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基本资料,四面八方-同名电视剧

四面八方,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四面指东南西北,八方指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坦率地说,我热爱的故乡并不是现实的故乡,我热爱的故乡是历史的故乡――童年小街的青石板路,霏霏细雨中的油纸红伞,夏日傍晚喷香的菱角米,老槐树下苍凉凄婉的说唱,小桥流水长又长,油菜花开麦儿黄……记忆中的故乡已经过滤了世俗和生活的烦琐,远离了鸡零狗碎家长里短,充满了诗情画意,洋溢着淳朴善良。地下党员肖卓然釜底抽薪,策反同学反戈一击,成为新政权的翘楚;程先觉接受汪亦适劝说,先行一步赶往风雨桥头,跻身起义队伍;被特务裹胁的汪亦适劝说郑霍山携枪起义,阴差阳错,双双被俘。

四面八方的近义词_四面八方 -基本资料

【释义】泛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四面指东南西北,八方指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

【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再化一股烟,一阵大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

【近义词】五湖四海、四通八达。

【反义词】一步之遥、弹丸之地。

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基本资料,四面八方-同名电视剧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范围广。

四面八方的近义词_四面八方 -同名电视剧

基本介绍

剧名:四面八方

集数:31

出品:浙江皮卡王集团影业有限公司

题材:现代军旅

体裁:一般

拍摄日期:2011年6月

制作周期:7个月

内容提要

汪亦适、肖卓然、郑霍山和程先觉是国民党医科学校的学员。1949年,皖西城解放前夜,汪亦适收到一封密信,要他立刻说服郑霍山和程先觉等人在当天午夜12时之前赶往风雨桥头参加起义。汪亦适立刻说服程先觉去风雨桥,接着又去说服郑霍山。可是,汪亦适错过了参加起义的时间,同郑霍山一起成了解放军的俘虏。一夜之间,汪亦适等人的命运从此分野。地下党员肖卓然成为新政权的领导者,程先觉因起义有功加入了解放军,而真正的起义响应者汪亦适却同郑霍山一起成了俘虏。从此,他们开始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最后,他们都成了社会有用之人:肖卓然成为皖西市的市长;汪亦适历尽仓桑而成为医院的院长和当地最有名的外科专家;而程先觉、郑霍山几度沉浮,也成为医学专家、皖西著名中医。皖西城第一座农民体检大楼历经风雨终于建成了。

四面八方的近义词_四面八方 -同名小说

基本介绍

作者:徐贵祥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7月1日

字数:520千字

页数:447

开本:16

纸张:胶版纸

ISBN:9787535456502

包装:平装

内容简介

兵临城下,一封公开的情书拉开了国民党军医学校四名同窗生死抉择的序幕。地下党员肖卓然釜底抽薪,策反同学反戈一击,成为新政权的翘楚;程先觉接受汪亦适劝说,先行一步赶往风雨桥头,跻身起义队伍;被特务裹胁的汪亦适劝说郑霍山携枪起义,阴差阳错,双双被俘。四个人的命运从此分野,历次运动此起彼伏,爱情友谊峰回路转,事业前程各有千秋……

作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个人命运的微观变化上,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代人的心路历程。本书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

四面八方的近义词_四面八方 -英文解释

释义

from all sides;all around;all directions;all quarters

例句

建筑物起火时,人们向四面八方逃窜。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这位着名小提琴家的演奏。

巡逻队受到四面八方的攻击。

从四面八方跑来的人。

四面八方的近义词_四面八方 -延展阅读

【拼音】sì miàn bā fāng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四面八方的近义词_四面八方 -编辑推荐

《四面八方》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茅盾文学奖得主心中的江淮往事,《历史的天空》复盖的精神高地。

山重水复的恩怨情仇,如诗如歌的人间悲欢。

进入创作状态,我们的思想好比放电的磁铁,那些同我们有缘的文字,就像铁屑一样,从文字库的海洋里浮出水面,摇头摆尾地向我们游过来,魔术肌垒成了一座金碧辉煌的文字城堡……我们的城堡诞生于我们的思维同文字对接的一刹那,只要对接了,它就是一件艺术品,那是老天爷给我们的。

――徐贵祥

四面八方的近义词_四面八方 -文摘

第一章

陆军江淮医科学校最后做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发钱,二是发枪。几麻袋光洋和十几捆卡宾枪堆在操场东边的高台子上,然后就吹起了集合号。最先到达的是预干队,然后依次是预科一至三队、战护一至四队,共有八个学员队,乱哄哄地跑步、齐步走、原地踏步。

预干一队学员队长肖卓然军姿严整,手戴雪白的手套,臂佩黄色值星官臂章,立于操场东北角,调整各路人马就位,下达清点人数的口令。报数的声音顿时此起彼伏。

担任值星官的肖卓然,此时身上好像被注入了一种神奇的力量,下巴微翘,居高临下,目光锐利,盛气凌人。这与他的二十岁年纪和预干学员的身份有点不太吻合。过去的日子里,肖卓然在预干队一直以学员精英自居,始终保持天降大任的派头,大家对此也习以为常了。只不过,在今天这个时候,在解放军兵临城下随时都有可能破城而入的前夕,在别人都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惶惶不可终日的末日黄昏,他还是这么成竹在胸,还是这么从容不迫,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整队完毕之后,肖卓然正步拔向主席台,一步一个脚印,铿锵有力,在距离主席台尚有二十米的地方,立定,抬臂,敬礼,大声报告:全部学员应到四百九十二人,实到三百八十九名,请长官训示。

主席台上,只有一个少将,是医科学校的副校长冯百善。冯百善煞有介事地扫视一圈,还礼,下令:稍息!

肖卓然转身,面向七上八下的学员方阵,转达冯百善的命令之后,跑步回到预干队的队首,等待长官训话。

这一套程序井然,滴水不漏。

虽然外面的世界已是兵荒马乱,但是此刻在皖西一隅杏花坞,江淮医科学校似乎还保留着国军的一点面子,没有像三十六师残兵败将那样屁滚尿流。但是在场的每一个人,包括冯百善自己心里都明白,这一切不过是最后的表演,再过一天,不,再过一夜,或许再过几个小时,国军江淮医科学校就不复存在了,此刻在这里衣冠楚楚、仪表堂堂的军官和学员们,几个小时之后会在哪里,会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除了老天爷,那就只有鬼知道了。

学员方阵里没有人说话,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主席台,没有人注意那堆洋钱和卡宾枪。主席台上除了冯百善,还有政训处长马庚河和教导处长王思民。校长宋雨曾已经不知去向。不仅是校长找不到了,八个学员队里,至少有一百个人不辞而别。肖卓然向冯百善报告的人数,有很大的水分,这已经不是秘密了。台上的人和台下的人一样心照不宣。

冯百善开始训话,先是讲了党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再声泪俱下地表彰了在多事之秋危局之下仍然坚守岗位的在座栋梁之材――这就是指在台下竖着耳朵聆听训话的学员们了。其实,训话的人和听话的人此时都在想着同样一个问题,他妈的死到临头了,还不赶快撒丫子滚蛋?赶快结束扯卵蛋,大家八仙过海吧。

然而谁也没有说话,全是一脸的庄严、一脸的肃穆、一脸的受命危难大义凛然的表情。戏还得接着演下去。

冯百善训示完毕,政训处长马庚河宣布了一项令人瞠目结舌的公告:兹发表战区最高长官命令,江淮医科学校所有的坚守学员皆为党国精英。根据战局需要,全部提前毕业任职,预干队全体授衔为中尉军医,预科队全体授衔为少尉医助,战护队全体授衔为准尉医士。

直到这个时候,台下才涌起小小的骚动。完成学业,成为军医,佩戴军衔,领取军官薪金,这是台下的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这一天。可是这一天真的来了,大家的心里却丝毫没有感到喜悦,相反还很惶恐,不知道接着会发生什么。

接着就是发钱。肖卓然下了一道嘹亮的口令――预干队全体,向右转,目标左前方,齐步走!

预干队学员――转眼之间,他们已经是中尉军医了,首次领取薪金二十块大洋。预科队每人十五块大洋,战护队每人十块大洋。

再接着是发枪,枪不够,只有一百多支,首先发给了战护队的所谓准尉医士们。他们领取枪支后,连宿舍也没有回,就由警卫科长楼炳光和警保连的连长带领奔赴护城河防御阵地了,说是协助三十六师守城,进行战地救护。

就在发钱发枪发军衔搞得一片乱哄哄的时候,预干队学员汪亦适发现肖卓然被马庚河招呼到主席台上。马庚河比画着交代着,肖卓然昂首挺胸,甚至还举起了拳头,像是宣誓。然后政训处的几名军官每人抱着一摞小册子,分发给预干队的学员。

当年的“四条蚂蚱”,此时一个在台上,三个在台下。同汪亦适并排的程先觉嘀咕说,都啥时候了,还在黑起屁股眼儿提虚劲,这老兄真是疯了!

汪亦适没有做出反应,脖子后面一股热气哈过来。郑霍山在后面说,嘻嘻,罗曼蒂克!

汪亦适说,是很罗曼蒂克,悲壮啊。

程先觉说,少说一句,当心祸从口出。

郑霍山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今夜就作鸟兽散,明天回家喝稀饭。

汪亦适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不再说话。

领完钱,预干队和预科队的学员就各揣心思往自己的寝室走,走到半路,汪亦适才发现程先觉不见了。

汪亦适没有领到枪,只领到二十块大洋和一副中尉领章。回到寝室,他看着那副中尉领章愣了很长时间,感觉这一切就像是在做梦。然而大洋是实实在在的,扔在桌子上,发出清脆的响声。领章也是实实在在的,中间一道红杠,挂着两颗黄星。

汪亦适心里一阵冷笑,他妈的这就成中尉了?二十块大洋就能买一条命,简直荒诞!

这一天是民国三十八年二月十八,天晴。夕晖淡去,夜幕降临,随着远处时隐时现的隆隆炮声,有灯火的地方和没有灯火的地方全在乱着,有的乱着去杀人,有的乱着被人杀。街面上不时传来各种奇怪的脚步声,有的碎步小跑,有的大步流星,还有的若隐若现,那声音在昏黄的路灯下卷起,风一样渗进小巷深处,阴森森的。

头顶是一只黄得发红的电灯泡,25瓦。大约是火力发电厂也乱了,当做燃料的稻壳子填得忽多忽少,所以电灯光就忽明忽暗。忽明忽暗的灯光下面有一封信,信纸的一角被门缝里过来的风吹着,簌簌地动着,汪亦适的心就是被这簌簌的信纸给搞乱的。

很长一段时间汪亦适都没有搞明白,这封信到底是怎么到他手上的。在操场听冯百善训话之后,他倒是看见了马庚河私下里向肖卓然交代什么,但是那本《为三民主义而战》肖卓然并没有经手,而是政训处那几个军官直接发到大伙手上的,而发到他手里的《为三民主义而战》里居然夹着这封信,信的落款公然署名舒云舒,不知道是谁做的手脚。汪亦适最初看到信的时候,恍然如梦。

舒云舒在信中说,解放军凌晨就要攻城了,国民党大势已去,新中国曙光已现,有志青年应该审时度势弃暗投明。夜里十二点以前赶到皖西城南风雨桥头,即可视为人民的一员,超过十二点不到,即为人民的敌人。人生前程命运,在此一抉。

汪亦适攥着那封信,看着顶上那只25瓦的鬼火似的灯泡,两眼一片茫然。汪亦适和舒云舒的关系是一言难尽。小时候是青梅竹马,及至少年青年,两人一度心心相印,就差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没想到却让风流倜傥的肖卓然捷足先登了。程先觉的梦中情人也是舒云舒,这伙计不厌其烦地给舒云舒写情诗,但那些情诗基本上泥牛人海。郑霍山曾公开叫嚷要娶舒云舒当老婆,并且多次拦截舒云舒要其表态,差点儿没让肖卓然打个鼻青脸肿。

舒云舒现在是预干队女生二组的学员组长,这次也被授了个中尉军衔。汪亦适没有想到,他的幼年伙伴会摇身一变成了解放军的人。

汪亦适现在关心的是,去,还是不去城南风雨桥头?对于此刻的汪亦适来说,这并不是政治选择,甚至不是命运的选择,而是一种感情上的选择。他当务之急需要知道的是,舒云舒会不会在风雨桥头等他。如果舒云舒在风雨桥头等他,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会义无反顾地按照舒云舒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地点,至于后果是什么,那他就不管了。

问题是,还有个肖卓然横亘在他们中间。如果舒云舒是解放军的人,那么肖卓然是什么人?想到这里,汪亦适惊出一身冷汗,肖卓然的形象在他的眼前一下子模糊起来了。按照汪亦适的判断,舒云舒对肖卓然的真实身份不会不清楚,肖卓然对舒云舒的真实身份也不会不清楚。难道肖卓然也是解放军的人?如果肖卓然是解放军的人,程先觉和郑霍山会不会也接到了这样的策反信?

若在革命的十字路口分道扬镳,则今生今世从此陌路也……若能劝说更多有志之士弃暗投明,则无疑是对新政权的一份重要贡献,也是对我们的友情之花的极好滋润……

舒云舒信中这几句话让汪亦适为之心动,为之心乱。汪亦适和程先觉住一个寝室,根据平时对程先觉的了解,他认为在“四条蚂蚱’’中,劝说程先觉一起投奔解放军是完全有可能的。程先觉这个人脑瓜子灵活,一分钱掉在草棵里,他可以满地打滚找。前些日子他就流露出来了要顺势应变的想法,还鬼鬼祟祟地念叨过“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之类的话,看来已有动摇倾向。再加上他给舒云舒写过那么多情诗,如果他知道舒云舒是解放军的人,恐怕不会无动于衷。

想到这里,汪亦适很心动,他想,最好能拉上程先觉,要是能够把肖卓然和郑霍山也拉上,“四条蚂蚱”一起去见舒云舒,那就是再好不过了,那简直就是给舒云舒献上一份天大的厚礼,那比程先觉的八百封情书分量都要重。

想归想,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多困难的。别的不说,让他汪亦适去劝说肖卓然抛弃党国投奔解放军,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肖卓然是什么人?国民党的政训处长马庚河对肖卓然始终格外栽培,这个人也许已经被发展成为学校党部的人了,极有可能在舒云舒面前隐瞒了他的真实嘴脸。这时候去动员他起义参加解放军,无疑是自投罗网。还有一种可能,万一这封信是肖卓然利用舒云舒炮制的圈套,那他此刻到风雨桥头,则更是飞蛾扑火了。

程先觉回到宿舍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钟左右了。汪亦适如坐针毡,见程先觉回来,喜出望外,问,你到哪里去了?火烧眉毛了,你还有心思鸿雁传书?

程先觉嘿嘿一笑,神秘地说,还真让你说对了,不过你只说对了一半――我去跟舒云舒约会去了。

汪亦适吃了一惊问,真的?这个时候……你们有什么打算吗?

程先觉说,他妈的,没想到她是解放军的人,她暗示我弃暗投明,还要我拉你一块去。

汪亦适看着程先觉,半天没有吭气,停了好长时间才问,你是怎么想的?

程先觉说,我当然拒绝了她。

四面八方的近义词_四面八方 -后记

窃以为,好书就是一剂良药,有病治病,没病健身。

回忆童年,每得一本好书,茅屋瓦舍,油灯烛光,一看就是半夜。说学习不用功,天大的冤枉,不用功怎能这么如饥似渴地读书?说用功吧,似乎也不确切,考试成绩总不理想,挨揍是家常便饭。今天总算有些明白了,那时候用功是用功,却用偏了,一门心思钻进故纸堆里,左眼盯的是金戈铁马拍案惊奇,右眼瞅的是风花雪月生离死别……书中有一双看不见的手,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一抓就是几十年。

没想到,我后来也成了一个编书的,继而成为写书的。写小说写了三十多年,从最初遮遮掩掩的投稿、退稿、再投稿、再退稿,到后来偶尔发表千字万字,再后来结集出版,终于搞成了几个长篇,并且获得若干奖项,这一路上遇到的坎坷乃至屈辱,别人是难以体验的。按照社会分工,写作并不是我的职责;以天赋论,写作似乎也不是我的强项。可是,写着写着,我发现我找到了人生的支撑点;写着写着,我发现原来我最适合的工作就是写作。在进入写作状态之后,我的灵魂似乎不再属于自己,他属于另一个时空,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另一个时空生活的我,高尚、善良、智慧,同在这个时空生活的我简直判若两人。我的双手捧着棱角分明的方块汉字,就像秋天的老农捧着金灿灿的谷穗,谷穗从指缝向下流淌,眉眼间情不自禁地闪耀着幸福的傻笑。

文字真是个奇妙的东西。

我们的思维能够照亮文字,又能被文字激活。我甚至认为汉字是有灵魂的,每一个虔诚的作家,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字缘。在进入创作状态之后,我们的思维好比放电的磁铁,那些曾经被我们用熟了、用活了、用神了、用得手到擒来的文字,就像铁屑一样,从文字库的海洋里浮出水面,摇头摆尾地向我们游过来,分门别类,对号入座。于是乎奇迹发生了,这些文字经过重新组合排序,一个个焕然一新,变成了建筑工人手里的砖瓦水泥,魔术般垒成了一座如真似幻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面,有形形色色的故事,有千奇百怪的嘴脸,有烟熏火燎的世俗生活,有超凡脱俗的奇思妙想……我们的城堡诞生于我们的思维同文字对接的一刹那,只要对接了,它就是一件艺术品,那是老天爷给我们的。

《四面八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我想,这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我生长在皖西的一个集镇上,三十年前,这个集镇其实是一座以土墙和草房为主体建筑的大村庄,仅有的砖墙瓦房就是一家百货商店和一座清真寺,再加上街东头的一座道观小庙。童年时代,我很向往城市,那城市出入在成年人们的口头描述中,有汽车、公园和高楼,还有吃不完的饼干、糖果和冰棒。城里的人们似乎都很神奇,无所不能,人间的一切艰难困苦都不在话下,那里似乎没有饥饿、寒冷和疾病。我羡慕他们并且幻想成为他们。

一个梦被我记了很久。

以后回忆起来,那个景象应该出现在我刚刚出生不久,我还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抱着我在春天的阳光下行走,我依稀记得不远处有一团鲜艳的绿树叶子,在绿叶丛中露出红楼一角,叶子和楼角水洗一般闪闪发光。

这个画面照亮了我的整个童年。稍大一点,每当和小伙伴谈起我还在襁褓里就去过大城市,我就会兴致勃勃眉飞色舞,脑子里尽是高楼大厦,脸上都是幸福自豪。以后我曾经多次问过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中是不是有人带着我到过大城市?母亲和父亲总是摇头说,小时候家里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可能去过大城市?

显然,那个时候我没有去过城市,我只是向往城市。我为什么要向往城市?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这个问题很复杂。难道我是向往城市的繁华和富足吗?这个答案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我最初向往城市的时候,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幼儿,如果那时候我就知道向往繁华和富足,那我不是一个神仙就是一个妖怪。此时此刻,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站在弗洛伊德的立场上,我就似乎找到了答案,我在幼儿时期向往城市,是因为安全的需要,向往城市是表象,潜意识是寻找安全的庇护。城市之所以是城市,是因为那里聚集了更多的人,人只有和人、和更多的同类在一起,才是安全的,在这个问题上,小孩子和动物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大约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写作的原因。我们之所以写作,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讲,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我们的嘴巴,不能让我们的思想一经出口就随风飘散,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情感和观点储存下来,凝固起来,让它渗透在文字的砖瓦泥块当中,构筑一个又一个精神形态的建筑物,从而栖息我们的灵魂。岁月和风雨一起从我们的身旁流过,很多年过去了,故乡的河床变窄了,集镇变高了,树变老了,山变低了,只有蓝天白云依旧,清风明月照常。许多亲人离我而去,而梦的记忆却日见清晰。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自以为是地锁定了当年我母亲抱着我站立的那个地方――老家小镇汽车站T字形公路交叉口西北处,同我的出生地一路之隔的一个坡心,以那里为原点,再往西北方向五十米处,就是我襁褓时代视野里的绿树和红楼。尽管我以后多次调查,得到结论那里过去并没有什么红楼,尽管那里现在只是几幢杂乱无章的民居,可我仍然坚信不疑,那里一定有过我的、也许是独属于我的红楼,它就是我梦幻的胜地,如同巴颜喀拉山之于长江黄河,它是我一切文学思维的源头。有几次探亲回乡,我独自一人站在那里,用我的脚板同我的故乡对话,我在那里怀念我的亲人,也在寻找我的童年,我在那里凝视故乡的过去,也在眺望故乡的未来。坦率地说,我热爱的故乡并不是现实的故乡,我热爱的故乡是历史的故乡――童年小街的青石板路,霏霏细雨中的油纸红伞,夏日傍晚喷香的菱角米,老槐树下苍凉凄婉的说唱,小桥流水长又长,油菜花开麦儿黄……记忆中的故乡已经过滤了世俗和生活的烦琐,远离了鸡零狗碎家长里短,充满了诗情画意,洋溢着淳朴善良。她永远是碧绿树丛掩映的红楼一角,是一片海晏河清祥云缭绕的圣洁境地,是我思维世界里永不消失的海市蜃楼。我想,我的创作得益于我对故乡现实的批判和未来的憧憬,我在对故乡的反刍和展望中寄托了我对生命的炽烈热情和虔诚追求,日复一日地酝酿着激情和灵感,常常让我文思泉源泪流满面,源源不断地滋生着创作冲动和想象力。三写作是贯穿作家生命始终的事情,就像设计师设计房子,有些理念可能早在童年时期的游戏当中就开始酝酿了。我前面说过,有一幢红楼,它于我的幻想中存在了几十年,一直似是而非,时远时近,直到有一天,我想到了“四面八方”这个成语,突发奇想,以四对人物的命运为四面墙壁,构造一个在大时代风雨中飘摇、在我们模糊视线中绰约伫立的城堡。于是乎灵感勃发,思如泉涌,犹如天目顿开。我不能说《四面八方》是我童年梦想的结晶,但是我可以说,它同我的梦想有关。我的梦想是什么呢?是一幢楼。《四面八方》就是一幢楼。这幢楼的基本轮廓是这样的―― 小城皖西解放前夜,攻城部队兵临城下,一封公开的情书拉开了国民党军医学校四名同窗生死抉择的序幕。地下党员肖卓然釜底抽薪,策反同学反戈一击,成为新政权的翘楚;程先觉接受汪亦适劝说,先行一步赶往风雨桥头,跻身起义队伍;被特务裹胁的汪亦适劝说郑霍山携枪起义,阴差阳错,双双被俘。四个人的命运从此分野,历次运动此起彼伏,爱情友谊峰回路转,事业前程各有千秋。作品主要人物的遭遇阴差阳错,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新政权第一代领导人陈向真,清正廉明,鞠躬尽瘁。天地之间有杆秤,秤星就是老百姓,这句话从他的心里喊出来,他的追随者跟着喊了几十年。老八路丁范生,解放后当了领导干部,有补偿心理,多吃多占,后来发现老百姓还很困苦,翻然醒悟,终生赎罪,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还是用这句话鞭策自己――这就是《四面八方》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也是一个特殊文学建筑的地基。作品的主人公肖卓然,是一个被赋予了浓厚理想色彩的人物。事实上这个人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要为皖西的老百姓建造一个体检大楼,从而让老百姓知道自己正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进而知道怎样才能过上那样的生活。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粮食,我们的生活不仅需要金子。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善了,不等于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不等于我们幸福了;我们幸福了,不等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得到幸福……肖卓然的这些观点,即便在今天看来,也应该是振聋发聩的。这部小说,从结构和内容上看,渗透了“城堡情结”,也渗透了我自己的很多生活体验,甚至包括童年的梦境和记忆。我曾经研究过《皖西革命斗争史》,对安徽省政协编辑的《安徽文史资料》也很有兴趣。家乡有很多老干部,譬如著名的淠史杭水利工程的早期领导人、原六安地区专员赵子厚,为皖西的水利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很像焦裕禄。还有我父亲的一个老同事,名叫许友明,曾经是我老家的公社主任,在粮食困难时期,他有一句名言,群众吃干,干部吃稀,群众吃稀,干部喝水。他就像一辆救护车,哪里旱了,哪里涝了,哪里的老百姓出现了困难,哪里的生产出现了问题,他就扑向哪里,以至于积劳成疾,五十多岁就去世了。家乡人民对他们那一代基层干部非常崇敬、非常怀念。每当写到乡土的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时不时地出现他们的影子。在《四面八方》里,我这支怀旧的笔描述了一段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里,我笔下的人们追求健康和文明的生活,尊重自然,改变社会,改变自身的命运,为了建设和谐美好的家园,一代又一代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那座凝聚着几代人心血的、也是我在心灵世界里惨淡经营了几十年的、象征着人民意愿的十八层白色大楼耸立起来了,它在天穹之下、阡陌之上,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呼吸着田野的气息,脱颖而出,茕茕孑立。我们所有的苦难、曲折、悲伤、爱情、希望、成功,都被这幢以梦想为栋梁、以文字为砖瓦构筑的大厦承载其中,昭示四面八方。也许这座城堡并不真实存在,却依然屹立在我们心灵的上空。

四面八方的近义词_四面八方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补记

田野之上有我们的城郭――《四面八方》后记

四面八方的近义词_四面八方 -作者简介

徐贵祥,安徽省霍邱县人,1959年12月出生,1978年12月参军,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历任排长、连长、集团军政治部组织处干事、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解放军出版社编辑、总编室主任等职,现为解放军出版社科技编辑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潇洒行军》《弹道无痕》《决战》《有钱的感觉》,长篇小说《仰角》《历史的天空》《明天战争》《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地》《特务连》《四面八方》等。曾获第七、九、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四、八、十届五个一工程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40103/26619.html

更多阅读

金慧秀基本资料 金惠秀八字奶

金慧秀基本资料  姓名:김혜수  中译:金慧秀(金惠秀)  英译:Kim Hye-Su  生日:1970.09.05  身高:170cm  体重:49kg  星座:处女座  血型:A型  国籍:韩国  籍贯:釜山  家庭情况:兄妹5人中排行老二  学历

海啸大白鲨电影的基本资料 海啸大白鲨

基本资料中文片名:海啸大白鲨年  代:1978国  家:美国类  别:灾难/惊悚语  言:英语字   幕:中文字幕演  员:奥图·肯尼迪 贺格·史泰堤海啸题材与鲨鱼题材一直是好莱坞用来吸引眼球的一大手段,惊悚、震撼......再配上逼真的特效,

vill基本资料 基本公共卫生培训资料

vill基本资料:中文译名:婉娜拉•宋提查泰文名:วิววรรณรท สนธิไชย英文名:Vill Wannarot Sonthichai出生年月:1989年4

血液检验 血液检验-基本资料,血液检验-相关链接

临床血液检测可分为血液一般检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测、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可以检测出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持征。血液检查_血液检验 -基本资料临床医学常规化验项目之一:(一)血常规检验(二)贫血及溶血检验(三

声明:《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基本资料,四面八方-同名电视剧》为网友爱人想离我怎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