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 《集邮》-基本信息,《集邮》-刊物历史

《集邮》杂志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邮刊,于1955年1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创刊。从创刊至今,由于时间跨度大,中间几经停刊和复刊,其中停刊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从1966年7月至1979年12月。多年来,《集邮》杂志适应现代期刊杂志的发展,积极开拓选题,与时俱进,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

集邮知识_《集邮》 -基本信息


《集邮》(2007年10期)【刊物名称】《集邮》
【英文名称】philately
【刊物类别】月刊
【主办单位】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
【编辑出版】集邮杂志社
【出版日期】当月01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1641/G8
【国际标准刊号】ISSN0529-0325
【国外发行代号】M234
【邮发代号】2-222
【联合征定代号】LD111641
【刊物版式】16开80页

集邮知识_《集邮》 -刊物历史


《集邮》(2010年2期)《集邮》杂志1955年1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创刊,是新中国第一份公开发行的集邮媒体。1982年1月,《集邮》成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刊。
《集邮》杂志从1955年1月创刊至今,已有46年刊史。由于时间跨度大,中间几经停刊和复刊,其中停刊时间最长的一次是从1966年7月至1979年12月。因此,要集全一整套《集邮》杂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集邮文献爱好者一般将《集邮》杂志的收藏分成两小阶段进行,一个阶段是文革前的《集邮》杂志,共计125期(册);另一阶段是从1980年1月《集邮》杂志复刊至今,共计200多期(册)。有的爱好者只注重收集1980年复刊后出版的部分,原因在于全国范围内留存下来的成套的《集邮》杂志不超过1000套,要想收集有相当大的难度。一整套文革前《集邮》杂志的市场价约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成交价格的高低主要是以品相的好坏为标准。而1980年复刊后的部分则相对容易,1000元左右即可收集齐全。
一、文革前《集邮》杂志的收藏要点
文革前《集邮》杂志并不是本本都稀缺,一般来讲是两头少、中间多。但也有例外,如处于中间时段的1960年第7期就十分罕见,市场价一般不低于300元。价高的原因出在印量上。1960年第7期实际上是一本停刊号,这一期出版后《集邮》杂志即告停刊(或日休刊),一直到1961年7月才复刊,时隔整整一年;而这一期的印量仅有24500册,比1955年第1期(创刊号)的印量还少,且事后没有任何加印。
所谓“两头少”,是指刚刚创刊的1955年和即将停刊的1966年所出版的《集邮》杂志较为紧俏。创刊号于1955年1月28日出版,定价为旧人民币1000元,折合新人民币为0.10元;印量为25700册。创刊号面市以后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各地售缺纷纷告急的情况下,只好于1955年2月10日第二次印刷,结果比第一次印得还多,印量为28000册。这样,创刊号就有了两种版本,暂且称为原版和再版。原版的市场价一般为400元至500元,再版的市场价一般为200元左右。
1966年第6期(即停刊号),也是非常稀缺的一期,但是从本期刊登的大段大段的社论和语录并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可以推断其印量肯定很少。这一期里有关集邮的文章几乎没有,取而代之的是转载自《人民日报》和《红旗》的社论,里面还附有一张铅印的小版条,上面印的是:“现因全力参加文化大革命活动,经上级批准,‘集邮’月刊从今年第七期起暂时停刊,凡已交预订费的订户,由原收订邮局负责退款。人民邮电出版社”。目前,1996年第6期的市场价为500元左右。
除以上这3本,1996年第5期也比较罕见。这期的内容同1966年第6期相似,目前市场价也在200元上下。概括地说,文革前的125期《集邮》杂志除了这4本,其余均较为常见,市场价在20元至40元之间。笔者在经营实践中发现,1955年第2-12期,1961年第1、2、3期,1962年第10期,也比别的期数稀缺,价格要销高一些。究其原因,有时候令人想不到,如1962年第10期之所以较罕见,原因在于这一期封底印的是纪94“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且是彩色原大;不少集邮者从封底剪下来放进集邮册里充数。
文革前《集邮》杂志还有一个小秘密鲜为人知,那就是1996年第5期的“北京版”。1966年第5期流传于世的有两个版本,差异在于封二。“北京版”的封二是阿尔巴尼亚当时发行的新邮图案,而另一个版本的封二印的却是一段“毛主席语录”。关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当时印1966年第5期时,封二全是“毛主席语录”;等全部发行出去之后,又接到上级通知,认为封二印这样一段“毛主席语录”不合适,需要收回。可是杂志已经发下去了,怎么收回呢?外地的《集邮》杂志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来了,且大张旗鼓地回收,影响更不好。于是《集邮》杂志发行部的同志在北京地区挨家挨户地上门回收已经发到订户手中的1966年第5期,然后紧急加印了一部分再送到这些订户手中――这一部分的封二取消了“毛主席语录”,改为印邮票图案,因此形成了北京和外地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物以稀为贵”,北京的订户只有1000户左右,“北京版”的1966年第5期当然奇货可居了,市场价不低于500元。

集邮知识_《集邮》 -刊物特色

《集邮》杂志以及时的信息、丰富的知识、生动的趣味、深入的研究、充实的史料和精美的印制,推动着我国集邮事业的发展,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集邮爱好者,成为拥有近50万读者,享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邮刊。
《集邮》杂志开设了“新邮预报”、“设计访谈”、“集邮知识”、“封片简戳”、“专题集邮”、“邮展指南”、“方寸百科”、“邮市纵横”等20余个栏目,在普及知识的同时,刊登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文章,为邮史邮学解决了很多难题。
《集邮》杂志创刊号
集邮》杂志创刊于 1955 年。至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50 年来《集邮》教育并影响了无数人爱好集邮收藏,痴迷于五彩斑斓的方寸之间。创刊号封面简捷明快,一枚放大的纪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邮票,那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向世人昭示: “ 新中国的邮票,反映出我们伟大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成就,显示出我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愿望,为广大人民群众、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所爱好,并加以收集和研究。”刊名是由时任邮电部部长朱学范题写的。
创刊号封二是“读者来信”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郭润康老先生的“集邮是有趣味的文化活动”的署名文章。有询问邮票张贴和航空信封事宜的问题,有反映邮票交易中出现的问题。
“树立新的集邮风气”的发刊词,预见性的指出“人们需要有一种“集邮”刊物,及时介绍祖国的新的邮票,以正确的集邮观点和方法,介绍祖国的各种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和兄弟国家的邮票,说明邮票的图案和史实,介绍集邮知识,以便于大家收集、研究和鉴赏邮票。这就是“集邮”月刊的主要任务。”《集邮》杂志半个世纪以来,无论经历各种政治运动,还是几经停刊和复刊。始终坚持创刊时的办刊方针,坚持为集邮爱好者服务,宣传集邮知识,赢得几代集邮人的喜爱。
《集邮》杂志创刊号包括封面和封底共 20 页,有捷克斯洛伐克邮电部长诺曼谈“邮票的使命”有集邮知识介绍“谈集邮”和“正确地进行集邮活动”。还有苏联集邮局副局长谈“苏联集邮情况”。在介绍邮票方面介绍了纪29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11“技术革新”、纪28 “北京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开幕纪念”等邮票。这期杂志用许多篇幅介绍了阿尔巴尼亚、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邮票,专题邮票介绍了列宁邮票。在国外邮讯栏内也报道的是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当时被称为人民民主国家发行的邮票。

集邮知识_《集邮》 -办刊宗旨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广大集邮者服务。

集邮知识_《集邮》 -发展成就

《集邮》 《集邮》-基本信息,《集邮》-刊物历史
作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刊,由人民邮电版社出版的《集邮》杂志1998年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2001年被新闻出版总署列入中国期刊方阵,评为“双百期刊”。2003年1月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04年底又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提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30103/2070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 《中国》-基本信息,《中国》-剧情简介

《中国》是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影视作品。人们从片中看到了主人希望世人看到的学校、工厂、幼儿园和公园,人们整齐有序地做操、跑步、工作,脸上洋溢着幸福、自信的笑容,儿童们天真烂漫,歌声清脆嘹亮。纺织厂女工下班以后仍然不愿

《八女投江》 《八女投江》-基本信息,《八女投江》-演员表

《八女投江》是由杨光远导演,王兰英、张凯丽、岳红主演的著名抗日影片。八女投江的故事_《八女投江》 -基本信息《八女投江》剧照,图为杨贵珍(岳红饰)出品:八一电影制片厂1987年摄制顾问:陈雷导演:杨光远副导演:沈华芬陆伯炎编剧:李

声明:《《集邮》 《集邮》-基本信息,《集邮》-刊物历史》为网友飘过的云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