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猿理论 水猿理论-进化探密

众所周知,猴是我们人类的近亲。据现代科学家的研究,二者的遗传基因有98.4%是重合的。所以人们认为这个物种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这种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但最近几年,“人猿同祖”论遭遇了各种挑战。


水猿理论

水猿_水猿理论 -进化探密


人类是由猿猴演化来的?

1863年,赫胥黎出版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他把人和灵长类动物的身体结构作了详细的比较,由此证明人是猿类的近亲,他认为人是由古代的类人猿逐渐变化来的,或者是和猿从同一个祖先分支而来的。他是第一个提出“人猿同祖论”的科学家。

真正用科学的方法搜集证据,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是英国学者达尔文。19世纪中叶,他和他的同事根据大量科学的观察提出:人是古代的猿猴进化而来的。1871年,达尔文发表了新书《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详细列举了人和动物在胚胎和身体构造上的一些相似之处,来论证人与动物的关系。他在书中还举出一些在有的动物身上很发达,而在人的身上由于不再有用或用得很少而退化的肢体,如尾巴,来论证人类与动物的“血缘关系”。

现代科学的发展帮助了科学家,他们可以使用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来界定人类、猿类和猴子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黑猩猩与人类的关系最近,它们和人类是共同的祖先,但从700万年前开始分化开来;再往前200万年,大猩猩又从那时的共同祖先分化出去;其他的猿类在时间上和亲缘关系上,就更早与人类分化了。

人类是从水中演化来的?

2002年有一位叫米高尔・奥登的法国医学家提出了一个骇世惊俗的观点:“人类和海豚的亲缘关系超过猿猴,人类的祖先是海豚!”虽然听起来有些旁门左道,奥登却自有他相当周密的推论。他的第一个论据是:人类本性亲水、猿猴厌恶水,这是最明显的分水岭。人的婴儿一出生就有游泳的本能,而且人的脊柱可以弯曲,适宜水中运动,而猿猴的脊柱是不能后伸的。第二,人的躯体和海洋哺乳动物一样光滑,头部却长满浓密的头发。第三,人类能以含有盐分的泪液表达感情,有趣的是,海豚也会流泪。第四,人类喜欢吃鱼、虾与海藻,猿猴却不喜欢。从这些论据看来,奥登的理论也不无道理。

人类是从海猿演化来的?

人类学家还有一种“人类祖先海猿说”,处于“人―――猿同祖”与“人―――海豚同祖”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之间。英国人类学家艾利斯特・哈代认为,在400万年到800万年前,非洲东北和北部由于海水上涨淹没了大片土地,居住在那里的古猿为了生存,逐步适应了海中生活,变为海生动物―――海猿。约400万年后,海水下降,淹没的土地重新显露出来,海猿回到陆上生活,逐渐演化为人类。这种观点其实是“人―――猿同祖”和“人―――海豚同祖”的折中,但从人类进化的时间上来说,更有利于“人―――海生猿同祖说”。

据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别伊真特所言,地质学家发现约700万年前,现在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阿法尔平原曾是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大地构造过程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内陆湖―――阿法尔海。若干百万年之后,它逐渐干涸,变成一片厚达几百米的黏盐土荒漠。从前也同样覆盖森林的达纳基尔高地也在那里,据说正是这个“浴场”成了猿的栖身之地。由于树遭水淹没,于是猿便下了树。

1974年11月30日,美国古人类学家多纳德・乔汉逊曾在这里发现的死于350万年前的著名类人生物露茜的遗骸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根据所有情况来看,她是淹死的。露茜的骨骸躺在蟹螯中间,同鳄鱼和龟的蛋混杂在一起,并没被猛兽伤害和撕扯。

后来,在偏南一些的地方,乔汉逊还在湖底发现了13具露茜同族的遗骸。这就是凭什么推测他们曾在靠岸的浅水区待过的理由。

“人―――海猿同祖说”也有丰富的论据。第一,人的身体表面裸露无毛,却有皮下脂肪,这与灵长类动物大大不同,光洁无毛的身体与丰富的皮下脂肪更适宜在较冷的海水中生活并保持体温。第二,人体无法调节对盐的需求,而且要“出汗”来调节体温,这是“浪费”盐分的,而灵长类动物却不需要靠出汗调节体温,反而具有对盐摄入量的控制与渴求的机制,这说明人类是从盐分丰富的海洋中来。第三,人类以外的灵长类动物都不是游泳能手。由此看来,这种理论与“人―――海豚同祖说”的理由很相近。

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遇到江河湖海就会有几分恐惧,而且每年因溺水而亡的人也为数不少,人生活离不开水,但太多水又会导致人死亡。其实地球上的动物大都是会水的,现在陆地上的动物大都是从水中走上陆地的。在地球的演化史上,地球曾经就是一个水球,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就是从水中诞生的。

假若有人称你为河马,你会对此表示不满,或认为是一种污辱。其实这种叫法并非错误,因为人类与其它水生哺乳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之处也许就是一大科学之谜的关键所在,它关系到我们人类起源的问题。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与河马和鲸类动物很相像,因为人类的祖先很久很久以前,也曾经和上述动物那样,拥有同样的水中家园。早期的人类就曾生活在水中。

根据冈瓦纳大陆理论,大约800万年前,有那么一种类猿的树栖动物被称为现代人和猿最近的共同祖先,它们居住于非洲的茂密森林之中。后来这种动物的后代分成了两支,分道扬镳,一支是进化成了人的灵长类,人类进化成人时学会了用双脚走路,大部分体毛脱掉,体态丰满,大脑更发达并且又有了语言。而另一支继续留在森林中成了现代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人和猿分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进化之路呢?大多数科学家曾经相信,这种原因就是它们居住地的变化。也就是说,猿继续留在树上生活,而早期人类则离开了树木,来到了非洲的冈瓦纳大陆热带草原,在那里人类进化出新的身体特点,并且生存了下来。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双足行走,因为这可使早期人类一直站立并观察猎物及危险情况,另外,站立还解放了双手,以便于捕杀猎物,获取食物,而且身体受阳光中有害射线照射的部位也减少了。为了避热,早期人类也脱掉了身体毛发,进化出了汗腺。

但是,在近十年间冈瓦纳大陆理论的支持者越来越少,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有新的科学发现:非洲草原的出现在人类学会用双脚行走之后。

目前,冈瓦纳大陆的理论已成为普及定理,但有什么理论可以解释人与猿之间分道扬镳的原因呢?有少量科学家相信,那些树猿从树上下来,来到了平坦的栖息地,不是土壤和青草覆盖的平地,而是水中,在水中,早期人类生活了近几百万年,在走上陆地前,进化出自身独特的特性,这种观点叫做“水猿理论”。这种理论,是一位因写“水猿的假说”一书而获奖的女学者埃莱娜・摩根提出的。

摩根指出,大多数早期人类化石在被水覆盖的地方或史前时代的水边发现,其中,在最著名的人类化石―――被称为夏娃的露茜的发掘地点旁还发现许多鳄鱼蛋和蟹类贝类的化石。

摩根还指出,人类与水生哺乳动物之间如海豚、河马、海象之间有许多生物学上的相似性,一种相似性是皮下脂肪,这种物质可像保温毯一样,避免身体的热量在水下很快散失掉,因为水比空气还要吸热快。

大多数陆生哺乳动物,包括我们的最近的亲戚,猿,都没有这种皮下脂肪层,相反,它们却拥有一层厚厚的毛发。人类和水生哺乳动物只有很少或者说根本没有毛发。

摩根认为,人类目前也留有许多水中生活的特点:

1.鼻孔朝下而不朝上,这样在潜水时水不会进入鼻腔。

2.人体需要碘和2-3脂肪酸,这是大脑发育的重要养分,这些养分在陆地上的食物中是十分罕见的,但是鱼和贝类体内却有很多。

3.人类的皮肤由许多皮脂腺所覆盖,它可以分泌一种油脂液体,叫做皮脂,以使头发和皮肤油滑,猿则几乎没有这种皮脂腺。

摩根相信,当早期人类学着在泅水过河把头抬过水面时,双脚行走的特点就开始进化出来了,倭黑猩猩和天狗猴(又称长鼻猴)之间也有相似的进化特点,矮黑猩猩和天狗猴可部分时间用双足行走。它们都居住于很易遭洪水冲击的森林地区,人们也都观察过它们曾头朝上涉水过河。

大多数研究人类起源的科学家对水猿理论持怀疑态度甚至不屑一顾,但托比亚斯等古人类学家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相信,古人类学家有责任重新检验水猿理论。

水猿理论 水猿理论-进化探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20103/16137.html

更多阅读

巨型水虎鱼:鱼中凶兽敢于攻击人和鳄鱼

巨型水虎鱼:鱼中凶兽 敢于攻击人和鳄鱼巨型水虎鱼是善于潜伏的捕猎者,它们这种常见的捕猎技术,是经过生活在刚果河这种黑暗的深水环境里的无数代巨型水虎鱼进化而来的。巨型水虎鱼的撕咬能力也很强,据说它们能吃掉跟自己

年龄的探密,一个最神奇的测算法! 神奇的心算法和十进制

(2013-06-14 16:24:14)  转载▼哈哈!好简单的数字游戏!本人不到三分钟破译其中奥妙!转载过来供朋友们思考——如同世上任何看似玄妙的事物其实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就看你能不能发现而已!一旦发现,你就能够触类旁通揭穿政治经济骗子们的伎

声纳探鱼器中文 声纳探鱼器有用吗

博克中文浑水可视大小鱼100米无线探鱼器找鱼器声纳渔具充电探头 798.00 176 福瑞地2012浑水大小鱼分辨100米无线中文点阵探鱼器可视声纳找鱼 998.00 29 特价最新升级版中文浑水可视无线探鱼器找鱼器

沈阳合众优年养老社区 探密合众复合型养老社区

     很多人都幻想过这样的退休生活:  在一个环境优美的闲适小镇上,有一套超大开窗的房子,餐厅、超市、运动健身房、健康医疗中心、银行,所有的生活网点只需步行五分钟即可到达;平日里和老友聊聊天、下下棋,或者到小区的艺术馆唱几

猿题库老师版 挑衅传统教辅市场 猿题库 演绎备考「进化论

     凭借大数据,猿题库正在考试产业链上慢慢地蚕食教辅材料市场,通过为考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备考方案,实现备考“进化论”。  每道试题都对应一个知识点和难度,系统会基于考生以往留在题库的数据,测量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

声明:《水猿理论 水猿理论-进化探密》为网友我本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