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学院 运城学院-基本概况,运城学院-师资力量

运城学院是2002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一所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地处晋秦豫“黄河金三角”的运城市。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教学为立校之基,走科研强校之路;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崇尚真理,涵养大气;立足运城,面向山西,放眼全国,突出应用,服务基层;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致力造就爱岗敬业、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建设有特色的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

运城学院教务处_运城学院 -基本概况

运城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一所综合类本科院校,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古称河东,素有晋秦豫


冬日校园“黄河金三角”之美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舜耕历山、禹都安邑、后稷稼穑、傅说筑版等先民传说源远流长;战国思想家荀况、三国名将关羽、唐代文学家王勃、王维、柳宗元、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宰辅辈出的裴氏家族等文人政要俊采星驰;后土祠、舜帝陵、秋风楼、关帝庙、鹳雀楼、永乐宫、普救寺、唐代黄河大铁牛等名胜古迹斐声中外,可谓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多年来,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教学为立校之基,走科研强校之路;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崇尚真理,涵养大气;立足运城,面向山西,放眼全国,突出应用,服务基层;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致力于造就爱岗敬业、开拓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合格人才,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多次受到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山西省委、省政府和教育厅的表彰奖励。

学院现有14个系,3个教学部,6个科研机构,56个本、专科专业,涵盖文、经、法、教、理、工、管等7大学科门类,目前面向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各类全日制在校生9272名,成人教育在读生2524名。运城学院交流论坛:http://www.ycubbs.net

运城学院教务处_运城学院 -师资力量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立足自我培养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发展潜力的教师队伍,全院811名在册教职工中,专兼职教师456人,其中高级职称155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15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省级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8人,省级优秀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为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积极围绕重点学科、特色学科、新兴学科,培养、聘请学术大师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支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为青年教师业务进修和学术交流创造条件;继续加大人才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通过“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人才模式,以大师带动一批教授和副教授,以教授和副教授带动一批青年硕士和青年骨干教师;加大教授、专家治校力度,让高级人才在治校决策中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运城学院教务处_运城学院 -教学设备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管理,强化质量监控。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结构模式,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改革思路,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稳步提高。在发展中适度扩大本科教育规模,逐步缩减专科专业;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积极开展院级重点专业建设活动,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3―5个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院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学科建设围绕省政府提出的“双新基地”建设,依托河东文化地域资源,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特点,注重科研的应用性和技术转化能力开发。河东文化研究中心、西游记文化研究中心、俗语研究中心、非公有经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取得显著成果,其中西游记文化研究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声誉。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教材252部(本),辞书40余套,发表国家一级论文270余篇,二级论文2000余篇,20余篇学术论文参加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级科研成果二等奖,获国家专利15项,获省科技进步奖、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1项。目前正承担国家及省级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按照学科建设规划,力争在5年内,在现有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基础上,新增1―3个研究方向达到省级重点扶持学科标准。

运城学院教务处_运城学院 -院系设置

1、语言系
汉语言文学(本科)
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本科)
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
英语(本科)
日语(本科)
2、政法系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法学(本科)
历史学(本科)
3、音乐系
音乐表演(本科)
音乐学(本科)
4、美术与工业设计系
美术学(本科)
艺术设计(本科)
5、应用数学系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
6、物理与电子工程系
物理学(本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
物理学(太阳能、风能开发和利用方向)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方向)
电子科学与技术(印制电路技术与工艺方向)
7、应用化学系
化学(本科)
应用化学(本科)
科学教育(本科)
8、生命科学系
生物科学(本科)
园林(本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
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
9、机电工程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
印刷工程(本科)
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本科)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
11、经济管理系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旅游管理(本科)
财务管理(本科)
物流管理(本科)
12、体育系
体育教育(本科)
小学教育(本科)
学前教育(本科)
2013年新增加专业:数字媒体技术 机械电子工程 数字媒体技术

运城学院教务处_运城学院 -对外交流

运城学院 运城学院-基本概况,运城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重视国内外校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陕西师大、西安电子科大、西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以及乌克兰等国家有较强实力的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办学关系,现正积极筹备与印度等国家的教育合作办学项目,以期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山西省委、省政府和运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运城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以运城学院为基础尽快建设运城大学”的目标。为积极响应运城市委、市政府建设“教育强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决策,学院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加快迎评促建,在2008年前后,学生总数控制在1万人左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第二步,在2015年前后,学生总数控制在2万人左右,争取申请到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授予点;第三步, 2020-2025年,学生总数控制在3万人左右,实现建成运城大学的战略目标。

运城学院教务处_运城学院 -历史沿革

1978年5月,运城师范专科学校筹建并招生。
1983年7月,运城教育学院成立。

1985年3月,河东大学开始筹建。
1989年12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运城师范专科学校与运城教育学院、河东大学(筹)合并组建运城高等专科学校。
1999年6月,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启动“强校升本”工程;2000年8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向国家教育部申报以运城高专为基础,建立运城学院。

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专家组来我校考察。王昕副省长会见专家组成员。
2002年1月9日,全国大学设置评议委员会在广西桂林举行会议,投票通过以运城高专为基础建立运城学院。
2002年2月22日,国家教育部通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运城学院建立。
2002年4月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正式行文批准独立设置运城学院。
2002年6月,“运城学院”印章正式启用。
2003年3月10日,运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宣布成立。

2011年9月份,部分搬迁到舜帝陵校区!

运城学院教务处_运城学院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师帅,男,汉族, 1964年11月7日生,山西河津人,中共党员,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副教授,现任运城学院党委书记。1982年10月至1985年7月在太原师专化学系读书;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8月至1991年10月任太原师专人事处干事、副处长;1991年10月至1995年10月任太原师专学生处副处长、处长;1995年10月至2000年10月任太原师专党委委员、副校长;2000年10月至2004年9月任太原师范学院副院长;2004年9月至今任运城学院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 院长:姚纪欢,男,汉族,1961年8月生,山西省临猗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现任运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1980年毕业于运城师范学校,1980年至1982年在康杰中学任教,1982年至1986年在山西大学物理系就读,1986年至1994年在运城高专任教,1994年至2000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先后任运城高专教务处副处长、网络信息中心主任,2001年8月任运城高专副校长兼网络信息中心主任,2003年3月任运城学院副院长,2006年9月任运城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党委副书记:赵小狮,男,汉族,1954年12月生,山西省闻喜县人,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运城学院党委副书记。1970年至1973年在闻喜县礼元镇椿木角小学任教,1973年至1975年在运城师范学校就读,1975年至1977年在运城地区教育干部学校办公室工作,1977年至1979年在山西省教育学院哲学班学习;1979年至1983年在运城地区教育干部学校任教,1983年至1984年在运城地区教育学院任教,1984年至1989年在运城地区教育学院任院办主任、院党委委员,1990年至1994年任运城高专党办主任,1992年至1994年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治专业学习,1994年任运城高专党委副书记,2001年9月起兼任运城高专副校长,2003年3月任运城学院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梁增华,女,汉族, 1947年12月生,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中共党员,现任运城学院党委副书记。1968年至1970年在平陆县圣人涧村接受再教育,任村党支部副书记。1970年至1971年在"五四一"413施工团女子连任指导员。1971年至1973年在平陆县张店中学任教,担任校团总支书记。1973年至1986年在平陆县委工作,历任团县委副书记、中共平陆县委常委、团县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期间1980年9月至1982年元月在山西省委党校首届中青年干部理论班学习。1986年至1993年在夏县人民政府工作,历任副县长、常务副县长,期间1988年7月至8月在北京大学人口理论研究班学习,1989年9月至1990年2月在山西省委党校干部理论培训班学习。1993年至1997年在运城地区统计局工作,任党支部书记、局长。1997年至2003年在运城市教育局工作,任党组书记、局长,期间1999年9月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管理学院学习。2003年3月任运城学院党委副书记。
党委委员、纪检委书记:李德龙,男,汉族,1955年11月生,山西省五寨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任运城学院党委委员,纪检委书记。1978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至1980年到华东师大中文系进修,1984年4月在山西师范大学教务处任教学科副科长,1985年9月任科长,1988年7月任山西师范大学文科教学科研处副处长,1990年任教务处副处长,1996年6月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1998年2月任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中文系书记至8月底),1998年11月当选为校党委委员,2001年1月任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2003年3月任运城学院党委委员、纪检委书记。
党委委员、副院长: 安建平,男,汉族,1960年8月生,山西永济市人,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运城学院副院长。1982年7月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牧医系;1982年至1985年在榆次市农牧局工作;1985年5月至2003年2月在山西财经大学工作,期间,1985年5月至1986年10月在教务处工作,1986年至1991年任系团总支书记,1991年至1993年4月任系副主任,1993年至2001年任学生处处长,2001年5月至2003年任人事处处长。1993年至1996年在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学习(结业),2000年至2002年在山西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研究生班毕业。2003年3月任运城学院副院长。
副院长:梁晋才,男,汉族,1958年6月生,山西省临猗县人,中共党员,现任运城学院副院长。1975年至1976年在临猗楚侯乡郭村任民办教师,1976年至1978年在51059部队做标图员工作,1978年至1979年在临猗李汉供销社办公室工作,1979年至1982年在运城师专中文系就读,1982年至1989年在运城师专工作,历任党委办公室干事、秘书、副主任科员、艺术系党支部书记,1990年至2001年在运城高专工作,历任党委宣传部长、总务处长、党办主任、党委委员、计财处长(主持党办、组织部工作),1992年至1995年在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政治专业学习,2001年8月任运城高专党委副书记,2003年3月任运城学院副院长。
副院长:王卓民,男,汉族,1956年8月生,山西省万荣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任运城学院副院长。1983年山西师范学院政史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92年底调回运城高等专科学校马列教研室任教。1987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攻读哲学原理硕士主要课程,1997至1998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做国内访问学者,1995年担任马列教研室主任,1998年担任教务处处长。1991年评聘讲师,1996年评聘副教授,2000年评聘教授。2003年3月任运城学院副院长。
副院长:张凤琴,女,汉族, 1963年11月生,山西省平遥县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教授,中北大学硕士生导师,特聘教授,现任运城学院副院长。198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0年山西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数学学会理事, 运城数学学会理事长、省重点扶持学科首席学科带头人。2004年9月任运城学院副院长。

运城学院教务处_运城学院 -校办期刊

《运城学院学报》:学报文科栏目主要有《西游记》文化研究、河东文化研究、哲学政法研究、文学艺术研究、经济学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等;理科栏目主要有: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加工与技术研究等。力求为当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理论支持。

《运城学院报》:一版为要闻报,主要报道院内重要新闻;二版为“校园与社会”,设有“院校之窗”栏目,触角伸入别的高校;三版为“教研・文化”版,辟有“河东名人”和“谚语名句探妙”等栏目;四版为“文艺副刊”,主要发表师生文学艺术作品。

运城学院教务处_运城学院 -发展规划

运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运城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从把运城这个人口大市建成人才资源大市、教育强市的战略规划出发,适时提出了“以运城学院为基础建设运城大学”的宏伟目标,并立足于运城学院事业长远发展,共同提出了建设运城学院盐湖校区的设想和规划。2006年5月23日,山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对运城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的批复》,同意我院在盐湖新区规划3000亩新校园。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盐湖校区建设项目相继被列为运城市和山西省重点建设工程,该工程共三期,分期完工。盐湖校区位于运城市盐湖新区复旦大道以北、舜帝陵景区以东,占地面积3000亩,地势平坦,风景宜人,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均由承担过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新校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上海华谏规划建筑设计研究中心承担,设计总面积72万平方米,总投资9.6亿元,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工程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4亿元。一期工程完工后,将实现现有校区整体搬迁。
建校以来,一代代学人艰苦奋斗,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前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多次受到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表彰奖励校园活动剪影(16张)“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步,加快以评促建,在2008年前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第二步,在2015年前后,争取申请到硕士学位授予点;第三步,2020―2025年,实现建成山西科技大学的战略目标。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严格j加强教学管理,强化质量监控。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院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围绕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双新基地”建设,依托河东文化地域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结
构特点,注重科研的应用性和技术转化能力开发,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河东文化研究中心、西游记文化研究中心、俗语研究中心、非公有经济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取得显著成果,其中西游记文化研究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升本以来,学院教师共出版专著、教材250余部(本),辞书40余套,发表国家一级论文380余
篇,二级论文2000余篇。先后荣获省科技进步奖一项;省教学成果奖10项;发明专利2项;国家及省级教学科研项目共计114项。
山西省委、省政府和运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运城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以运城学院为基础尽快建设运城大学”的目标。为积极响应运城市委、市政府建设“教育强市”、“人才强市”的战略决策,学院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加快迎评促建,在2008年前后,学生总数控制在1万人左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第二步,在2015年前后,学生总数控制在2万人左右,争取申请到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授予点;
第三步,2020-2025年,学生总数控制在3万人左右,实现建成运城大学的战略目标。

运城学院教务处_运城学院 -附属机构

运城学院附属中学
运城学院银海外语学院
运城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3250103/30014.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运城学院 运城学院-基本概况,运城学院-师资力量》为网友同煮山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