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娘子军》 现代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现代芭蕾舞剧 -简

《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是根据谢晋导演、梁信编剧的同名电影集体改编。演出单位: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中央芭蕾舞团),1964年首演,1971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成影片。

舞剧红色娘子军_《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 -简要概述


海报《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演出单位: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中央芭蕾舞团),1964年首演,1971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制作成影片。领衔主演:刘庆棠、薛菁华、宋琛、李新盈、李承祥、万琪武等。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

《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她从中国人的审美观出发,以中国革命历史作为创作的历史依托,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纪精品,并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迹。《红色娘子军》问世50多年来,一直深受中国观众的爱戴,并成为了伴随几代人共同成长的历史记忆。

舞剧红色娘子军_《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 -剧情梗概


剧照十年内战时期,海南岛农家姑娘吴清华,由于家中贫穷,被恶霸地主南霸天强抢为奴。她几次想逃出地主的樊笼,结果还是被抓了回去投进阴森的水牢。有一天,南霸天家来了一个华侨巨商,清华又被作为礼品转到了那位“巨商”手中。巨商把她带到路途中,把她放了。清华回头看看这位年轻英俊的巨商,感到惊奇和迷惘。她冒着风雨,越过树丛,一路急速奔跑,来到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琼崖独立师里一支完全由劳动妇女组成的战斗连队――红色娘子军。她见到党代表洪常青,这时她才明白,放走她的那位华侨巨商就是党代表洪常青乔装改扮的。清华与地主南霸天有不共戴天之仇,她要复仇。在一次侦察任务中,清华见到南霸天,两眼冒出怒火,她不顾侦察纪律,擅自开枪射击南霸天,结果暴露了目标,使南霸天逃脱。洪常青对她的错误进行了批评教育,使她提高了觉悟。后来,南霸天勾结国民党军队进犯根据地,洪常青完成了阻击敌人的任务后,为了掩护战友撤退,负重伤被俘,英勇就义。不久,红军解放了椰林寨,击毙了南霸天。战斗中,清华因表现英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接任娘子军连党代表职务。

舞剧红色娘子军_《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 -主创人员


剧照【创作】
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
作曲:吴祖强、杜鸣心、戴洪威、施万春、王燕樵。
舞美设计:马运洪(景)、梁宏洲(灯光)、李克瑜(服装)。
【主演】
白淑湘、钟润良(饰琼花A、B)
刘庆棠、王国华(饰洪常青A、B)宋琛、吴静珠(饰娘子军连长)李新盈(饰通讯员小庞)李承祥(饰南霸天)万琪武(饰团丁头目老四)许龙珠(饰南太太)。
【演奏】
乐队: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管弦乐队。伴唱:中央歌剧舞剧院歌剧团。指挥:黄飞立、李华德。
【编舞】
舞剧排练:丁宁、石圣芳。

舞剧红色娘子军_《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 -主题歌曲


《红色娘子军连歌》歌谱 《红色娘子军歌词》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
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
战士的责任重
妇女的冤仇深
共产主义真当是领路人。
奴隶得翻身,奴隶得翻身。
奴隶要翻身,奴隶要翻身。
向~前~进~,向~前~进~
我们战士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

舞剧红色娘子军_《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 -获奖情况

1994年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获中国文联及舞协颁发的“中华民族二十世纪音乐经典”和“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殊荣。

舞剧红色娘子军_《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 -主演简介

李承祥


李承祥(饰演:南霸天)李承祥(1931年――)中国芭蕾一级编导,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49年入北京华北大学.同年开始舞蹈表演与创作.曾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中央歌舞团演员、主要演员、编导,曾任北京舞蹈学校教员,中央芭蕾舞团团长,1959年参与创作舞剧《鱼美人》。1964年作为主创人员参与创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获得成功.自己创作或与他人合作的作品还有《沂蒙颂》、《骄杨》、《林黛玉》等.其创作的舞剧情节精炼,人物性格鲜明,动作语言运用恰当,富于激情和感染力.曾在舞剧《和平鸽》、《天鹅湖》、《吉赛尔》、《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南霸天”的形象塑造得生动鲜明,有广泛的知名度.曾在全国各地讲学,并著有《舞蹈编导基础知识》和一些理论文章。

刘庆棠


刘庆棠(饰演:洪常青)刘庆棠(1932年――)辽宁人。当年白山艺术学校招生,辽宁盖县联合中学的学生刘庆棠16岁,初中还没毕业,报考文学系。1951年,全国范围内选拔节目参加“柏林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会”,刘庆棠参与演出的《扇子舞》,获得了“柏林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会”的金奖。后来组成中央歌舞团,刘庆棠成了这个团的民族舞演员。1956年,刘庆棠在24岁时开始正式学习芭蕾舞。刘庆棠曾主演并首演芭蕾舞剧《天鹅湖》、《海侠》、《泪泉》、《红色娘子军》、《沂蒙颂》,他亲自领导的舞剧创作有《红色娘子军》、《沂蒙颂》、《草原儿女》、《纺织女工》、《杜鹃山》、《苗岭风雷》、《闪闪的红星》等。1964年10月,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公演,顿时轰动全国。因在剧中出色的表演,刘庆棠也获得赞扬无数。1966年5月,“文革”开始。跻于“样板戏”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成为政治斗争的利器之一。刚被任命为芭蕾舞团副团长的刘庆棠积极投身“运动”,在政坛上迅速走红,成为那个昏天黑地年代家喻户晓的“政治明星”。1971年,39岁的刘庆棠成为“国务院文化组副组长”。副部长级。1972年春天,刘庆棠参加了为美国总统尼克松演出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这年秋季,为招待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他最后一次扮演洪常青。1974年,全国四届人大召开。刘庆棠成为文化部副部长。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刘庆棠先是被隔离审查,后被判刑17年。被关押在奉城监狱时,妻子硬性和他离了婚。刘庆棠有两女一子。大女儿在美国,二女儿和小儿子在北京。他自己一人独处。近几年,他曾应聘到广州某大学教授舞蹈,他编了一出古代题材的芭蕾舞剧《岳飞》。

薛菁华


薛清华(饰演:吴清华)薛菁华(1945年――)祖籍江苏无锡,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喜爱艺术,尤其是舞蹈表演。1956年北京芭蕾舞学校特邀苏联专家授课并在报上刊登招生消息时,母亲带着女儿千里迢迢赶往北京应试。薛菁华以其纯真姣好的面容,符合芭蕾舞表演的体形以及适中的年龄,通过三试,撞开了舞蹈艺术之门。自1956年至1963年,整整7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后的第二年,中央芭蕾舞团开始排练现代剧目《红色娘子军》,薛菁华担任第三场黎族舞的领舞,她高挑的身材,灵活的舞姿,征服了台下的观众,也引起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他向陪同观看的剧团领导提出建议:“你们看能不能让那个跳黎族舞的演员试一试连长?”于是,作为初进“中芭”不久的薛菁华,幸运地改跳戏份较重的“娘子军连长”了。《红色娘子军》被作为保留节目一直公演,周总理再次点名,让薛菁华试演女主角吴琼花。薛菁华心里没底,当着总理的面,推辞说:“我不能演女主角,第一,我个头太高;二是我身体不好;其三,我的基本功不行。”但是,后经组织决定,女主角还是由薛菁华出演,剧中人名由原来的吴琼花改为吴清华。从1968年开始,经过长达三年时间的反复排练和修改,以及一年多的电影拍摄,在1971年春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被拍成彩色艺术片,在全国隆重上映,薛菁华“倒踢紫金冠”的优美造型,还有“逃出椰林”、“常青指路”、“手捧红旗”、“阵地受命”等经典造型,使25岁的她成为红透国内外的“芭蕾舞明星”……。薛菁华80年代曾担任深圳艺术学校芭蕾舞系主任和香港舞蹈团特约专职导师。

舞剧红色娘子军_《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 -剧目简介


剧照序幕
海南岛,恶霸地主南霸天的土牢内,关押着南府丫头琼花。团丁头目老四奉命要卖掉她,琼花乘老四不备,踢灭灯笼,夺门而逃。
第一场
黑夜,琼花逃出南府,但又与前来搜捕她的老四相遇,琼花落入魔爪。南霸天怒不可遏,命人狠狠鞭打,琼花昏迷不醒。南霸天认为琼花已死,率奴仆回府。红军娘子军连党代表洪常青率领通讯员小庞化妆去执行任务,路遇苏醒过来的琼花,遂指引琼花去投奔即将成立的红色娘子军连。
第二场
红军独立师建立了红色娘子军连。琼花赶到会场,受到军民的亲切关怀。琼花看到“打倒南霸天”的标语,愤怒地控诉南霸天对她的迫害,群情激愤。党代表洪常青接受琼花入伍。
第三场
南霸天寿辰,黎族少女在皮鞭下被迫起舞。洪常青化妆为归国探亲的华侨巨商的儿子假意前来祝寿,而真意是约定午夜后与娘子军里应外合,一举消灭南霸天的团丁并生擒南霸天。入夜,琼花和战友潜入南府与小庞联络,指点南府道路,并待机接应大队。适遇南霸天送客,琼花按捺不住心头怒火,不顾战友阻拦,开枪打伤南霸天,破坏了原定的计划。红军听到枪声,出击南府,南霸天与老四从地洞潜逃。琼花因自己违犯纪律,打乱了作战部署,懊悔异常。红军打开了南霸天的粮仓,把粮食分给群众。
第四场
在红军的营地上,洪常青正给娘子军上政治课。琼花学习后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乡们摘了荔枝,编了斗笠来慰问红军。军民欢舞。哨兵报告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红军决定主力转移,留一小分队阻击敌人。
第五场
黎明前,红军主力部队已插入敌后。洪常青率领小分队阻击敌人,坚守山口。小分队任务完成,全队安全撤退后,洪常青等人边战边撤。但一颗炮弹在他们旁边爆炸,洪常青受伤被俘。
过场
红军主力进军南霸天老巢。
第六场
南府庭院混乱不堪。团丁接二连三向南霸天报告红军逼近的消息。南霸天幻想威胁洪常青写信退兵。洪常青大义凛然,断然拒绝,被绑在大长青树上火焚,洪常青慷慨就义。红军解放了椰林寨,群众欢庆解放。琼花与小庞寻找洪常青,得悉洪常青就义,悲痛万分。军民悼念先烈,很多人要求参军。红军队伍壮大、前进。

舞剧红色娘子军_《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 -剧团介绍


剧照中央芭蕾舞团是中国国家芭蕾舞团。1959年12月31日诞生于舞蹈家的摇篮―北京舞蹈学校,当时称“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1954年的北京舞蹈学校及其实验芭蕾舞团在初创的十年里,系统接受了由苏联芭蕾舞专家传授的俄罗斯学派,并于1958年至1960年在彼?安?古雪夫等专家指导下排练、演出古曲芭蕾名剧《天鹅湖》、《海盗》、《吉赛尔》,为我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及其他艺术人才获得锻炼和培养创造了良机,同时积累了一批古典芭蕾剧目,为中央芭蕾舞团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中央芭蕾舞团确立的建团方针,是在介绍西方古典芭蕾、现代以及各流派芭蕾经典的同时,努力探索西方芭蕾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结合,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芭蕾作品,如《红色娘子军》、《沂蒙颂》、《草原儿女》、《祝福》、《林黛玉》、《黄河》、《梁祝》、《胡桃夹子》、《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创排了如《葛蓓莉娅》、《缘》、《夜之虹》、《时代舞者》、《春之祭》、新版《天鹅湖》等一批在国际舞台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作品。以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编导的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等,已成为中国芭蕾人探索、寻求西方芭蕾艺术形式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

舞剧红色娘子军_《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 -影片看点


剧照【创作:源于生活生动感人】
《红》剧的动人之处首先在题材本身。1931年在海南岛建立的“红色娘子军连”英勇斗争的事迹是十分感人的,作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支女兵队伍,她们的参军、练兵、战斗、牺牲总能引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舞蹈:中西合璧强调特色】
《红色娘子军》的“好看”主要体现在舞蹈上。为了在芭蕾舞台上塑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物,《红》剧的创作人员在编舞上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在舞蹈语汇上努力将西方的芭蕾舞和军事动作加以融汇,在此基础上去创造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新的舞蹈语汇。因此,与过去演出的欧洲古典芭蕾剧目相比,《红色娘子军》的演员们更加注重角色的内心情感的挖掘,完善地去掌握那些“中西合璧”的舞蹈语汇,并使之融为人物的语言。
【音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一部舞剧的成功往往也是音乐的成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仅故事感人,舞蹈优美、刚柔并济,而且其音乐成就也是有口皆碑的。由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杜鸣心等精心打造的《红色娘子军》的音乐,总体构思可概括为“三个主题一个歌”。一个歌是指黄准在电影中所写的《红色娘子军连歌》,它流传很广、家喻户晓,是娘子军战士群体形象的生动写照,是在芭蕾舞剧中贯穿运用的。据李承祥介绍,作曲家为了写好琼花、常青和南霸天的音乐主题,设计了很多方案,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精选出来了这“三个主题”。这三个人物的主题音乐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的行动逐渐变化和发展,并形成高潮。今天看来,作曲家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创作的“序曲”、“娘子军操练”、“快乐的女战士”、“女战士与炊事班长”、“娘子军连歌”等音乐成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经典曲目。
【演员:兢兢业业代代传承】
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经典剧目,不仅是中芭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要感谢为该剧兢兢业业奉献着的一代又一代演员,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作让《红》剧艺术精髓不变,艺术震撼力不变,并永远根植于观众之中。

舞剧红色娘子军_《红色娘子军》[现代芭蕾舞剧] -幕后花絮

总理出题


剧照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创意,源自周恩来总理的一次谈话。1963年,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中央芭蕾舞团的前身)演出了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周总理在演出中对编导蒋祖慧等人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剧目……为了适应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可以先编一个外国革命题材的芭蕾舞剧,比如反映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故事。”

中国的芭蕾,从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建校以来就一直受到周总理的关怀,先后聘请了六位著名的苏联芭蕾专家,成功地演出了欧洲经典舞剧《无益的谨慎》、《天鹅湖》、《海侠》、《吉赛尔》。每一部舞剧的演出,周总理都不止一次地亲临剧场观看,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正是依据周总理“对外来艺术首先学到手、学到家”的指示,北京舞蹈学校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学习和继承欧洲古典芭蕾舞的优秀传统,培养出中国自己的芭蕾舞人才,包括演员、教员、编导、作曲家、舞台美术家以及舞台技术人员。所以周总理认为当时的芭蕾舞团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创作的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事后还委托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落实这件事。

确定剧目


剧照根据周总理的设想,林默涵在1963年底邀请了北京舞蹈学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舞蹈家协会的有关同志,一起讨论舞剧的选题。参加会议的有陈锦清、赵讽、胡果刚、游慧海、李承祥、王锡贤等人。林默涵在会上首先传达了周总理底意见,并提出了他自己的设想:“我们不熟悉外国的生活,不如大胆一些,创作一个本国现代题材的剧目。”他提议改编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在讨论中我代表几位编导提出了改编电影《红色娘子军》,认为这部作品故事感人,人物鲜明,娘子军连连歌家喻户晓,适合发挥芭蕾舞以女性舞蹈为主的艺术特点,并当场讲述了舞剧的初步构思。与会者一致赞同,由林默涵当场拍板,决定将《红色娘子军》改编为芭蕾舞剧。事后组成了创作班子,由吴祖强、杜鸣心、戴洪威、施万春、王燕樵作曲,李承祥、蒋祖慧、王锡贤编导,马运洪负责舞台美术设计。大家满怀激情地投身到第一部中国题材的大型芭蕾舞剧的创作中去。

深入生活


剧照对于创作人员来说,首要的是生活。1964年2月,组成了赴海南岛深入生活的创作班子,由李承祥任组长,吴祖强、刘庆棠任副组长,成员有王锡贤、蒋祖慧、马运洪、摆淑湘、钟润良、王国华、李莉盈。途经广州时,与电影原作者梁信讨论了关于剧本改变的问题,梁信表示热情支持,还主动写了一个舞剧大纲供我们参考。到达海南岛后得到海南军区的大力支持,主动与各地联系并提供了车辆,使剧组的环岛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剧组访问了当年老革命根据地,当时的老赤卫队队长,讲述了海南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带着剧组去看当年开万人大会的红场,访问经常掩护红军的革命老妈妈,使大家受到深刻的教育。在琼海现县,大家见到了当年的娘子军战士,听她们讲述当年海南妇女的悲惨生活:她们象牛马一样被买卖,作童养媳、给地主当丫头,不但承受了最沉重的劳动,而且常常挨打受折磨,生命随时都会失去。海南妇女受压迫很重,所以反抗性也特别强。当年众多妇女逃出牢笼,找红军要求当女兵,在贴布告的当天就有四百多妇女跑来报名,她们的共同特点是:勇敢、乐观、觉悟高、能吃苦,对压迫者有刻骨的仇恨。

创作排练


剧照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电影原作,梁信的剧本、谢晋的导演艺术、黄准的娘子军连连歌,以及祝希娟、王心刚、陈强等表演艺术家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芭蕾舞剧的创作提供了典型的基础。当然,芭蕾舞与电影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艺术规律。从荧幕形象到芭蕾舞形象的转换能否获得成功,主要从两方面加以审视,第一要体现原著的精髓,包括思想主题、时代特征、风格样式、人物形象等方面,第二要充分发挥芭蕾舞艺术的独特魅力,使观众在形象转换的观赏中获得有别于荧幕的美感享受。舞剧台本完成以后,很快进入音乐和舞蹈的创作排练,舞剧的音乐形象是从音乐开始的,经过作曲家们的深思和苦思,使主题音乐伴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逐渐形成了高潮,给舞剧编导和演员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想象的空间。

芭蕾舞民族化是编导在进入编舞时的主导思想。为了在芭蕾舞台上塑造出中国风格、中国气魄的人物形象,在编舞上坚持从生活出发、从内容出发、从人物出发。在肢体语言上努力将西方芭蕾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加以融合,与军队的生活和军事动作加以融合,在此基础上去创造符合剧中人物性格的新的舞蹈语言。

首演成功


剧照1964年9月26日,《红色娘子军》在天桥剧场正式公演,请周总理观看,他在演出结束后上台看望演员,高兴地说:“我的思想比你们保守了,我原来想,芭蕾舞要马上表现中国的现代生活恐怕有困难,需要过渡一下,先演外国革命题材的剧目,没想到你们演出的这样成功。过两天,一位外国元首来访问,就由你们演出招待。”芭蕾舞团在成功完成招待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的演出后,于10月8日为中央领导同志组织了专长演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前来观看,毛主席在观看演出中说了两句话:“方向是正确的,艺术是成功的。”演出结束后他走上舞台与全体演出人员合影留念,给大家了极大的鼓舞。10月份《红》剧到广交会演出,同时应邀到深圳为港澳同胞和海外人士演出,受到普遍好评。在广州演出期间,广州市工会组织了工人座谈会,会上发言踊跃:“过去看《天鹅湖》,不懂它什么意思,这次看《红色娘子军》看懂了,合工农兵的口味,很激动,被吸引住了。”,“芭蕾这种形式虽然是‘进口货’,但是把它变成了中国的,很成功,舞蹈民族化做的好。”当时正在广州演出的古巴芭蕾舞团的演员看完演出,都激动地跑上台,与我们的演员拥抱在一起。在后来的座谈会上,古巴著名芭蕾舞蹈家阿丽西娅・阿隆索抑止不住内心的激动,连连称赞:“在芭蕾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拿着刀枪的足尖舞,很精彩,你们太了不起了!”。

几经波折


剧照《红》剧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的确使芭蕾舞团的全体人员感到欣喜万分。然而“文革”开始了,红卫兵冲击芭蕾舞团,贴大字报,叫嚣着:“砸烂芭蕾舞团,禁止芭蕾舞演出”的口号,仿佛芭蕾舞就要从中国的土地上消失了。江青出于政治的需要,提出:“八个样板戏占领舞台”。一顶“样板戏”的桂冠戴在了《红》剧头上,一夜之间,芭蕾舞团又神气起来,成为了样板团。但是接下来的日子并非顺利,在后来所谓的“清队”中,芭蕾舞团有45%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15%的人被划为“反革命”,其中包括作曲、编导、指挥、主要演员和相当一部分群众,它对艺术家们以及《红》剧本身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文革”中的舆论误导,使得海内外很多不明真相的人都对所谓“样板戏”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感。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一度停演“样板戏”是很自然的现象。1988年4月林默涵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了《红》剧的创作过程,说明这部舞剧是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众多艺术家智慧的结晶。1991年当时文化部部长贺敬之把重演“样板戏”说成是“把强盗夺走的东西又夺回来”。1992年芭蕾舞团在征得文化部的同意后,重新上演了《红》剧。1993年到上海演出时,《文汇报》以“中央芭蕾舞团昨晚在沪首场演出,《红色娘子军》再度倾倒上海观众,场上出现曲终人不散的热烈气氛”为题报导演出盛况。《红》剧的命运正如评论家所说;“先是无处不在,后是销声匿迹,然后是劫后重生,掀起热潮。”一部芭蕾舞剧能够经历如此不平凡的遭遇,在世界芭蕾史上应该说是少有的,也值得人们深思。

走向世界

《红色娘子军》 现代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现代芭蕾舞剧 -简

剧照四十多年来,据不完全,单中央芭蕾舞团而言,演出《红》剧已超过两千场。在六十年代末,加上全国各省市歌舞团的演出,累计演出场次超过三千场,这在芭蕾舞史上也算是一个难得的记录了。

197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接受了把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拍摄成电影的任务,组成了以著名摄影师李文化为组长的摄制组。为了熟悉芭蕾舞剧的艺术特点,他们住进了芭蕾舞团,与演员整天生活在一起。在拍摄中间又请来著名导演谢铁骊、著名摄影师钱江现场指导,拍摄工作进展顺利。71年元旦,彩色芭蕾舞影片《红色娘子军》在全国上映,并走向海外市场,获得普遍赞赏。1994年《红》剧先后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音乐经典”和“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的殊荣。

就饰演琼花的演员就有五代人了,1964年首演时的琼花是白淑湘、钟润良、赵汝蘅;紧随其后的第二代琼花是郁蕾娣、薛菁华、张婉昭;改革开放以后的冯英、张丹丹、王珊、蒋梅、李颜是第三代;第四代是李宁、邹之瑞;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第五代是孟宁宁、张剑、金瑶、侯宏澜。《红》剧能一代代传下来成为剧团的保留节目,除了编导和教员外,主要依靠老演员,他们对年轻演员十分爱护,教舞、教戏、还带艺术作风。


海报多年来,中国芭蕾遍访亚、欧、美、非的许多国家,《红》剧受到多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以成为中国芭蕾与世界对话的载体。中央芭蕾舞团访美时,《纽约时报》在评论中这样写道:“中国的演员们能自如地拜托古典芭蕾的固定程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风格,使舞台表现力更具戏剧性,从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从中可以看到东方和西方艺术完美的结合。”权威舞评家安娜・基塞尔柯夫写道:“在中国中央芭蕾舞团舞艺纯熟的年轻舞蹈家身上,我们看到了芭蕾舞界中一个珍贵的现象,成功地运用了一种基本上是外国地语言。完全征服了美国观众。舞蹈演员轻而易举地表现了从古典芭蕾语汇到民间舞风格的过渡,他们舞姿优美,受过规范的训练,具有强大的实力。”国际的评论中普遍认为中央芭蕾舞团“受到了世界上各流派的影响,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20103/18635.html

更多阅读

《寻路》和《红色摇篮》,中国革命的历史思考 革命摇篮井冈山

央视黄金时段热播的大型现代历史题材电视剧《寻路》,与去年同期播出的电视剧《红色摇篮》,一个是津剧审字,一个是赣剧审字,显然一部是天津担纲,一部是江西担纲。两部电视剧几乎是中国现代史同一时期的同一历史进程,但侧重点有区别,天津是寻

电影《红色黎明》 红色黎明电影下载

美国好莱坞辱华进行时--电影《红色黎明》宣扬仇恨27253 次点击146 个回复solices 于 2012/11/17 7:40:2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赤色黎明》讲述了苏

小提琴专辑1 激情四溢之《红色小提琴》 紫色激情小提琴几级

日本JVC 唱片公司的音乐专辑《红色小提琴》(THEREDVIOLIN),在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成为年度畅销,现已由普罗文化引进,中新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川井郁子———日本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曾留学于朱丽亚音乐学院和维也纳音乐学院,目前正广泛活跃

朗诵剧《红色娘子军》配乐剧本 - 京剧红色娘子军剧本

朗诵剧朗诵剧《红色娘子军》作者:老人与海a(根据同名电影、舞剧、电视剧改编)目录序曲:(对诵)第一章:常青指路第二章:苏区风光第三章:手捧红旗第四章:革命熔炉第五章:壮志凌云第六章:长缨在手(对诵)剧 终

声明:《《红色娘子军》 现代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现代芭蕾舞剧 -简》为网友陌生的可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