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栏目介绍,《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栏目介绍,《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创办于1992年3月,是中国最早的专业性证券传媒。作为中国证监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唯一刊物,《证券市场周刊》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证券杂志。被美国期刊协会评为“世界十大财经媒体之一”。《证券市场周刊》见证中国证券发展历史,推进中国证券市场成熟。秉承“眼光即价值”的办刊理念,明确为机构和成熟投资人服务的指向,立足证券土壤,面向财经领域,集新闻性、权威性、专业性于一身。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周刊类读者阅读率之首。至今不断创新,始终傲视同行。

证券市场周刊_《证券市场周刊》 -栏目介绍


《证券市场周刊》

主要版块栏目:

《封面文章》 、《视点》 、《互动》、《览要》、《本刊特稿》 、《融资》 、《公司调查》 、《跨国公司》、[产经]、《茶歇》 、《证券基金》 、《金融》、《访谈》、《海外》 、《期货》、《观察家》、《股改》

证券市场周刊_《证券市场周刊》 -栏目先驱


《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是中国第一本财经类周刊,并且也是迄今最成功的一本证券杂志,它在上世纪末期创造的月发行量100万份的记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后无人及的巅峰。《证券市场周刊》成就了众多的财经记者、编辑,很多风头正健的财经媒体人才皆出于此,并且孕育了日后风光无限的《财经》杂志。

《证券市场周刊》的成功,对很多财经媒体而言都具有借鉴意义。如何预见并把握住市场机会,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如何跟随市场的发展与时俱进,开发出新的媒体产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容定位。尤其是一份曾经辉煌的杂志,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中获得持续发展,延续已有的优势,重塑核心竞争力,就具有典型性和普遍价值。

不容回避的是,《证券市场周刊》在保有品牌惯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是证券市场的周期性成长对杂志发展的影响,当股市不振的时候,《证券市场周刊》的发行量也萎缩到每月十万份左右,可谓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证券市场信息服务受到较大冲击,再者,周刊在时效性上逊色于日报,在内容深度上不及半月刊、月刊,可以说是两头受到夹击。对此,已经走过11个年头的《证券市场周刊》又应如何迎接下一个十年?

证券市场周刊_《证券市场周刊》 -发展历程


《证券市场周刊》

1992年2月17日,《证券市场周刊》 (当时名为《证券投资周刊》)试刊号正式出版。该周刊为胶版纸印刷,没有彩色封面,仅16页。在那时,国内的证券类刊物只有上海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刊》(后来的《上海证券报》),以及深圳的《股市动态分析》。《证券市场周刊》的创刊,可以说适应了投资者获得证券市场信息的需求。

首期印刷量只有几千份,主要向机关、学校、银行、交易所等假想的客户邮寄,以投石问路。当年三月份,参与创刊、现任该刊常务副总编的方泉先生带着2000本杂志,亲自到上海的申银、万国和海通三大证券公司下属的各大营业部进行推广,结果很快就销售一空。这次上海之行,增强了办刊的信心;也使刊物的定位更加清晰:定位于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向投资者提供选择股票具有参考意义的信息。

《证券市场周刊》最初的内容就分为三大块:一是政策面信息,即关于证券市场的宏观政策;二是基本面信息,就是关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及经营状况的报道;三是技术面信息,即关于证券市场的盘面变动和走势分析。

1992年7月5日,《证券市场周刊》由内部刊号改为公开发行。当年年底,发行量迅速扩大,差不多达到了四五万份。

最初, 《证券市场周刊》单价为二元。在1993年上半年,该周刊由16页扩版到48页,增加了铜版纸的封面。由于成本上升,定价也提高到五元。虽然价格提高了,但市场需求依然旺盛,发行量持续扩大。到1993年6月份股市出现第一轮牛市高潮的时候,发行量几近10万份。

《证券市场周刊》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成长起来,其发行情况也随着股市的晴雨变化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1993~1996年这段时间,股市处于整理、衰退期。虽然《证券市场周刊》的整体经营状况越来越好,但发行量却在萎缩,每月只有三四万份。

1996年中国股市回暖,出现又一轮的牛市行情。在这种大背景下,投资者对证券市场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而随着《证券市场周刊》周围聚拢的证券分析师、财经专家等知名人士的增加,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到1996年12月份,月发行量达到了40万份。


《证券市场周刊》

1997年1月,《证券市场周刊》分为综合刊(蓝刊)和市场刊(红刊)。前者延续了以前的关于证券市场政策面、基本面的分析报道,后者则更加贴近投资者,为其提供即时的市场信息。《证券市场周刊》是中国财经类刊物中最早实行“一号两刊”的杂志之一,而目前这种现象在媒体圈已经十分普遍。

早在1995年,《证券市场周刊》就提出了“浮上去、沉下来和存得住”的内容编辑方针。“浮上去”是提高政策面、基本面信息的权威性“沉下去”指技术层面的市场信息更贴近投资者,急投资者所需;“存得住”则是针对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将原来的技术面内容拿出来,单独做一本市场刊,无疑是对“沉下去”理念的落实与贯彻。这次的内容细分,适应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及投资者的信息需求。

到1997年5月,《证券市场周刊》达到了自创刊以来的巅峰时刻,综合刊与市场刊两本加起来,月发行量突破了100万份;这一记录也是众多财经类期刊中至今仍无人能够望其项背的。发行量的突飞猛进,也印证了创立市场刊、满足投资者技术分析信息需求策略的正确性。

从1997年下半年到1999年“5・19”行情之前,中国证券市场再次进入一个调整期。《证券市场周刊》也随之放慢了成长的步伐,发行量不断减少;维持在30万份左右。1998年4月,《财经》杂志创刊。在其前四期、一直是作为“《证券市场周刊》月末刊”面世的。

1999年开始,股市不断走牛,投资者越来越多,可投资的方式越来越多,获取证券市场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于是,证券类信息服务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一时间,《证券市场周刊》的经营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前有《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三大证券报的出版周期快与实时信息的优势,后有《财经》、《新财富》等月刊的深度分析,再加上众多网站铺天盖地及更快捷的股市信息,《证券市场周刊》已不复昔日雄霸证券类媒体市场的辉煌。


《证券市场周刊》

尽管《证券市场周刊》的发行量在不断下降,经营收入在缩水,但到目前为止,依然保持了它在证券类媒体中的龙头地位,保有相当的读者规模,以及相当程度的品牌影响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证券市场周刊》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在发生变化。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也从原来简单的股票变动技术分析提高到深层次、宏观面的分析报道,投资者也不断细化,机构投资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也就要求为其提供相应的特色化信息服务。为适应这种变化,2002年《证券市场周刊》综合刊开始改版。更加突出政策面、宏观面信息的权威性和前瞻性,提供关于上市公司的独家调查,以及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等。该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纵观《证券市场周刊》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媒体与市场共生、共进的历史。1992年的创刊,适应了中国证券市场诞生期广大投资者普遍的、浅层次的信息需求;1997年一分为二,则塑造了市场成长期内容细分的巨大成功;2002年综合刊的改版,是股市成熟期媒体持续性发展的一次尝试。

证券市场周刊_《证券市场周刊》 -内容特色

《证券市场周刊》包括综合刊(蓝刊)和市场刊(红刊)两本。综合刊定价每本七元,每周六出版;市场刊定价每本五元,每周日出版。两本杂志采用两套班子独立运作的方式,同时在周六上午面市。综合刊尚在改版、调整之中,寻找新的市场定位;市场刊已比较成熟,靠发行已经盈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20103/1537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兰州暗流》——转自《京华周刊》 暗流涌动

原文地址:《兰州暗流》——转自《京华周刊》作者:淡蓝冰季文:沈佳音兰州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但究其里,它是边地。对于新疆、西藏,甚至青海的人来说,兰州就是繁华的内地;而对于很多东部的人来说,兰州就是骑着骆驼的西域。于是,这个离哪都不远

越南《西贡解放日报·周刊》发表散文一篇 西贡越南微料理

越南《西贡解放日报·周刊》发表散文一篇!接到越南朋友曾广健通知,我的散文《秋天里的春天》发表在今天《西贡解放日报·周刊》上,这已经是自今年七月以来第三次在该报发表散文,感谢曾兄!秋天里的春天  一、秋天里的春天  我出生

杨振宁家乡的《动漫周刊》 中国动漫周刊规格

杨振宁家乡的《动漫周刊》“大哥,怎么称呼你?”在三河镇的一个报刊亭,我问档主。“我姓安,安徽的安,名守乐。”在这个镇上,我见到报刊亭有售《动漫周刊》,略感意外。三河镇是一个2500年古镇,距合肥市中心五十分钟车程。三河镇的历史

兰小龙在《了望东方周刊》里的一段 了望东方周刊订阅

这是编剧兰小龙在《了望东方周刊》里的一段我们这个戏演完之后有两个最失控的人,张国强越活越像高城,前不久才拧过来,因为又给他安排了另外的角色嘛。张译就越活越像史今,活得我们都不习惯了。张译本来是那种永远在背后给你捣乱的人,叽叽

声明:《《证券市场周刊》 《证券市场周刊》-栏目介绍,《证券市场周刊》》为网友梦想城堡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