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简介,中国

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是指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中国海岸线_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简介


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中国东部大陆自全新世以来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各具体岸段的历史变迁各具特殊性。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来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简介,中国

中国海岸线_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辽东湾海岸

辽东湾北部下辽河(东西辽河会合以下的辽河河段)平原在第四纪冰后期海侵后,滨海部分受到淹没,未被淹没的近海部分,因排水不良,形成大片沼泽。就西汉时代辽东郡所属各县的方位而言,今辽宁黑山以南、台安以西、北镇以东的近海地区空无城邑,其时应为大片沼泽化滩地。这一情况,从晋末,唐初辽西、辽东间往返的记载中有所反映。唐人描述辽河下游有“辽泽泥潦,车马不通”,“辽东以西水潦坏道数百里”,12世纪许亢宗使金,途经下辽河地区,“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被溺、名曰辽河。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北辽河居其中其地如此”。但当时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今已无考。通过微地貌分析和钻孔资料,有人认为,自盖县、大石桥(今营口县)向西北,经牛庄达沙岭一线为公元前开始形成的古海岸线。这条古岸线在很长时间内无明显延伸。大约至10世纪契丹兴起,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利用俘掠来的汉人进行开垦,草原变成农田,使辽河含沙量渐增,海岸伸展逐渐显著。明代辽河河口在梁房口关,即今营口附近的大白庙子。岸线由此向西,经沙岭以南约25公里,至吴家坟附近。营口在明末清初原为辽河口外一沙岛。以后泥沙淤积,至19世纪20~30年代与大陆相连,辽河口才延伸至营口之外。

辽东湾西部为大凌河三角洲。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北面至闾阳今北镇县西南的浅海湾,现名盘锦湾。海湾以北的沼泽,后来一直存在。隋时大凌河口为望海顿,即今锦县右屯卫,岸线大约在此附近。明代后期三角洲岸线已推进至今锦州东南的蚂蚁屯、四合浦、文字官一线。19世纪末,据地图岸线在头沟、四沟、 大沙沟、 元宝底、南项、狼坨一线。

大凌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间之盘锦湾,随两侧三角洲的发展而逐渐缩小。明代岸线已推展到杜家台附近,东与双台子(今盘山县)、吴家坟岸线相接。杜家台以东、盘山县以南,辽河三角洲西侧仍有小海湾,一直保持至20世纪上半叶。清光绪年间,为排泄辽河洪水,开挖了双台子河,促进了盘锦湾的淤积。1958年后,拦断辽河,分泄营口流路与浑河、太子河等分流,全辽之水均由双台子河入海。原已淤为沼泽的盘锦湾逐渐疏干,成为农田和苇场。

中国海岸线_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渤海湾海岸


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历史时期渤海湾海岸的变迁与黄河密切相关。距今8000~5000年前的冰后期,冰川消融,全球范围内海面上升,渤海湾海岸线约与今4米等高线(大沽零点)相当。此后气候转冷,海水消退,海岸线逐渐向东推进。据考古调查,天津附近渤海湾西岸有3条高出地面呈带状的古贝壳堤(见天津贝壳堤),自东向西:

①蛏头沽―驴朐河―马棚口贝壳堤;

②白沙岭―军粮城―泥沽―上古林―歧口贝壳堤;

③小王庄―巨葛庄―沙井子贝壳堤。据C测定第3条贝壳堤距今3800~3000年,约相当殷商时期。第2条贝壳堤的形成年代,据考古资料,其北段发现战国时期遗址,南段发现唐宋时期文物。据C测定,南段歧口附近,下层距今2020±100年,上层距今1080±90年,北段在白沙岭附近距今1460±95年。说明这条贝壳堤经历了约千年时间塑造而成。而第 1条则形成于宋以后。

渤海湾海岸线的伸展与黄河入海地点的变迁至为相关。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长期从渤海湾入海。但一方面是西汉以前中上游植被覆盖良好,下游多支津、湖泊,输送到海口的泥沙不多,另一方面是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河北黄骅和山东无棣之间游荡。其主流则于黄骅一带入海,故在天津出海的泥沙不多,在波浪作用下,宜于贝壳堤的形成。东汉以后,黄河改由今山东利津、滨州市一带入海。天津附近泥沙显著减少,海岸线由淤泥质海岸转变为沙质海岸,从而形成了第二条贝壳堤。以后黄河在山东入海口的泥沙向北扩散,在堤外堆积了海滨平原。1048年以后,黄河约有80年的时间在天津入海。当时黄河含沙量很高,大量泥沙排入海口,不利于贝壳的生长。1128年黄河改四泗、淮入海,从此脱离了河北平原。渤海湾的来沙减少,故又形成了第三条贝壳堤,标志着19世纪中叶前的海岸线。渤海湾南部海岸,自公元70年黄河改在今滨州市、利津间入海后,三角洲推展迅速。9世纪河口在今滨州市东 70公里。金时置利津县,其东北35公里有丰国镇盐场。12世纪黄河夺淮后,原先三角洲海岸受波浪的侵蚀,有所后退。1855年黄河又改由山东利津入海,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扩展,河口沙洲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来黄河在这一地区造陆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海口的泥沙又由海流向北搬运,在渤海湾西岸第三条贝壳堤外堆积了广阔的淤泥滩。

中国海岸线_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滦河三角洲平原海岸

在公元前2~公元3世纪时尚在今昌黎县北碣石山南附近。秦皇、汉武均曾登此山观海。东汉以后,滦河入海口尾闾在三角洲上时而西南,时而东南,往返游荡,三角洲不断向南伸展。《水经注》时代,海岸已在今乐亭以南。明代海岸西南方约在今柏各庄附近,东南方在碣石山南15公里。19世纪以前,滦河三角洲发展缓慢。乃因清初滦河上游山林为封禁之地。清末开禁,森林采伐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海岸线延伸较快。 1938年以来三角洲每年以200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推进。

中国海岸线_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苏中、苏北海岸

今天在平坦的苏中平原上有一条北起阜宁,南至吕四镇全长300公里的范公堤。这是一条重要的地貌界线,标志了全新世内相当长时期的古海岸线所在。自冰后期海侵,海水深入苏中、苏北平原,在波浪作用下,泥沙横向运动堆积成岸外沙堤,沿范公堤两侧由几条沙堤或贝壳堤组成带状岗地,即为其时的海中沙洲。今里下河洼地和运西诸湖均曾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40103/2767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 博客里转载的真实历史

原文地址: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作者:尚律师的博客第一部分:研究篇  中国历史人物对联的研究  一、关于对联  1、作为国粹的对联  对联,和律诗、京剧一样,都属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所以说其是国粹,系因为它仅仅为中国文化

中国历史人物名字的故事!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

中国历史人物的名字往往 也带有着许多色彩。抑或是人如其名,影响遍于华夏;抑或是历史学家虚构,以名字衬托所谓的历史机缘;抑或是过于凑巧,自然而然让我们好奇的民众猜想所谓名字背后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步入历史的殿堂,看一看这些富有意味

中国历史上曾是“独眼龙”的两位皇帝 中国历史最荒淫的皇帝

所谓“独眼龙”,就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人,像有这种残疾的人,多半会被人看不起,也是众人讥讽和嘲笑的重点对象,以至于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史中,做皇帝的当中也有是独眼龙的,而历史上也只有两位,一位

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 这是中国历史最好的时候

    这20年来,上天太眷顾中国,我总担心这种眷顾不会长久。生于忧患,死与安乐,我写《大明王朝》,就是为了这个    文/本刊记者  谭相宜    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万历十五年,一个执拗的老人在南京任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死前三

声明:《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 中国历史时期海岸线的变迁-简介,中国》为网友秋日私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