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黄动物群 上黄动物群-概述,上黄动物群-发现经过

1987年到1991年的每一个春季或秋季,我国考古学家齐陶都坚持在上黄进行艰苦的野外工作,发掘出了门类众多、数量巨大的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后来被称为“上黄动物群“。

动物群_上黄动物群 -概述

19 87年到19 9 1 年的每一个春季或秋季,我国考古学家齐陶都坚持在上黄进行艰苦的野外工作, 发掘出了门类众多、数量巨大的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后来被称为“上黄动物群” 。

动物群_上黄动物群 -发现经过

19 85 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林一璞应邀赴南京承担一个考古培训班的教学任务。根据学员提供的线索, 赴苏南进行了一次“计划外” 的野外考察, 在傈阳众多的石灰岩山峰的裂隙中, 意外地收获了包括上黄动物化石在内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经古哺乳动物专家齐陶鉴定, 上黄动物群中的一些牙齿与发现于内蒙古的古罐鹿牙齿相类似, 齐陶断定, 拥有这些牙齿的动物大约生活在早第三纪‘距今6 50 0 万年至24 0 0 万年之间)。19 87年到19 9 1 年的每一个春季或秋季,齐陶都坚持在上黄进行艰苦的野外工作, 发掘出了门类众多、数量巨大的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现在被称为“ 上黄动物群” 。其中一些小巧的牙齿特别引人注意, 因为它们的样子在基本方面很像灵长类, 但却保留了许多非常原始、甚至有些像食虫类动物的特征。

动物群_上黄动物群 -繁多种群

该动物群发现的化石分属12目,共63种动物。动物以小型动物为主,包括灵长目、有袋目、食虫目、啮齿目和翼手目等。其时代为拘禁距今4500万年的中始新世,它是迄今在亚洲发现的第一个始新世地层,发现的动物种类之多在亚洲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尤其灵长目种类共计八属和八个种,相当于过去亚洲几十年发现的总和,令世界生物界震惊。

灵长目

低级灵长类中,兔猴类是一类与狐猴相近的动物,上黄的两种兔猴类动物发现于D点裂隙。一种接近于欧洲狐猴,另一种则是兔猴亚族的新属种:穴居似兔猴。上黄的兔猴个体小于欧洲狐猴,科学家暂时称为“近似欧洲狐猴”。穴居似兔猴是一种小型兔猴,个体较小,两颗下臼齿无下后附尖,它还具有一个深的下眼凹缺以及一条粗壮的连接下原尖和下后尖的齿脊等衍生特征。上黄两种兔猴的发现表明兔猴亚族是从亚洲而不是非洲迁入欧洲的,解决了长期困扰科学界的两个有关兔猴的问题。
眼镜猴类中分镜猴科和眼镜猴科。这次在上黄发现的大眼镜猴产自C点裂隙,归为始镜猴科,发现了两颗牙。它证实了过去对始镜猴类中始新世时在北美和亚洲之间扩散的推断,将过去发现的中新世眼镜猴化石记录时间向前推进了三倍长。上黄眼镜猴类的另一种――始新眼镜猴,发现五颗牙。这些第一次表明始眼镜猴类和眼镜猴类实际上同处于中国东南部中始新纪。
灵长类中最具意义的当属高级灵长类“中华曙猿”的发现,目前已发现4种,均生活在4500万年前的中始新世中期,化石产自上黄B点裂隙。这一动物群比已鉴定60年代在北非发现的高级灵长类要早800万~1000万年。尽管北非高级灵长类一直强调它的古老性,但上黄的“中华曙猿”的有力证据至少也可以说明亚洲东南部也是早期灵长类的活动舞台。在没有发现最新相反证据情况下,“中华曙猿是灵长类包括人类、人猿、猕猴在内的共同祖先”的推断是不可能被否定的。92年5月6日,齐陶教授在美杜克大学世界“高级灵长类起源专业会议”上宣告:高级灵长类的起源不在北非,而在中国江苏溧阳。
但“中华曙猿”并非人类直接祖先,而是由曙猿到猿人再到人的间接祖先,其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进化过程,而这段过程正是当今科学家及后继者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谜底还有待进一步揭开。

兔形目

兔形目化石数量很大,卢氏兔在上黄的各个裂隙中都有发现,种类单调,但较为原始,喇叭耳朵,小眼睛,长胡须,这是草丛灌木中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特征。

奇蹄目

上黄发掘了多种奇蹄目动物,有爪兽科、雷兽科、猿巨科、猿超科、猎猿科、蹄齿犀科、两栖犀科、古兽科等。一些奇蹄目兽出现在内蒙古中始新世伊尔丁曼哈动物群内。它们在上黄的出现证实了上黄裂隙堆积的时候与伊尔丁曼哈哺乳动物群的时代是一致的。上黄的“迷你雷兽”是目前世界最小的雷兽,古兽科在亚洲发现尚属首次,且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啮齿目

至少有5个科发现于上黄裂隙堆积中,其中以仓鼠科化石为最丰富,D点裂隙发掘的始祖仓鼠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原始的仓鼠,由此可以推测仓鼠动物起源于亚洲。在A、B、C、E点裂隙中也发现了仓鼠。除此还有壮鼠科、豫鼠科、梳趾鼠科等。

有袋目

在上黄水母山裂隙B、C点中发现了与亚洲负鼠相似的有袋类动物的10多颗上下牙齿,这在我国属首次发现亚洲负鼠最先发现于哈萨克斯坦渐新世的阿克塞依尔组。

翼手目

上黄裂隙中发现至少两种小翼手亚目动物,即原始蝙蝠。

偶蹄目

上黄裂隙中至少发现了4个科的偶蹄动物。古鼷鹿和巨猪类动物发现广泛。上黄古鼷鹿比内蒙古地区的更为原始。始巨猪属的非常原始的碳兽类动物以及一种小型的原始石炭兽类动物在D点裂隙中发现。这些化石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巨猪类和石炭兽类起源研究。

食虫目

在上黄每一裂隙中都有化石发现,至少属6个种。其中大部分为猥科动物。

食肉目

共发现2个科,细齿兽科和犬科。属前者有卢氏细齿兽,而D点裂隙的诸多单牙齿则属于犬科的最早成员鼠犬兽,它出现在北美的犹因坦斯。

裂齿目

上黄动物群 上黄动物群-概述,上黄动物群-发现经过
在上黄裂隙中发现了两种动物,较大的山东中始新世早期官庄组的相似,D点裂隙所发现的较小动物化石则相象于广东南雄古新世罗佛寨组中发现的低冠罗佛寨兽。

肉齿目

在上黄发现的4种肉齿目动物均属于鬣齿兽科。有D点裂隙中的湖犬兽,过去该动物仅发现与北美,还有D点裂隙中的翼齿兽和鬣齿兽及B点裂隙中的一种小型鬣齿类动物。

踝节目

仅发现豕齿兽科的一颗上的第一臼齿。这种动物在北美十分普遍,但在亚洲却异常稀少,目前仅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和蒙古的那兰布拉克有所发现。上黄化石是亚洲第一个中始新世豕齿科动物。

动物群_上黄动物群 -重大意义

这一发现意义重大,因为在此之前,我国还从来没有发现过早第三纪裂隙堆积中的哺乳动物化石。2 00 0 多万年的时间跨度毕竟太漫长, 198 6 年, 齐陶与另两位科学家进一步鉴定出漂阳的发现中有曾经发现于河南卢氏盆地中始新统中部地层中的卢氏细齿兽和洛河卢氏兔等动物化石; 据此确认上黄早第三纪哺乳动物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期(距今4 50 0 万年左右)。
“上黄动物群”的发掘其研究证实了许多科学界的悬谜。列举有:
1.原始古兽类的发现证实了有关欧洲的古马类、古兽科生物地理起源及扩散路线的假想,说明亚欧之间的土尔盖海并不足以成为哺乳动物扩散的不可逾越的天堑。
2.表明高级灵长类动物起源于亚洲的可能性较非洲为大。
3.众多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表明亚洲东南部是早第三纪哺乳动物主要类群演化的重要舞台。这些裂隙堆积物是亚洲中始新世化石哺乳类的重要来源,可以用来进行与美洲、欧洲的同类化石对比,这无疑会揭示不同的古环境下生物活动繁衍等情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50103/29570.html

更多阅读

声明:《上黄动物群 上黄动物群-概述,上黄动物群-发现经过》为网友沉默只爲笑的炫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