,被打造了出来。分析“拐把子”的“基因”成分,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加和式:

“拐把子”=“歪把子”+“捷克式”

也就是说,“拐把子”实际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下面,我们就来给这个“混血儿”作一个全面的“体检”。

在体形特征上,“拐把子”瘦了身,减了肥,有了一些捷克ZB-26式轻机枪窈窕秀美的体形特征。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就是对枪管上的散热片外径作了大幅度削减,与“歪把子”相比较,细了很多,当然也轻了很多。

在外形特征上,“拐把子”虽然作为日军新一代的制式轻机枪,但仍矢志不渝地咬定“歪把子”那种“独异怪辟”的“青山”不放松,因此几乎任何人看了“拐把子”之后,都会自然将其归属日本,而绝少会认为是其他国家的。即便“拐把子” 把“歪把子”的枪颈改成了小握把,把大“鱼尾”枪托改成了略小一些的“鱼尾”枪托,而且还增加了提把,然而从它们的造型以及整体配合上来看,仍然看得出“歪把子”的特征。这种情形,当然也与设计者特定的文化素养及其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密切相关。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日本自卫队现役的1962年式通用机枪上得到印证。该枪与六十多年前的“拐把子”甚至“歪把子”相比,相似特征多多。

“拐把子”在结构性能上的重大改进之处,首先体现在供弹方式上。众所周知,“歪把子”机枪浑身毛病的症结,几乎都出自于“与步枪使用相同供弹具”的战术理念。“拐把子”毅然采用了捷克ZB-26式轻机枪的弹匣供弹方式,废除了“歪把子”用“漏斗式”装弹机弹夹供弹方式。只是“拐把子”采用了容弹量为30发枪弹的弧形弹匣,较ZB-26的20发弹匣在容弹量上略胜一筹,同时弧形弹匣能够很好地适应枪弹的锥度,因此供弹可靠性较之ZB-26毫不逊色,而较之“歪把子”则有了大幅度提高。弹匣供弹方式取代弹夹供弹方式,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好处有3个方面:一是去掉了体积硕大、结构复杂的装弹机,使全枪质量减轻了1.1kg;二是为全枪整体结构布局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使改进由于装弹机导致的结构布局不合理成为可能;三是使机枪的整体战斗使用功效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机枪的战场生存能力明显增强。例如,更换弹匣的方法简单,易训易掌握,且速度要比往“歪把子”装弹机中装弹快好几倍,人员暴露的时间缩短,火力停顿的时间间隔也相对缩短。又如,装弹机如果打坏或出现故障,机枪就可能连步枪都不如,而若一个弹匣打坏了,换上另一个弹匣则又恢复了战斗力。而且96式轻机枪的弹匣有余量提示功能。

“拐把子”在采用弹匣供弹方式的同时,主要是通过“吸收”、“保留”、“增加”这三个方面,从整体设计上对全枪的结构布局作了考虑。所谓“吸收”,就是在合理保留“歪把子”特点,特别是那些所谓带有日本军队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与融合ZB-26上优秀的东西。所谓“保留”,就是在去除“歪把子”上那些经实践证明的“糟粕”的基础上,保留“必须保留”的东西,包括:基于节约目的而保留工厂加工生产环节上那些能够继续利用的工装和工艺手段;基于实战检验而保留那些认为可靠的结构;基于固有的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而保留那些战术技术上已经落后甚至陈腐,但却适应日本军制文化的东西。所谓“增加”,则是在“吸收”和“保留”的基础上,依据作战需要增加一些结构部件,以扩充机枪的作战功能。不过,在日本军界特别是陆军中,由于传统战术思想的惯性,其“增加”的那些结构和功能,未必就是新的且切实有效的东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10103/12505.html

更多阅读

加特林多管式机关枪(米尼岗Minigun)[转载] m134米尼岗机枪

放这么暴力的视频是有原因的(真枪),无意间在网上搜到了打BB的仿真枪模,真是COOL,吼吼~价格也是嗷嗷,一个玩具相当于一辆QQ米尼岗Mi n i g u n加特林多管式机关枪多管式机枪起源于15世纪、16世纪的多管式机枪以及后来的的多管炮。

细品二战日军“歪把子”轻机枪 二战轻机枪排名

日本大正十一年(1922年),研制了一种口径为6.5毫米,自动方式为导汽式的轻机枪,并定为制式装备。因为是在大正十一年出品并装备日军的所以定名为十一年式轻机枪,枪的全称为:日本6.5毫米十一年式轻机枪,此枪俗称“歪把子机枪”。(由于该枪细

东瀛花机关--二战日本南部100式冲锋枪 二战冲锋枪

二战日本南部100式8毫米冲锋枪1931年,日军入侵我国东北,当时日军在东北军的仓库中找到了许多的先进武器(均为张作霖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西方国家进口),其中就包括法制雷诺 FT-17轻型坦克、捷克斯洛伐克ZB-26型7.92毫米轻机枪,以及一些

声明:《92式重机枪 96式轻机枪》为网友红薇染露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