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希平 徐希平-人物简介,徐希平-学习经历

徐希平,男,53岁,中国国籍,日本筑波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博士,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环境流行病与统计专业博士后,教授,现任北京奥萨医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群体遗传研究中心主任),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闫大鹏_徐希平 -人物简介

徐希平,男,53岁,中国国籍,日本筑波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博士,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环境流行病与统计专业博士后,教授,现任北京奥萨医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群体遗传研究中心主任),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徐希平教授一直从事医药卫生研究,在呼吸系通疾病、心脑血管病领域的成绩尤为突出,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143项,其中12项获得授权。2007年在开发区创立北京奥萨医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完成5项一类新药的研发,1项获得生产批件,1项获得临床批件,1项创新制剂获得临床批件,1项诊断试剂盒即将获得生产批件。

闫大鹏_徐希平 -学习经历


徐希平

1982年获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出国代培研究生;

1985~1986年在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公共卫生与保健学院学习;

1987~1988年在美国Tulane大学医学院学习;

1988年获日本筑波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徐希平 徐希平-人物简介,徐希平-学习经历

1988~1991年在美国Harvard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完成博士后培训;

1993年获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硕士学位。

闫大鹏_徐希平 -工作经历

1991~1993年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流行病学副研究员;

1993~1996年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

1996至今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医学院副教授、群体遗传研究室主任。现兼任安徽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导)、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导)。此外担任哈佛大学环境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联席主席、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等。

曾任世界卫生组织环境健康研究顾问和世界银行能源与健康顾问、中美生物医学专家协会首任会长等。现入选 “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1、2层次)和2000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闫大鹏_徐希平 -传奇经历


徐希平

从赤脚医生到哈佛教授
徐希平,17岁“上山下乡”在安徽做过赤脚医生,恢复高考后考取安徽医科大学,后赴日本、美国留学,定居美国,先后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学院副教授,群体遗传教研室主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群体遗传中心主任。而现在,他是奥萨医药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致力创新药品研发生产。

立志控制脑卒中高发局面
“为什么要归国创业?这与我在农村当赤脚医生的经历有关。”徐希平曾开办安徽农村第一个合作医疗站,当时他就发现,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对农民危害最大的疾病。

“这种病在农村发病率很高,而且致残率和死亡率也很高。”徐希平说,由于脑卒中病因和表现复杂,缺少“治本”措施,患者只能长期忍受疾病折磨和昂贵的治疗费,“脑卒中需要家人长期照顾,往往一人得病拖垮全家。”

自此至今,徐希平持续35年研究脑卒中,寻找治疗脑卒中的药品,他暗暗立志要控制中国脑卒中高发局面,“希望有一天能够帮助农民克服这个顽固疾病。”

找到新药研发的突破口
1993年,徐希平作为哈佛大学副教授,开始与安徽医科大学合作在安徽农村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研究。研究中他发现,多数心脑血管病患者同时伴有高HCY(同型半胱氨酸)。进一步的研究,证实了高HCY与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都有关,但与脑卒中关系更密切。高HCY与高血压同时存在,会发生协同作用,使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显著升高。

与美国相比,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脑卒中病人更多。徐希平认为,这可能就与中国人群中高HCY的比率更大有关。他想,如果有药物能提前降低人体内的HCY和血压,就可能更加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这对脑卒中高发大国、患者高达700余万的中国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新药研发的突破口就此被发现。

创业基地锁定北京亦庄
“1993年我们就成立了研发团队,开始钻研降低HCY的药物。”徐希平说,经过长达十余年的医学研究,他确认叶酸可以降低人体HCY,从而降低脑卒中风险。新药物“依叶(依那普利+叶酸)”的构想逐步清晰。

但是,新药研发蕴含的困难和风险是很难想象的。徐希平知道,在全球制药行业,新药研发一直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一般研发周期10年至15年,研发费用超过10亿美元,而且成功率微乎其微,投入往往没有回报。

但要控制中国脑卒中高发局面的信念,让徐希平在2003年带着“依叶”研发组回到祖国,开始寻找创业基地。

最终他将目光锁定北京。恰此时,亦庄确立“鼓励和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及科技创新支持、产业扶持鼓励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双方一拍即合。

克服困难坚持新药研发
国内创新药研发环境并非徐希平预料的那样乐观。但徐希平知难而进。缺少资金,他想办法贷款,向开发区申请各项政策支持;药品需要长期审批,他利用企业其他业务的利润维持。创新药“依叶”的研发一步不停歇地在推进:2005年,“依叶”在全国6大城市开展临床试验;2006年起,核心成果论文陆续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发表,在国际医学界引发反响;2008年,获得新药证书,开始四期临床研究。同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复方创新药物实验中心”设在深圳奥萨医药有限公司;目前“依叶”已经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国际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认为,我国2亿名高血压患者,即使一半患者服用“依叶”,在治疗费用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可减少数十万脑卒中新病人。

徐希平说,他们正在积极申请,争取让“依叶”尽快进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不仅要让城市百姓,而且要让广大农民也要受益。

“中国一定会研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脑卒中特效预防药。”这位海归学子信心十足。

闫大鹏_徐希平 -创业历程


徐希平

从赤脚医生到在深圳创业的哈佛博士后
徐希平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年轻时曾在安徽农村当过赤脚医生,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随后留学日本获流行病学博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并留校任教。

“2006年,那时我还在美国,看到深圳市政府‘十一五’期间关于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深深吸引了我,我感觉它非常务实,能考虑到现在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现状,并提出一个用自己现在的力量可以实现的目标。我还注意到,深圳是中小企业存活率最高的地方。”他选择了利用信件和深圳市政府进行沟通。

“结果有点让我感到意外,我写信的部门没有一家不回我信的”,电话那头传来了徐希平的笑声:“先是科技局和发改局的领导和我进行了一次沟通,然后市领导亲自参加了我们的产品报告会。”

2006年12月,徐希平为深圳市政府做了一场关于他研发的新药“依叶”(依那普利叶酸片)的产品报告会。在那场气氛友好的报告会结束不久,2007年2月,徐希平带着“依叶”,在深圳注册了名为奥萨生物医药的公司。

徐希平正式由深圳市政府以“领军人物”引入深圳。“资金、场地、政策……深圳市政府从各方面给了我和奥萨充分的关注和鼎力支持。”从电话中,记者可以感受到徐希平发自内心的感谢之情。

产业化基地10月试产
在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的沃土,在创新城市建设氛围的激荡下,徐希平和奥萨团队的所有激情和梦想竞相绽放。近20年科研积累,创业两年多来的辛勤耕耘,在这里结出了累累硕果。

“到深圳不久,我记得是2008年初吧,我们研制的药物就拿到了I类新药证书,奥萨随后也被批准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复方创新药物实验中心。”徐希平说。

凝聚徐希平及其团队十多年心血的新药“依叶”,是中国近年来经严格审评批准的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系统I类创新化药,现已拉开向美国FDA申请的序幕。

“‘依叶’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出现在欧美市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化学药品”,徐希平信心十足,“除了‘依叶’,我们奥萨还有包括一、二期临床试验在内的近10种新药及诊断试剂盒加快研发,治疗范围涉及前列腺肥大、糖尿病、抑郁症等病症。”

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奥萨医药园正在紧张建设中,将于今年10月竣工投入生产。

该产业化基地严格按照美国FDA和欧盟的标准设计和施工,计划建成管理一流、功能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生产基地,从而大大提高广东省医药行业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竞争力。预计投产后,“依叶”将很快形成两亿元以上的年销售收入。

孵化创新企业和人才的理想摇篮
徐希平深圳创业的顺利,使他在美国的多位朋友也有了回国的念头。目前,已经先后有5名哈佛大学教授和博士、博士后正式加入奥萨。

“我们团队主要核心人员30多名,八成以上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一半以上为博士”,徐希平表示,“这得益于广东省、深圳市提供的良好创新环境。深圳充满了创新的活力,是孵化国际型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的理想摇篮!”

这支由海归人才组建的奥萨团队,为中国新药研发闯新路,成为深圳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所做努力的一个缩影。

“2009年是奥萨从实现自主研发技术产品,到实现自主生产以及销售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人,强强联手,把公司及产业做大做强,携手共创双赢目标。奥萨更加壮丽的新画卷将由此铺展。”徐希平激情豪迈。

闫大鹏_徐希平 -研究方向


徐希平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药剂试验

研究方向的特色是选择国内外共同常见的复杂疾病为研究立题,如高血压病药物基因组学、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学研究、糖尿病药物基因组学等。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作用与意义在于研究个体之间对药物反应的差异,研究药代和药效生物学通路上的基因多态性,发现患者差异性,确定出药物疗效和副反应的模型,用于临床预知病人对已有治疗方案的反应,指导医师选择最适合病人治疗药物用剂量,达到为患者提供“量体裁衣“的治疗目的。研究中将环境、职业、营养与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与遗传流行病学两研究方向相结合,系统揭示影响复杂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和遗传特征。对认识环境遗传交互作用特征的评价和统计分析上有所见长。研究方法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设计与质控管理和评估分析,有一流的实验室技术设备和检测分析人才,数据管理及生物分析技术和研究现场,以上均处于世界这一研究领域的学术领先地位。

徐希平教授发展和应用现代流行病学和当代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包括(1) 如大气、水、职业、营养等系列环境暴露评价指标群; 从死亡、疾病、功能到中间表型、生物标记物的系列健康结局指标群;涉及利用生物标记物评价健康结局、遗传易感性、多源暴露、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等领域。(2)规模化社区研究人群和队列研究。(3)多学科研究设计和边缘学科技术成果。在复杂疾病流行病学、生殖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复杂疾病功能基因组学等分支研究领域,建设动态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技术平台。(4)把上述知识技术平台与研究方向相关生物医药、高新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分析的知识创新研发有机结合。

徐希平教授1999年度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国家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1、2层次)。作为首席科学家至今已经主持多项NIH 研究项目,发表SCI论文逾120篇,影响因子约350分。

闫大鹏_徐希平 -研究重点


徐希平

1、遗传流行病学:包括支气管哮喘、高血压、骨质疏松症、尼古丁依赖等慢性复杂疾病的病因学研究;2、环境、职业与生殖健康流行病学:包括大气污染、职业暴露(苯、重金属、农药、高温、轮班等)对不良生殖生育结局(月经失调、早产、低出生体重等)的影响研究;3、药物基因组学:结合药学、临床流行病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群,针对复杂疾病的药物疗效、毒副作用与人群环境遗传特征之间的关系,为预测医学和个体化医学实践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4、中医药现代化(包括中医表型与中药疗效、毒副作用的评价研究)等。

徐希平教授已经主持多项大规模多学科合作的NIH 重大研究项目,在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属SCI期刊论文100余篇,影响因子约350分。1993年至今在国内培养了15名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安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别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实验室,并建立了一批相关领域多学科合作的科研队伍。

闫大鹏_徐希平 -科研项目

1、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复方降压新药临床前研究;
2、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常见慢性疾病药物基困组学研究;
3、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研究项目,骨质疏松症的遗传学研究;
4、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研究项目,有机磷农药与人类生殖健康研究;
5、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研究项目,位点候选基因方法在哮喘基因发现中的应用;
6、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研究项目,生殖毒理与流行病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闫大鹏_徐希平 -主要研究论文

D.W. Dockery, C.A. Pope III, X. Xu, J.D. Spengler, J.H. Ware, M.E. Fay, B.G. Ferris, Jr., F.E. Speize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ir Pollution and Mortality in Six US Citi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3; 329: 1753-9.

X. Xu, N. Laird, D.W. Dockery, B. Rijcken, J. Schouten, S.T. Weiss. Age, Period, and Cohort Effects on Pulmonary Function in a 24-year Longitudin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5; 141: 554-66.

X. Xu, B. Rijcken, J.P. Schouten, S. Weiss. Airways Responsiveness and Development andremissionof Chronic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Adults. The Lancet 1997; 350:1431-1434.

J. Rogus, D.P. Harrington, E. Jorgenson, X. Xu. Effectiveness of ExtremediscordantSib Pairs to Detect Oligogenic Disease Loci. Genet Epidemiol 1997; 14:879-884.

T. Niu, X. Xu, J. Rogus, Y. Zhou, C. Chen, J. Yang, Z. Fang, C. Schmitz, J. Zhao, V.S. Rao, K. Lindpaintner: Angiotensinogen Gene and Hypertension in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998; 101(1):188-94.

N.J. Schork, L.R. Cardon, X. Xu. The Future of Genetic Epidemiology. Trends in Genetics 1998; 14(7):266-272.

X. Xu, J. Yang, C. Chen, B. Wang, X. Zhang, Y. Jin, H. Xu, Z. Fang, X. Wang, S.T. Weiss.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Pulmonary Function in a Rural Chinese Communit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9;160:1928-1933.

T. Niu, C. Chen, H. Cordell, J. Yang, B. Wang, Z. Fang, N.J. Schork, C.J. Rosen, X. Xu. A Genome-Wide Scan for Loci Linked toforearmBone Mineral Density. Human Genetics 1999;104:226-233.

X. Wang, B. Wang, Y. Zhou, C. Chen, J. Yang, H. Xu, Z. Fang, Z. Jiang, X. Zhang, W. Liang, F. Zhang, S. Weiss, B. Zuckerman, X. Xu. Familial Aggregation of Blood Pressure in a Rural Chinese Communit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99; 149:412-420.

X. Xu, J. Rogus, H. Terwedow, J. Yang, Z.X. Wang, C.Z. Chen, T.H. Niu, B.Y. Wang, H.Q. Xu, S.T. Weiss, N. Schork, Z.A. Fang. An Extreme-Sib-Pair Genome Scan for Genes Regulating Blood Pressure. Am J Hum Genet 1999 Jun;64(6):1694-1701.

Xin Xu, J. Yang, J. Rogus, C. Chen, N. Schork, X. Xu. Mapping of a Blood Pressure QTL to Chromosome 15q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Hum. Mol. Genet. 1999 Dec;8(13):2551-5.

Xin Xu, M. Peng, Z. Fang, X. Xu. The direction of microsatellite mutations is dependent upon allele length. Nature Genetics 2000; 24(4):396-399.

Xu X, Weiss S, Xu X, Wei LJ. A unified Haseman-Elston method for testing linkage with quantitative traits.2000; Am. J. Hum. Genet., 67:1025-8.

X. Xu, T. Niu, C. Chen, B. Wang, Y. Jin, J. Yang, S.T. Weiss. Association of Airway Responsiveness with Asthma and Persistentwheezein a Chinese Population. Chest 2001; 119:691-700.

Xin Xu, Z. Fang, B. Wang, C. Chen, W. Guang, Y. Jin, J. Yang, S. Lewitzky, A., Aelony, A. Parker, J. Meyer, S. Weiss, and X. Xu. Genome-wide Search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Underlying Asthma Am J Hum Genet 2001; 69:1271-1277.

T. Niu, X. Xu.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Gene Polymorph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Drugs 2001 2002;62:977-93 .

T. Niu, X. Xu. Candidate Gene for Osteoporosi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American J Pharmacogenomics. 2001;1 (1):11-9.

T. Niu, Z.S. Qin, X. Xu, J.S. Liu. Bayesian Haplotype Inference with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m J Hum Genet. 2002; 71:1242-1247.

Wang X, Zuckerman B, Pearson C, Kaufman G, Chen C, Wang G, Niu T, Wise P, Bauchner H, Xu X. Maternal Cigarette Smoking, Metabolic Gene Polymorphism, and Infant Birth Weight. JAMA, 2002; 287 (2) 195-202.

Y. Feng, T. Niu, X. Xu, C. Chen, Q. Li, R. Qian, and X. Xu.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of the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2002; June; (51)1986-198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20103/17765.html

更多阅读

田平春 田平春-人物信息,田平春-人物简介

怒铡公孙_田平春 -人物信息中文名:田平春性别:男地区:台湾血型:O型职业:演员出生地:中国台湾怒铡公孙_田平春 -人物简介田平春,演员,代表作品为《七巧凤凰碧玉刀》《多情双宝环》《包公奇案之怒铡公孙》等。

徐燕千 徐燕千-人物简介,徐燕千-人物生平

徐燕_徐燕千 -人物简介徐燕千,林学家,林业教育家。长期从事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除教学外,曾对中国橡胶垦殖进行过开拓性工作;并从事森林生态和营林技术的研究。他在广东省林业的发展、建立新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态林业方面作出了显

俞可平 俞可平-人物简介,俞可平-学术研究

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兼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名誉博士。曾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美国哈佛大学和杜克大学、德国自由大学和杜伊

袁隆平 袁隆平-人物简介,袁隆平-科研历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

声明:《徐希平 徐希平-人物简介,徐希平-学习经历》为网友凉秋瑾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