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起源,山东快书-孕育和形成

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临清、济宁、菏泽、兖州一带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其初专说武松故事,曾名“武老二”。演唱者一人手持竹板或铜板两块,以快节奏击板叙唱,又名竹板快书。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山东快书。当初,山东大鼓盛极一时,山东大鼓里有个牌子,近似半说半唱的韵诵体,叫做“窜钢腔”,据说,山东快书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起源,山东快书-孕育和形成

山东快书小段_山东快书 -起源


山东快书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刘茂基,相传是明万历年间人。祖籍山东临清,正是山东快书的发祥地。他是个不得志的武举人,流落乡间,采集当地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没有服装和乐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里敲打着两块瓦片。他有绝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传统山东快书以《武松传》为主,打架斗殴犹如家常便饭,刘茂基的武功架子大有用武之地。

赵大桅,相传是清咸丰年间人。祖籍山东济宁,是山东快书的另一发祥地。他是个落魄文人,穷极无奈,只好卖艺为生。他会编词,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编成顺口溜演唱,后来吸取山东大鼓的“窜铜腔”,编成山东快书演唱。他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做为伴奏乐器,这就是至今还在使用的鸳鸯板。

山东快书是发源于鲁中一带农村的说唱艺术形式。它产生的年代,至今尚未发现准确记载。据山东快书老艺人周侗宾、傅永昌谈:清道光六年(1828),有落第举子36人(有的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作者之一李长清(山东荏平南岗子王左人)将该书带回,后与其表侄傅汉章去山西,因阻邯郸,无奈拿出《武松传》五回,交傅汉章在关帝庙前,以竹板节念唱,得钱还乡。李长清于是发现傅汉章很有演唱才能,便将全书传给了他,傅得《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乃于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门会(孔林前春秋庙会),正式“撂地”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所以说傅汉章是最早演出山东快书的艺人。至今约有150年的历史。

傅汉章说承前启后,以艺人传说的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门会“撂地”演出为依据。有时间,有地点,有场合,可靠性大。

据山东大学中文系李万鹏先生推断,刘茂基、赵大桅、傅汉章都不是山东快书的开山鼻祖,而是三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有所长,都对山东快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山东快书小段_山东快书 -孕育和形成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既称山东快书,足见地利的重要。这里集中说一说地利。据考证,山东快书发源于临清、济宁一带,艺人有种说法:山东快书是从河里来的。这里说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横贯南北的古运河。临清、济宁都是运河上的大码头,南来北往的行旅客商云集之地,俗称“沃土”。艺人向这里拥集,就是所谓的“跑码头”。这里商贾云集,客人无聊,需要娱乐活动,也就养得住艺人。同时,这类码头又是多种艺术形式荟萃之地。以此推断,当年临清一带说唱艺术颇为兴盛,为山东快书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条件。北宋末年,临清、济宁一带正是梁山好汉龙腾虎跃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于是以《武松传》起家的山东快书应运而生。

仅从地利角度分析,就可以看出:山东快书的孕育、形成和发展,无疑是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合作的成果,同时也不排斥个别人物的杰出贡献。在曲艺发展史上,这种杰出人物大致有两类:或是创作方面才能出众,或是在表演方面不同凡响。从构成成分看,或是酷爱说唱艺术的知识分子,如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罗松窗等。或是粗通文墨的说唱艺人,如相声名家“穷不怕”等。如果这一看法可以确立,不妨对刘茂基、赵大桅、傅汉章三个人物略作分析:

刘茂基是山东快书孕育期的代表人物。此人既没有精湛的表演艺术,又没有卓越的创作才能,却对山东快书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山东快书以《武松传》起家,内容尽是搏杀厮拼,表演程式也离不开一个“武”字。落魄的武举人刘茂基把武功架子带到山东快书中来,满足了山东快书艺术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山东快书艺术的发展,筚路蓝缕之功,不可低估。

赵大桅属于另一类代表人物,粗通文墨和音乐。对山东快书进行加工整理,有时还自编自演。他出现在山东快书趋于成熟之际,观众口味高了,艺术也亟需随之发展,文字加工和唱腔改革提上日程,文人插手,势所必然。赵大桅是其中佼佼者。他属于山东快书成熟期的代表人物,本来在上述三说中时代最晚,却因成就卓著,被誉为山东快书的“奠基人”。

傅汉章是地地道道的山东快书艺人。像他这样的艺人,历史上恐怕数以百计,为什么单单他能名扬青史呢?从上面引的资料推断,他可能赶上山东快书历史上的一次大革新。引人注目的是,这次革新的参加者既有民间艺人,又有落第举子,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艺术家和作家结合。他们一边加工整理,一边“撂地”演出,幕后活动的文人只见数字,不见姓名,献艺于人前的民间艺人声名大噪,得以流传。傅汉章继承了这次革新的成果,孔庙林门会上的演出可能是革新后的初露锋芒,以其崭新的风貌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山东快书小段_山东快书 -发展


山东快书山东快书形成之后,就从发源地扩散开来,逐渐形成山东省内和省外两支。

山东省内的一支由鲁西南地区扩及全省的许多城市、集镇。省会济南自不必说,早在30年代。烟台、青岛等地就留下了山东快书艺人的遗迹。其中的青岛特别值得注意。当今山东快书高、杨两派创始人高元钧、杨立德都在此地一举成名。山东省内不仅拥有杨立德这样的自成艺术流派的名家。而且山东快书艺人众多,实力雄厚,活跃在广大农村集镇。

另一支沿长江向东南发展,武汉、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也是30年代末就见到了山东快书。戚永立、高元钧等山东快书名家都曾在这一带作艺。高元钧时间最长,遂有“红遍江南”之誉。

山东快书起初流传在农村,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渐渐进入城市,虽然健康淳朴的形式还保留着,但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不健康的成分日益增多。跟相声类似,流传山东快书搀进所谓“荤口”,即色情的内容,以致妇女都不敢听。于是质朴清新的山东快书越来越低级下流,到解放前夕已岌岌可危。


山东快书

解放后,山东快书获得新生,迅速发展。据说连山东快书这一名称还是解放后正式定下来的,特别是在解放军部队里,山东快书十分活跃。这可能跟山东快书歌唱英雄的传统和粗犷豪放的风格有关。50年代初期,山东快书始向全国发展,高元钧在这方面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1950年3月,他从上海北上,开拓山东快书新的流传地区。先到天津,最初献艺于小梨园,同台尽是曲艺名家,如小彩舞、花五宝、郭荣启、石慧儒等。天津号称曲艺之乡,观众艺术鉴赏力强,艺人站住脚不易。高元钧一靠“红遍江南”之盛誉,二靠初闻天津码头的新鲜劲儿,三靠技艺精湛,乡土味浓,结果一炮打响,十分轰动。翌年又由天津到北京,最初献艺于西单游艺社会,同台也尽是曲艺名家,如孙书筠、王佩臣、张陌扬、王宝霞、花莲宝、钟翠云、王元堂、高凤山等,从此在北京落住了脚。

50年代初期,在高元钧的主持下,连续举办山东快书培训班,主要由军队选送人员参加学习。学员分布之广,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于是山东快书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普及。

山东快书飞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新中国建立这一决定性的社会因素外。就艺术本身来说,还有下面一些因素:

一方面,形式简通灵活。手里一副鸳鸯板,打起来就能表演。尤其适合在工厂、农村、部队开展业余演出活动。另一方面,地方色彩浓厚。它用山东方音演唱,朴实粗犷,很有气势。同样,山东快书在台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早在50年代初期,杨立德的弟子张天玉就到了台湾。张天玉擅长多种曲艺形式,曾在电台演播山东快书,自称“山东铁板快书”,所演多是长篇大书。如《武松传》、《济公传》等,颇受欢迎,不少人“一闻乡音而鼓舞”。

台湾曾出版张天玉辑的题为《山东铁板快书》的小册子,辑有《武松大闹十字坡》及21个山东快书小段。从《武松大闹十字坡》来看,与流传的传统脚本大致相同,不过语言和细节略有变动。

山东快书小段_山东快书 -特点

山东快书自形成以来就以说武松故事为主,因此演员被称为“说武老二的”,“唱大个子的”。正书之外有些风趣
山东快书的小段子叫作“书帽”,如《大实话》、《柿子筐》等。山东快书由于曾用竹板击节而叫作“竹板快书”。20世纪30年代前后,著名演员高元钧登上舞台演唱,曾叫作“滑稽快书”;1949年他录制《鲁达除霸》唱片时定名为“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的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的韵文,穿插一些过口白、夹白或较长的说白。语言明快风趣,情节生动,表情动作夸张,节奏较快,长于演说英雄人物除暴安良的武打故事。

山东快书的语言本来是朴实、健康的,但在旧社会也掺杂进来不健康的情节和语言,即“荤口”。高元钧从1940年首先开始致力于山东快书情节、语言的净化工作,提高了传统节目的艺术质量,并借鉴相声、京剧等艺术,加强了山东快书的艺术表现力。

山东快书是具有革命战斗传统的说唱艺术。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在鲁南地区的八路军中的杨兴华,就编演过《智取袁家城子》、《大战岱崮山》等宣传抗日的山东快书节目。山东快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全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中广泛流传。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涌现了《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侦察兵》等优秀新作。此后又相继出现了《师长帮厨》、《张大发走娘家》、《李三宝比武》、《金妈妈看家》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部队生活的大量新作。

山东快书小段_山东快书 -艺术流派


山东快书艺术史告诉我们,文学艺术的繁荣是在百花争艳中得以实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涌现各种不同流派,也是在竞争中得以实现的。诸家并存,流派兴起,彼此竞争,相互借鉴,既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也是臻于成熟的标志。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因素十分复杂,应作具体分析。就基本因素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凡是自成流派的艺术家,必像王麻剪刀、王致和臭豆腐那样,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地方,拥有自己的剧目和作品,形成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的风格特色。另一方面,艺术风格和造诣为社会舆论所承认,并拥有相当数量的景仰者。老艺人传说,早期以赵震艺术成就最高,号称“三钩不敌”(“三钧”即当时著名山东渔鼓艺人张教钧,山东洛子艺人李和钧,山东快书艺人吴洪钧)。卢同文、卢同武兄弟名气也很大,被称之为“卢氏双雄”。戚永立绰号“镇三江”,艺人夸他“走到那里都有个山崩地裂”。

当今山东快书艺术流派,世称高元钧、杨立德两大流派;后来崛起的刘司昌也自成一派。

高元钧派山东快书,概括说来,就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门生最多、成就最高。关于高派山东快书的艺术特色,不少人作过研究。杨立德曾说:“高元钧的表演风格刚健一些,从戏曲里吸收多些。动作较大,也显得多。使用‘包袱’皮薄,作‘包袱’多些,趋于滑稽,在上海获‘滑稽快书’之名。”“(高)身材槐梧,嗓音洪亮,艺术上刻苦钻研,表演极为风趣生动,且善于从相声、京剧等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丰富、发展了快书表演形式,形成流行全国的‘高派’。”谷源流《浅谈高元钧山东快书表演艺术的特色》一文里说:“高元钧同志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是现实主义的――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说、唱,努力塑造各种人物的艺术形象,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作品的主题。”这篇文章还具体地论述了高元钧山东快书艺术的基本特色,即传神、情真、口甜形美、亲切、风趣。这里把高派山东快书的艺术特色概括为火爆、鲜明、滑稽。


山东快书

如果说,高元钧和杨立德同属山东快书的正宗,那么,杨立德可以说是正宗中的正宗。高祖籍河南,多年来又在山东以外的地方作艺,他的快书艺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别具风格特色;杨立德则不然,他是山东人,多年来一直在山东作艺。他的快书艺术地方味足,自有土生土长的气派。

著名快书演员杨立德,注意吐词的功力,善说:“俏口”、“贯口”,强调轻松幽默,不强调使用过多动作,自成一家,称为“杨派”,也有很大影响。

杨的演出,即“俏”又“泼”。“泼”即卖力气、认真。他以表演质朴、豪放,刚柔相济,平中出奇,唱字句气势宏伟,口若悬河,从内容出发真实地述说故事中的情节,给人以身临其境动人心魄的力量。“俏”即根据情节的发展,动用大段十句、八句的联唱,一口气抑扬顿挫明显地联贯唱出,既描述了场景,表达了人物,又给人以艺术享受。杨立德的艺术风格特色是俏皮和细腻。

刘派山东快书的精髓在于现实主义的深化。表现为广泛地表现社会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努力开拓艺术之源,追求艺术上的真、善、美。刘司昌先后出版作品选集《晕头转向》、《刘司昌山东快书创作选》和《刘司昌曲艺创作选》。他还与伍景寿合作撰写了《山东快书概论》。

刘司昌博彩众长,广泛借鉴各种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艺术手段和表现能力。传统山东快书的表演程式大抵从传统戏曲借鉴而来,适用于鲁达、武松等艺术形象的塑造。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原有艺术手段已经不敷应用,必须创新,于是歌曲、口技、电影、话剧、歌剧、杂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进到山东快书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表现能力,使之面貌一新。这是博采众长的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刘派山东快书的重大贡献。

山东快书小段_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传统书目考

《东岳庙》
又名《武松赶会》,江洋辙,故事不见于《水浒传》。内容写东岳庙武松自少林寺学艺回到家中,听说东岳庙起会,会首恶霸李家五虎抢男霸女,横行乡里。武松不顾兄长阻拦,独自赶往东岳庙,欲除五虎。恰逢五虎之一的“瞎炮仗”调戏民女。武松打跑“瞎炮仗”,救下民女。瞎炮仗搬来兄长金枪李贵等四人,率领众打手围攻武松。武松退到木料行内,以榆木梁为兵器抵挡群敌。时小霸王周通贩卖生姜,路过东岳庙,加入战团,帮武松打退众恶奴。武松打死李家五虎,为民除害。最早的“武老二”书目仅仅包含《十字坡》、《石家庄》、《闹公堂》、《闹南监》、《快活林》等几个段子,并没有《东岳庙》这个这个中篇,仅是在《石家庄》中,石秀之父询问武松来历,和《闹公堂》中州官过堂时,武松以倒叙方式提及。后来有的艺人单独抽出来做一段节目演唱,到铲除李家五虎结束,中间少有枝蔓。高元钧(绰号“高大鼻子”)、杨立德(绰号“杨小麻子”)演出本,虽涉及小霸王周通相助,但点到而已,基本仍是两回书的路子。民国十四年(1925年)前后,山东快书艺人于传宾(绰号“于小辫儿”)、周侗宾、傅永昌(绰号“傅大回头”)三人在泰安演出时,因连阴雨被困在客店内。由于传宾提议,三人各抒己见,共同讨论,最终将《东岳庙》扩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中篇作品。又因周侗宾追随名艺人戚永立(绰号“镇三江”)多年,走南闯北,熟悉地理,将《贴报单》一折由原来的几十个地点扩展到近二百处,并搀入拉腔的贯口唱法,演出时大受欢迎,传唱至今。之后,高元钧、杨立德等人也将《贴报单》吸收到自己的唱词中,并各有发展。山东快书艺人刘同武表演的《东岳庙》独具匠心,其细节处理多与他人不同。如武松一开始打的不是“瞎炮仗”,二是老四“不漏汤”。冲突的发生地点也不是在会场上,而是在庙门口,围绕东岳庙内外展开故事,与书目题名密切相关,显得更为贴切。天津艺人金文声在故事的结尾,加入梁山发兵下山的内容,并将传统鼓书中常用的人辰辙“白马将军赞”移植至故事情节中,别具一格。
《景阳岗》
又名《武松打虎》,江洋辙,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岗武松打虎》。

内容叙武松打死恶霸李家五虎,逃至柴进庄上。后因思念兄长,辞别柴进回家探亲,途经景阳岗,在岗下酒店连喝十八碗好酒。武松欲离店过岗时,被酒家拦住,告知景阳岗上有猛虎伤人。武松不听劝阻,执意过岗,乃至山神庙见到阳谷县告示,方信真的有虎,决心打虎为民除害。来至山高林密处,酒劲上涌,睡倒青石板上。一声虎啸,武松惊起,见猛虎扑来,武松与虎展开搏斗,几经周折,方将老虎摁住,踢打一阵,将虎制死。第一位亲自改编《武松打虎》故事的快书艺人为刘同武。其中打虎的处理,并不是照搬《水浒》原著中的“三拳两脚将猛虎打死”,而是处理为武松按住老虎后,将虎举起,撞在山坡石壁上摔晕后,拳打脚踢而死。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高元钧在肖亦五、马立元的帮助下,参照《水浒》中有关武松打虎的故事,重新改编了《武松打虎》,演出受到欢迎,且灌制唱片,影响极大。高版《武松打虎》唱词精练,动作潇洒,尤其以拟人化的巧妙手法让虎与武松展开对话的情节,更是神来之笔。该唱段气势恢弘,语言夸张,人物形象鲜明。高元钧弟子孙镇业、武汉卿等皆精于此段。
《狮子楼》
又名《阳谷县》、《怒杀西门庆》,江洋辙。故事取材于《水浒》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送丧,供人头武二设祭》,情节有所发展。情节紧接《景阳岗》,叙武松打死猛虎,受到阳谷县县令赏识,被提拔为六班都头。一日在大街上巧遇哥哥武大,并被武大带回家中。一日风雪,武大出门卖炊饼未归,武大之妻潘金莲春情荡漾,趁机挑逗武松,遭武松痛斥。后武松辞别武大,去汴梁公干。归来时被潘金莲告知武大已然病逝。武松心生疑惑,从团头何九、小贩郓哥(一作淘气)处问出真相,得知武大实被潘金莲伙同奸夫西门庆毒死,大怒,上堂鸣冤,被县令驳回。武乃设灵堂,亲自审问潘金莲,灵前将潘氏杀死,又手提人头赶往狮子楼,斗杀西门庆。1944年,傅永昌在济南听到单弦艺人王凤久演唱《挑帘裁衣》,很感兴趣,从王处求得唱词,改编为山东快书演唱。因情节缠绵拖沓,演出效果不是很好。傅得于传宾指点,避开西门庆与潘氏勾搭成奸的“十分光”不唱,将情节直接处理成武松公干回来,得知哥哥已死,使故事更为紧凑抓人。傅永昌曾将《狮子楼》唱词交于另一位山东快书艺人邹永学,由邹带往西安演出。后来,杨立德从邹永学处得来此书,但最初因故事题材与艺术形式风格不够协调,杨很少表演此段。之后,高元钧对《狮子楼》这个回目做了大幅度的改造。原唱词的下半部分,有西门庆、潘氏、王婆饮筵作乐的情节,内容趋于淫秽。但是如果仅仅采取删“荤口”的方法,整个回目将不复成立,而且影响以后情节的展开。高元钧在保持原故事主题不变,人物关系不变的情山东快书
况下,对原情节进行了重新改写,保证了《狮子楼》这个作品的完整性。与此同时,杨立德也在《狮子楼》原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增删改动工作,如将“杀嫂”一折处理为潘氏起初并不认帐,而是激武松去狮子楼找西门庆,妄想借西门庆之手除掉武松。这样,即避免了先后两次杀人情节的重复,又使得潘氏狡猾、毒辣的的人物性格更为突出。
《十字坡》
又名《武松打店》,梭波辙。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情节有所丰富。写武松报兄仇后被判刺配孟州,途经十字坡,闻听樵夫言讲当地有黑店,欲除之。当夜宿于孙二娘与张青所开店中,先后识破人肉包子与蒙汗药酒。后武松假装昏迷,待孙二娘将自己背入后房,方与孙搏斗,孙二娘非武松对手。张青赶至,问出武松为打虎英雄,二人遂订交。山东快书《十字坡》为历代山东快书艺人盛演书目,唱词相传为李长清创作。老艺人周侗宾、傅永昌谈:清道光六年(1826),有落第举子36人(有的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当地流行的武松故事编写成唱词数段,《十字坡》就是其中一篇。原唱词曾存在荤口内容,如“半吊子”骂街叙述其妻被人强奸,及孙二娘背武松去后院宰杀,武松阳物勃起猥亵孙二娘等处。20世纪30年代,高元钧联合杨立德、傅永昌等艺人摈弃荤口,将唱段中的色情内容剔除。多数艺人演出连本《武松传》时,习惯将《十字坡》放在《石家庄》后。刘同武认为,孙二娘开的是黑店,不可能距离孟州太近,故应先唱《十字坡》,后唱《石家庄》。
《石家庄》
又名《八岔路》、《武松装媳妇》,江洋辙。故事不见于《水浒传》。写武松在十字坡辞别张青、孙二娘,起解孟州。途经石家庄,闻知江南大王方腊之弟恶霸方豹,因看中石秀之妹石桂香,即将抢亲。武松决意为石家解难,遂找到石秀之父石员外,说明来历,男扮女妆,代石桂香上轿成亲。花轿抬至方家,武松杀死方豹的两个妹妹,恶斗方豹,最终将方豹活劈。山东梆子有《平霍林》一剧,描述武松打抱不平,杀恶霸救姑娘的故事,概山东快书《石家庄》唱词即根据该剧改写。另有一说,《石家庄》实为《桃花庄》中鲁智深装姑娘痛打小霸王的故事改编而来。山东民间亦有此故事流传。该唱段故事情节虽较为简单,但武松吃饭、化妆姑娘、坐轿难受,以及轿夫被压得洋相百出等种种细节,描写极为夸张风趣。原词有色情内容,如武松在石**面前丢丑及在花轿中手淫等处。20世纪40年代初,高元钧、杨立德等演出该段时将“荤口”内容剔除。此书亦为历代山东快书艺人盛演书目,于传宾、高元钧、杨立德演出各有特点。1957年6月,傅永昌曾以此段演出于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获演唱一等奖。竹板书、东北二人转亦有此曲目,内容稍有区别。
《闹当铺》
江洋辙,内容不见于《水浒传》。写武松充军至孟州城外,遇老妇人坐地哭诉。武松上前一问,方知老妇进城当当,遭当铺掌柜欺凌讹诈。武松一怒之下,大闹当铺,将自己皮袄、蚊帐高价当出。早期山东快书书目中并无《闹当铺》一段,仅在《闹公堂》、《闹南监》唱词中提及武松当当一事。20世纪中期,黑龙江省山东快书演员黄枫根据同名太平歌词整理改编《闹当铺》,后被收入《武松传》(高元钧演出本)及《中国传统山东快书大全》。该唱段影响相对较小,少有演出者。
《闹公堂》
江洋辙,故事略见《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义夺快活林》。内容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叙武松由董平、薛霸押解,发配至孟州。州官施君方升堂审问,嗔怪二解差在路上耽搁时间过长,被董平巧言应对。后唤武松上堂,问明武松来历。审问过程中,施与武松发生冲突,试出武松胆量过人,又得知其人乃是打虎英雄,心中暗自赞叹。《闹公堂》亦是山东快书早期曲目之一,周侗宾、邱永春(绰号“活武松”)、高元钧、杨立德等皆擅演出此段。
《闹南监》
江洋辙,故事不见于《水浒传》。情节紧接《闹公堂》,叙武松被州官押在南监,武松与众囚犯互道来历。时有狱卒催命鬼、活阎王进监勒索犯人。武松以当票戏耍二人。二狱卒被激怒,欲致武于死地,被武制服。该唱段也是山东快书早期曲目之一,相传为李长清创作。原词中有少年犯人向武松叙述自己奸杀民女案件的内容,内容淫秽。20世纪40年代后,“荤口”内容被逐渐剔除。杨立德擅演此段,风格火爆炽烈,为杨代表作之一,曾有唱片出版,影响较大。1957年6月,杨立德以此段参加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获演唱一等奖。
《摔杯计》
又名《安平寨》,江洋辙。故事不见于《水浒传》。情节紧接《闹南监》,写武松制服二狱卒,州官施君方之子施恩至,与武结拜为兄弟。施君方设筵款待武松,席间,按父子事先定好的计策,由施恩失手打碎酒杯,施君方佯打施恩,被武松拦下,问明原由。施君方才道出施恩酒店被蒋门神霸占一事。武松决意替施恩夺回酒店。《摔杯计》故事情节虽为《武松传》不可缺少的一节,但因其情节上连下挂,且无明显冲突,一般不作单独演出,多与《快活林》连演。
《快活林》
又名《醉打蒋门神》,江洋辙。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义夺快活林》,情节有发展。写武松至快活林找蒋忠寻仇,欲夺回蒸酒馆。路遇地痞金四。武松痛打金四,命金带自己去找蒋门神,不料金四趁机逃走。武松因追金四,误入赌场,众赌徒欲讹骗武松,反被武松将财物赢尽。蒋忠之子(一作其侄)蒋郎调戏民女,被武松撞见,将其活劈,又至蒋忠酒馆,故意滋事,将蒋忠之妹蒋三娘戳入酒缸。蒋忠赶到,与武松展开搏斗,不敌,被武制服。蒋答应立即将酒馆交还施恩,永远离开快活林。《快活林》亦为山东快书早期曲目,颇有影响,历代艺人在传唱过程中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丰富与改编,李合钧(绰号“小胡椒”)、于传宾、周侗宾等均喜演唱。因原词中蒋忠出场太晚,显得枝蔓过多,难以环环相扣,故高元钧演唱时尽量加以压缩,杨立德则多唱《打金四》一段。《快活林》中提到的武松押宝情节,曾被于传宾、傅永昌等移至《东岳庙》中表演。
《调虎计》
又名《诓军计》、《美人计》,江洋辙。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情节有发展。武松制服蒋门神,替施恩夺回酒馆。蒋伙同岳父张团练,买通张督监,设计陷害武松。张都监将武松请入府内,并委武为军领,教官兵演习枪棒。八月中秋,张都监邀武松饮酒赏月,命歌女玉兰作歌,又提出将玉兰送与武松为妻,武松大醉。时过半夜,武松酒醒,听外边大乱,有人高喊“捉贼”。武松奔出拿贼,遭蒋门神暗算,被缚。张都监诬武松为盗,将其送交知府衙门治罪。施恩上下打点,知府乃判武松刺配恩州。20世纪40年代之前,多数山东快书艺人演出《武松传》只能唱至《快活林》。刘同武凭借自己多年的演出经验,以于传宾所授唱词为基础,参考《水浒传》及民间传说及相关戏曲、曲艺作品,经过多年艰苦实践,在《快活林》后,续编《调虎计》、《飞云浦》、《鸳鸯楼》、《张家店》、《蜈蚣岭》、《白虎庄》等章回,丰富了山东快书曲目,也对之后其他演员的创作、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调虎计》一般与《飞云浦》连演,罕有单独演出者。
《飞云浦》
江洋辙,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情节有改动和发展。蒋门神买通解差郑该死、霍不长,商定在押解途中害武松性命。行至飞云浦桥头,二解差动手。武松崩枷断镣,打死二人。早已埋伏好的蒋门神众徒弟一涌而上,不敌武松,被武松打散。山东快书《飞云浦》亦是刘同武整理创作,并为刘代表曲目。1958年,刘以此段参加全国首届曲艺会演,时已年过六旬,仍可上台表演打飞脚、抢背等高难度动作,开打来往招式潇洒自如,受到观众及同行一致好评。
《鸳鸯楼》
江洋辙,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三十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武松趁夜色回到孟州,由后墙跳入都监府,先后杀掉槽头、更夫及歌女玉兰,得悉张都监、张团练及蒋门神正在鸳鸯楼上饮酒。武松闯入鸳鸯楼,杀死三人,又将张都监全家杀光,并蘸血于墙上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而后逃出孟州。《鸳鸯楼》唱词为刘同武创作,今孙镇业常演。
《张家店》
又名《返十字坡》,梭波辙,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三十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情节有改动。叙武松血溅鸳鸯楼后,逃出孟州,来至十字坡张家店内。张青、孙二娘夫妇将武松藏在店中。孟州武官皇甫德搜查张家店,被孙二娘巧言蒙混。皇甫德兵围十字坡,武松改扮头陀,与张、孙一同杀出张家店,刀斩皇甫德。刘同武根据《水浒》小说改编,原唱词为江洋辙,情节较简单。后高元钧及其弟子孙镇业等,在刘版基础上加以丰富,改唱词为梭波辙,并加进皇甫德搜店一段,使故事情节愈发曲折,矛盾冲突更为激烈。《蜈蚣岭》梭波辙,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三十回《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情节有改动。叙武松假扮头陀逃奔二龙山。途经蜈蚣岭,听说当地关王庙内恶道王飞天及凶僧生铁佛强抢民女,滥杀无辜,遂闯上山去,来至关王庙内与二寇展开搏斗。经一场恶战,杀死僧、道二人,为民除害。刘同武根据《水浒》小说改编,原唱词为江洋辙,故事情节与原著出入不大。后高元钧、孙镇业参考刘同武口述本进行改写,变江洋辙为梭波辙,又加入生铁佛这一反面人物作为武松的反衬,使情节更为紧张,人物性格较刘本也更为鲜明。 联珠快书亦有此唱段,唱词与山东快书版差别较大。
《白虎庄》
江洋辙,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武松冒雪赶奔二龙山,路遇酒馆,吃酒时因争抢菜肴,与孔亮发生争执。孔亮不敌,回庄邀人。武松醉卧雪中,被孔明、孔亮弟兄捆至白虎庄上。时宋江客居白虎庄,认出武松,众人遂尽释前嫌。刘同武创作演出。
《二龙山》
江洋辙,故事为高元钧、孙镇业等根据《水浒》故事敷演而成。叙武松行至二龙山,欲与二龙山寨主鲁智深玩笑,遂于山下破口大骂。三寨主曹正出战,被武松战败。鲁智深下山大战武松,二人难分高下,武松亮出身份,与鲁相认,同上二龙山聚义。《二龙山》一段无明显矛盾冲突,气氛轻松欢快,在整部《武松传》中独树一帜。《武松传》至此全本结束,但据老艺人回忆,尚有“武松、晁盖梁山比棍”、“武松应誓,为方腊飞刀所伤”等故事,因情节荒诞,被当时之艺人所淘汰,现已失传。
《李逵夺鱼》
又名《闹江州》,言前辙。取材于《水浒传》第三十八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宋江发配江州,与戴宗同往酒楼饮酒,结识黑旋风李逵。为增菜肴,李逵到江边买鱼,因身上无钱,被渔人张顺骂作讹鱼无赖,李逵怒而夺鱼,与张顺拳脚相搏。在旱地张顺不是对手,便引李逵上船打斗,乘势将船踩翻。李不识水性,在水中不敌张顺,险些丧命。幸宋江赶到解劝,李、张二人结为朋友。京韵大鼓亦有此唱段。山东快书的《李逵夺鱼》最早为清末由山东大鼓鼓词移植而来。1956年,山东省戏曲工作组在高元钧、周侗宾等人口述稿的基础上,结合山东大鼓唱词,重新整理了这个段子。当时的整理者认为,《李逵夺鱼》原词对李逵这一农民英雄形象有所歪曲,把李逵写成了一个酗酒讹人的无赖。且前半部宋江起解见戴宗一节所占篇幅太长,主人公李逵出场太晚,唱起来不紧张。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整理本删去了宋、戴相认一段,直接从李逵写起,同时吸收了周侗宾唱词中的李逵赠金情节,不但正面地突出了人物,而且也为买鱼没钱暗伏一笔。整理本故事紧凑,情节细腻,在山东快书唱段中属上承之作。该版整理完成后,由杨立德多次试演定稿,并随后出版了单行本。1959年9月,收入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山东传统曲艺选》。
《大闹马家店》
又名《大关西》,一七辙。叙五代时,马家店店主马世岐称霸关西道,为害乡里。赵匡胤闯荡关西,与柴君贵(即后周世宗柴荣)、郑子明、张广远、苗光义等四人结为兄弟。五人因穷困潦倒,又发现马世岐欺压良善,罪恶累累,决心为民除害,遂设计将砖瓦、石块装满木箱,伪装进宝人,将小车推入马家店,待吃喝完毕后,谎称自己丢失珠宝,与店内打手发生冲突。五人大闹马家店,最终马世岐被郑子明打死。山东快书《大闹马家店》系由山东落子唱词改编、丰富而来,为山东快书早期书目之一。杨立德回忆自己年幼时,曾由叔父杨凤岐传授此段开蒙。原唱词夸张生动,富有气势,惟打恶霸马世岐来由叙述不清。1956年,经曲艺学者张军整理,对店主恶行加以补充,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59年9月,收入《山东传统曲艺选》。之后山东快书快书演员演出此段时,虽路数各异,但多以此版本为基础,强调赵匡胤、郑子明等人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的英雄形象。独高元钧《大闹马家店》录音,在赵匡胤等弟兄五人落拓、无奈的狼狈相上下足了功夫,风格俏皮滑稽,别具风味。
《鲁达除霸》
又名《小关西》,一七辙,故事取材于《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情节有改动。叙绰号“镇关西”的肉贩郑老虎因贪图民女金翠莲貌美,意图霸占,将金父母害死。金逃出郑宅,靠卖唱为生。一日,在酒楼遇见鲁达,向鲁哭诉遭遇。鲁达打抱不平,收金为义女,并携金赶往郑家肉铺寻仇。鲁进店后,一再刁难、辱骂郑老虎,郑惧怕鲁达势力,忍让再三,但终被激怒,与鲁发生冲突,被鲁活劈。京韵大鼓、西河大鼓、山东大鼓均有此曲目,山东快书《鲁达除霸》即是由山东大鼓唱词移植而来。原唱词为五回,篇幅较长。其中郑屠逼婚一段,原词中金翠莲答应与之成亲,间有不健康描绘。后高元钧将其压缩为一回并剔除“荤口”内容。1949年6月,高元钧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厂灌制《鲁达除霸》唱片。其时,因内容为鲁达故事,无法再以“武老二”命名艺术形式。高在厂长吉抗联及何曼、吴宗锡等人帮助下,根据其艺术特色、发展历程,正式将其定名为"山东快书"。
《小寡妇上坟》
窈窕辙,由姊妹曲种移植而来,山东琴书、河南坠子唱词均与之极为相似。叙一位青年寡妇在给丈夫上坟时,在坟前哭诉自己被公婆、小姑欺凌虐待,及被本村流氓调戏的遭遇。西河大鼓、拉洋片等亦有同名曲目,但情节与山东快书唱词存在出入。北京刘洪滨常演。
《打黄狼》
又名《打狼段》,江洋辙,根据寓言故事《东郭先生》改编。宋时,东昌府举子傅恒昌进京赶考,徒中遇行狼口吐人言,言说自己被猎户追赶,一旦被杀恐山中老母也难保姓名,求傅救之。傅深为怜悯,将狼藏入书箱,瞒过猎户。黄狼脱险后,反欲吃傅。傅百般祷告,黄狼不为所动。幸猎户又至,狼转而再次哀告傅。傅又将狼装入书箱,交于猎户。西河大鼓、太平歌词、山东琴书等曲种均有此唱段,情节基本相同。山东快书《打黄狼》唱词与西河大鼓鼓词最为接近,疑是由西河鼓词改编而来。天津金文声常演。山东快书
《打丰县》民国时,于传宾根据清末王金妮举旗造反,率“大刀会”会众攻打丰县城之事迹编演。为迎合当时听众的新奇感,于将故事情节处理为书中人物使用火枪火炮开战,运用如土压五、水连珠、快把四、单打一等等当时枪械之新名词,深受欢迎,成为于的保留节目。于传宾弟子高福来(绰号“一鞭扫”)等亦曾演出此书。该唱段现已无演出者。
《打肥城》
周侗宾效仿于传宾作品《打丰县》创作,故事内容为虚构。写一伙土匪用洋枪洋炮攻破肥城县城的故事,演出效果强烈,为周侗宾代表作之一。今东平县民间艺人郭庆山系周侗宾亲传弟子,能演此段。除上述中篇曲目外,山东快书还有不少小段唱词,为艺人作开场书帽及返场时表演。其来源途径主要有三:一是由其他姊妹艺术直接移植而来,二是由民间儿歌、童谣发展而成,三是由艺人根据民间笑话进行二度创作,编为唱词。常演的山东快书传统小段有《对》、《怕》、《哭》、《蛐蛐斗公鸡》、《大实话》、《大瞎话》、《矬大姐》、《大脚妞》、《绣花鞋》、《小大姐翻身》、《卖我》、《秃媳妇》、《两头忙》、《一窝刘》、《拙大嫂》、《看财奴》、《耗子摔交》、《大老王剃头》、《大老马剃头》、《小女婿》、《偷杏》、《要娃娃》、《万百千》、《柿子筐》、《十八扯》、《青菜造反》、《老头牵羊》等等。

山东快书小段_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代表人物

戚永立【1886--1944】绰号“镇三江”、“独行千里一只虎”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戚庄人,老艺人夸他“走到那里都响个山崩地裂”因学赵震[人称“三钧不敌”,注;三钧指当时著名山东渔鼓艺人张教钧、山东快书艺人吴洪钧、山东落子艺人李和钧。说明赵震艺术水平之高,三钧均非对手。]、卢同武[注;因其兄卢同文也是山东快书艺人,所以江湖称为“卢氏双雄”]、杜永春等诸家之长颇有成就。一生授徒极多,其中高元钧最为突出,后来发展成为山东快书艺术的一代宗师。刘同武【1899-1961】山东省齐河县人幼习山东大鼓,擅唱中长篇书,久在鲁西北一带演唱。后于山东快书著名艺人于传滨[于小辫儿]相交甚厚,得于所创四页竹板伴奏的《武松传》演唱技艺及部分书目,遂改唱“武老二”不论伴奏、演唱都有不少发展、创造,特别是由于他有着长期撂地说书的丰富经验积累,敢于“趟口”说唱《武松传》,内容上多有充实创造,[注;实际上是在于传滨等演唱本基础上参照《水浒》原著有关部分进行了较大的整理、改编工作]1984年11月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根据1961年手抄本整理、出版了他的[全本武松传]作为内部资料。高元钧【1916-1993.3.3】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宁陵县和庄村人,7岁随兄流落江湖卖唱,14岁在南京怡和堂露天杂耍园子拜民间“说武老二的”名家戚永立为师,学艺三年,1943年后辗转于镇江、蚌埠、徐州、芜湖、上海、青岛、潍县、济宁、泰安、济南等地卖艺。1946年夏在南京献艺时,曾参加有进步人士组织的“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演出大会,竖年又应邀赴上海参加由郭沫若、洪森、田汉等左翼作家举办的“纪念‘五四’反饥饿、反压迫、反内战”的示威演出。1949年上海解放后率先演出、改编新书目。高元钧在艺术上造诣精深,不保守、善钻研。坚持创新、不断改革,并且能够在保持山东快书艺术规律的前提下,采众家之长为我所有,形成了亲切朴实、口风甜脆、重说重做、擅抖[抖“包袱”]、擅模拟的技法,能使其表演雄壮洒脱、形神兼备、声情并茂、刚柔相济、富含喜剧色彩、乡土味浓,被誉为“一人多角,快书戏做”的“高派”山东快书艺术风格。许多作家、艺术家曾对高老给于高度评价郭沫若盛赞他是“民间艺术一面旗帜”,茅盾同志曾写下;“轻敲绰板轻摇舌,既慷慨兮复诡谲,绝技快书高元钧,沁人心脾如冰雪”的诗句,吕骥同志则称他是“语言的大师”、“动作的大师”和“山东快书大师”。1961年人民艺术家老舍先参加镇业、高景佐拜师会贺词中说:“高元钧同志是我的好朋友,他为人好,不藏私,思想好,艺术好,希望两位学员继承他的艺术,也学习他的为人。”在山东快书理论建设上,他也做了许多工作填补了山东快书理论上的空白,文章大都收在已出版的《高元钧山东快书选》、《山东快书漫谈》及与人合作、编写的《快书、快板研究》、《山东快书的演唱与表演》和《山东快书艺术浅论》中。有其一提的是他在全国、全军范围内培养并扶持了一大批人数客观的山东快书创作与表演人才,对山东快书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杨立德【1923―1994.11.8】山东省利津县城里杨家胡同人,生于济南山东快书世家。父亲杨逢山、叔父杨逢歧皆是山东快书艺人。1928年随叔父学艺并得到于传滨、邱永春等前辈艺人的传授。他的表演质朴、豪放、刚柔相济、平中出奇;在演唱垛字句时气势宏伟、口落悬河;赶板、夺字颇具功夫,叙述故事中的情节给人以身临其境,在惯口运用上十、八句的联唱一气合成,抑扬顿挫给人以美感,板槽极稳、板式变化灵活。演唱讲究分寸。不论语言、动作、表情都注意点到为止,不瘟不火、含蓄而有余味。讲究唱快书有弹性;1清楚,2有力、有口劲,象出膛的子弹那样,3美感、柔和、动听。注意吐词的功力、善说“俏口”、“贯口”,强调轻松幽默,不强调使用过多的动作。四十年代初期进入书场以后自觉地改“浑口”为“净口”崭露头角,逐渐享名。1949年冬天在青岛作艺迎来解放,1953年先后两次奔赴朝鲜战场进行慰问演出,1957年曾参加山东省首届曲艺汇演荣获一等奖。刘洪滨【1927--】山东省莱州市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起从事部队文艺工作,1952年跟随高元钧学艺。继承“高派”艺术,吸收傅永昌、杨立德等各家之长。长期担任山东快书的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专业和业余演员,对发展和普及山东快书艺术作了一定贡献。曾与人合作、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山东快书作品《两代神炮手》、《生擒海霸王》、《硬骨头六连战旗红》、长篇山东快书《马本斋》等,论著有《山东快书表演经验》、《快书、快板研究》、《魂系鸳鸯板》等。刘学智【1929--】天津市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起先后在胶东军区文工团、山东军区文工团、总政文工团、北京军区歌舞团工作。曾与他人合作、创作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山东快书《大老唐》、《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等,论著有《山东快书的表演经验》等。陈增智【1932--】河北省雄县人,十岁时逃荒河南、陕西一带,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担任歌剧、话剧、舞蹈演员。1953年后跟随高元钧学习山东快书的创作和表演,创作、编演了许多军事题材的作品,如长篇山东快书《李三宝传》、中篇山东快书《武功山》以及与他人合作的中篇山东快书《赵永刚》和大量的山东快书作品,创作山东快书上在曲艺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孙镇业【1944.3.31--】山东省安丘县人,十五岁考入山东省曲艺团,1961年跟随高元钧学艺,四十多年的艺术生崖形成了幽默风趣、粗犷潇洒、热情奔放,刻画人物细腻准确,喧染气氛浓淡相宜的表演风格。1979年进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后在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省电视台录制、播出了长篇山东快书《武松传》、创作、播出了《鲁智深》并被全国多家电台、电视台转播得到同行、听众、观众的好评,198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其出版、发行了十盘《武松传》合带,1988齐鲁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幽默小段集锦》盒带,还出版、发行了十盘《武松传》录像带,中央电视台于2000--2001年录制、播出了《武松传》、《鲁智深》。创作、演出了大量军事、地方体裁的山东快书作品,为山东快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已故著名山东快书大师高元钧先生曾说:“《武松传》这本书是我的演唱本,镇业帮着我整理的,他出了力了,这本书镇业学的最好,他是我高派艺术的最得意的继承人……”

山东快书小段_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 - 视频资料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40103/2544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中国38个复姓的起源 复姓起源

本文转载自乘成《中国38个复姓的起源,》【左丘】01春秋时齐国有个地方名叫左丘(在今山东临淄一带)。当时居住在左丘的人中有一个人,字明,他以地名取姓名为左丘明,他的子孙后代随以“左丘”为姓,称左丘氏。历史名人: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相传

《武松打虎》山东快书录音 山东快书武松打虎台词

高元钧(1916-1993) 中国最负盛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原名高金山,河南宁陵人。 高元钧童年流落街头乞讨卖唱。4岁时在南京拜戚永立为师学演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早期俗称“武老二”、“说武老二的”或“说大个

声明:《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起源,山东快书-孕育和形成》为网友長吥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