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简介,戛纳电影节-创办历程

戛纳电影节(法语:Festival de Cannes)是一个由法国于1939年首度举办于该国南部城市戛纳,于二战战后复兴并于同地扩大举办的国际性电影展暨电影奖。它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与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加拿大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以及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合称为世界五大电影节;又与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以及俄国的莫斯科电影节并称世界四大艺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每年五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通常于星期三开幕、隔周星期天闭幕;其间除影片竞赛外,市场展亦同时进行。

戛纳电影节_戛纳电影节 -简介

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简介,戛纳电影节-创办历程

戛纳电影节标志

戛纳电影节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大战结束后,法国于1946年9月20日在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

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断外,电影节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最初每年9月举行。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5月举行。1956年最高奖为“金鸭奖”,1957年起改为“金棕榈奖”,分别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此外,历年来还先后颁发过爱情心理电影、冒险侦探电影、音乐电影、传记片、娱乐片、处女作、导演、男女演员、编剧、摄影、剪辑等奖项。

电影节的活动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的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非竞赛部分以提拔新人为主,其中”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发掘了不少颇具潜力或业有成就的导演。

戛纳电影节_戛纳电影节 -创办历程

创办初期

二十世纪30年代末,法国有感于当时德国、意大利高涨的法西斯主义气焰,特别是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1936年大力运作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Riefenstahl)拍摄当年的柏林奥运,之后便成为1938年的纪录片《奥林匹亚》(Olympia),强势入围193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并还夺下最佳外国影片“穆索里尼奖”;于是法国公共行政及艺术部长尚・杰伊(JeanZay)接受菲利普・艾蓝杰(PhilippeErlanger)的建议,决定在戛纳创立新的国际电影节;第一届电影节全名为“国际电影节”(Festivalinternationaldufilm)。选择戛纳是因为那边气候舒适。
1939年6月,路易・卢米埃(LouisLumière)担任第一届“国际电影节”主席,第一届电影节自9月1日进行到9月30日。
1939年8月开始,美国片商米高梅(MetroGoldwynMayer)用豪华邮轮载着好莱坞明星如TyronePower、贾利・古柏(GaryCooper)、Annabella、NormanShearer、GeorgeRaft来到戛纳办派对、庆宴,一时之间吸引不少影迷驻足。但是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电影节随即宣布取消;9月3日法国、英国对德国宣战。

二战之后

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外交部、教育部、电影联合会支持下由法国艺术行动协会再办戛纳电影节,这是实实在在的第一届。第一届戛纳电影节是在戛纳的一家旧赌场举办。后由法国工业部
和商业部共同组织。
自1946年第一届以来,1948年跟1950年因财政困难停止举办。但是在1949年,电影节在新的大楼“电影节大楼”(Palaisdesfestivals)举办;法国人亦称之为“红地毯大楼”。
1968年5月19日因为受到“五月风暴”的影响被迫中断。前一天5月18日,评审之一路易・马卢辞职,楚浮、克劳德・贝黎(ClaudeBerri)、尚-盖布里耶・艾比柯寇(Jean-GabrielAlbicocco)、克劳德・勒路许(ClaudeLelouche)、罗曼・波兰斯基(RomanPolanski)跟尚卢・高达冲进“电影节大楼”的大厅,坚持要中断影片的放映,目的是要“跟罢工的学生、劳工站在一起”。

正式定名

一直到2002年,电影节才把官方名称定为“戛纳电影节”(FestivaldeCannes).

戛纳电影节_戛纳电影节 -活动设置

电影节的活动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的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担任主席。非竞赛部分以提拔新人为主,其中”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发掘了不少颇具潜力或业有成就的导演。

戛纳电影节_戛纳电影节 -奖项设置


戛纳电影节

正式竞赛长片奖项包括:

金棕榈奖(LaPalmed'or),1955年创立,颁给最佳影片
评判团大奖(GrandPrix),颁给最有原创性或最有研究精神的影片
最佳女演员奖(LePrixd'interprétationféminine),颁给表现最佳的女演员
最佳男演员奖(LePrixd'interprétationmasculine),颁给表现最佳的男演员
最佳导演奖(LePrixdelamiseenscène),颁给表现最佳的导演
最佳剧本奖(LePrixduscénario),颁给表现最佳的编剧
评判团奖(LePrixdelaCritiqueinternationale),1946年特别创立
金摄影机奖(LaCamérad'or),颁给表现最佳的首部作,1978年成立
所有长片单元包含正式竞赛、一种注目、国际影评人周、导演双周。

正式竞赛短片奖包括:
短片金棕榈奖(LaPalmed'orducourt-métrage),颁给最佳短片
短片评判团奖(LePrixdujuryducourt-métrage)

金棕榈奖

戛纳电影节戛纳影展至高无上的最大奖,相当于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因其奖杯为金制的棕榈枝,故称“金棕榈奖”。

模型来源:遍植于戛纳这座法国南部滨海城市的金银两色沙滩上的棕榈树。

在短片单元,还有一座“最佳短片”的金棕榈奖,相当于奥斯卡的最佳真人短片奖。但一般意义上的“金棕榈大奖”,仅指“最佳长片”的那尊。

获金棕榈大奖的影片主要有:维姆・门德斯的“钻石级公路电影”《德州巴黎》、昆汀・塔伦蒂诺的“环型结构叙事典范”《低俗小说》、拉斯・冯・特利尔“残酷难忍”的《黑暗中的舞者》、罗曼・波兰斯基“黑暗侵袭”的《钢琴师》、迈克尔・摩尔“极度狂热”的《华氏911》等。

亚洲第一部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电影是1953年日本导演衣笠贞之助先生的“前卫作品”《地狱门》,中国唯一一部荣膺金棕榈大奖的作品为陈凯歌出品的《霸王别姬》(1993年,与澳大利亚女导演简・坎皮尔执导的《钢琴课》并列)。

评委会大奖(评审团大奖)


电影节海报

“评委会大奖”最初是偶然诞生的,如今已变成“戛纳电影节第二大奖”的常设奖项。与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设置目的相同(彼二奖别称“银狮”、“银熊”),旨在表彰“亚军”(即“准最佳影片”)。

相比金棕榈大奖得主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话题性,获得评委会大奖的影片则多因独特的风格、犀利的观点取胜。以中国为例,两部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的作品――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鬼子来了》,都未在国内公映。许多金棕榈大奖得主,在问鼎金叶之前,都曾获得过“评委会大奖”。如:昆汀・塔伦蒂诺在《低俗小说》之前,曾凭《落水狗》获该奖;拉斯・冯・特利尔在《黑暗中的舞者》之前,亦因《破浪》赢取此杯。

最佳男主角、女主角、编剧奖

戛纳的演员奖,无男女主角与男女配角之分;

戛纳的编剧奖,无原创剧本与改编剧本之分。

评委会奖(评委会特别奖)
地位相当于优秀影片奖或者传媒推荐奖,属于非常设奖项。颁奖原因多为评委会内部有2、3位评委,对某部颇具特色的影片极富好感,从而争取到的特殊表彰。获奖影片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评委会内部人气较旺。譬如:1991年拉斯・冯・特利尔的《欧洲,欧洲》、1996年大卫・柯南伯格的《欲望号快车》、2004年科恩兄弟的《老妇杀手》和阿皮察朋・维尔拉瑟查库的《热带病》等。

金摄像机奖、艺术贡献奖、技术贡献奖

这些奖项相当于奥斯卡奖的最佳摄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服装设计奖、最佳化妆/视觉效果奖。比起奥斯卡奖对技术性奖项的细致分类,戛纳电影节的态度略显不置可否。

其他奖项
评委会三十周年奖:2004年颁发给当时第七次入围戛纳电影节的“欧洲常青树”肯・罗奇,性质相当于“终身成就奖”。

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由权威娱乐机构组成的评论性奖项,属于戛纳电影节之外的影评人奖,性质类似对应奥斯卡奖的各大影评人协会奖。各家媒体按4分制对参展影片进行评审,即:4分(完美,Excellent)、3分(优秀,Good)、2分(一般,NotBad)、1分(劣质,Bad)。获奖者即各家媒体的综合评价分数最高者,通常获奖作品的得分应在3.2以上。

戛纳电影节_戛纳电影节 -获奖情况

获奖国家及次数统计美国18次
意大利12次
法国9次
英国8次
丹麦日本4次
比利时前苏联瑞典联邦德国塞尔维亚和黑山2次
阿尔及利亚巴西中国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印度伊朗墨西哥新西兰波兰西班牙瑞士土耳其1次华语电影

1959年,台湾话剧界元老田琛的《荡发与圣女》成为第一部正式参加戛纳金棕榈奖角逐的中国影片。
李翰祥(台湾导演):1960《倩女幽魂》、1962《杨贵妃》、1963《武则天》入围”金棕榈奖“。《杨贵妃》因富丽堂皇的宫廷布景和服饰夺得最佳内景摄影色彩奖,成为第一部在戛纳获奖的华语电影。
1964年,唐澄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获得第17届戛纳电影节荣誉奖。
1975年,胡金铨《侠女》夺得仅次于金棕榈奖和评审团大奖的最高综合技术奖,将中国武侠电影推向了世界。1983年岑范《阿q正传》成为首部入围戛纳”金棕榈奖“主竞赛单元的大陆影片。
1990年,张艺谋《菊豆》获得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奖。
1993年,陈凯歌《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大奖(第一部“金棕榈”大奖华语影片,也是至今唯一一部),侯孝贤《戏梦人生》获评审团奖。
1994年,张艺谋《活着》获得评审团大奖,葛优获最佳男主角(首位华人戛纳影帝)。
1995年,张艺谋《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获第48届戛纳最高技术大奖。
1997年,王家卫《春光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40103/28795.html

更多阅读

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简介,戛纳电影节-创办历程

戛纳电影节(法语:Festival de Cannes)是一个由法国于1939年首度举办于该国南部城市戛纳,于二战战后复兴并于同地扩大举办的国际性电影展暨电影奖。它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之一,与德国的柏林电影节、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加拿大的

斯通纳 斯通纳-人物简介,斯通纳-生平经历

斯通纳,男,1923年11月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机械设计师。成为荣获哈维・C・诺尔斯奖的第一人。现今很多兵器收藏馆以及多种兵器专利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斯通纳_斯通纳 -人物简介斯通纳今年4月24日是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尤金・M・斯通

声明:《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简介,戛纳电影节-创办历程》为网友癫贤娃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